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治村方略
要实现乡村振兴,畅通城乡要素的双向良性流动是关键。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的实施推动了青年人才在城乡间的流动,为乡村从“硬治理”到“软治理”的转型提供了可能。党的二十大以来,党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与新愿景。大学生村官作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力量,理应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却面临身份定位尴尬、专业背景不足、职业发展受阻等问题。因此,有必要立足于新时代背景,重新梳理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面临的困境,以促进大学生村官更好地参与基层治理实践。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不难发现,实现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渠道是畅通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而大学生村官作为嵌入基层乡村治理的青年骨干力量,在助力实现乡村振兴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问题的提出
1995年8月,为了解决农村人才短缺的问题,江苏省徐州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了“雏鹰工程”,选聘了13名大学毕业生到该村任基层干部。截至2004年,全国已有10个省区市启动了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2008年4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在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选聘工作,计划每年选聘2万名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如果把“雏鹰工程”视为我国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端,那么大学生村官工作即将走过第三十个年头。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一批又一批青年扎根乡村,投身基层治理,为乡村振兴贡献了青春力量。随着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开展,大学生村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很多问题,导致大学生村官队伍整体工作效率低下,人才流失率高。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基层乡村治理对村干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新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问题,使其更好地融入基层治理显得尤为迫切,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引得进、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也成为学界研究的新课题。文章立足于党和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剖析大学生村官在融入基层治理、参与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提升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成效,确保这一群体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
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定位
乡村产业振兴的促进者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产业振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村官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扮演着促进者的角色。一般来说,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推进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的现代化,二是农村的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把农业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上,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推动农业发展。大学生村官接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他们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农村解决农业生产、机器设备使用等相关问题,引导农民运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
农村的现代化以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为主。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产业多元化方面不断发展,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依旧存在发展模式单一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往往有着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开放思维,他们可以为农村的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观点和想法,推动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也能够以全新的视角看待农村的资源优势,帮助农村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市场等手段,实现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链条管理,最终实现农村产业发展模式的升级。
乡村组织振兴的创新者
乡村组织振兴是指通过改革和创新手段,激发村党支部、村委会等村级组织内部的活力、竞争力,提高基层工作人员解决村民急难愁盼问题的能力。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对村干部的文化水平和沟通能力的要求显著提高。村干部作为国家政策方针的执行者,其治理能力显著影响着政策的落实水平,进而影响乡村治理的成效。而当前,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的公共服务能力、政策执行能力和对复杂局面的掌控能力已经严重滞后,使乡村治理陷入了“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困境之中。而大学生村官作为接受过高等教育且能快速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群体,丰富了乡村治理的主体,增加了农村治理中的理性色彩和文化成分,有利于在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对乡村力量进行整合。同时,他们能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振兴的引导者
乡村文化振兴是指通过保护、传承和创新乡村文化,激发乡村地区的文化活力和创造力,实现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乡村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者,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通过保护和传承乡村的历史遗迹与民间艺术,可以激发乡村居民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和归属感。大学生村官作为青年代表,可以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引导者。他们在与乡村居民的交流互动中,可以起到文化传递和交流的作用,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分享给村民,传授文化和技能,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与此同时,他们也可以倾听村民的声音和需求,将其反馈给相关部门,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有益建议。
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困境
身份定位困境
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体现在其身份定位不清晰。我国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任期内的工资由国家财政部门发放,但他们却并不属于公务员。与此同时,他们虽然在乡村中从事基层治理工作,但并不是由村民选举产生的,因此,村民只是把大学生村官当作政府行政系统嵌入乡村中的“外来者”,很难真正将其当作“自己人”,因而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较为尴尬。这种“似官非官”的身份严重阻碍了大学生村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作用。
知识结构困境
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的知识结构困境主要体现在其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需求。当前,很多省市在招聘大学生村官时往往不限专业,任职要求也不甚明确,招聘到的大学生村官大多是具有人文社科背景的文科毕业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很多村庄的发展目标都是积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大学生村官具有经济、农林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并掌握农业发展的相关实用技术。可见,当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知识结构与乡村振兴的实际需要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错位,其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并不能够被很好地运用到乡村治理的实践中,导致其只能被安排从事处理文件、准备会议、撰写文书等秘书性质的工作,在产业规划、科技推广、招商引资等能够切实推动乡村振兴的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较为有限。
职业发展困境
我国大学生村官的任期一般为三年。三年之后,大部分大学生村官就会面临二次就业的难题。另外,由于大学生村官相关政策的不完善,其对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担忧。我国现有的政策只在大学生村官考取公务员和研究生等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并没有对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作出明确的规划。因而,很多大学生村官只将这一身份作为一个应对就业压力的跳板和缓冲,并没有将扎根农村、投身基层纳入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与此同时,相较于城市,乡村的环境较为落后,大学生村官的工资待遇也较低,因而很多大学生村官从任职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考取国家公务员、研究生或者进行自主创业,并没有把大学生村官作为终身的职业选择。从宏观层面来看,各地出台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都是一种短期行为,大学生村官长期职业发展规划与乡村振兴人才规划缺乏有效衔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乡村管理人才匮乏的难题。
自我认知困境
在目前的大学生村官队伍中,缺乏扎根农村、建设基层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的现象较为普遍。在参与乡村治理的过程中,大学生村官作为高学历人才,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乡村发展作出贡献,但在实际的参与过程中却产生了身份定位不明、知识结构错位等困境,导致大学生村官产生了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的选择可能与家庭的期望产生冲突。在传统意义上,许多家庭希望孩子能够进入城市工作,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和生活条件。选择到乡村基层工作可能会引发其他家庭成员的不理解和质疑,这也会给大学生村官带来自我认知上的困扰,进而影响其参与乡村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推进大学生村官融入乡村治理的对策思考
依法明确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定位
当前,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政策文件缺少对其身份的明确认定,只是以国家的名义给了他们一个工作头衔,导致了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尴尬。因而,为保证大学生村官依法享有参与村庄选举和治理的合法权利,国家可以明确规定,凡是通过集中选聘的方式被选派到乡村的大学生村官,可以成为该村的名义村民,享有相应的合法权利。与此同时,要明确大学生村官的在村职责,完善其考核机制,确保大学生村官生活在村、工作在村。另外,更要将工作作风不端正、绩效考核不合格、理想信念不牢固的大学生村官清理出队伍,防止其产生负面影响。
建立大学生村官在校培养机制
大学生村官虽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但其所学知识往往与乡村治理的实际需求错位。因而,相关部门要建立大学生村官在校培养机制,在大学生的课程中增加有关“三农”的内容,特别要学习有关农村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农业的发展规律以及农村创业的相关知识,让有志成为大学生村官的学生提前选修这些课程,熟悉相关政策法规,提前了解大学生村官实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防止其就任后产生心理落差,进而减少实际工作中的不适应。此外,在大学生村官实际参与工作后,制定大学生村官与村干部的结对帮带机制。通过面对面讲述的方式,使大学生村官快速了解所在村落的治理现状。同时,也可以培养大学生村官与村干部之间的工作默契,以便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优化大学生村官选聘与退出机制
目前,我国大学生村官的选聘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单项选择形式,极易产生大学生专业知识与乡村治理实践不匹配的问题。对此,应打破这种单向的选择形式,根据不同村落的发展情况与大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双向选择,进而提高大学生村官在参与乡村治理过程中的成就感,切实提升乡村治理成效。此外,应改变现有大学生村官的任期规定,采用弹性化任期年限,鼓励他们扎根乡土,为农村发展作贡献。在退出机制方面,我国现有的政策是在大学生村官服务期满后,为其考取硕士研究生和公务员给予一定的加分政策。表面看来,这样的政策能够吸引更多大学生加入基层治理队伍,但实际上会让更多大学生村官“离乡”。对此,可以采用一次性货币化补偿机制,也可以鼓励大学生村官攻读在职硕士、博士研究生,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补助,鼓励其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服务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
重塑现代大学生村官精神
为增强大学生村官的理想信念,纠正其自我认知的偏差,培养大学生村官的人文素养,要重塑现代大学生村官精神。对此,基层政府可以发展不同大学生村官的兴趣爱好,组建大学生村官文艺团队并定期进村开展相关文艺活动。如此一来,既满足了大学生村官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进一步拉近了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的情感距离。此外,从大学生村官自身角度来说,现代大学生村官应该树立起服务农村、奉献社会的意识,认识到自己是乡村发展的重要力量,要主动投身到乡村建设和发展中去,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而实现从被动“嵌入”到主动“融入”的转变。
大学生村官作为一项具有人才资本调配和乡村治理优化导向的机制安排,在推动乡村振兴、改善乡村经济社会环境、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面对乡村治理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村官在基层乡村治理中的作用,进而探析当前大学生村官参与乡村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并给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只有解决好以上问题,才能真正为大学生在基层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使其以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806/935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