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行业资讯

心理中国论坛 | 预防大学生自杀的“四个层面”

2024年07月16日 08:35

目前我国适龄青年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超过一半。根据近期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约四分之一的18~24岁调查对象有不同程度的抑郁问题。这说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仅如此,近年来媒体屡屡报道有在校大学生自杀身故的消息。一个自杀的大学生背后是一个破碎的家庭,一个班级甚至是整个学校的心理阴影,也不断促进家庭、学校、社会进行反思和总结,预防悲剧的发生。

已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自杀行为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个或几个挫折性事件,更不能简单归因于当事人“心理脆弱”。实际上,绝大多数实施自杀行为的人都有不同程度和不同类型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痛苦煎熬后,遇到了一些挫折,产生了绝望感,进而采取伤害自己的方式,试图以此“解决问题”。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件,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如何做才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从而预防自杀呢?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考虑:

个人层面

大学生刚刚步入成年,也经常面临各种困惑、不被理解或遭遇挫折。由于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较为缺乏,在遇到各种问题的时候容易怀疑自己或者产生偏激,情绪容易起伏,甚至可能走极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

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到了大学以后学生更要处理诸多人际关系,需要适应全新的生活环境。如果处理不好,会感到孤独、自责、无助,进而产生严重的自卑感或极端的想法。

和谐的人际关系不仅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还能有助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相互之间的关心、安慰、鼓励、支持、理解等等。这些都可以大大增加生活、学习、工作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心理危机感,也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认识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有意识地进行培养和锻炼,从而保持与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实现目标

每个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最终目标。客观地评价自己,也能接纳他人对自身的正确评价。

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发挥,扬长避短,在大学四年的时间里,每年都有大致的规划,贴合自身的特点,不断调整自身状态去尽力完成本年度的目标。目标不宜过小或过大,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围内,使自己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

——学会积极的放松和休息

除了繁忙的学业之外,业余时间自娱自乐,做到积极的放松和休整,才能使自己更有效地从事工作和学习。

每个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都有必要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条件,注意培养和发展一些兴趣和业余爱好,比如运动类、艺术类、书画类等爱好。兴趣和爱好可以帮助自己化“悲愤”为行动,舒缓不良情绪,转移注意力,像能量补给站一样,提供给大学生精神食粮。

——寻求专业帮助

当有自己无法疏解的情绪时,需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比如遭遇重大生活创伤事件(亲人离世、失恋、学业受阻等)时,若无法排解不良情绪,甚至出现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说明正在遭受心理危机。

当自身无法化解时,需要寻求专业人士帮助,比如主动寻求辅导员或校内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帮助,也可以到精神心理专科医院或门诊就诊,进行门诊咨询与治疗。

家庭层面

家庭的氛围以及沟通方式对孩子的影响是很深远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传统的家长威权压制、父母离异、留守儿童、家庭暴力及虐待等问题,往往会导致青少年情绪压抑或暴戾的个性。孩子幼年时期,家长主要职责是养育、保护和关爱;但孩子进入大学阶段,家长就不能还按照原来的方式对待已经成年的子女了。

首先,大学生已经或即将成年,有非常强的自我意识。家长需要最大限度尊重孩子的选择,解答孩子的疑惑;根据家庭实际情况给予孩子物质和心理支持。尊重和支持孩子的选择,与孩子之间建立良性的沟通方式。

其次,进入大学后,孩子期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获取荣誉,成为班级和学校里的佼佼者。然而到了大学阶段,大家的学习能力和水平都差不多,想获取优秀并非易事,孩子出现心理落差在所难免。

因此父母要向孩子传递阳光、正确的观念,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恋爱观,塑造孩子理性对待成败得失的心态。

学校层面

——全面重视与开展大学校园心理健康和自杀预防工作

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对自杀和心理疾病依然有明显的羞耻感。加上日常对心理危机问题关注度不够,学生在面临心理问题或者有自杀意念的时候,不敢求助也不知道如何求助。部分心理咨询师和辅导员不敢接待或不知道如何帮助有强烈自杀意念的学生。

因此急需全面重视并开展大学校园心理健康工作,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制定学校危机事件干预应急预案,建立危机事件干预网络,学校心理咨询专业人员定期培训和定期接受督导,让校园心理健康工作者了解自杀危机,掌握必要的评估和干预技能,识别和紧急干预即将发生的自杀行为。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大力进行生命教育,学校每年要定期举办生命意义的大型讲座,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合理看待奋斗的价值,平衡物质与精神的需求。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讲只有一次,没有重来的机会,只有拥有生命才能完成精彩的事情,如果一个人没有了生命,所有的一切都不复存在。

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和专题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常见心理危机及应对办法、生命意义教育、正确处理情感危机、如何看待成功等等。这些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开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要保持理智,树立面对挫折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信心。培养他们应对挫折的能力和解决困难的方法。

——全面评估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解决实际困难

虽然通过心理评估不能完全解决校园自杀问题,不是预防自杀的唯一措施,但是充分且全面的评估依然是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不可或缺的环节。对于筛查出有心理问题或者“自杀高危”的学生,不是简单贴个标签或者让其休学回家就够了,而是要针对具体情况和学生的需求,开展相应的干预措施,包括协助解决具体的困难或问题,给予必要的支持等。

同时,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让青年学生们顺利渡过一个个难关。如为贫困生入学提供绿色通道,介绍勤工俭学机会等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以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就业问题;同时学校积极扩大就业渠道,大力挖掘就业信息,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以此缓解学生就业时遇到的压力和矛盾,稳定学生心态。

——注意环境安全

自杀行为的实施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来完成。通过排查校园内安全隐患,在不影响消防安全的前提下,为校园楼宇增加安全保障,如通往天台的门是锁闭状态,设立安全窗户,楼道走廊设立为非开放式等等,通过保障环境安全,阻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及时开展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

万一发生了校园自杀事件,学校要第一时间尽快开展校园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除了妥善安抚家属,为家属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外,还要尽早为事件目击者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危机干预,疗愈心理创伤。

同时尽快开展全校心理评估,为出现轻中度心理不良反应的师生(包括与当事人熟识的师生或者同一班级的其他师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对于心理创伤严重者提供一对一针对性干预。尽快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允许大家表达对此事件的看法,支持其合理行为;采取措施恢复教学秩序,以及合理应对舆情,减少突发事件对全校师生和教学工作的影响。

社会层面

目前,社会价值观显现出多元的状态,就业竞争的加剧和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心理负担剧增,心理上容易出现疲惫、迷茫和困惑。媒体对自杀行为,尤其是名人的自杀行为进行不恰当宣传,容易诱发模仿行为。

公众对自杀者的歧视、对自杀意念和行为的恐惧乃至禁止谈论,对悲观厌世情绪的大肆渲染等,在不同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没有足够识别能力的大学生,都有可能增加自杀行为发生的风险。

部分大学生存在吸烟、饮酒、药物滥用等不良嗜好,也会增加患者自杀的风险。所以,作为社会媒体工作者,应在舆论宣传方面多做积极引导,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报道重大突发事件或心理危机事件时,真实客观地报道和分析,倾向于引导大家了解好的干预途径和办法。

要帮助大学生在社会中寻找落脚点,促进社会各界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正确认识。需要多关注大学生尤其是面临毕业求职的大学生群体,给予关心和帮助,缓解他们面对就业等情境时的各种压力和焦虑情绪。学校可组织大学生学习招聘面试的着装要求和回答技巧。通过媒体和政府机构组织向其宣传就业的途径和方法、遇到困难知晓求助的途径和办法,而不是一味地偏执去走死胡同。成立社工组织,设立一对一帮扶组,真正服务于大学生。

发挥教育名家和公众人物的正向影响力,大力宣传珍惜生命的积极生活观念。在社会中树立青年人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稳定大学生在快速更新的社会中的平衡感。充分运用一切资源,如构建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等。对大学生而言,父母与家人、老师与同学、朋友与恋人等都可成为良好的社会支持资源,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其个体、家庭、学校太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大学生应自身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爱好;学校应提供心理学知识,定期筛查大学生心理状态,针对高危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家长应关心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提供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全方位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刘晓 童永胜/北京回龙观医院 中国网心理中国特约《心理与健康》杂志供稿 网址:http://psy.china.com.cn/)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4/0716/90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