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热点聚焦

直播扫描:警惕心理情感咨询变成“情感生意”

2024年03月01日 08:35

“1个月赚30多万元”“起号1年挣2500万元”。今年春节期间,媒体记者观看近30场情感咨询类直播发现,一些主播以心理咨询、情感咨询为名头做起了“情感生意”,通过直播连麦、授课短视频等形式输出不良恋爱观,教女性如何找“金主”、拿捏男人;针对男性的主播则在“指导”男性如何用手段拿捏女性,否定真诚在情感中的重要性。这些主播的共性在于,教授观众如何利用情感、婚姻等去获取金钱与资源,在此基础上实现引流的同时售卖情感课程、情感咨询服务或其他产品。

新闻直击:

以情感咨询为由

教女性拿捏男人

记者以“情感咨询”“情感正能量”“女性成长”等关键词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上检索,出现不少类似的账号,粉丝数最多的有数百万。

其中一位自称“女性成长大师”的博主“×哥”在短视频右上角标注“无不良引导,树立正确恋爱观”,其发表的言论却是让观众效仿“名媛”打造人设,同时给对方“画饼”憧憬未来,结束语是“带你们提升情感认知”。整个视频并未提及情感,而是“教育”女性如何成为“捞女”,引导女性通过“吹牛”“包装”实现所谓阶层跨越。

另一位粉丝过万的博主“月××”主张女性通过撒娇等方式从男性身上获取金钱,“虽然听起来三观不正,但是女人不坏男人不爱。只要你不动心,你就赢了”。其主页发布的短视频内容显示,有不少连麦粉丝在其“帮助”下获得了男性赠予的房、车及巨额钱财。

还有一位男性博主以自己“身为男人”举例说,“对自己喜欢的男人做什么都愿意,往往不会被善待”“对男人好的女人都是‘舔狗’”,在短视频中教女性如何真正“拿捏”男人。

记者梳理这些直播、短视频发现,这些博主的共同点是:自称是拥有丰富经验的情感导师或心理咨询师,有的还是“数十万平台认证的专业情感导师”,曾帮助大量女性实现向上破圈社交,教导女性在情感关系中向男性“借力”以获取财富资源。

记者就此现象采访多名短视频网友,他们均表示,此类情感主播在短视频平台上很常见,经常能“刷”到,目标对象既有女性也有男性。对女性多是教她们“捞金”“钓金主”,对男性则是传授聊天技巧、“撩妹技巧”,“更有甚者有的博主会直接高谈阔论PUA大法”。不少网友都直言此类视频“非常毁三观”,认为这类主播会把社会现实问题带偏,扭曲价值观,呼吁加强监管。

部分平台已经注意到此类账号的不良影响,并对账号进行了相应处罚。去年12月,“微博管理员”公布典型处置案例称,情感大V“曲×”账号违规,原因是“多次宣扬不良恋爱观博取热度,并借此贩卖课程牟取私利,传递错误价值导向”。

据悉,该账号多以与粉丝连麦进行情感咨询的形式进行直播。根据该主播的观点,谈恋爱、结婚乃至生孩子,都只是实现“阶层跨越”的工具,从男性身上“搞钱”,才是超越了情感的终极目的。

平台应严格审核

优化机制治乱象

这些情感咨询师为什么会受到追捧?记者采访多位经常观看此类直播或短视频的网友,发现这些主播口中“经历婚姻失败、创业失败走出低谷后,主动揭露伤疤,帮助女性成长”等经历颇能引发他们的共鸣。

在北京工作的辛女士长年单身,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她会经常刷一刷这类直播或短视频。在她看来,这些主播能为其提供一套完整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自己乐意为主播掏钱,并且“很多个感觉孤单的晚上,想找人聊聊天的时候,这些主播也能为我提供情绪价值”。

“有的主播很励志,在她们身上能看到向上的希望。”来自湖南长沙的赵女士举例说,某博主称自己经历了失败的“豪门婚姻”并负债1000万元后,凭借在商学院接触到的“大佬”资源,不仅还清了负债,还成为上市公司的CEO,“这难道不是女性的榜样吗”?

可现实中,这些情感咨询师提供的咨询服务真的靠谱吗?

有受访网友认为,这些打着“情感咨询”旗号的主播,内容真实性令人怀疑。一北京网友小爱告诉记者,她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看这类直播,“就像听故事一样,当一乐子”。直到有一天,一个宣称自己“住大别墅”“实现财富自由”的“名媛”博主在视频中特意晒出自己的一款名牌包,之后被网友扒出是假货。“主播当时举着包说自己嫁得好名牌包随便买,但被人扒出是假货后就再也没公开回应过。如果一个包的细节都是假的,实现阶层跨越的故事的真实性又能有多少呢?”

记者在第三方投诉平台搜索发现,有不少网友宣称自己购买咨询课程后被坑了。比如有网友介绍,其在某情感咨询师直播间下单了价值8000多元的1V1咨询服务,结果导师并非该主播本人,而是没有任何资质的老师,且在咨询过程中回复敷衍,协商退款时只要回了不到一半的钱。还有人投诉称,其花费399元购买了某情感主播的私教课,对方宣称“有七成概率帮助追到现在喜欢的女孩,群里所有导师都会提供帮助,有任何相关问题可以随时询问”。但实际上只有一位老师与他对接,且签订合同协议半个月后对方一直没有提供相关服务。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指出,情感咨询由来已久,但需注意的是,有别于一些心理咨询师、家事法律援助的账号,部分博主并未取得相关资质,有的甚至自己的婚姻也“一塌糊涂”,却来销售情感课程,这成为时下的怪现象。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看来,个别情感主播散布错误婚恋观,传导不良价值观,故意制造性别对立,助长假借婚恋索要财物等行为,违反了民法典有关“男女平等”“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的规定,违背了网络安全法有关“国家倡导诚实守信、健康文明的网络行为,推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违背了妇女权益保护法有关“鼓励妇女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规定,背离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有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优秀道德文化和时代精神,充分展现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精神风貌”的要求。

新闻评论:

直播间“贩卖情感”

岂能成为一门生意?

这类“情感生意”的逻辑很容易理解,一般是由主播打造一个人设,或是所谓实现财富自由的“名媛”,或是通过婚姻改变人生的成功人士,或是“撩妹达人”,他们通过浮夸的表达、夸张的故事、情绪的渲染,来吸引网民注意力,形成围观效应。那些所谓拿捏女性或拿捏男性的技巧,或如何利用感情获得金钱,通过婚姻实现阶层跨越之类的内容,无不是对人的物化,把人当成工具,把利益当成赤裸裸的目标。一旦有人真的相信了这一套话术,以为所谓“实战技巧”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实现某个现实目的,就成了尽入彀中的待割“韭菜”。

事实上,去年年底,中央网信办开展了“清朗·整治短视频信息内容导向不良问题”的专项行动,其中就包括整治散布错误婚恋观等的短视频内容。今年年初,教女性找金主、宣传“男人是渠道,情感是技能”的所谓“情感大V”曲×被微博等多个社交平台封禁,售卖课程的店铺被清空,相关付费内容下架。

才刚过去一两个月,这类账号就“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了。不可否认,不良价值观导向的内容确实有其隐蔽性特征,此前法律专业人士介绍过,有些内容比如涉黄、涉嫌诈骗等,从法律上相对容易定性,但更多的内容属于道德范畴,只有依据电子商务法,根据相关规定,要求平台严格审核,做下架处理。但问题在于,情感类博主门槛低,也不需要专业资质,禁了一个账号,后面还有十个、百个账号涌入,就像那个被封禁的曲×,该团队就有上百个短视频账号矩阵,曲×被封杀,说不定悄悄再换个名字卷土重来。

因此,从平台的角度说,不是封杀一两个大V,就可以“杀鸡儆猴”了。无论是从情感咨询账号的资质审核入手,还是运用大数据方法展开重点监审,都应该把功夫用在日常。比如,如果打着心理咨询的旗号,那么,主播是否具备心理咨询师的证书?如果号称情感婚姻咨询,要不要提供婚姻家庭咨询师的证书?咨询师是情感咨询类直播的主要内容提供者和产品制造者,他们的资质和水平直接影响了直播的质量和效果。咨询师应该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资格,遵守咨询伦理和职业道德,如果咨询师是非专业的或不合格的,他们就会给观众提供错误或有害的信息和建议,违背了媒介伦理的真实性、善意和最小伤害原则。

虽然市场上不乏一些缺乏专业含量的证书,还可能有主播靠“挂证”的方法跨过审核,但这一举措多少可以起到筛选和警示作用。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内容审核,既然记者观看30多场情感咨询类直播后,就揭开了“情感咨询”的幌子,那么,掌握着算力的平台,又有什么理由发现不了、处理乏力呢?唯一的合理解释只能是“利益”二字了。流量带来的收益,于平台来说,恐怕也是难以割舍的诱惑。

如今的视频平台,已经成为体量巨大的媒介,当它每天吸引着数以亿计的网民,生产着数以亿计的信息产品时,也就意味着它必须背负起足以匹配这种体量的责任。因此,当平台监管不力,同样的问题频繁迭出的时候,管理部门就需要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压实平台责任。

在媒介环境发生巨变的当下,普通网民作为重要的参与方,也需要不断提升媒介素养,学会在海量信息中分辨良莠。人对心灵抚慰的需求一直是旺盛的,情感遭遇挫折的人需要有倾诉出口,婚姻遭遇困境的人需要答疑解惑,但是一定要明白,无论是想解决情感问题,还是想获得财富,人生都没有投机取巧的捷径。真正的情感咨询或心理咨询,从来不是什么仙丹妙药,做不到药到病除,它既无法帮失恋者复合,也不能帮单身者脱单,更不可能教人如何通过恋爱婚姻完成阶层跨越……它真正的目标是让人逐渐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学会处理亲密关系、正确处理情绪,增加爱的能力与被爱的感受力等。劣币被驱逐,才能给良币更多发展的空间。(综合法制日报 文丽娟 实习生 王艺韬 光明网马青)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4/0301/88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