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心领航(霖夕心理) 热点聚焦

购买“情绪价值”成时尚 新业态需要新规范

2023年08月29日 08:53

热点:“买情绪价值”话题上热搜 虚拟产品主打满足心理需求 

近日,“年轻人在网上买情绪价值”的话题登上热搜。树洞倾听者、聊天陪吐槽……种种看似无聊的虚拟商品迎合了年轻人对陪伴、缓解焦虑的心理需求。与此同时,“云监工”“学习监督员”有着更为积极的一面,人民日报评论认为,不失为人们加油充电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下单”学习监督员 按自己的节奏前进

如果说一个高中生能做点什么,让班主任往后念叨个三五届,那除了罚站的时候都能睡着,就是在高考的时候逆袭了。

作为黑龙江高考改革前的最后一届高三学生,成绩排名一直在末尾的仔仔月,仍然对“考个一本”抱有希望。学校复习跟不上,补习班又治标不治本,距离高考只有三个月的时候,理科总成绩只能勉强够上二本。

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她通过一家淘宝网店下单了学习监督服务。在监督员的指导下,仔仔月制定了自己每天的学习计划表,并在监督员及线上自习室其他同学的共同监督下,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

监督要比想象中严格,需要通过语音、照片,或视频的形式,证明自己完成了特定阶段的目标。比如起床,只要仔仔月不接电话,监督员就会一直打,醒了以后还要拍早餐或录洗漱时的声音来证明自己真的没有赖床。到了复习具体科目的环节,监督员会要求她在学习时开启摄像头,一旦开小差就会遭到监督员的强烈谴责。如果是背单词、古文一类的环节,需要监督员抽背过关后才算完成目标。

学习监督听起来和学校没有太大差别,怎么在学校就不行呢?

仔仔月说,一是因为学校里的内容本来就跟不上,自己像被推土机一样推着往前,效率很低。学习监督是她自己制定的计划,难度和进度更容易把握;二来离开了学校那个大环境,自己不用在意别人的目光,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当然最重要的一点,她不甘心自己寒窗苦读十二年,最后却考不上一本。

于是,她开始按监督员教的方法,将所有错题统一整理到本子上,不会的就问,从监督员到同一个线上自习室的常驻学霸,最后可以鼓起勇气当面向老师求教。彼时的她已不是心血来潮、问完就忘的“学渣”,而是一个将自己的学习计划付诸行动的准大学生。从今年3月找学习监督员起,直至高考结束,时间表上,具体到科目和习题类别,记录下了976个小时的学习时间。

高考成绩公布后,仔仔月以超黑龙江理科一本线4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三个月前想都不敢想的大学。

缓解焦虑、情绪按摩虚拟商品背后藏心理暗示

早在四年前,“夸夸群”突然走红,这可能算是最早的提供情绪价值的虚拟商品。据媒体报道,彼时,大批淘宝卖家推出了夸夸群服务,“夸手”从清一色的大学生,扩展到了外企职工、设计师、高管等多个领域。短短十几天,有“夸手”共夸了600多个人。

一个名为“智商+1”的商品,仅仅配了一张爱因斯坦的照片,也轻松月销过百万。商品评价中挤满了为自己的智商祈福的卖家。“爱因斯坦的脑子”在高考期间受到了考生及其亲友的追捧,相关词条一度登上热搜。与之类似的,还有“财运+1”“考编上岸”等具有祈福意味的虚拟商品。这类乍一看很无聊的虚拟商品,就像赛博许愿池,在给年轻人带来自我安慰的同时,缓解了焦虑,是一种心灵按摩。

广东的小亿是一名高校电商专业的学生,一年半前,老师留下一个作业,让学生们试着开一个淘宝店。店是开起来了,但因为缺乏时间打理,生意长期不见起色。

直到去年秋天,他发现网上有人在卖虚拟蚊子,即买家下单后,卖家通过微信、QQ等软件扮演蚊子,向买家指定的朋友,发送“嗡嗡嗡”等文字。

于是小亿将店里其他商品都下架了,开启了自己的第二次电商转型之旅。他根据蚊子的烦人程度,上架了五种不同价位的“蚊子”。最低4毛,最高1块。越贵的“蚊子”越烦人。

“我原本以为夏天大家都不缺蚊子,冬天卖蚊子反而能填补市场空白。”小亿总结道,但事实证明,冬天恰恰是“卖蚊子”的淡季。可见赛博蚊子这类虚拟商品,满足的主要是年轻人的社交和情绪需求,而不会真有人想要冬天的蚊子。

近年来,类似的虚拟商品的种类层出不穷,从1元大象、虚拟蚊子到骂醒恋爱脑、offer好运喷雾等,可以说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商家不能卖的。近期电影《消失的她》热映,剧中情节带火了骂醒恋爱脑服务。毕业季,有商家更是推出了offer好运喷雾,主打的就是一个玄学。

这些虚拟商品背后,是为当下年轻人提供陪伴感、缓解焦虑、提供积极的心理暗示。忙着搞钱搞事业的年轻人,愿意花钱讨好自己,而各个虚拟商品,恰好迎合了他们不同的情绪需求。

现实难寻倾听者 找“树洞”只为倾诉

00后的子豪,工作后当过服务员,也在电子厂里打过工。后来在当保安时,朋友建议他试试去网店当个兼职的“树洞”,因为他的人生经历过诸多波折起伏,容易与人共情,适合当个倾听者。

听说当“树洞”也能赚钱时,子豪起初是怀疑的。但当了半个月的“树洞”之后,他决定自己开一家网店。“大部分人的需求,也就是你能听懂他们的话,get到他们的点,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能提供这种解决方案的人却不多,需要有自己的阅历,还有自己的判断。”子豪说。

如今,这家名为“独角兽树洞”的网店开业不过四个月,生意越做越大。子豪为此招募了许多“树洞”,其中多数都是兼职。

嘉伟是子豪招募的“树洞”之一,至今已经聆听了不下400位倾诉者。据其所述,买家中不乏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都不错的人。“什么样的人群,会在虚拟空间找一个陌生的‘树洞’陪伴?因为现实中没有一个能好好听他们说话的人”嘉伟说:“可能长期以来都是一个人生活、奋斗,朋友也都是工作和生意上的往来,普遍特征是遇到什么事情都自己扛。”

许多买家会在语音或电话里大哭一场,这种情绪决堤,并不需要什么重大的人生挫折,往往只是因为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如打翻了一杯刚倒的牛奶、用了几年的耳机线断了,或者今天睡醒发现手机没有充电。

“都是情绪的累积,方方面面的小事,都会成为成年人崩溃的瞬间。”嘉伟说,“‘树洞’做的是陪伴和心理疏导,而不是告诉他们你有病,你得吃药,因为道理其实他们都懂。他们很多是坚强的人,真的问题他们会自己去解决。”

多数买家,在“树洞”哭过一场后,情绪都会稍得安抚。“第二天一早,照样准时起床出门,去面对现实世界。”

嘉伟是新闻播音专业出身,拥有较成熟的声线,出于兴趣,对社会心理学和人格结构分析理论均有涉猎。许多买家已经把他当成长期倾诉解压的对象,“有几个买家,都是隔个四五天,撑不住了就来找我聊聊,然后可以再撑个四五天。”

许多订单是在深夜下的。在没有别的“树洞”接单时,店主子豪就会自己顶上,他带着一种职业的责任感:“我不希望店里出现退款,我就是个24时的‘备胎’。”(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交锋:网络“情绪买卖”能否缓解精神内耗?

不少人可能听过“爱情买卖”的旋律,却不知道有没有“情绪买卖”的经历?打开电商平台,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在网络上购买“情绪”,看着既有趣又有些“荒诞”。

比如有人购买“云监工”,专门雇人来提醒自己学习上进;也有人求购“转运锦鲤”,在择业前期、考试前夕“临时抱下佛脚”;还有人订购晚安短信,每个晚上都能收到陌生人送上的温馨问候……

网购“情绪”千奇百怪,往往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在网上下单一份“虚拟蚊子”,就会有卖家角色扮演不定时“嗡嗡嗡”地来吵你;分手后买一份“骂醒恋爱脑”,便会有陌生人来担任“聊天搭子”,对你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大考前夜买一个“爱因斯坦的脑子”,其实就是一张普通的爱因斯坦的照片,考试时仿佛就能有种无形的加持……

看似“无厘头”的情绪产品,在网络平台却有着不低的交易量,不少店铺甚至月销量上千。一个“敢买”,一个“敢卖”,“情绪”的市场和情绪本身一样,让人难以捉摸。

是不是在“瞎胡闹”,不少人有着自己的看法。事实上,表面看起来摸不着头脑的虚拟服务,却能实实在在满足人们对于情绪的需要:可能是陪伴感,或许是需求感,抑或是满足感,但无论如何,都在戏谑中缓解着生活的压力,在搞笑中完成了自我的认同。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好玩搞怪的喊话视频,还是主打倾听的心灵树洞,不管是祈求好运的逢考必过,还是释疑解惑的冥想交流……花样百出的“情绪产品”,让一个人的精神内耗变成几个人“一起想办法”的情绪开导,不失为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之余,人们抚慰身心、愉悦自我、加油充电的一种尝试、一种探索。

今天,情绪特别是情绪价值,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推崇。当“拒绝内耗”成为很多年轻人踏入社会的信条,当MBTI成为年轻一代认识自己、结交他人的工具,当颜色明快的多巴胺穿搭带给自己和身边人足够的愉悦……“情绪这一块,绝对给足给到位”,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理念。

其实,每个人的情感需求,构成了情绪价值的底层逻辑。情感需要安抚,心灵渴望疗愈。互联网情绪产品的本质,正是现实世界发现情绪、挖掘情绪、满足情绪、治愈情绪的投射。

只不过,情绪产品归根结底只是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比如,“叫早服务”看似能督促早起,但战胜惰性的还得是自律;“好运喷雾”或许能带来强烈的心理暗示,可是现实生活中的好运要靠实打实的努力才行;高情商教程能让人学会只言片语,但真正高效的交流方式更在于日久见人心……

购买情绪产品,或许能作用一时。但能不能克服“心灵的感冒”,关键要看能否“继续转化”,以更强大的内心、更从容的姿态,去迎接新的一天。

还应看到,目前网购“情绪”尚属新现象,市场有待规范。咨询师、占星师、疗愈师等的专业水准如何鉴定?产品的实际效果如何衡量?服务过程遇到纠纷怎么维权?诸多现实问题都还没有妥贴的答案。

总的来说,在“压力山大”的时候,倘若不小心陷入了情绪沼泽,不妨对所谓“情绪”产品保留一种包容审慎的态度。把市场的交给市场,把规范的交给规范。我们要做的是,深呼吸,为生活这场漫长的旅行,留一片心灵的栖居地。(人民日报评论 王欣悦)

观察:监管不能滞后 新业态需要新规范

情感树洞、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虚拟蚊子、爱因斯坦的脑子……近段时间,互联网上掀起一股购买“情绪”的热潮。这种热衷情绪价值的趋势催生了一系列虚拟商品,形成了独特的“疗愈经济”。然而,这一现象也引发了一些讨论和忧虑。(8月10日 《中国青年报》)

当今社会,年轻人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学习、情感和生活难题,很容易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对心理疏解、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加之他们大多数不想给身边的人带来负面能量,有时候只是单纯想倾诉一下。在此背景下,虚拟情绪产品应运而生,迎合了他们渴望通过匿名网络社交方式进行情感宣泄的诉求。

与传统商品相比,这些情绪产品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消费,更是心灵上的寄托。年轻人花费几分钱甚至几块钱,就能满足多样化的情绪需求。特别是在面对各种压力、困惑和挑战时,这些产品可以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慰藉。

这种疗愈经济的兴起,为年轻人的情绪价值追求提供了新的出口,带来了更多可能,也成就新的商业机遇。在电商平台上,一些情绪产品的销量惊人,月销量接近5000单,有些店铺甚至每月创收1万元左右。这充分说明了这些产品在年轻人中的热度和受欢迎程度,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然而,情绪产品市场也面临一些现实问题。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每个商家都希望通过标新立异来吸引消费者注意。为了在市场上脱颖而出,一些不良商家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推出低质量或欺诈性的情绪产品,不仅给消费者带来困扰,更破坏市场正常秩序。此外,由于缺乏统一标准,一些商家在产品描述中夸大产品的作用效果,已然涉嫌虚假宣传。

情绪产品作为新兴业态,监管不能滞后,更不能盲目冲动。有关部门一方面要保持一定的“容忍度”,赋予其自由发展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应擦亮监管法眼,推动建立适应情绪产品发展特点的新型监管机制,对不良商家和虚假宣传行为予以打击。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机构则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有针对性的行业规范,引导企业遵循诚信原则,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在购买情绪产品时,消费者也需时刻警惕,选择可靠商家和正规渠道,加强对产品信息的辨别能力。同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至关重要,不要轻易转账或线下见面,以防止信息泄露或经济损失。倘若遇到欺诈行为或产品质量问题,及时与商家联系并保留相关证据,向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举报。

总的来说,情绪产品市场的崛起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满足情绪需求的新途径,也带来了新的监管难题。业态模式的完善并非一日之功,考验政府部门智慧,考验精细化管理水平。只有通过实施包容审慎监管,规范商家经营行为,在鼓励和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助推经济新发展的同时,消除低劣商品和欺诈行为,情绪产品市场才能真正为消费者带来积极的体验和效果。(红网 孔德淇)

原文地址:http://www.cnxlh.com/html/2023/0829/87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