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生态宜居

好的农村人居环境什么样?委员们这样说……

2024年07月13日 09:01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先后出台《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

我们欣喜地看到,农村环境整治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曾经泥泞的小路变成了平坦的硬化道路,曾经脏乱差的村庄变得整洁有序。这些变化不仅让村民的出行更加便捷,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生活品质。比如,在浙江乡村成为网红打卡地的“一米菜园”,农户利用自家房前屋后、村里零星空地,打造出一方方精致美观、创意十足的菜园。这些菜园不仅有利于实现整村环境提升,满足了农民种菜需求,还带动了当地文旅产业的发展,可谓有颜值、有价值、有产值。然而,在整治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环境整洁,过度整治,甚至忽略了农村自身的独特性和村民的生活习惯。比如对蔬果种植、畜禽养殖等问题采取“一刀切”禁止的简单做法,引发讨论。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承载着广大农民提升乡村风貌的深切期待。什么样的环境才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结合自身实际委员们给出了这样的实践与思考。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能搞“一刀切”

好的人居环境,在农民眼里,应该是一个生活舒适、宜居宜业的地方,是村子里有小桥、流水、人家,门口有绿树、池塘、荷花,房前屋后有蔬菜、瓜果和鸡鸭……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承载着提升乡村风貌、增进农民福祉的深切期待。近年来,各地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不过一些地方脱离实际、不接地气的做法,也值得注意。

听不见鸡叫,还是农村吗?这引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如何看待“一刀切”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在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兰陵县代村党委书记王传喜看来,“有的地方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存在方法简单等问题,我觉得首先是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对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领悟不深刻,在老百姓生活习惯、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采取禁种、禁养的方式推进环境整治不符合自然规律和群众意愿。其次是工作方法不正确,对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工作法,把握不好,存在落实政策变形走样,层层加码方面的问题。”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亲自谋划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就是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示范引领到深化提升再到迭代升级,20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这一过程是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意愿的过程。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人民政府副镇长、五星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丽萍表示,“一刀切”现象是一种简单化、粗暴化的治理方式,必须摒弃以促进科学有效的政策实施。

要从农村实际情况和群众实际需要入手

“一条条入户路干净整洁,一栋栋小楼房错落有致,乡村美景映入眼帘。”采访中,黄丽萍拿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如今五星村的面貌。

黄丽萍回忆,10多年前,五星村还贫穷落后、没有经济产业,村民全靠传统种植业为生。近年来,依托底蕴丰厚的民族文化、良好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区位优势,五星村积极探索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深挖黎族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举办少数民族手工艺品展、节庆活动演出、少数民族音乐兴趣班等。短短数年,五星村从一个贫困落后的村庄蜕变成为多产业融合的美丽乡村,村民们也过上了好生活。

谈及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文罗镇的实践时,黄丽萍告诉记者,2022年12月,该村正式实施积分制,以积分制的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村民参与到村庄整治的全过程中来。同时,在整治过程中,注重产业发展,截至目前该村的发展产业有乐天归心居、“菜篮子”种植基地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等产业,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庄经济实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是一时之举,需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整治成果得到长期保持。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清理村里的垃圾、修缮房屋、整治污水、绿化带等日常常态化开展的各项工作,需要政府、村民、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乡村环境持续改善。”黄丽萍如是说。

“农村人居环境是一个重要的议题,它关系到村民的生活质量、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中,黄丽萍认识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首先要坚持示范引领,抓好分类实施。通过创建示范村小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小组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根据不同村庄的客观条件和实际需要,制定整治标准、阶段性任务,分类型、分重点,统筹兼顾地推进。整治过程中注重利用现有资源,走就地取材、变废为宝、低成本、接地气的整治模式。围绕农村日常的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厕所革命”、畜禽粪污治理及资源化利用等工作,从群众反映最强烈、需要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充分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群众实际需要,把握好执行力度、推进速度,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发动群众力量,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整治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得到群众认可和支持,保持农村应有乡村风貌,听得见鸡叫,闻得到稻花香的乡土气息。

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上世纪90年代末我们代村是贫困落后村,人居环境差,到处乱搭乱建,乱圈乱占,村里的运粮河成了‘龙须沟’,在这种环境下,乡亲们都怨声载道。”王传喜与记者分享兰陵县代村实践,他说,为了从根本上破解“脏乱差”的面貌,2002年就制定“五区一网”(种植区、养殖区、加工区、商贸区、生态庭院区和绿化林网)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着重打造了生态庭院区和绿化网,实施了“三清五化十建设”和“生态家园富民行动”,户户院内建沼气池、栽植葡萄和各种果树,养猪养牛,发展庭院养殖,实现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进池,通过发酵产生的沼气用于照明做饭,沼渣沼液施肥的良性循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葡萄+养殖+沼气”立体生态庭院经济模式。“我们从乡亲们生产生活方式出发,既改善了环境,又增加了村民收入,很受欢迎。”王传喜高兴地说。

据了解,随着时代发展,最初的“五区一网”已迭代升级为田园新城银湖活力区、兰陵国家农业公园文旅融合示范区、兰陵农企园农业产业化集聚区、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和耕地保护区、和美生态宜居生活区、田园新城道路、管线、绿化和水系互联互通网的“新五区一网”,贯穿于整个区域布局中。

“这种规划上的变化,实际上是遵循了乡村建设规律,尊重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谈及新的农村人居实践,王传喜告诉记者,去年,他们结合旧村改造完成后已有10多年了,群众住房、配套设施等有些陈旧,村集体投资5000余万元实施了村庄更新,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全面提升,不需要村民掏一分钱,这样集中力量提升宜居质量,让村民觉得村“两委”有方法、有担当。

“近年来,临沂市在‘千万工程’的引领下,根据本地特色实施了‘百千工程’,制定了‘五个连片’振兴沂蒙行动方案。”展望未来,王传喜表示,我们在这两个政策的推动下,率先实施了覆盖12个村庄的“田园新城”规划,依据12个村庄的不同特色制定详规,保留田园风貌、村庄特色,适宜新建的新建,适宜改造的改造,不搞“一刀切”,让群众安居乐业。

在实践中王传喜认识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树立系统思维,坚持做好乡村规划,用规划思维引领群众、推动工作。一是不能盲目拆,随便建,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村庄传统风俗、生产方式等全盘考虑,解决好“大呼隆、一阵风”的问题,要久久为功。二是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当前大部分农村,主要依靠传统农业,种植、养殖等是主要收入来源,要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适当采取一定的规范举措,不能采取禁种、禁养简单粗暴的方式。三是讲求科学性。有条件的乡镇要采取整合资源资金,推动若干个距离相近、习俗相同、资源便于整合的村庄实施连片规划,连片提升,集约节约使用资源,打造人居环境整治样板。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713/8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