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最美村镇
清城文化礼堂
清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一个文化底蕴相当深厚、煤炭资源极其丰富的商贸集镇,自古以来就是盂县乃至山西的传统名镇。清城村东五道庙于元至正五年(1345)所立石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灵王二十四年(前548),即有秦、潘、宋3姓5户聚居此地,定村名为“秦家屯”,迄今已2561年之久。又据历代《盂县志》所载,“仇犹国”建立于周灵王三年(前569),较“秦家屯”早21年。“原仇城”始建于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比“秦家屯”晚91年。因此民间有着“先有秦家屯,后有盂县城”的传说。
清城矿藏资源丰富,以煤、铁为最,久有“煤铁之乡”的美誉。相传,早在战国时期,清城村就开始出现煤矿开采、冶铁等行业,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其煤铁业始于先秦,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工业用煤和民用煤的需求量增大,民间私人、合伙从事采煤者逐渐增多,小煤窑的数量与日俱增,但开采方法和技术仍很落后,只局限于小型手工采掘,设备简陋,产量极低。《山西矿务志略》载:民国五年(1916),盂县有牛村、清城、温池、郭村、拦掌等村私人开采的小煤窑13座,共有工人78名,年产原煤3600吨。当时清城村有小煤窑3座,共有工人20多名,年产原煤约850吨。民国二十二年(1933)《山西统计年鉴》载:是年全县有小煤窑13座,工人178名,年产原煤5411吨,销量5279吨,每吨价1.2元,销售总额9005元。当年清城村有小煤窑7座,工人30余名,年产原煤1000余吨,因为煤质优良,供不应求,所以吨价高于全县平均水平,销售总额达1500余元。《中国实业志》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盂县小煤窑11座,矿区面积2582公亩,开采面积227公亩,资本总额1410元,工人总数59人,年产量3864吨,产量总值3864元。在全县煤窑数量锐减的情况下,当时的清城村仍有煤窑2座,占到全县煤窑总量的18%,共有矿工13人,年产原煤700余吨,年产值达750余元。
明、清时期,清城煤、铁工业十分发达,带动了商贸业的快速发展,到清代乾隆年间,商贸业已处于极盛时期,清城村也成为晋东南名副其实的商埠和交通枢纽。当时在清城村由东到西,再由南向北一里半长的主街道两旁,各种商店门市就达100余家。这些商店的规模有大有小,经营的货物品种有综合型的,也有专项型的。其中专项型的有当铺1家,中药铺3家,绸缎店1家,土布店3家,洋货庄2家,粮店2家,肉铺2家,面铺3家,菜铺3家,豆腐坊4家,饴糖坊1家,醋铺4家,木器铺3家,铜器铺2家,麻绳铺1家,皮革铺2家,花草铺1家,玩具店1家。综合型的有各种百货小商铺、杂货店等20余家。
民国十九年(1930),军阀混战,晋钞贬值,1元晋钞只能折合5分银币,致使工商业遭受严重损失,清城村的工商业逐渐萧条。到了民国二十三至二十四年(1934—1935)间,同蒲铁路通车,绝大部分商品改用火车运输,晋北各县喂养毛驴、骡子和骆驼的人家失去了脚运的货源,因而盂县、平定所产的铁货便全部于阳泉集中,不再往清城汇集,从此清城的8大铁店相继倒闭,大、小商铺也陆续停业,就剩下屈指可数的几家杂货铺了。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除国营商业和供销社外,个体工商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特别是1996年,清城工业集团公司投资100余万元,在村北牌楼至原乡政府东口改建商铺房1500平方米,新建了长350米,宽16米的商品集贸一条街,更为清城村个体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从1980年到2008年近30年间,清城村先后发展各类个体商业店铺90余家,年均销售总额达300万元以上。
清城历来是盂县东南部的集市贸易中心,每年举行的重大商品集贸活动多达10余次。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每逢赶庙唱戏,县内、省内及河北、河南、石家庄等地的许多经销商大都要来此地进行物资交流,方圆二十里的村民也都踊跃来此购置必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届时店铺齐开,摊点如云,商品琳琅满目,顾客摩肩接踵,叫卖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清城村每逢三、六、九日都要赶小集,主要是进行粮食和生活用品的交易。每年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活动有4次:一次是农历二月初二的春季物资交流大集,从二月初一至二月初五,历时5天;一次是农历六月十五的夏季物资交流大集,从六月十二至六月十八,历时7天;再一次是农历七月十五的秋季物资交易大集,从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七,历时5天;还有一次是腊月二十三的冬季物资交流大集,也叫年集。除上述4次规模较大的物资交流大集之外,在正月十五、二月十九、三月十五、四月十五、五月十三、腊月十八等传统庙会日也会进行物资交流。
清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承至今。村镇内外具有一定纪念和教育意义、考古与科研价值的碑碣石刻、古庙宇、古戏台、古民居、古遗址及其他古建筑为数不少,其中最为著名的古建筑当属二郎庙和三官庙了。
二郎庙位于清城村南丁字街南巷口西侧,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后经明代永乐十年(1412)、清代乾隆十五年(1750)、光绪三十三年(1907)多次扩建重修。庙院坐西朝东,50米见方,面积约2500平方米。其布局是将二郎殿、马王殿、炉神殿一字排列在庙院西侧2米高的青石台基之上,3座殿前均有10余级台阶上下。二郎殿位居正中,殿南北长12米,高4米,入深6米,为绿色琉璃五脊六兽筒瓦房。
三官庙亦称“三官阁”,位于清城村中偏北部。据庙碑所载,此庙始建于唐代贞观五年(631),后经宋、元以及明嘉靖十一年(1532)和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扩建,渐具规模。三官庙东阁位于清城村东南角,始建于宋淳熙五年(1178),为青石磨缝底座,砖石合碹的阁洞。此阁洞外宽6米,内宽4米,高6米,入深3米,内建有门槛,装有门扇,为清城镇之东大门。北阁为清城北门,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此阁高10余米,宽5米,入深2米,由青砖碹筑而成。阁内置有门槛,装有门扇,阁顶筑有雉堞箭垛,横额镶“清城镇”3个一尺见方的大字,为时任盂县知县亲笔所篆。
虽然这些古建筑历经沧桑,但我们通过现存遗址、照片以及年长者的回忆,仍能从不同角度翔实而生动地了解祖先的智慧、才能以及清城村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况和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713/83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