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稷网 > 后稷网 牧林水事
水禽产业是我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及传统特色产业。产业链齐全,消费市场巨大,产品品牌享誉全国。然而,2013年以来,我省水禽饲养量大幅下滑,面临养殖方式粗放等诸多问题。
近年来,江苏省农科院进一步整合科研力量,打造水禽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团队和平台,为提升江苏水禽生产和产业化水平提供科技支撑。6月12日-13日,记者跟随江苏省农科院创新团队来到南京、扬州、徐州等地,深入探寻科技助力我省水禽高质量发展的密码。
舒适环境提高种鹅产蛋率
“我们发现,鹅养殖环境的恶化,以及粗放的生产方式是种鹅繁殖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副所长、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负责人朱欢喜告诉记者。
对此,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研究了光照调控种鹅繁殖活动的内分泌机制,创新研发种鹅全年高效生产光照调控技术、种鹅全舍饲养殖模式与环境控制技术,包括制定种鹅生产中最适的人工光照程序、各阶段营养饲料配方和免疫程序等,充分促进种鹅繁殖活动,提高种鹅产蛋性能和种蛋受精率,高效生产优质商品苗。
该团队还创制了鹅全舍内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了标准化福利种鹅舍-种鹅高效生产光照调控技术-高效通风技术-离地架养技术,实现了种鹅全舍内高效、标准化饲养,鹅羽毛清洁度高,胴体磨损程度低,死亡率降低5%~8%,种蛋破损率减少1%~2%。
“种鹅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自然也更乐意产蛋了,填补了以往5月-10月产蛋期的空白,种鹅一年有了两个产蛋季。”创新团队成员介绍,通过技术实施,单只种鹅年产蛋量由原来的40个增加至96个,养殖效率提高近1倍。
2017年以来,江苏省农科院与地方政府和相关涉农企业发起成立了一批不同领域的产业研究院。2020年7月,江苏省农科院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桂柳牧业集团有限公司携手共建的“鹅产业研究院”就是典型。
依托产业研究院,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团队还创新打造了“科研院所+产业研究院+龙头企业+新型养殖主体”模式,以产业研究院为技术研发主体,以龙头企业为成果转化实体,即研即推、即创即转,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集成推广长效机制,推广种鹅100万羽,服务养殖户近百户,帮助桂柳牧业集团实现了年存栏种鹅100万羽的目标,鹅产业产值达30亿元。
高效孵化提升养殖综合效益
种蛋孵化是种鹅生产的最后一环,对种鹅繁殖的影响举足轻重。为提高鹅生产效率和养殖综合经济效益,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家禽繁育与健康养殖创新团队研发了“鹅种蛋高效孵化技术”。
该技术包括变角度翻蛋孵化技术、孵化厅夏季温度控制技术、出雏窗口光照控制技术及孵化过程温湿度远程监控技术,将受精蛋孵化率提高至90%,健雏率提高至95%,填补了鹅种蛋孵化技术的空白。其中的“水禽种蛋高性能孵化装备及技术”2023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
团队还创新提出了变角度翻蛋孵化技术,该技术将鹅种蛋孵化率提高至90%的行业标杆水平,而且孵化的鹅苗质量更高,生长性能更好,从而不仅大幅提高了种鹅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很好地提高了商品肉鹅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
功能性饲料降本增效
鹅是以食草为主的水禽,拥有发达的肌胃和富含微生物的盲肠,具备较强的粗纤维消化能力,能采食高粗纤维牧草以维持自身生长需要。
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饲草加工与草畜结合创新团队利用鹅的这一特性,研发了针对种鹅的鹅专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和针对肉鹅的鹅功能性颗粒饲料,实现了鹅养殖的降本增效。
鹅专用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集全株玉米青贮饲料防霉降毒技术、高效调制加工工艺和种鹅精准饲喂技术为一身,饲料中添加了微生物复合菌剂,并且针对不同规模养殖户采取不同的青贮加工方法。“比如江苏桂柳牧业集团这种大型养鹅场,使用的是1吨左右的青贮裹包;对养3000羽种鹅的养殖户,使用的是300公斤的青贮裹包,方便运输与采食。”该团队研发人员说。
通过饲料的变革,不仅能满足鹅产业青贮饲料的全年均衡供应,而且能够大大降低鹅的饲料成本,1只种鹅年节省饲料成本10元以上。
针对桂柳集团肉鹅采食全价颗粒饲料的习惯,团队在不改变饲料形状的前提下,为其量身定制了鹅功能性颗粒饲料。
床网架养结合建“别墅”
自2013年开始,为解决水禽离水饲养过程中的粪污处理和环境精准控制难题,江苏省农科院畜牧所相关专家首次提出将发酵床与网床架养相结合。
该项创新技术在离地式发酵床设施结构、全自动网床下发酵床翻耙机、低成本发酵床垫料和舍内环境控制等方面不断突破,逐步优化完善发酵床网养模式,简化设施工艺、降低建造和运行成本、节约粪污处理的土地成本。与传统网床养殖相比,肉鸭成活率提高约1%,每只鸭用药成本降低0.1元,舍内氨气浓度下降40%。
江苏高邮鸭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良种繁育中心占地约1000亩。在江苏省农科院团队指导下,因地制宜规划设计了高邮鸭良种繁育中心,分别布局生态养殖区、传统保种区、“发酵床+高网床”养殖区和立体笼养区。其中,“发酵床+高网床”养殖舍采用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自主研发技术,采用自动喂料机、自动饮水和智能环控等。
目前,这些技术成果入选全国畜牧总站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十大典型案例,已在徐州丰县和沛县、扬州高邮市以及南京六合区和溧水区示范推广应用。
新技术保留传统风味
如今,传统的晾晒方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规模化屠宰、工业化加工……虽然生产更先进了,然而记忆中最传统的味道不知所踪。
工厂生产的周期比较短,只有3-5天,风味不容易产生。针对这一难题,江苏省农科院加工所畜禽加工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创制了智能控温控湿风干-紫外增香技术及装备,使风干产品盐分下降50%~55%、风味物质增加36%~39%,用现代的手段达到传统工艺的风味特征。
团队通过改进工艺,对板鸭和风鹅的盐分进行精准控制,让它们的脂肪氧化得更快一点;研发了多靶点抗菌保鲜技术,突破了生鲜原料、低温制品货架期短的瓶颈,使它们的货架期比以往延长3-4倍;团队创制了新型水禽脱毛剂,单次脱毛率从76%提高至98%,使浸蜡脱毛次数大幅度减少,降低了人工成本。
目前,这些技术已在11个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推广,建成我国产能最高的盐水鸭、风鹅工业化生产线,辐射带动全省60%的禽肉加工规模以上企业,推动了禽肉加工技术升级和产业提质增效。
(江苏科技报)
责任编辑:史文明
原文地址:http://www.cnhouji.com/news/2024/0615/806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