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民俗非遗
远处的大风车悠闲转着,田野里一片丰收的景象
中秋这天,回了一趟老家。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微风习习。我开车带着儿子前往三十里外的家乡,沿途田野一派丰收的景象,漫绿的、金黄的,是沉甸甸的希望的色彩。远处的大风车悠闲转着,我随音乐哼唱着:“不禁笑这近乡情怯,仍无可避免。而长野的天,依旧那么暖,风吹起了从前……”
家乡愈近,满心是温热的动容。那穿村而过缓缓流淌着的小河,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那高低起伏的远山。多少童年的快乐时光,在阳光下拼出一连串美好的影像。
时光荏苒,一代代人长大、远走。偶尔回巢,才恍然发觉,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悄然换了新颜。一条崭新宽广的沥青路直通前方,像敞开怀抱的母亲亲切地迎接她归乡的游子。车子一路顺畅地开到村口,令人诧异的是,这水泥路竟直通到了家门口!之前胡同口里的杂树杂草、污秽沟渠全都消失不见,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条干净整齐的归家路。
车子停好,我迫不及待地推开家门:“奶奶,我回来了!”
奶奶笑着迎过来与我相拥,她已是九十多岁的老人,头发花白了,脊背佝偻了,却耳聪目明、身骨硬朗,不得不说是儿孙的福气。
干净平整的路面,修葺一新的房屋,蓬勃发展的态势让人振奋
“奶奶,我这才多久没回来,村里变化好大呀!”我的语气里是掩饰不住的激动与喜悦。
“是啊,是啊,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哇!帮扶着咱们都奔上了小康!”
“哟,奶奶,您还知道小康呐!”
“书记们常来看望我们这些高龄老人,听他们说得多了,就知道啦。”
儿子见我们只是坐着聊天,不乐意了,嚷着要去找姐姐、弟弟玩。二伯是村主任,他的孙子孙女与儿子是同龄玩伴,我带他前去,顺路看看我心心念念的家乡的新模样。
从奶奶家出门,没走几步路,就看见邻家婶子大娘正站在胡同口聊天。她们一瞧见我,远远地就递过话来:“大丫回来了!”
“嗯。”我自小活泼开朗,跟长辈乡亲们都能应上几句话头,“这路修得真好啊!”
“可不是!”婶子迫不及待地接过话,“早上一开门,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崭新的路哇,一夜就铺好了。”
大娘也跟着说道:“前两年的‘村村通’工程,好是很好,可惜就只有一条入村主干道是水泥路,这对咱老百姓尤其是贫困户来说,房前屋后还是坑坑洼洼的,一遇上风雪雨天呀,啧啧啧……现在好了,刮风没有土,下雨没有泥,出门回来鞋子还都干净的呢!”
想来她们的一番话道出了村民的共同心声,这条路是修到他们心坎里去了。
听我夸起这新路,二伯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这“户户通”工程,他是上头跟着学,下头跟着修,全程参与,事事亲为。如今路修好了,像是父母养出了优秀娃,农民养肥了好庄稼。
儿不嫌母丑。我向来不觉自己的家乡有哪里不好。然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一个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的小村庄,与外边飞速发展的世界相比,确实差距巨大。
交通是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而乡村公路畅通与否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因此,修路是村庄摘掉“贫困帽子”的第一步。
“二伯,修这路花了不少钱吧?”
二伯便给我算了一笔账。所谓“户户通”,即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工程是在“村村通”的基础上,把水泥路铺到每家每户门口。整村全覆盖、无死角修下来是两万多平方米。至于资金来源,按照“财政补一点、村居筹一点、群众出一点、社会捐一点”的多渠道筹资方式。近一百多万的路,政府补助三分之二,每户自出二百元,社会爱心人士捐一部分,剩下的由村集体来出。“户户通”工程修的是百姓门前路,建设标准和建设程序都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这一项惠及家家户户的民生工程,真正打通了百姓出行的“最后一米”。
盎然的绿意丛中点缀着累累红果,小柿一个个饱满亮泽,香甜可口
小小道路,关乎百姓生活,更关系民生大事。从最初的“村村通”到后来的“村内通”,直到如今的“户户通”,都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既加快了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又统筹了城乡交通一体化工程,双管齐下,解决了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现在农村老百姓像城里人一样,“出门就是油漆路,抬脚就上公交车”。孩子们上学也不用家长接送了,校车直接开到家门口。老年人赶集也都是坐着公交车来回,60岁以上老人免费乘车,政府买单。我们站在村中主干道,放眼远望,干净平整的路面,修葺一新的房屋,瞩目的宣传画明艳艳地对我笑,真是让人心情舒畅。
二
“丫头,想不想吃小柿子?知道你回来,特地留了一片。”
我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晶莹红艳的西红柿,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二伯笑笑,大手一挥:“走,到大棚摘柿子去!”我们慢行在宽广的大道上,小朋友则追逐嬉闹着跑到前头去了。
远远地,村子西边的大路旁一排排大棚映入眼帘,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显得格外壮观。走近,一块刻着“锦绣农业示范基地”的石碑立在棚前。
“怎么想到在村里建大棚的?”
“这说来就话长了,你知道北部战区吗?如今的好日子多亏了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的定点帮扶,他们可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上的一把‘冲锋枪’呀!”
北部战区以乡村振兴引领扶贫工作,以产业帮扶助力群众奔小康,帮助定点扶贫村和贫困群众参与各类扶贫产业。扶贫,关键在于找准症结、精准发力,温室大棚就是其中的重要项目。
在北部战区三十万资金的帮扶下,最早建起了6个高标准温室大棚,可大家伙儿没经验不敢尝试。二伯这些村干部就带头示范,加上北部战区在政策、技术等方面的全程帮扶,大家看到了希望,建棚的热情也被调动起来了。现在已经扩建到了16个大棚,并优先承包给村里的贫困户。
中秋佳节,也是大棚的繁忙时节,走进棚内,盎然的绿意丛中点缀着累累红果,好看极了!小柿子一个个饱满亮泽,摘一颗尝尝,香甜可口!
至于柿子的销量,也不用愁,会有定点联系好的农贸市场来采购。部队还帮忙搭建起了电商平台,帮助村民拓宽销路。
“二伯,大棚收益如何?”
“大棚除了栽柿子,也种草莓、育油桃。”二伯说,“一年忙下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我的家乡虽然山川秀美、生态良好,但种植方式较为落后,在这年头,若老百姓光靠种地,仅能勉强糊口。如今,成片产业大棚成为村民发家致富的聚宝盆。村里250多户居民,三分之一盖了大棚,一年纯收入好几万。这些大棚承载着他们新一年的希望,绽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
令人欣喜的是,这些扶贫大棚作为村集体的固定资产,给原本贫瘠的村集体带来了源头活水。盈利收入除了充实集体经济外,剩余部分帮助群众增收。可谓致富与扶贫双管齐下,达到双赢。
为民办实事,件件暖人心。自2017年来,北部战区与镇上结成了帮扶对子,对包括我家乡在内的三个贫困村进行定点帮扶,重点实施了教育、医疗、产业、民生、暖心、党建等六项帮扶措施。两年内三个村顺利摘掉了穷帽,帮扶的173户286人贫困户全部实现稳定脱贫。北部战区还先后投入460万元,帮助三个村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
工作做得实、想得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北部战区扶贫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将“输血扶贫”和“造血赋能”相结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重点培育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
精心帮扶,赢得真情。“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现在的富裕生活。以前想干不敢干,现在只要想干政府就帮着干。”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里产业兴了,村民思路宽了、视野广了、腰包鼓了,对未来的信心也更足了。
三
日近晌午,二伯说:“去接上你奶奶,咱大家伙儿下馆子去!”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的红白喜事和家庭聚餐都不兴在家操办了。村里有了商业饭店,依山傍水,环境优美,食材绿色健康,价格又实惠,一家老老少少,欢聚一堂,好不热闹。
吃饱喝足,二伯说下午要去地里起花生,二娘笑说他们一辈子是劳碌命,只要地里有活,就没有休息一说。我想起幼时随父母去地里收花生的趣事,于是兴致勃勃地跟去帮忙。
我的家乡地处山东丘陵一带,山多、地薄,呈梯田状。正因如此,现代化的机械(花生收割机)不便开到地里运行。也正因地薄,收花生这项任务人力足以胜任。不消多少力气,一墩花生便拔地而起,饱满丰盈的花生如珍珠穗子系挂在绿色的秧蔓上,随手剥一颗,入口生脆,清香四溢。
棕褐色的小蚂蚱四散蹦跳,二娘逮了一只绿色的毛毛虫,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围着它,玩得不亦乐乎,哪有小孩子不爱这大自然呢!
儿时的我最爱穿一身长裤短衫,光脚踩在土地上,感受大地的温度。眼睛里装满青山绿水,心里是稳稳的踏实。这厚重的土地啊,它承载了我童年的幸福时光,也支持着我一步步走向远方。
二伯将花生连果带秧地装到手扶拖拉机上,丰收的果实堆了一满车。二伯说现在都是机械化,再也不用自己手动撸花生了。我跟随车子一起到了村中心广场,只见广场中一个“张着大口”的机器正“隆隆”运转着。那便是花生摘果机了,乡亲们正围着它有说有笑。
我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这种干湿两用的花生脱果去秧机是喂入式的,作业时由一台电动机或柴油机带动机器运转,将挖掘后的花生连秧带蔓喂入;有一个滚筒摘选杆不停转动,通过打击使花生脱离茎秆,果实及杂物通过凹板孔,落到下边的振动筛上;茎秆由出料口排出,风机吸杂口排杂,干净的果实落入袋中,从而进行秧果分离。
这机器摘的果子干净无杂余,果壳也不怎么破碎,晒干后可直接装袋贮藏,比起传统的手动撸花生确实高效很多。
说起身边环境的改变,乡亲们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现在在村里走一圈,哪里都是干干净净的,路修好了,出门也方便了。瞧,村里的主干道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咧!”
“饮水工程让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新建了卫生室,村里有了文化大舞台,晚上咱也学城里人跳跳广场舞!”
“你大叔家的哥哥在村子东头开了家橡塑工厂,加工汽车配件,也是国家提供资金,利息全免,说是镇上扶贫办支持的‘富民生产带’,盈利分些给贫困户……”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幸福答卷写在百姓脸上,也镌刻在他们心中,一幅幅奔向小康、乡村振兴的美丽乡村新图景正徐徐展开。
点燃一盏灯,照亮一大片。这些变化,我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我将包里的现金拿出来交给二伯,不算多,是我支持家乡建设的一点心意。我们不光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更应该是村庄建设的助力者。正是有了大家“手把手”劲往一处使的向心力,才凝聚起建设乡村美丽、百姓幸福小康村的强大能量。
准备回去了,儿子依依不舍地与小伙伴们告别,儿子说:“妈妈,不能再玩一天吗?”
“你看月亮都升起来了,到了晚上会又大又圆,
特别漂亮。今天是中秋节呀,也是团圆节,我们要回家与爸爸、爷爷奶奶一起过节。”
开车驶离,回望家乡。一排排崭新的红色彩钢瓦房,平坦的沥青道路通村达户,干净整洁的农家庭院错落有致……蓬勃发展的态势真是让人振奋。
我爱这片黄土地,爱这青山绿水,爱这醇厚民风。谁不愿为家乡山更美、水更甜、民更富贡献力量呢!
回到家中,婆婆已做好了丰盛的中秋晚餐,加班没能陪我回去的老公抱过儿子,笑问:“奶奶她老人家身体可还健朗?”
“好,好着呢!”我笑答,“都好着呢!”
月亮升起来了,电视上温馨热闹的中秋晚会也开始了。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佳节人团圆。我坐在窗边,沉浸在如水的月光里,吃一口月饼,甜到了心里。
饱满丰盈的花生果如珍珠穗子系挂在绿色的秧蔓上
责任编辑:武凯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419/72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