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特别策划

雁门关:千年长城的传奇故事

2024年04月12日 18:15

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雁门关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有“广武寒夜号冻雀,雁门风急飏惊沙”的苍茫萧瑟;有“寒云带飞雪,日暮雁门关”的寒风凛冽;有“寄语年少妻莫哀,鱼金虎竹天上来,雁门山边骨成灰”的万丈豪情;还有“几度言归归未得,梦魂空绕雁门关”的离乡悲愁。金代大诗人赵秉文在跃马雁门关时也曾写下一首豪迈诗篇以歌颂壮美山河,赞 美 历 史 英 雄 : “ 金 波 曾 醉 雁 门 州 , 端 有 人 间 六 月秋。万古河山雄朔部,四时风月入南楼。汉家战伐云千里,唐季英雄土一邱。系马朱栏重回首,烟波谁在钓鱼舟。”

今日的雁门关雄伟依旧,矗立于天地之间今日的雁门关雄伟依旧,矗立于天地之间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说的正是雁门关,其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千米3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的重要关隘之一,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被誉为“中华第一关”。雁门关是中国古代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其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 雁 门 ” 一 词 最 早 见 于 先 秦 古 籍 《 山 海 经 》 中“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雁门”因“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飞雁出于其间”而得名。大雁之所以要从关门飞过,是因为雁门山群峰海拔1900米以上,崇山峻岭环抱,只有雁峰两旁有两道山峪相对低矮。大雁不能从其他处飞过,只能从这里经过,雁门关恰坐落在这个山峪之上。

雁门关的围城依山势而建,周长5千米多。城墙的南端分别与关城的东西两翼相连,向北则沿着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围,合围处建有城门。围城以外还筑有3道大石墙和25道小石墙,起到屏障的作用。关城正北的山岗上,存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和练兵校场。西门外有关帝庙,而东门之外则是靖边祠,用于祭祀战国名将李牧,现仅存石台、石狮子、石旗杆和数通明清碑刻。围城以西的旧关城附近,有明代建造的白草口长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长城段之一。

也许有人对雁门关的了解始于金庸笔下的萧峰。“来到绝岭,放眼四顾,但见繁峙、五台东耸,宁武诸 山 西 带 , 正 阳 、 石 鼓 挺 于 南 , 其 北 则 为 朔 州 、 马邑,长坡峻阪,茫然无际,寒林漠漠,景象萧索。”这是金庸《天龙八部》中萧峰过雁门关时所见。《天龙八部》的故事以雁门关之役为开端,高潮于萧峰自尽雁门关而落幕,其个人悲壮的命运背后,是中原与塞外民族千年战争的背景。

雁 门 关 因 其 “ 外 壮 大 同 之 藩 卫 , 内 固 太 原 之 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的重要地理位置,位列天下九塞之首,“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历来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所谓“得雁门而得天下,失雁门而失中原”。“汉高祖北征”“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与此关联。

“我所思兮在雁门,欲往从之雪纷纷。侧身北往涕沾巾。”在1800年前汉朝的张衡就已对雁门的雄伟关心驰神往,而它正是打开中华史册的一把钥匙。发生在这里的许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昭君出塞就是众多传说中的一个,由此衍生的昭君文化,成为雁门关外人们难以割舍的一种情怀。

据 《 史 记 · 刘 敬 叔 孙 通 列 传 》 记 载 , 当 年 刘 邦率三十万大军越过雁门关(勾注塞)时,恰巧遇到从匈奴出使归来的娄敬。匈奴以老弱残兵示人,娄敬认为“匈奴不可击也”。因为两军对战,双方都应从气势上压倒对方,而匈奴示弱必定有诈。刘邦听闻后大怒,指责娄敬扰乱军心,将其囚禁于广武城。后来刘邦 在 平 城 附 近 的 白 登 被 匈 奴 4 0 万 大 军 团 团 围 住 , 脱险之后,他特封娄敬为关内侯,号建信侯,赐予他刘姓。刘邦采纳了刘敬的和亲主张,将公主嫁与匈奴首领为妻,以匈汉联姻换取北部边境的安定。这也是汉朝与北境少数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和亲,和亲政策从此延续。汉元帝时,王昭君从雁门关出塞和亲,成为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和亲典范。据说,历史上的和亲曾有过350起,而昭君出塞被雁门关外人民视为最成功的典范。

据《汉书·元帝纪》和《西京杂记》记载:“王昭君,西汉南昭秭归(今属湖北)人,名嫱。”晋时为避司马昭讳,又被称为“明君”和“明妃”。

史 书 中 关 于 王 昭 君 的 记 载 虽 只 有 寥 寥 百 余 字 ,但是民间传说却道尽了昭君的美丽。相传,经历白登之 围 后 , 西 汉 为 平 息 与 匈 奴 的 战 事 , 长 期 执 行 和 亲政策。王嫱是齐国王襄之女,后被选入宫中待诏。当时,汉元帝后宫佳丽如云,数不胜数,无法亲自一一面见,就派宫中的画师为其画像,并按照画像召幸。宫中画工的手笔决定了后宫女子一生的命运。为了让自身容貌更显风采,她们纷纷贿赂画师。负责画像的画工毛延寿见王昭君初来乍到,不明其理,便掂着手中之笔暗示道:“这传神之笔,在于点睛,真是一点千金。”王昭君蕙质兰心,冰雪聪明,自然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她心性高洁,不肯与人同流,又自恃貌美绝伦,总有出头之日。因此不但不买其账,还冷漠相讥。毛延寿面红耳赤,遂怀恨在心。他给昭君画像,故意不将手中点睛之笔的丹青点在眼睛上,而是涂在脸上,导致昭君被深藏宫中而不能与元帝相见。

雁门关景区全景导览图雁门关景区全景导览图

仇英《明妃出塞图》

仇英《明妃出塞图》

公 元 前 三 十 三 年 , 匈 奴 首 领 呼 韩 邪 单 于 入 朝 长安,提出愿与汉室通婚结亲。汉元帝应允,决定在后宫挑选宫女封为公主,赐予呼韩邪单于为妻。呼韩邪临辞大会,汉元帝招五女以示之。昭君“丰韵靓饰,竦动左右”。元帝大惊,欲留,恐失信。

秋天昭君出塞于雁门关,一去六十载再无回还之日。护送王昭君的队伍从长安出发,出潼关,渡黄河,过雁门,过山涉水,晓行夜宿,一路向北进发。《山西通史》记载了昭君出塞所经的路段:出长安由蒲坂(永济市)渡河,东北经河东郡(今夏县),北行经平阳(今临汾市)、阴地关(今灵石县)、太原,北出古雁门关,再越过杀虎口北向内蒙大草原……

离开中原的那日,昭君骑着洁白如雪的胡马,身披鲜红艳丽的貂裘,手持精雕细刻的琵琶,向中原大地作别。她的身后,便是勾注山的铁裹门,也就是今天的雁门关关城,因其两山之岩似刀削斧劈,陡拔峭立,其色如铁,被称之为铁裹门。高克恭诗《昭君出塞》写道:“西风吹散旧时香,收起宫装换北装。绒帽貂裘同锦绮,翠眉蝉鬓怯风霜。”虽是阳春三月,铁裹门外仍刮来塞北漠原上的凛凛寒风。“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怎得不回头。”雁门关下的百姓以及一草一木都在昭君眼前,感之深,怜之切。盘旋于铁裹门上空的大雁也为她的美貌和凄怜神情所打动,纷纷落下,久久不肯飞离。昭君内心悲伤,弹起琵琶以慰别离之情。大雁听到琴声,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地下。从此,“落雁”之女的美称由此得来。

由于一路上鞍马劳顿,从未受过如此颠沛之苦的昭君,在雁门关下的代州城病倒了。她斜卧于病榻之上,取出随身带的琵琶,焚香弹奏吟唱。其琴声哀婉,如醉如痴,如诉如泣,凄婉哀绝,吟咏着“秋木萋萋,其叶萎黄”的怨词。昭君的身影就这样慢慢消失在了劲风坚挺的大漠深处,独自一人抵御塞北大漠的冰雪与尘沙,换来了匈汉间半个多世纪的稳定与和平。

昭 君 出 塞 后 , “ 边 城 晏 闭 , 牛 马 布 野 , 三 世 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描写了昭君以一己之力,独自在大漠深处抵御塞北大漠的冰雪与尘沙,为匈汉间半个多世纪的稳定与和平作出了贡献。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赠别前蔚州契苾使君》诗“蕃儿襁负来青冢,狄女壶浆出白登。”生动反映了昭君出塞和白登之战给历史留下的深远影响。

此外,雁门关作为古时塞外北方民族入侵内部的渠道,是重要的边防战略要地,发生的战事以及相关民间传说更是数不胜数。

战 国 后 期 李 牧 镇 守 雁 门 , 曾 一 战 歼 灭 匈 奴 十 万骑,使之十多年不敢来侵扰。秦初蒙恬率军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逐匈奴,开疆拓土,修建长城。秦始皇去世后,因与权臣赵高不睦,赵高撺掇秦二世逼迫蒙恬自尽。据说,蒙恬死后葬于代县境内。

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曾任雁门太守,相传一次战斗中,三名匈奴神射手射杀汉军数十人,李广出马杀二人,擒一人,被敌数千骑包围,李广命部属下马解鞍,敌疑有诈不敢进。这时一名敌将冲来,李广上马将其射杀,敌终退走。

雁 门 关 也 是 最 能 验 证 杨 家 将 英 雄 业 绩 的 战 守 之地,辽宋风云成为雁门战史的精彩篇章。杨业在雁门关守御七年,曾生擒辽国驸马,重创十万辽军。在雁门关,杨业成就了自己一生的戎马辉煌,也正是从这里怆然迈向了一代名将的宿命终点。

千年雁门关,浓缩了一部浩荡的中华战争史与民族交融史。从武侠小说到历史典故,从诗词歌赋到口耳相传,雁门关特有的文化、经济、风土人情在民间传说的映衬下更显人文内涵和文化底蕴,体现出雁门关的独有文化韵味和深厚内涵,构成了一幅恢弘的人文画卷。

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此外还获“国家5A级旅游景区”“山西十大旅游品牌”等称号。见证了中华民族漫长发展历程的雁门关,正矗立于天地间,向后人讲述曾经的金戈铁马、边贸繁荣。

今人脚踏着西周穆天子踩踏过的古代石板路,每走一步就会听到秋日风鸣拂动树叶的声音今人脚踏着西周穆天子踩踏过的古代石板路,每走一步就会听到秋日风鸣拂动树叶的声音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412/704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