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特别策划

清凉五台之趣闻二三

2024年04月11日 16:47

清凉寺镇寺之宝——清凉石,传说文殊菩萨常坐在石上讲经说法,所以又被称为“曼殊床”清凉寺镇寺之宝——清凉石,传说文殊菩萨常坐在石上讲经说法,所以又被称为“曼殊床”

在山西,谈及祈福许愿,多数人应该都会想到位于忻州的五台山。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与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并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每年前往五台山的游客络绎不绝,不论是静心祈福、虔诚许愿,还是夏日避暑,五台山都可谓是一个好去处!当然,有关五台山的传说及民间故事也为其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五台山又名“清凉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东北部,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大山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犹如垒土之台,故得“五台”之名。《大方广佛华严经》中的《诸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佛说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载:“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上述二经中提到的“清凉山”“五顶山”,恰好符合五台山五峦巍然、气候清凉的特征。

东汉永平十一年(68),汉明帝从洛阳请来两位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到五台山。由于五台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此处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们二人遂产生了在此建寺的想法。但因当时五台山是道家弘法的区域,道家不会轻易允许外来教派在此建寺。一方要建,一方不让建,一场较量就此展开。永平十四年(71)正月,五台道士白鹿等人联合五岳道士褚善信等,开始排挤佛教。他们向汉明帝奏请,希望通过焚经的方式,来辨别佛、道教的真伪优劣。据《国史旧闻》记载:“永平十四年(71)正月十五日,明帝集诸道士于白马寺,使于摩腾、竺法兰二人赛法。”其结果是道教经文全部被焚毁,佛教经文却是“真金烈火”,两位高僧因此获得了在五台山建寺弘教的权利。之后他们将建寺地点选择在发现佛足迹且与印度灵山相似的地方。据《清凉山志》记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辅轮相,十指皆现。”寺院建成后,二人为其取名“灵鹫寺”。汉明帝为表示其对佛的信仰,追命为“大孚灵鹫寺”,“孚”即是“信”,“大孚灵鹫寺”就是如今显通寺的前身。

文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其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右手持金刚宝剑,能斩群魔,断掉一切烦恼;左手持青莲花,花上有金刚般若经卷宝,象征其具有无上智慧;坐骑为一狮子,所向披靡、无坚不摧、战无不胜;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或驾乘金色孔雀,比喻飞扬自在。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五台山的寺院里几乎都供奉着文殊菩萨的塑像。历朝历代,有关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显灵的传说及神异事件极多。

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仇视佛教的皇帝,他刚登基就带领千军万马杀气腾腾地到处毁庙,发誓杀尽天下所有的僧人。有一天,他正策马前行,迎面碰到一位老和尚,这位昏君感到好奇,便问和尚:“寡人发誓杀尽天下所有和尚,难道你不害怕?为何还敢在此行走?”老和尚说:“佛祖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你为何乱杀无辜?须知因果报应。”昏君听此言语,便下了马,走到老和尚跟前,问道:“寡人登基不久,欲扫平天下,难道和尚杀不得?”老和尚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三岁小孩都明白的道理。你杀得了出家人的肉体,却服不了人心。”昏君问:“那你说该怎么办?”老和尚说:“起码要给我们一块立足之地。”昏君说:“你说吧,要多大的地方?”老和尚说:“不大,一巴掌大足矣。”昏君说:“好!一言为定。”这时老和尚瞬间变得比山还高,全身泛着金光。他伸出右手,往地上一捂,五台山就形成了。大拇指处即为南台,其余四指下的高山分别对应东、中、北、西四个台顶。原来老和尚就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又有传言,五台山原名五峰山,当时此地的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耐,当地百姓无法出门劳作。文殊菩萨为了造福当地百姓,化身为一名化缘的和尚并前往东海龙王那里借歇龙石。东海龙王刚开始不愿意借,但他认为眼前这名普通的和尚拿不动万斤重的神石,于是答应了和尚的请求,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把它拿走吧!”文殊菩萨谢过龙王后,走到神石前口念咒语,万斤重的神石就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回到五峰山后,文殊菩萨将歇龙石安置于山谷之中,五峰山瞬间变得清凉无比。后来当地百姓将这山谷命名为“清凉谷”,还在此建了一座寺院,名叫“清凉寺”。

东晋道安大师曾言:“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五台山能一直香火鼎盛,离不开各代帝王的支持。历史上,不少帝王曾到访五台山,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民间传说。

相传五台山上的一座小寺庙里有两位和尚,他们一老一小,与世无争,与青灯古佛为伴,晨钟暮鼓一生。某天,老和尚念完经后,缓缓地坐于床边并将小和尚叫到床前,对小和尚说:“徒儿啊,为师怕是快不行了,咱们师徒二人这辈子的缘分将尽了。”小和尚听后跪在老和尚面前哭道:“师父,师父,你我二人之后还会再见面吗?”老和尚从枕头下的一个木匣子里拿出一幅人的画像,但奇怪的是这幅画像中的人竟然没有眉毛。老和尚拿着这幅画像对小和尚说:“二十四年后你下山,看到你觉得有善缘的人,就把这幅画递给他看,如果有人可以给这幅画中的人添上眉毛,那就是为师又回来了。”说罢,老和尚就躺在床上沉沉睡去。光阴似箭,转眼二十四年过去了,小和尚已成年,他拿着师父临终前给的那幅画下山了。可是,小和尚走遍了大江南北,却始终没能遇见可以给这幅画像添上眉毛的人。后来,他辗转来到了京城。一日,小和尚正好遇到出城狩猎的顺治皇帝,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小和尚壮着胆子将那幅画像献了上去。当侍卫给顺治皇帝打开画后,顺治皇帝很纳闷,为什么画像上的人没有眉毛?于是他便吩咐旁人拿来了笔,随手就给画像上的人添了两笔眉毛。再定睛一看,顺治皇帝震惊地发现,这画中的人简直跟自己一模一样!问过小和尚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顺治皇帝这才明白,自己前世竟是五台山的和尚。他在原地呆立许久,口中喃喃地说道:“我本西方一衲子,为何生在帝王家。”后来,顺治皇帝深爱的董鄂妃因病去世,有传言,顺治皇帝因痛失所爱,最终放弃帝位在五台山出家隐修。

五台山殊像寺殿内高达9.87米的文殊骑狻猊像——狻猊四蹄蹬地、稳健有力、昂首竖耳、双目圆睁;

五台山殊像寺殿内高达9.87米的文殊骑狻猊像——狻猊四蹄蹬地、稳健有力、昂首竖耳、双目圆睁;文殊菩萨半跏趺端坐其上,神态庄严肃穆

坐落于清凉谷中的清凉寺坐落于清凉谷中的清凉寺

传说康熙皇帝曾多次登临五台山,就是为了寻找他的父亲。相传有一次,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镇海禅寺附近,看到一位气宇非凡的老僧,于是上前问道:“敢问师傅姓名?”老僧听后默然转身,离去时说了“八叉”二字。当康熙回到自己的行宫时,他突然想到,上“八”下“叉”不就是“父”吗?于是他便重新回到镇海禅寺去寻找这位老僧,寻人无果,但却看到墙上留下了一首字迹未干的诗:“离俗当僧花山寺,不慎破碗被赶出。古有子债父来偿,今希父债子来还。”康熙皇帝命人将这首诗拓了下来,带回去给孝庄皇太后看。孝庄皇太后看后,证明其是顺治皇帝的笔迹。康熙帝感慨万千,他依据诗的字面意思认为大概是父亲在寺庙中将碗打破了,让自己帮他偿还,于是康熙皇帝命令景德镇的官窑打造了108口大瓷碗,赠给了五台山各大寺院,以此为自己的父亲还债。至今,五台山上很多寺院还存有清康熙年间的大瓷碗。

关于五台山的传说和民间故事还有很多。这些传说及故事虽大多无从考证,却也让人对五台山多了一份向往与敬畏。“一次五台山,因缘五百年”,不论出于何种缘由探访五台山,都可让人的身心在千年古刹的韵味和沉淀中得以放松与净化。至于许愿者最终能否如愿,关乎其心诚与否,更关乎其行动与否。心诚则灵,事在人为!

显通寺原名“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庙

显通寺原名“大孚灵鹫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寺庙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411/70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