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特别策划

稷山板枣的前世今生

2024年04月11日 16:47

当地为了开发保护古树,建设了国家板枣公园,是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去处当地为了开发保护古树,建设了国家板枣公园,是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去处

山西省运城市的稷山县被誉为“中国板枣之乡”,这里盛产大枣且枣类品种繁多,有板枣、长枣、蛤蟆枣、柳罐枣、园红枣等。其中稷山板枣最为有名,被列为山西省七大名枣之首。从古文献和民间传说来看,稷山板枣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尧舜禹时期,稷山开始栽培板枣;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之时,当地开始大面积栽培板枣;东魏时期,稷山板枣的栽培及加工技术趋于成熟;隋、唐、北宋、金元时期,随着“岐黄之术”的发展,历代皇室都将其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板枣成为当地的主要税源之一。目前岐山县千年以上的古枣树就有17500棵。

关于稷山板枣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吕梁山脚下的稷山县内有个名叫“路村”的村庄。村里有个敦厚老实的青年小伙儿,名叫板儿。板儿因父母早亡,家中穷困潦倒,只能自己上山打柴维持生计。

一天,板儿拿着绳子、扁担、斧子上山砍柴。爬至山顶时,他看见有两人坐在一块大青石上下棋。板儿常年孤身一人在深山里打柴,少见人烟,见此二人遂喜出望外,连忙放下东西,决定坐在旁边的大石头上观战一番。他不知道的是,这二人正是吕梁山的山神,一位是吕大仙,一位是梁大仙,他们平日住在吕梁山最南端黄华峪口右主峰下的石山里。

下棋时,二位山神分吃了三颗板枣,并将枣核吐在地上。板儿一时饥肠辘辘,便顺手从地上捡起这三颗枣核吞掉了。

等到二位山神下完一盘棋,收拾棋子要走的时候,板儿才想起他还没打柴。但当他转身准备拿绳子、扁担和斧子时,竟发现他的绳子已被虫子咬断了,扁担上积了一层厚厚的土,斧把也被风化了,斧头上生了一层铁锈。此时,板儿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二位山神看着板儿不解的样子,觉得甚是好笑,便告诉他:“我们这盘棋下了三年,三年里我们分吃了三颗板枣,你吞下这三颗板枣核后会变得力大无穷,就算把吕梁山上所有的树木捆成一捆还不够你一个人扛呢,以后你再也不用发愁日子难过了。”板儿听后似懂非懂,愣在原地。两位山神临走时还送给板儿一本书,并告诉他可以在最困难的时候翻看,自有妙用,但平日不要随便乱翻,板儿拿着仙书喜出望外地回家了。

三年未归,家早已变得破烂不堪。板儿顾不上收拾,坐在灯下翻开了仙书。他刚小声地念了“天兵天将”这几个字,顿时,赤面獠牙、身着盔甲、持枪握剑的天兵天将站得屋里、院里、房上到处都是,并大声喝道:“叫俺们前来有何事干?”板儿急忙吸口气说:“吕梁山上拔枣树。”天兵天将又吼道;“拔下枣树哪里栽?”板儿回答道:“陶梁姚村胡家庄。”霎时,天兵天将全都不见了。

第二天,人们发现吕梁山上的大小枣树都不见了,而陶村、姚村、胡家庄几个村的地里长满了结着又圆又大红枣的枣树。村民们非常感激板儿,就称这些枣为“板枣”。

关于稷山板枣的传说故事数不胜数,也有人说,稷山板枣由酸枣演进而来。板枣果形侧面较扁,当地方言中“板”即为“扁”,因此便叫这种枣为“板枣”。晋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说:“世传河东枣(即稷山板枣)特异,与青州、河东、临汾、金城不同。”大致意思是,成熟的稷山板枣皮色紫红油亮,枣果大小匀称,果肉肥厚,头部略宽,基部略窄,与当时青州、河东、临汾、金城所产的枣大为不同。关于板枣命名的由来已无从考究,但是在刀耕火种、生产力低下的古代,稷山板枣也可谓声名远扬。

稷山板枣历史悠久

稷山板枣品质优良主要得益于当地有利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生态系统。西汉刘向所著的《别录》中提到“枣生河东平泽”。所谓“平泽”,就是临水平塬之地。稷山县地处古河东的北部,汾河水自东向西穿过县境,并在现今的吕梁山与峨嵋台地之间切割出一条宽阔的河谷地带。在汾河水的“雕琢”下,当地形成了一片南北宽10千米—20千米的汾河淤积平原,因此地土壤肥沃且水分充足,故枣树极易成林。稷山板枣皮薄、核小、肉厚、味甘,含糖量高达76.2%,是其他红枣的一倍,因此颇受大众喜爱。

我国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1978年,学者在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说明当时在河南新郑一带,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枣树了。同时,在一些文献中也有关于枣的记载。先人在《诗经》中将枣树比喻为母亲,以歌颂母亲的辛劳。“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北魏贾思勰和明代徐光启在他们的农书中,也将枣树列为果木之首。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翔实地记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枣树的栽植及加工技术,即种枣法、嫁枣法、收法(全赤即收)、晒枣法、作干枣法、作酸枣法等。《战国策》中记载,苏秦游说六国时有言:“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细作,而足于枣栗矣,此所谓天府也。”大致意思是燕国这个地方,南面有碣石和雁门的富饶,北面有红枣和板栗的优势,此地的老百姓即使不种庄稼,单单依靠红枣和板栗也能过上好生活。此外,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大枣,可见枣树种植历史之悠久。

唐代药王孙思邈,早年四方行医,行至稷山,突发疾病,多亏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农。老农用板枣加小米慢火熬汤,汤制成后给其服用,很快就使孙思邈病愈复原。之后,孙思邈还将板枣米汤的熬制法写入了自己的医药著作《千金要方》中,广传后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稷山板枣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稷山县也被誉为“中国板枣之乡”,板枣树也被称为稷山县的“县树”。

稷山县的板枣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稷山县的板枣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稷山板枣果实甜冽醇香、养生怡人稷山板枣果实甜冽醇香、养生怡人

稷山板枣的发展

稷山作为“中国板枣之乡”,数千年来,当地人们种枣、品枣、颂枣、画枣、经营枣、研究枣,形成了极其丰富的枣文化。稷山板枣之所以声名远扬,除了它的果实甜冽醇香、养生怡人外,还有就是它连片成荫形成的枣林风光和傲立苍穹的千年风姿。当地为了保护古枣树,建设了国家板枣公园。同时,还建有一座稷山板枣博物馆和一个集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国家板枣园区。2007年,国家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尤其把农业遗产纳入普查范围,以此推动全社会民众参与,更好地保护先民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2017年6月,稷山县板枣生产系统成功入选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稷山县板枣生产系统位于稷山县城郊五万亩板枣观光园内,主要分布在稷峰镇和化峪镇的16个村。万亩枣林一望无际,枣树枝繁叶茂,微风拂过,轻轻摇曳,煞是好看。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由稷山板枣生产文化、饮食文化、枣馍文化、古树文化、民风民俗文化等组成,是稷山板枣产业文化的链式体现,在中国枣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稷山板枣生产系统采用“板枣树——林下作物”的复合经营模式, 形成了一个科学合理的枣粮间作体系。该体系是稷山县人民依据本地区土壤、气候条件以及长期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技术形成的。当地逐步探索出了以枣粮间作方式为主体,以板枣种植、采摘、加工技艺及文化风俗为补充的生产体系。

如今,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稷山县更加注重开发及利用稷山板枣的文化资源,多次举办稷山板枣科技文化活动周、枣花节等活动以宣传稷山板枣文化。稷山人每逢婚嫁、庆寿、添丁、过节等喜庆时节,总少不了用板枣来添喜助兴,因此当地素有“无枣不成席”的说法。妇女生小孩儿,要喝板枣和小米熬煮的“月子汤”;男婚女嫁要准备板枣、花生、桂圆、瓜子等供盘,寓意“早生贵子”;新媳妇入洞房前,家人要用板枣垫在炕席下面的四个角,象征一对新人甜甜蜜蜜、和和美美;给老人做寿时,要蒸枣馍,寓意福禄寿喜早(枣)发财。此外,当地家里生小孩后,也会在院中或地里栽棵枣树,祈愿人树同生共长,家族如枣树一般世代繁荣。

如今,稷山板枣已成为稷山县的一张名片。它不仅代表了一种美味,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体现着稷山人世世代代的智慧与努力。稷山县的板枣树历经千年,仍硕果累累,这一“活化石”将随人类代代相传。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411/7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