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理论研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养老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2024年03月22日 14:2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共识。农村养老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思想观念局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不健全等因素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短板。为积极应对老龄化这一社会现状及发展趋势,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现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农村地区产业,夯实养老经济基础;挖掘当地资源,推动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福利共享的对策,以期在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同时带动养老产业发展;挖掘当地资源,物尽其用,用“小成本”撬动“大服务”;尽快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福利共享。

我国老年人口占比正在快速上涨,社会老龄化态势不断加深。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3.50%。与2010年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1]。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相较于经济基础较好的城市地区,农村的老龄化问题更加严峻。尽管农村发展态势整体积极向上,但在实际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农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主要部分,农村地区养老的实际需求大,但由于经济收入、思想观念等因素影响,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较低,养老市场化需求小。自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逐步发展,养老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但大多都集中在城市,农村地区的养老压力仍在加大,缓解农村养老压力任重道远。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2]

农村养老面临的困境分析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养老事业和产业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第一,经济基础差。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农业收入,虽然养老实际需求大,但由于缺少经济支持,养老市场狭小。第二,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地区深受传统思想影响,思维局限,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认为“百善孝为先”,养老应该完全由子女承担,对于养老机构非常排斥。但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年轻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或定居,很难对父母做到“事事优先”,无法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使农村养老问题愈发严峻。第三,农村社会化服务不足。农村养老的市场化需求小,吸引社会资本的能力较弱,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不足,养老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不仅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也不利于形成农村养老的社会氛围。第四,看病难,就医难。老年人身体易多发疾病,农村缺少卫生所、问诊室、保健室等基础医疗场所,老年人看病极为不便。且农村老年人遇到重大疾病没有畅通的信息来源及就医渠道,容易耽误病情,加重养老负担。第五,农村青年压力大。大多数农村青年从事体力工作,收入普遍不高,在城市生活消费高且养家压力大。并且青年一代比较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在子女身上的支出较多,难以兼顾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第六,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适应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从整体来看,农民养老金相对较低,与不断增长的物价水平不相适应,滞后性严重,老年人的多病问题和养老金难以保障生活水平的问题,是我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重要挑战。

【作者简介】杜文君(1999—),女,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数农村青年从事体力工作,收入普遍不高,在城市生活消费高且养家压力大。并且青年一代比较注重对下一代的培养,在子女身上的支出较多,难以兼顾对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第六,养老保险制度不完善。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已初步建立适应公共养老服务体系的养老保险制度。但从整体来看,农民养老金相对较低,与不断增长的物价水平不相适应,滞后性严重,老年人的多病问题和养老金难以保障生活水平的问题,是我国农村老年人面临的重要挑战。

缓解农村养老压力的对策探析

发展农村地区产业,夯实养老经济基础

农村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最大的阻碍因素是经济基础薄弱。从根本上说,只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居民整体收入,才能真正激活养老产业市场需求,促进养老产业发展,从而惠及全体村民。改革开放后,我国沿海地区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吸引了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外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口红利消退,经济结构开始转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自带的弱势,如低成本、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等问题逐渐凸显,以成本优势抢占市场份额的方式不再适应我国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由于户籍、土地等制度的原因,导致一部分农民工难以 “市民化”,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3]。为此,引导农村劳动力回流,不仅能抓住时代机遇,实现产业转移,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养老产业,形成连带效应。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主题[4]。其中,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化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是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有力武器,已经成为现代乡村发展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农旅、工旅、文旅”的兴起,也为农村养老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旅游等活动,可以吸引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丰富老年人的生活体验,拓展其社交范围,同时也带来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是农村养老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挖掘当地资源,推动农村养老可持续发展

1.改旧造新,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

一是要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实际上,适合城市的养老发展模式不一定合适农村,因地制宜探索自身优势才能真正盘活资源,挖掘经济增长点。农村养老市场狭小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不是没有需求,而是现有的经济水平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地区养老的市场需求。改造农村现有的闲置资源可以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消耗及时间成本。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会出现闲置村屋、闲置学校等情况,对这些场所加以改造利用,既能加快基础设施完善进程,也能使旧物焕新,避免出现荒废现象,影响村风村貌。二是按照统筹规划、留足余地、医养结合、问题导向等原则,新建一批适合农村养老的配套设施。农村养老不仅是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居所,而是要使老年人从物质到精神全方位富足。在物质生活方面,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开设具有保健功能的老年问诊室和治疗常见老年疾病的老年卫生所。开通老人医疗服务专线,并安排相应工作人员陪同,解决农村老年人就医难的问题。同时,可以建设相应的健身广场,配置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健身器材,并定时检修,使老年人有条件进行日常锻炼,强身健体。农村囿于现实条件,难以建成像城市一样配套完善的养老院,但是在设置配套设施时应该全方位、全过程考虑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并提供适合农村老年人的个性化、适老化服务。在精神生活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也应该考虑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建设公共文化室、广场、茶室等。很多农村空巢老人缺失精神方面的慰藉,他们子女在外打工,身边无人陪伴,又甚少有娱乐、文化公共设施缓解老年人心底的孤寂,难以获得幸福感。

2.以“地”养老,结合土地流转与农村养老

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一般都会从事农业生产,自给自足,但老年人年龄较大,从事生产的能力减退,生产效率低下,单纯靠种地为生难以满足自身需求。我国正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在农村整合大片土地发展规模化农业。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将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出来,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换取养老资金与服务,并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建设农村养老社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流转土地,吸引外界资本,这不仅能满足农村全面发展的需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还能将农村老年人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解放出来,实现养老公共服务均等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农民土地证书上的面积与实际面积不一致、农村宗族关系、固有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以“地”养老模式的探索容易陷入困境,部分农民在以“地”养老中会产生质疑,认为单纯用“地”换取养老服务,不仅会失去自由,陷入住进养老院的“悲苦”境地,而且会失去经济来源。因此,在以“地”养老时要讲求方式方法,结合农村老年人的意见,统筹多种模式,提供多层次的选择方案,分配好流转土地后配置给农村老年人的服务及经济补偿,平衡好政府、企业、农村老年人三方利益。

3.互助养老,“物质+精神”两手抓

我国农村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此过程中,互助养老不失为助力农村养老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指在国家及社会无力实现全面社会化养老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农村现有各种资源,以社区、村庄等作为主要阵地,以老年人自身为互帮互助对象,创建出一种准社会化养老模式[5]。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很多农村空巢老人都是独自居住,且比较分散,空巢老人在家中逝世数月被发现的新闻频发,这也提醒我们老年人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因此,农村老年人在缺少子女照顾的情况下可以集中居住,相互照料。互助养老模式不是孤立的模式,而是可以和其他模式相结合,一同缓解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模式,如干部领导型互助养老模式、能人带动型互助养老模式和群众自治型互助养老模式,满足了农村空巢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成为农村养老服务的重要途径。互助养老模式的不断完善,既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物质需求,又能以集居的形式丰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给予农村老年人必要的社会交流环境,使其实现精神和物质双富足。

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促进社会福利共享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起到兜底作用,是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无论农村养老模式如何发展,都绕不开一个关乎农村老年人兜底保障的资金问题。第一,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制度,落实法律责任。按照应保尽保、问题导向等原则积极完善法律制度,健全法律机制,保障农村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要。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在配置资源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应该注意各省市的实际需求,平衡省际财政补贴,避免出现新的贫富差距。第三,“线上+线下”双通道,参保服务更便捷。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许多保险参保缴费向互联网端转移,养老保险也有这一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农村老年人文化水平低、学习能力差、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弱,这些都是阻碍农村老年人参保缴费的“拦路虎”。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能忽略老年群体,适老化的设计非常有必要。在推行App时,应该定期安排专人宣传讲解,组织农村老年人集体学习,分发米、面、油等作为参与奖品。同时,开放线下人工通道,设置合理、简单、责任明晰的办理流程及咨询服务平台。第四,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保险保障力度。相较于城市养老保险设置来说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投保标准低,保障力度较小。而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农村养老保险很难负担起养老任务,参保意义不大。因此,农村地区的群众参保积极性难以被调动。这就需要完善养老保险参保标准,分地区、分层次划定适用人群,依照当地物价水平等客观因素,积极吸纳群众关于养老保险的意见,加大养老保险的保障力度,制定人性化的参保标准,提供多档次的参保方案,并对特殊老人给予特殊照顾。第五,积极宣传农村养老保险相关知识,形成参保共识。在不断完善养老保险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宣传农村养老保险,使农村老年人在思想上认同农村养老保险。一方面,地方相关人员可以采取下乡演讲、群众访谈等方式,给老年人讲清、讲透参保的流程及好处,帮助农村老年人树立积极的参保心态,在农村形成良好的参保风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减轻农村老年人的经济负担,让他们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优惠,促使他们购买农村养老保险。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养老保险的完善应由政府主导,按照渐进性原则逐步推进。

本文在社会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分析了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对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养老面临的诸多困境。对于农村地区来讲,要寻求自身发展,不断发展农村地区产业,以吸引人才回流,夯实农村经济基础,解决农村养老最根本的经济问题;不断挖掘本土资源,化不利为有利,用最少的资金办“最大的事”,加强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养老保险制度,为农村养老筑起最后一道屏障,为我国农村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更为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五号)[EB/OL].(2021-05-11)[2023-07-25].https://www.gov.cn/xinwen/2021-05/11/content_5605787.htm.

[2]人民网.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评论员观察)[EB/OL].(2023-04-27)[2023-07-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4278709555726485&wfr=spider&for=pc.

[3]何颖,刘洪.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7(05):46-51.

[4]中国农业信息网.推动智慧农业发展 更好赋能乡村振兴[EB/OL].(2023-01-12)[2023-07-25].http://www.agri.cn/V20/ZX/qgxxlb_1/jl/202301/t20230112_7928367.htm.

[5]霍玉琴.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3(04):79-81.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22/651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