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后稷网 乡村产业

蔬菜大棚里“孕育”新希望 ——四平市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记事

2024年03月16日 19:09

一个大棚就是一个“聚宝盆”,一棵果树就是一株“摇钱树”。一栋栋连方成片的种植大棚生机盎然,棚膜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一道靓丽美景,奏响了我市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新春进行曲。

640 (1)

近年来,我市围绕棚膜基础优势和产业特点,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大力开发棚膜产业内在潜力,推进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立足建设棚膜产业规模化优势区,在长平线、长郑线、长营线、公伊线、伊范线、四桑线、303公路等7条主要公路沿线建设棚膜经济产业带,重点在沿线各乡(镇)优势区打造规模化棚膜园区。截至2023年末,全市新改扩建规模园区7个,新建棚膜面积5080.46亩,其中新建温室145栋、面积338.76亩,大棚828栋、面积1069.06亩,标准简易棚4812栋、面积3672.64亩,同比增长25%。目前,全市标准棚室总面积达到5.75万亩,30亩以上规模园区达到64个。

我市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棚膜经济扶持力度,在扶持政策基础上增加对散建棚室补贴和对规模园区日光温室的补贴,为棚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组织专家积极指导蔬菜生产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用省市扶持老旧棚室改造政策,更新改造老旧棚室,促进提档升级。按照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农民加快土地流转,拓展棚膜产业发展空间。

四平市六之维农民专业合作社建于2019年,位于梨树县十家堡镇八棵树村,2019至2022年分两期陆续建设日光温室105栋、面积近400亩,种植草莓品种有“99草莓”“红颜”“日辉白”“粉玉”,年产草莓1400吨,产值5000余万元,每年可提供就业岗位200个。去年,园区进行了150亩升级改造,引进配套立体式栽培设施和水肥一体化设备,既可节约劳动力又能提高产量和品质,致力打造高档草莓品牌。目前,草莓正值采收期,至5月中旬采收结束。

科学技术指导,拓宽发展空间。市农业农村局组织农业专家、农技人员精准对接16家省级“菜篮子”应急保障基地,全程跟进开展生产技术指导服务。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教授、入户入棚现场指导、手机微信短信发布、参加科普大集发放技术手册、广播媒体讲课等多种方式,对棚室经营主体提供技术答疑和指导服务,提升棚室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水平。去年,全市农技人员进棚指导665人次,指导农户1894人次,举办线上线下培训班69期3198人次。

梨树县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有耕地11865亩,1990年开始从事蔬菜大棚种植,多年来菜农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目前,全村拥有温室、大棚达2000多栋,面积2700亩,棚室以菜豆、甜瓜、黄瓜、番茄等品种为主。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喇嘛甸镇盛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彦带领村民代表到辽宁省海城、西丰等地“取经”,借鉴并尝试建设覆土式三面墙体日光温室,并因地制宜对土墙温室进行了结构改进和技术集成。合作社在发起建设中,号召村委会成员引领“打样”,一名村干部建一栋温室,社员们踊跃投资,两年间共建成土堆温室52栋,不仅造价低而且增温保温效果好,解决了多年冬季不能生产果蔬的难题。

640

“选择耐低温、耐弱光、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采用PO无滴膜和膜下滴灌技术,以及粘虫板物理防虫等绿色防控措施来科学防控提高产量,并且在每栋温室都设立了地炉子临时增温设施,避免遇到极端寒冷天气发生冻害。园区实行种植规模化,主要生产黄瓜、豆角、西红柿、茄子、香瓜、辣椒和各种叶菜等,年产量达2400吨,年产值达900多万元,纯收入700多万元,平均每亩温室纯收入5.6万元,不仅解决了100多名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周边村屯对蔬菜生产的热情。”王彦告诉记者。目前,园区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生产,利用线上线下销售,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生产模式,让更多更好的优质新鲜无公害绿色蔬菜摆上大众餐桌。(四平日报)

原文地址:http://www.cnhouji.com/news/2024/0316/63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