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稷网 > 后稷网 乡村振兴
贵州黔西南:探索实施“四个划转”推进驻村帮扶提质增效
黔西南州聚焦提升政策落地率、制度执行力、群众综合认可度,着力破解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管理中部分乡镇党委不敢管、不善管、管不好等难题,探索实施“四个划转”措施,将州县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党组织关系和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目标绩效评价权限全部划转至所驻乡镇和村,充分赋予基层管理权限,让乡镇、村两级党组织管理有实权、有底气,推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真蹲实驻、真帮实扶,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组织保障。
划转党组织关系,变“被动融入”为“主动带头”
在选派时集中将党组织关系转接至所驻村的基础上,聚焦下得去、融得进、干得好,紧盯党组织关系是否真划转、帮扶角色是否真融入、党员义务是否真履行等重点,对全州773个“五类村”的驻村工作队全面摸排,督促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主动接受所驻村党组织领导,快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主动上前、担当作为,积极支持和指导村党组织书记履行职责,带头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党员等组织生活制度,帮助所驻村建强村党组织,有效解决开展驻村帮扶效果不好、推动基层组织建设成效不明显等问题。通过全面排查和督促纠偏,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自觉增强“主人翁”意识,积极参加所在党支部主题教育,围绕“学干改”要求,依托“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通过导学、领学等方式,组织农村党员认真学习“3+1”内容,773名驻村第一书记带头上专题党课,并组织开展“立足岗位作贡献、建言献策、学习身边榜样”活动,带动党员群众开展村庄清洁活动。
划转日常管理权限,变“多方共管”为“一方主管”
针对派出单位、业务部门、乡镇等多头管理造成驻村工作队管理衔接不畅、存在“空档”等问题,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日常管理权限划转交由乡镇直接管理,建立乡镇党委每半月调度、包村班子成员每周督导工作机制,实行定期研判、定期通报,督促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认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严格落实考勤、请销假、工作报告、纪律约束等制度,把管人与管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解决“走读式”、“两头跑”“两头空”、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建立完善驻县督导和联合督查机制,州级抽派104名干部组建8个驻县督导组,州县组织、督查、乡村振兴部门分级组建联合督查组,常态化对驻村工作队作用发挥、乡镇党委落实管理主体责任、派出单位落实保障措施和管理权限下放等开展严督实导。
兴仁市屯脚镇鲤鱼村第一书记袁梓睿告诉记者,在“四个划转”落地后,该驻村工作队严格遵守《屯脚镇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请休假考勤管理和工作纪律制度》等要求,切实做到真蹲实驻,遇事积极请示汇报,不把自己当镇、村的“外人”,与村干部干在一起,结合“一宣六帮”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工作。日常管理权限的划转,更有利于镇级及时掌握驻村工作队履行“一宣六帮”职责情况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也有利于驻村工作队切实履行好工作职责,不浪费向群众学习、向基层学习的驻村大好时光。
划转考核评价权限,变“建议权”为“决定权”
针对以往由组织、农业农村、乡村振兴部门会同乡镇共同考核存在效率不高、信息不对称等弊端,切实发挥乡镇熟悉了解驻村工作队日常表现的优势,充分尊重乡镇党委意见,将考核评价权限划转至乡镇,由乡镇党委结合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日常表现,直接研究评定考核等次,报组织部门会审后反馈派出单位。同时将驻村工作队考核情况与所驻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年度综合考核挂钩,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年度考核评定为“不称职”(“不合格”)等次的,所驻乡镇党委及派出单位年度综合考核不得评定为“第一”等次,把乡镇、派出单位、驻村工作队紧密联系起来,让乡镇放心大胆管、派出单位竭尽全力帮、驻村工作队放开手脚干。2023年,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在乡村振兴一线抓发展、促稳定、惠民生,在守住防返贫底线、促进持续增收、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州驻村工作队半年考核评定为“好”等次占比达98.56%,较考核权限划转前提升4.8个百分点,263名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获提拔使用、职级晋升、职称评聘等。
针对过去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工作在乡镇、目标绩效评价权限在派出单位,造成工作考评结果和绩效发放“两张皮”的问题,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的年终目标绩效评定权限划转至乡镇,由乡镇党委结合工作实绩表现和年度考核情况,综合研判提出目标绩效等次,经组织部门审核同意后反馈派出单位,由派出单位根据乡镇评定等次对应兑现年度目标绩效奖金。其中,明确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年度考核未评定为“优秀”等次的,个人目标绩效不得评定为“第一”等次;对因工作不力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个人目标绩效直接评定为“第三”等次,鲜明树立工作实绩与经济收入直接挂钩的导向,全面压实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乡镇管理责任、派出单位后方保障责任,切实提升了驻村帮扶成效。2023年,全州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982.99元、同比增长16.87%,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14384.16元、同比增长15.13%,群众综合认可度由2022年5个县(市)低于90%提升至2023年考核评估前全州8个县(市)均达96%。
普安县高棉乡嘎坝社区第一书记黄普告诉记者,在“四个划转”落地后,该社区驻村工作队干事创业内生动力得到进一步激发,通过一系列办理的实事,切实提升了驻村帮扶成效,社区群众对驻村工作队工作较为认可,满意度大幅提升。如:定点帮扶单位公安部帮助协调深圳市深信服公益基金会对高棉乡50名困难家庭学生进行爱心资助,嘎坝社区9名困难学生获得资助,获资助学生小学至高中阶段每年可获得1200元至4000元不等的资助;普安县水务局协调爱心企业对5户贫困学生家庭为期3年每年5000元助学资助,协调爱心企业对社区2023年考上北京大学学子1人5000元助学支持。2023年12月,嘎坝社区春晖公益基金启动,启动仪式上推荐春晖使者5名,广纳春晖人才100余名,共募集春晖公益基金7.09万元,成为黔西南州首个“春晖公益基金”。社区春晖社收集统计在外成功人士、致富能手、优秀党员、高学历人才等乡友信息汇聚春晖力量,通过筑牢阵地、聚集资源、做强产业、扶贫济困、反哺故土等举措,激发广大乡友心系家乡、情牵故土情怀,搭建一个就业、创业和公益服务平台,助力家乡发展,助推乡村振兴。(黔西南州人民政府)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cnhouji.com/news/2024/0315/63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