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民俗非遗
潮绣作品《国色天香》
初见潮绣时,还是孩子的我,被眼前一幅幅装裱精美,或金碧辉煌,或五颜六色的织品迷住了眼睛。那些颜色鲜艳、构图饱满、独具立体感的丝织品,在满屋灯光的照射下泛着特有的光芒,虽隔着玻璃,但无疑击中了每位观赏者的心。那时的我还不知道潮绣是什么,却已然被那生动的花鸟鱼虫、娇艳的牡丹月季、傲立的松树以及开屏的孔雀深深吸引。看着台上展示者用灵活的双手穿针引线,我只觉得这是一场魔法盛宴。一代代潮绣技师用针和线编织了一个横亘古今的浪漫故事。
古时闺中女子善做针线活,女红是考校女子是否贤惠的标准之一。各地绣娘不在少数,在她们巧妙的一针一线下,绣着花团锦簇、鸟兽鱼虫等图案的织品走进了达官贵人的生活。“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疏影帘栊对绣屏,鸳鸯织就怕针停”“纤纤玉手巧轻柔,六彩交相丝线游”,这些诗句美好而清新,写尽了古时女子刺绣的日常生活及高超技艺,让如今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这些诗句一窥当时闺中女子刺绣时的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也做了一回手巧之人。那时的女子都是自己绣嫁衣,她们将自己心头那一番甜蜜都诉诸在密密麻麻的针线里,一针一线都寄托了女子对未来的期盼,希望与夫君琴瑟和鸣、白头偕老。这份思绪给古时女子的嫁衣增添了一份别样的含义,寄托了她们对自己人生重要时刻的深切厚望。
技艺不同造就了种类繁多的刺绣。各地刺绣大多自成体系,各领风骚。就潮绣而言,与广州刺绣合称为粤绣,而粤绣又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绣”。潮绣历史悠久,起源于唐代,在明清时期较为鼎盛,并一直延传至今。在清乾隆年间,潮州等地广设绣庄、绣坊,潮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如今,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潮州的一张历史名片。潮绣在潮州随处可见,最常见于祖祠、戏服以及屏风等各类工艺品上。潮绣按刺绣工艺分为绒绣、线绣、金银线绣、金绒混合绣四大类,主要有“过桥”“銮乾”“历艮”“二针锁”“三针锁”“三山起”“打只”“化针”“乱针”“点绣”等六十多种针法。处理技法可以归纳为垫、绣、贴、拼、缀。体系复杂,要学成绝非一日之功。所以多数绣娘都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可谓是为潮绣奉献了整个青春。
戏服上艳丽夺目的潮绣龙纹
每一幅潮绣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凝聚着绣娘们的心血。或许千针万线,或许日复一日,又或许劳损自身,是何等心中有宏图,下针知进退之人,才能绣成这熠熠生辉的作品?没有哪一位绣娘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成为一位成功的绣娘须经过千锤百炼,扎伤手指只是家常便饭,眼睛昏花都是必经之途。但是她们依然心甘情愿地坐在那里,安安静静,拈线绕丝,心无杂念,成全她们手中的艺术,也成全她们的人生价值。她们仿佛为此而生。花团锦簇、锦绣河山皆可入图,那双辛勤的手,默默带给人无限的想望。
图案立体、色彩鲜明的潮绣戏服
潮绣能打动人的往往不只是图案的精美,还在于其传达的故事,如潮绣作品《苏武牧羊》《郭子仪拜寿》等,历史意义深远。我们透过丝线能看到历史的变迁,可谓一次观赏,多重收获。细细想来,如果从潮绣的演变历程来讲,难道不是另一个故事?潮绣从古时的日用品到如今的高端用品,其中所经历的朝代更迭、人事变革,蕴含丰富,也向我们展示着潮州历史的宏伟画卷。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人们不能做到像古时闺中女子那样人人会针线,而曾经拥有过辉煌往昔的绣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但可喜的是,在政府的大力保护与宣传下,如今的一些小孩子也喜欢上了潮绣!小娃娃们三五成群,向老师学习,充满了欢声笑语,他们手拿针线,期盼在扇子上绣出自己想要的图案。虽然有时歪歪扭扭,有时颜色搭配不均,但是那些稚嫩的、富有想象力的图案,奠定着潮绣的未来。老一辈的潮绣技师知道,只有下一代也对潮绣心存保护、传承之意,潮绣才有可能焕发出新的生机。故而她们倾囊相授,殷殷期盼。看着那些喜欢潮绣的孩童,技师们无不内心欢喜,因为她们知道,有孩子喜欢潮绣,绣在布上的锦绣凤凰才会继续飞下去,飞进下一代潮州人生活的角落,飞进下一代潮州人的梦中、心里,最终停靠在那高高的梧桐树上,叫声清鸣。
长大后,我依然会经常去看各种潮绣展览,那些绣品一如既往地令我流连忘返。我想,从古至今总会有许多有关绣娘的故事,或是爱情,或是友情,又或是亲情,如今我们并不知情,她们也无法诉之于口。可是在那些璀璨的图案里,在那些交错的针线里,每一份情感都被写得淋漓尽致。人和绣品本就是合一的,人绣着图案,图案也画着人心。而作为观赏者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感受,去感受那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层层叠叠的针线中无数呼之欲出的汹涌心绪。
拈一把纱扇,盛夏微风飘起,纱扇上面轻点的荷叶片片,荷花惊艳了光阴。微凉的扇柄握在手里,手轻轻抬起,日光透过薄薄的绣面,温和地洒入我的眼睛。这就是我有关潮绣的记忆,将夏天锁在一把纱扇里,待我细细品味这久久不灭的印记……
责任编辑:武凯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14/63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