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特别策划

宗族与祠堂——广东陈氏的灵魂寄托

2024年03月13日 15:19

广州陈家祠堂正门外景

广州陈家祠堂正门外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在中国人的心中格外重要,姓氏的意义也远远不只是一个符号与标识。家喻户晓的百家姓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表现,也是以血脉传承为根基的社会人文标识。在传统中国社会里,除家与国紧密联系外,还有一种关系是宗族关系。而由宗族关系衍生出的宗族文化作为中国独有的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宗族和家族两者是一种包含关系,家族可以是一个家庭,而宗族是由多个同姓家族构成的,成员众多,历史也更悠久。按先后顺序,是先有家族,经繁衍发展成为宗族,这是一个演变过程。

论及宗族的起源,要从私有财产的出现说起。进入农业社会后,安土重迁的思想逐渐形成,男性凭借力量优势在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稳固。人们由主动狩猎慢慢转向了圈养牲畜和种植粮食,储存下来的粮食成为家庭的固定财产,或自己食用,或进行售卖,如此便形成了家庭的私有财产,家庭成员也越来越多,从直系慢慢添加到旁系。当私有财产越来越多的时候,争夺就在所难免,那如此庞大的私人财产由谁管理和分配便成为这个家族最大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家族中声望最高的人便成为族长,财富的管理者,宗族内的财产也按照亲疏远近的方式进行分配,尊卑关系即形成,这就是宗族关系的核心。但只是一味地分配而没有收入,迟早会坐吃山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宗亲反哺继而出现。至此,宗族便已形成。

陈家祠厅堂建造顺序

陈家祠厅堂建造顺序

宗族及宗族制度的出现使族人深受祖宗恩泽。假若族人因天灾人祸而丧失自食其力的能力,大部分的宗族还是能为其提供庇护所,保证其基本生存的。如若因病或者因故去世,其子女也会被宗族收养,避免遗弃或是流浪,这就是宗族制度的好处。在危难时族人能够团结互助,从而减少人员流浪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统治者如果能利用好广大宗族,对于国家的管理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个宗族若没有良好的家风,再庞大也迟早会衰落,因此家风是宗族的灵魂所在,而祠堂是宗族灵魂寄托的载体,只要祠堂在,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同姓族人的根就在。

广州的陈家祠堂,又名陈氏书院,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

陈氏是广东第一姓,人口可达两千万人。清代,广州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两广总督府、广东巡抚衙门所在地,也是广州府治、番禺县治和南海县治所在地,官衙、学宫、商铺林立。广东各地官员、商人、士子及普通百姓需要经常出入省城,因而广州城内常常一房难求。陈氏族人一为纪念祖先,二为福泽后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由广东48位陈姓上层绅士发起倡议建立陈家祠堂,各地陈氏成员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最终选址在现今广州市中山七路。

陈家祠堂与普通的宗族祠堂不一样,其突出区别在于这座祠堂是由数县或数十县同一姓氏的血缘群体合资捐建而成的,称为“合族祠”。除用于祭拜祖先外,更是为了给到广州应考、诉讼、交税和候任的同姓子弟提供临时居所。这一点体现了祠堂筹建人兼济子弟的胸怀和深谋远虑的眼光。修建陈家祠堂在当时是一项十分浩大的工程,从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上都可以看出陈氏一族雄厚的实力。

在陈家祠堂的龛堂里有十副楹联,其中一副写着:“统远近亲疏而系之姓,谊关一本,畛域何分。”意思是,无论远近亲疏,大家都因姓陈而联系,情谊都是本家脉系,有何地域之分呢?

陈家祠堂外的花海

陈家祠堂外的花海

但是自乾隆中期开始,官府多次以“把持讼事,挟众抗官”为由举行大规模的禁祠行动,广州城内许多合族祠也因此被禁。陈家祠的筹建人为求避世,也为教育陈氏子弟勤勉治学,力求长进,将“陈家祠堂”最终落匾为“陈氏书院”。且陈家祠堂所在之处紧挨着张之洞亲自选址筹办起来的广雅书院,给人一种“挨着书院所以我也是书院”的错觉。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为探花郎,这个消息对于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是锦上添花。族人惊喜万分,认为建祠的效果竟然如此灵验,于是开始了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这位探花郎就是陈伯陶。

陈伯陶,今东莞市中堂镇凤涌村人,祠堂筹建人之一。陈伯陶为人谦虚谨慎,生性不喜逢迎,他非常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为“暨南学堂”,是如今暨南大学的前身。

另一位创办人是陈兰彬,吴川市黄坡镇黄坡村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是第一任驻美公使,也是保护华工和侨民的第一人。1872年,他带着中国第一批学童赴美留学,这批学生里有一个人叫詹天佑。有如此具有远见卓识的筹建人,陈家祠堂也因此成为备受瞩目的民间建筑,21世纪以来,陈家祠堂以“古祠流芳”之名两度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旅游景点。

陈家祠堂的布局遵循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对称结构,总体为深三进、广五间、九堂六院。陈家祠堂一共有三排大殿,每一排包括正厅、东西厅以及东西斋房共五间房,每一进之间由青云巷和连廊相接,一进更比一进高,寓意平步青云,步步高升。

这中规中矩的建筑上布满了令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精致装饰。以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和彩绘为代表的岭南“七绝”工艺在有限的空间里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现,其所表达的题材亦涵盖了从商周到明清的众多典故。祠堂里的装饰也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就如这“天使福娃”,明明是中国娃娃的脸蛋和身形,却长了一对天使的翅膀,十分有意思。

1959年,郭沫若参观陈家祠堂后,曾写诗赞美陈家祠:“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这首诗在惊叹陈家祠的“七绝”(砖雕、木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彩绘)之余,还对陈家祠所蕴含的丰富的姓氏文化、祠堂文化、书院文化表示赞许,所以才有“胜读十年书”之语。

陈家祠堂的“天使福娃”砖雕

陈家祠堂的“天使福娃”砖雕

之后,无论何时,陈氏一族凭借其避世的智慧,主动捐献祠堂,让它得以完整保存。改革开放后,陈家人再次主动捐献祠堂给广州市政府,由广州市政府牵头成立了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堂里的装饰,是中国文化与民间工艺的激烈碰撞,每一处都是精华,若以传统文化的角度诠释,那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主的立身思想和国泰民安、家业兴旺的美好祈愿。

陈家祠堂凝结着陈氏家族一代代的文化故事和薪火相传的民俗艺术,还有每个人对族人的祝福,它蕴含着人类社会最深厚的力量,这份力量叫做“家”。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13/632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