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特别策划

晋祠——承千年古韵,萃三晋风华

2024年03月06日 15:46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

古人云:“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5千米的悬瓮山麓、晋水发源处,是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于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也是7世纪至12世纪间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极为辉煌壮美、璀璨绚烂的篇章。晋祠是祭祀西周初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的祠堂。晋祠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宋、元、明、清时期的殿、堂、楼、阁、亭、台、桥、榭等各式建筑100余座,宋元以来雕塑100余尊,铸造艺术品30余件,历代碑刻400余通,诗文匾联200余幅,古树名木96株,其中,上千年古树30株。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1961年,晋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第一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在晋祠众多历史文化遗产中,最享有盛誉的便是晋祠博物馆的“三匾”“三绝”“三宝”,可谓晋祠的重头戏,它们是孤例,是奇迹,更是瑰宝。

八角攒尖顶的难老泉亭

八角攒尖顶的难老泉亭

坐东朝西的明清古戏台——水镜台

坐东朝西的明清古戏台——水镜台

走进晋祠,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满园青翠欲滴,风景宜人,历史悠久的文物与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一体。

穿过山门,最先见到的便是与正殿遥相呼应的水镜台。这是一座现存规模较大的坐东朝西的明清古戏台,也是一座由殿楼和卷棚合二为一的特殊建筑。从整体建筑结构来看,水镜台呈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东边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又是宽阔的宫殿形制;转到西边,上部又呈单檐卷棚顶,像座阁;下面同样宽敞,呈高台状。

水镜台共悬有两块匾额。一块是清康熙武举人杨廷翰所书的“三晋名泉”,另一块就是悬挂在清代补建的卷棚正额上的“水镜台”匾,此匾由清乾隆年间的翰林及著名书法家杨二酉所题,字体清秀,笔力遒劲,被誉为“秀丽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水镜台”匾额长2.5米,宽1.04米。“水镜”一词取自《前汉书·韩安国传》中的“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一句,寓意人世间忠奸是非尽人皆知。戏台名为“水镜台”也是取“清如水,明如镜”之意。

水镜台往西,路过金人台,在中轴游览线通向圣母殿的必经之路上,有一座四柱三楼、单檐歇山顶的功德牌坊,名曰“对越坊”。整个牌坊以琉璃覆顶,外形玲珑剔透,华丽典雅。其上原有邑姜氏为叔虞命名、周成王剪桐封弟、智伯水灌晋阳、豫让石桥刺赵等有关晋祠历史故事的彩绘,如今经多番装饰修缮,已变成八仙、杨戬、哪吒等内容。其下有一对铸造极为精美的铁狮蹲坐其左右,越发显得牌坊高大壮丽。

鱼沼飞梁,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桥

鱼沼飞梁,是惟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桥

对越坊,由高应元所写的“对越”匾额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对越坊,由高应元所写的“对越”匾额被誉为“雄奇之笔”,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

对越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相传是太原市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的,据说牌坊走马板上镶嵌的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对越”匾就是他亲笔书写的。此匾长2.21米,宽0.91米,“对越”二字出自《诗经·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对”为报答,“越”为宣扬,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对越”二字整饬遒劲,气势磅礴,宛如山岳嵯峨,棱角俏丽,不可端摩,被誉为“雄奇之笔”。

自对越坊往左手边走,在水母楼以东,有一座八角攒尖顶的难老泉亭,亭子以灰瓦覆顶,整体呈八边形,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虽于明朝重建,但间架依然保留着北齐风格。亭内有多幅匾额,其中悬在西向的“难老”匾是由傅山所写。傅山(1607—1684),山西太原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医学家、书画家。傅山在诗文书画等方面造诣颇深,在当时被人尊称为“清初第一书家”。傅山晚年曾在晋祠云陶洞隐居了一段时间,常与顾炎武、朱彝尊、阎若璩等友人交往,吟词作画,煮茶品茗。“难老”匾长1.45米,宽0.7米。“难老”二字出自《诗经·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茆。鲁侯戾止,在泮饮酒。既饮旨酒,永锡难老。顺彼长道,屈此群丑。”意指生生不息,青春永驻。傅山所写“难老”二字用笔苍劲洗练,颇具神韵,最是引人注目,被誉为“神奇之笔”,是晋祠第一名匾,与“水镜台”和“对越”同为晋祠“三匾”。

难老泉泉水清澈见底,李白曾留下“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玲珑莎草绿”的著名诗句。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是三泉中的主泉,也是晋水的源头,俗称“南海眼”“南老泉”,号称“晋阳第一泉”,与善利泉和圣母泉合称“晋祠三泉”。难老泉泉水出自地平线下约5米处的断层岩,水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即使是在隆冬之季,水中生长的水草仍能碧绿如茵。晋祠“三绝”除难老泉外,另有一绝是位于圣母殿北侧,树龄至今已逾三千年的周柏。其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屈,形似卧龙,俗称“卧龙柏”,又被称为“齐年古柏”。西周年间,周柏被种下时,在它的左边还植有一株,两树相并,有比翼齐年之意,但如今只剩下一棵了。相传,原本挺立的周柏因失去同伴,声泪俱下,后卧身而下,以示悼念,从此以卧龙之姿生存至今。

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是晋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晋祠“三宝”之一圣母殿,是晋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

晋祠“三绝”的最后一绝就是千年周柏以南的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塑。主像是着凤冠霞帔的圣母邑姜,其余42尊是宦官、女官和侍女。圣母邑姜端坐殿内居中摆放的凤椅之上,华贵雍容,神态庄严,体现着宫廷统治者的尊贵。主像四周环立着33尊侍从彩塑,这些根据宋代宫廷“六尚制”塑造的侍女彩塑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举手投足,顾盼生姿,眉目传神。此外还有5尊宦官彩塑和4尊着男服的女官彩塑,形象逼真,造型生动,神态各异。这42尊与真人大小略同的彩塑中,有2尊是明代补塑,其余皆为北宋原物,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

晋祠“三绝”之一宋代彩塑所在的圣母殿始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重建于宋崇宁元年(1102),是晋祠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为晋祠“三宝”之一。

圣母殿是全祠的主殿,坐西朝东,位于中轴线终端,是为奉祀姜子牙的女儿,周武王的妻子,周成王和唐叔虞的母亲邑姜所建。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殿身四周围廊,首开我国古建筑“副阶周匝”的先河。殿前廊柱上有八根木雕盘龙,是我国木雕盘龙柱现存最早的实例。圣母殿梁架结构为“彻上露明造”,殿内比正常建筑减少16根内柱,以廊柱和檐柱承托殿的屋架,扩大了室内空间。大殿檐柱采用了宋《营造法式》的“柱升起”“柱侧角”,增强了大殿的曲线美和稳固性。因此,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建筑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

鱼沼飞梁,西依圣母殿,东临献殿,如大鹏展翅,典雅大方,造型独特,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水陆立交桥”。这种十字形桥也是中国现存古桥梁中的孤例,其四周有勾栏围护可凭依。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因沼为晋水第二大源头,流量甚大,游鱼甚多,所以取名鱼沼。沼内立三十四根小八角形石柱,柱顶架斗拱和枕梁,承托着十字形桥面,就是飞梁。殿前汇泉成方形鱼沼,上架十字形平面的桥梁起殿前平台作用,构思甚是别致。北魏学者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上有“枕山际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堂,结飞梁于水上”的记述。

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由于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与圣母殿上翘的殿角遥相呼应,在一起一伏、一张一弛间彰显出了飞梁的巧妙与大殿的开阔。在我国的古代桥梁中,这种形制奇特、造型优美的十字形桥梁,仅晋祠“鱼沼飞梁”一座实物遗存,即使放眼世界,也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最早的古十字形桥。难怪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赞叹道:“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

下了鱼沼飞梁,便是晋祠“三宝”的最后一宝——“献殿”。献殿是给圣母邑姜供奉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重修,1955年依原样翻修,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

献殿作为祭祀时陈列供品的场所,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整个大殿疏朗利落,看上去既是一座庄重的大殿,又似一座轻巧的凉亭。它是我国最早也是唯一一座殿与亭相结合的献殿。整体殿高9.75米,单檐歇山顶,出檐深远,青瓦覆顶,黄绿色琉璃剪边。古人在建造大殿时,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完全由纯木制的榫卯结构搭建而成。献殿在我国独一无二,是古代建筑中的瑰宝。

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造园艺术相结合,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

晋祠跨越千年,成为中国历史长河中“活化石”,其岁月痕迹散落在这些深沉、壮阔、古典、静穆的匾额楹联之上。它们是各朝各代无数光影的叠加,三晋千年历史文化在这里交汇、沉淀,和那存于灵动溪水中、藏于秀美亭台间的晋祠之美,一同叠加起这座博物馆的厚度。

晋祠“三绝”之一周柏,树龄至今已逾三千年

晋祠“三绝”之一周柏,树龄至今已逾三千年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06/62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