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特别策划

一座五台山,一生朝台旅

2024年03月06日 15:46

自台怀镇眺望远山,山上积雪清晰可见

自台怀镇眺望远山,山上积雪清晰可见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初秋的五台山,炎热中伴着渐起的凉意,温度十分适宜。五台山又名清凉山,因为海拔的抬升,这里在炎炎酷暑仍能感受那一抹清凉与惬意。在“秋老虎”残存的季节里,来到五台山能使人感觉到身心舒畅。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九月的五台山犹如一幅气势磅礴的画卷,放肆且张扬地散发着魅力。

五台山作为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首,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吸引了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游客来此朝圣。“一生一定要来一次的朝台之旅”和“此生必驾”的“318”川藏线一样,都是虔诚信徒们坚守的信念,也是生而为人,来人间一趟所必须要完成的事情。

由台怀镇通往黛螺顶的“大智路”

由台怀镇通往黛螺顶的“大智路”

信徒们三步一叩首登上黛螺顶

信徒们三步一叩首登上黛螺顶

五台山的朝台之路分两路,其一叫大朝台,来自五湖四海的信徒们徒步登上“东西南北中”五座台顶——东台顶望海峰、西台顶挂月峰、南台顶锦绣峰、北台顶叶斗峰、中台顶翠岩峰。此行必须要徒步,不仅是因为沿途的美景数不胜数,大朝台之行还能磨炼人的意志。一路上道路崎岖,海拔陡升,让朝拜五方文殊菩萨之旅变得更为艰辛,也让朝拜之心更为坚定。其二叫小朝台,拾级而上就能到达台怀镇上的黛螺顶,此次由于时间有限,我们选择的就是小朝台路线。

说起小朝台,还有一个颇耐人寻味的故事。相传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几次欲上台进香拜菩萨,但是每次都因为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乾隆皇帝将黛螺顶住持青云和尚诏至行宫,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演教寺住过20年,我怎么一次也上不了台顶,这是怎么回事?”青云和尚便将这五座台顶变幻莫测的天气状况向乾隆皇帝细细禀告了一番。乾隆皇帝一听此言,只好放弃了亲自登台顶的打算,但又十分不甘心,便向青云和尚说:“五年后朕再来时,要不登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青云和尚倒头便拜:“贫僧记下了。”记虽记下了,可这也把青云和尚给难住了,如何才能在不登台顶的情况下朝拜五方文殊呢,他绞尽脑汁但还是想不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束手无策之际,寺内有个叫做妙慧的小沙弥因偷吃贡品而被青云和尚撞见了。按照寺规应重处妙慧,可这次青云和尚没有惩罚他,而是限他在五日之内必须想出一个既不登台又能朝拜五方文殊的好方法。到了第三天小沙弥终于想到了,这个办法便是模仿五方文殊的塑像,将其绘塑于黛螺顶的正殿之内。这样做确实能达到“既不登顶,又能朝拜五方文殊”的目的,青云和尚听了十分满意。于是,乾隆五十一年(1786)春三月,乾隆来黛螺顶此殿进香,十分欢喜地朝拜了五方文殊,并且欣然题笔书写了一首七言律诗。

乾隆皇帝一生六次朝台,给五台山留下了众多题词和诗文。其中最令诗家称赞的便是这一首《登黛螺顶作》,全诗如下。

峦回谷抱自重重,

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

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

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

阇黎疑未识真宗。

这首诗的精妙之处在于,乾隆皇帝通过对黛螺顶景色的赞美,以此佐证自己开辟小朝台路线的合理之处,以达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目的,于是这首七言律诗便被刻在乾隆御碑上。而自从黛螺顶立起这通乾隆御碑之后,好多僧侣、游客改为到该寺正殿参拜五方文殊,以此代替去朝拜五座台顶,既省时又省事,十分受人欢迎。从此黛螺顶的香火旺盛,闻名遐迩,而这通乾隆御碑也成为众多游客到此一游的景点。

“大螺顶”(黛螺顶)木牌楼

“大螺顶”(黛螺顶)木牌楼

自黛螺顶向远处望去,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自黛螺顶向远处望去,视野开阔,一览无余

我们此次的小朝台之旅,便是自这苍松翠柏间的一线石阶——“大智路”登上黛螺顶。黛螺顶原名为“大螺顶”“青峰顶”,因其背靠的这座大山形似大海螺,山上绿树呈黛色而得名,后来山腰上这座寺庙也便沿用此名。

站在柱石拱桥上仰望山顶上的黛螺顶,即使是晴天丽日,也翠霭浮空,山岚飘拂,红墙掩映,恍若仙境。“茂林丛中松千尺,百鸟喧时鹤一声”写尽了这座古刹的高雅与清净。

我们沿大智路开启了这趟小朝台之旅。说来“大智路”这个名字也颇有讲究,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文殊菩萨又是智慧的象征,因此通向峰顶朝台,便也是寻求智慧的一条路,因此名为“大智路”。大智路共有1080级台阶,僧人讲:“走在大智路上,踏过1080级台阶,能增进智慧,消除烦恼,祈福平安。”

在登这1080级台阶前,我们看到很多游客头戴绑带,腿带护膝,轻装走向大智路,来到大智路脚下发现,原来这些游客是要“三步一叩首”走完这条大智路的。此时心中不免一震,将近100层楼高的大智路爬楼梯上去已经实属不易,而这些虔诚的游客还打算“三步一叩首”登顶,他们必定是虔诚的信徒,在坚定信念的驱使下才能做出这样的决定。

于是我们跟随在一对夫妇身后。听阿姨说,大叔虽不是佛教的信徒,但从年轻时起每年都会来五台山朝拜,有时候甚至一年四季都会来。后来他们相识、结婚,来五台山朝拜就成了他们家的传统。这条大智路他们至少走了100遍,每次都是早晨5点钟开爬,所以他们对大智路的每一级台阶以及地势陡缓都了然于胸,对他们而言,走大智路是希望能为家里儿孙增添智慧,开智顿悟。

阿姨膝盖不好,所以她是和我们一起走上去的,而大叔则真正做到了三步一叩首。在攀爬的过程中,大叔没有说过一句话,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眼睛一直盯着前方,护膝上的尘土从无到有再到变得厚重,额头上的汗也一滴滴地往下落,好多次我都替他捏把劲,心想真的能爬上去吗?但是大叔坚毅的眼神告诉我们他可以,最终他确实也做到了。

登上山顶,俯瞰整个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

登上山顶,俯瞰整个五台山的壮丽景色,如同置身于仙境之中

黛螺顶内游人如织、香火旺盛

黛螺顶内游人如织、香火旺盛

在黛螺顶的木牌楼下,大叔休息了良久,我也有机会跟他聊聊天。原来大叔今年已经68岁了,但是从外形上完全看不出来。他说自从前些年生了一场大病,他就非常注重身体保养和体育锻炼,每天都会晨跑五公里,游泳也是他一年四季必备的健身项目,这也是为什么他能这么顺利地登上黛螺顶的原因。除此之外,大叔虽不是信佛之人,但是他始终对佛祖保持着敬畏之心,且佛门是清净之地,是能让他跳脱世俗种种,找寻到内心的宁静之地。“每次登上黛螺顶我都会在这里坐很久,这里视野开阔,一眼望去就是大山与河流,海拔高处的雪山也会时常显现,小‘布达拉宫’就在眼前,眼前的开阔使我感受到内心的安宁与自我的渺小。”他说道。

是啊!在岁月的长河里我们只是沧海一粟,于山川的广博中我们也只是一粒尘埃,世俗的勾心斗角在名川大山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

进入黛螺顶,五方文殊的塑像——东台“聪明文殊菩萨”、西台“狮子文殊菩萨”、南台“智慧文殊菩萨”、北台“无垢文殊菩萨”、中台“孺童文殊菩萨”汇聚于此。在佛像面前,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平静,也许这就是朝台的意义。对于佛门弟子来说,一次朝台相当于五百年的修行,而对于芸芸众生而言,上五台山朝台是放松身体与心灵,重新审视自己的一场旅行。朝台俨然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独属于五台山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追求,深入人的灵魂与骨髓。

写到此处,不免想起丰子恺在《不宠无惊过一生》中的一句话:“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如此,安好。”朝台之旅,亦是如此。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06/62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