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理论研究

城乡文化体系构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 中的推动作用研究

2024年03月05日 16:09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灵魂。现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及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缺失与影响、城乡文化体系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论证进行探究,在山东省打造齐鲁样板这一实例的基础上,对城乡文化体系构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发展史充分表明,国家要想实现现代化,离不开城镇化建设。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相辅相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中,城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具有特殊的融合推动作用。新型城镇化是在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人类社会发展动力的自然推动下,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一个必然的、历史的发展过程[1],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城乡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日益凸显,城乡文化发展产生巨大差异[2]。文章基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及目标、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文化缺失与影响、城乡文化体系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关系论证的探究,从山东省打造齐鲁样板这一实例出发,深入分析城乡文化体系构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及目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我国城镇化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推进的,这决定了我国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出发,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3]。城镇化建设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4]。随着我国城镇化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完整、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阶段性特点和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守正创新,既解决好短板和不足,也要实现发展的多样性、个性化,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区域发展的品质化需求,从而建设宜居宜业、数字化、人文化的新型城镇。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缺失的表现及影响

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因素。文化缺失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表象来看,文化缺失体现在相应的文化建设规划标准缺位,主要包括新型城镇化后相应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情况、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的提供情况、工作人员岗位的设置和配备情况、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情况等方面。究其本质,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就难以真正实现现代化。

 【作者简介】李雨霏(2001—),女,本科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乡村振兴与文化建设。

以文化缺失为主要标志的新型城镇化矛盾若不能妥善处理,新型城镇则难免频发“城市病”。一是农民大迁徙会对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较大影响,各地文化遗产的保护及传承问题也会日益严峻。二是文化经费投入不足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产生影响。目前一些传统历史文化民居、古村落等承载着文化符号、历史记忆的场所,因资金不足而面临倒塌或拆除的风险。三是拆迁补偿带来的一夜暴富以及市场经济催生的利益驱动。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如果缺少对农民精神层面的引导,很容易造成农民价值观的失衡,因此相关部门需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四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原有村落的拆迁,新型社会管理模式的形成,让农民不仅实现了由“村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他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邻里乡亲见面的机会减少,如果文化服务跟不上,很容易使一部分人难以在短时间内融入城镇生活,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无法被满足,就容易成为被城市边缘化的群体。

城乡文化体系构建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论证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经过程,也是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城乡文化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蕴含着三方面的辩证关系。

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的辩证关系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加强城乡一体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市、农村文化资源互补,是改变文化领域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举措。同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应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需要,加强新型城镇化数字文化体系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技术拓宽文化服务空间,推动城乡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共建共享。当然,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人员双向流动的过程。一方面,农民工进城务工,成为城镇居民。另一方面,城镇居民下乡,尤其是一些大中专毕业生下乡、进村创业,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发展后劲。这种双向交流的文化氛围、价值理念的形成,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根基。

保护传统文化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辩证关系

农村所承载的独特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许多民俗村、状元村、千年古镇以及少数民族古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些歌舞都源自农村文化,这类表演形式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独特表达。做好这些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推动新型城镇化现代文化的构建以及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性、民族性,可以更好地推动城镇文化的发展,构建城市文明、乡风文明相融合的新型城镇文明,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城镇化文化市场建设与构建管理新格局的辩证关系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文化市场建设、管理不平衡的问题,一些不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的文化以及相应过剩的文化市场门类会面临淘汰的风险,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现代化以及信息化等产生的新的文化市场门类,需要相关部门对其加以规范并正确引导。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关部门需要统筹兼顾,加强新型城镇化市场建设,构建相应的综合治理格局。

城乡文化体系构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作用的分析

纵观国内城镇化发展,大体沿着以“城中村”拆迁改造为主,以工业化发展为引领,以新农村社区建设为主这三种类型的路径发展,比较典型的有成都模式、广东模式和齐鲁样板,而齐鲁样板是一种以乡村振兴为中心,充分考虑地方发展实际,探索形成具有地方特色、行之有效的山东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做法,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分析齐鲁样板下的城乡文化体系建设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十分必要。

形成更加广泛的区域联动发展模式

齐鲁样板是一种以乡镇、社区、村等为基本单元,根据产业聚合、人员聚集、资源整合程度形成的一种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比较成功的案例有济南市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泰安市岱岳区的九女峰片区、日照市五莲县的白鹭湾田园综合体等,其中,济南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行动最具代表性,在坚持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该行动强调城乡文化建设,构建城镇、乡村经济与文化回流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打造覆盖范围更广的城乡文化协同发展新机制。

优化区域生产托管关系

区域生产托管关系是以土地流转为主要方式,围绕农民土地“如何流转”“如何耕种”“谁来管理”以及“农民如何受益”这些问题,将农业生产的一个或多个环节,通过购买社会化服务的方式来组织,推动适度规模化经营,解放农村剩余劳动力,并将他们转化为进城务工人员,形成一批新型城镇化区域。以山东省东营市为例,相关部门加快推进涉农供应链、产业链由城市向农村的转移,通过招商、孵化等多种方式增加城乡就业岗位,优化区域生产托管关系,并鼓励以农业合作社等形式的土地流转,最大限度释放劳动力,为区域生产托管关系的进一步优化、配置提供支撑。

创新传统文化融合机制

城乡文化建设受空间影响易产生断层,这会阻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创新传统文化融合机制是利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各方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此推动城乡文化体系构建。山东省临沂市作为我国革命老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传承传统红色文化,形成了以红色文化为主体的城乡文化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内的古村落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等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营养物质”,从而弱化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文化隔阂,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加强生态文明实践的思考与验证

基于城乡文化体系构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而多元文化渗透下的生态文明体系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并在实践中验证城乡文化体系的作用。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两山”理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自然资源保值增值,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构建绿色文化、生态文化体系。

加强城乡资源深入交流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差异化的资源构成对区域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也就导致不同区域范围内人的主体认知有所差异,因此,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统一的认知为基础。城乡文化体系在丰富城乡文化内容的基础上,还有助于城乡人才、资金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从而加速新型城镇化速度,推动城乡经济高质量发展[5]。以济宁市为例,在“齐鲁样板”工程中,济宁市将孔孟文化、运河文化、饮食文化等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进行融合,突出城乡文化特色,形成以文化为切入点的区域资源高效协同发展模式,提高文化等资源的利用率,加快城乡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深入交流。

齐鲁样板以城乡文化体系建设为重点,发挥文化增强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独特作用,着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效支撑。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文化渗透与经济协同发展的问题,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实施,城乡文化融合机制将更加完善,并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承担着凝聚共识,重构价值体系,强化认同的重要使命。文化建设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统筹处理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文化建设与城镇、乡村建设的辩证关系,加强文化建设的统筹规划,将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纳入城镇基础建设之中,以丰富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重心,整合各方资源,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提升群众文化品位,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日贺,卜荣.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互促交融发展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2(20):53-55+121.

[2]庄学村.失衡与平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文化治理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14-120.

[3]张茜.新型城镇化、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2(07):3-9.

[4]董灏.红色旅游视角下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2(11):30-33.

[5]黄飞跃.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9(07):1-3.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05/61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