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理论研究

终身教育理念助推学习型乡村建设研究

2024年03月04日 14:35

学习型乡村建设重在突出学习对于乡村中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而终身教育则更为关注学习者自身的主体性和持续性,二者都强调以人为本,这体现了终身教育与学习型乡村建设对于促进个体发展与乡村发展密不可分的关系。在学习型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宣传终身教育理念,让农民将持续性的学习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而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最终推动乡村振兴。现以终身教育为起点,找准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契合点,发现学习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给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期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与发展。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1],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2],我国一直把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推进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和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建设学习型乡村是推进学习型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型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繁荣发展既满足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为乡村产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学习型乡村的概念及其特征

学习型乡村的概念

通过对学习型乡村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笔者发现我国关于学习型乡村的研究成果仍不够丰富。从学习型乡村与传统乡村两者的定义及区别角度来看,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的学习型乡村,就是用相应的创新机制和手段促进和保障农民终身教育的乡村[3]。而有的学者则指出,学习型乡村与传统乡村在教育模式和学习领域上存在差别,学习型乡村通过学习赋能乡村发展[4]。从建设学习型乡村的意义角度上看,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得学习型乡村的外延与内涵得以拓展。此外,也有学者指出,学习型乡村的学习不仅强调学习的终身性,而且还重视学习的组织性[5]。建设学习型乡村的关键,不仅在于激发农民主动学习的意愿,还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这是巩固学习型乡村的根本要求。对此,各地应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学习型乡村的发展。总体来说,学习型乡村超越了传统乡村发展的创新型乡村发展模式,主要通过激发农民学习的终身性、主动性和全面性,进而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学习型乡村的特征

1.终身教育的理念

学习型乡村建设旨在为农民提供一个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环境,这与终身教育的理念相契合。一方面体现在增强农民终身教育意识,帮助其通过终身教育适应时代发展;另一方面体现在健全农村终身教育体系以实现学习型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即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非正规教育为辅,并加快引入农村远程教育,逐步建立起由县至乡的终身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郑浪萍(1988—),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研究、营销管理。

2.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学习型乡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重在激发农民学习的主动性。其重点就是使每个农民都树立起持续学习、不设限学习的理念和学习风气,使建设学习型乡村成为共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还体现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内容、方式的安排上,从农民角度出发,切实考虑农民学习中的实际困难,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农民主动学习,实现其人生价值。

3.全面提升农民整体素质的明确目标

学习型乡村建设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升农民整体素质作为目标,使农民在终身教育的过程中实现物质水平和文化素质双重提升。而且,学习型乡村建设通过对个体进行终身教育,进而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带动农民更好地回馈乡村建设,这与农民的全面发展目标高度一致。而农民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条件、知识素质、文化精神等多方面,这些都能够通过学习型乡村建设得到满足。可见,学习型乡村建设与农民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学习型乡村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建设的创新实践,是学习型社会理念在空间上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学习型乡村的建设可以促进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由城市向乡村转移,推进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合理分配,这有利于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和乡村的整体发展,是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基础。

学习型乡村建设推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学习型乡村建设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既能够保障农民的基本权利,又给予了农民足够的空间、时间和机会提升自己,使其有成为农业生产专业人才的机会。通过将农村人口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推动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可以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而完善的教育体系与终身教育理念能够使农民不断学习,提升生产力。学习型乡村建设是乡村发展的创新探索,是实现创新乡村治理的重要实践。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学习型乡村建设在继承本土文化的同时,会引进新的文化、新的价值观念、新的信息以及新的资源,从而达到创新发展农村文化的目的。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型乡村建设推动了文化资源向乡村流动,这些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观念有助于农民形成更为文明的思想观念,树立起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一来,他们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终身教育和乡村建设中,从而为乡村的有效治理营造良好氛围。

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契合点分析

终身教育理念为学习型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创建学习型乡村,离不开终身教育理念。一方面,终身教育理念提出了让学习贯穿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持续学习的理念。这一理念为建设以农民为主体,促进农民自主学习、持续学习的学习型乡村提供了理论指导。另一方面,构建学习型乡村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实现全民终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终身教育理念体现学习型乡村的价值取向

学习型乡村的价值取向与学习型乡村建设活动中的价值认知与价值选择具有一致性,它以农民为主体,重在激发农民的学习主动性。而终身教育也是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贯穿学习始终。学习型乡村建设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核心价值目标,并在目标制定以及整个建设过程中始终关注人的价值彰显。

终身教育的形式激发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活力

终身教育的形式丰富且多样化,其中非正式学习是主要形式,即从日常经验和环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形成态度的学习过程。此类学习模式通常发生在日常生活或工作场所当中,主要表现为在做中学、玩中学,如在日常农业劳动中、聊天聚会中、休闲娱乐中学习。这种多样化、不设限的学习形式与农民的学习需求相契合,学习活动是在现实需要和自发兴趣中自然发生的,不仅能充分挖掘农民自身潜能,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活力。

学习型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各参与主体角色定位不清,观念意识模糊

一方面,政府对于其在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的定位理解不准确,导致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许多地方政府本身对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观念理解不清,进而连带目标设定不准确。于是,在学习型乡村建设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组织无序、宣传不到位等情况,最终导致农民参与积极性低,这是政府的统筹力号召力不足的表现。同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一些政府没有始终突出农民在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力量,不重视农民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愿望,这就容易造成“面子工程”。另一方面,农民自身主动性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多是因为农民对学习型乡村建设的认识不够清晰,普遍缺乏主体意识。当大部分农民的学习一直停留在被动的、消极的情绪下,就很容易使其学习需求也停留在浅层,难以将学习转化为内生动力。

终身教育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学习型乡村教育体系不健全问题还很突出。一是学习活动大部分属于正式教育形式,但课堂教学中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涉及面较窄,加之时间空间上限制较大,而且大多数农村成年人本身对于学校教育有较大的心理排斥和畏难情绪。二是随着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学习模式和学习内容已无法满足农民终身化、个性化和高层次的学习需求,旧有的学习体系无法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创新需求做到及时更新,不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需求水平的农民进行分层分类教育。三是不设限的终身教育形式较为依赖信息化技术手段,但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缺少在线学习平台,资源共享难。

学习资源短缺,师资队伍不足

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有待提升。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最大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终身教育服务面向的人群能力差异大、教学内容宽泛,所以,对专职教师的专业性和能力水平要求会更高。而且,学习型乡村在人才吸引上还缺少统筹规划和适度的激励措施。另一方面,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终身教育所需的教育资源短缺,未能充分调动起社会多元主体参与,导致学习内容单一、结构不合理、配置不均衡,学习资源整合不到位,甚至出现资源闲置浪费等问题。

财政扶持政策有待完善,保障力度不足

我国学习型乡村建设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缺乏相关的制度保障,全国大部分地区都还未出台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明确文件,即使部分地区出台了相关文件,但这些文件在内容上也不够明确、具体。同时,我国有关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建设也不够健全,国家层面统筹相对不足。由于缺乏制度保障,我国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经费投入也较少。充足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学习型乡村建设的重要保障,财政支持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发展。

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对策措施

明确政府定位,强化农民终身教育意识

一方面,应明确政府在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的定位。政府要充分发挥其指导推动作用,对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内涵、目标等应有深入、清晰的认识,把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放在农民身上。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宣传过程中要避免过于简单、粗放的标语宣传。村干部应积极对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党员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推动终身教育理念普及,要通过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如举办各种免费的教育活动、技能培训等,让农民广泛参与并切身体会终身教育的意义。另一方面,应该重点强化农民的终身教育意识。农民的学习主动性差归根结底是其对终身教育认识不够,因此,在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初期,要尽可能将农民参与学习的时间成本、资金成本和精力成本降到最低,如可以建立社区终身教育网,使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创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以正规教育为主、非正规教育为辅,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服务体系。注重搭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平台,积极与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相对接,以便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终身教育服务。同时,要科学制定有关农村线上教育发展计划,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充分利用起来,实现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其次,创新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各地应该根据地方特色培育特色学习项目,通过举办交流论坛,邀请专家对接指导,开展技术交流等方式创新学习形式。最后,优化终身教育服务平台,注重线上线下教育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增设乡村学习场所,为村民提供便捷的学习场地;另一方面搭建线上教育平台,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多元主体资源整合作用

要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素质的终身教育乡村教师队伍,一是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养,并结合当地特点,邀请专门研究地方特色的专家,为农民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二是要尽快制定出与教师管理有关的政策,严格把控教师质量,惩罚淘汰制度与竞聘激励机制双轨并行,以此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应重视发挥多元主体参与作用,充分调动各类资源,包括发挥政府在学习型乡村建设中的引领、宣传、资源调配、政策支持等作用;中高等学校可以在教学改革中多进行有益探索,开发融合当地特色的专业课程,与农民共享丰富、实用的教学成果,积极参与教学培训;社区学校应充分整合社区各类教育资源,发挥社区亲民优势,搭建农村社区教育平台,构建社区教育网络。通过多元主体参与,整合终身教育资源,形成学习型乡村丰富的个性化学习内容。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健全财政经费保障

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必须要有健全的政策、法规,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不断完善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法律法规,补充和渗透农村终身教育的相关内容,确保学习型乡村建设能够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同时,要加大对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尤其要加大对学习型乡村教育的专款支持力度,发挥终身教育的引导作用,如建立终身教育成果的认定机制和奖励机制,对积极参加活动的社会团体提供政策支持,对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主体参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热情。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且伴随着经济和社会转型,终身教育理念赋能学习型乡村建设逐渐成为乡村发展的新趋势。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能够激发学习型乡村建设活力,能够为学习型乡村建设积累更多优质的人力资源,能够满足乡村居民对于丰富自身文化知识的内在需求,能够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更能够有效提升乡村治理水平。推进学习型乡村建设必须创新发展思路,以终身教育理念为基础,找准终身教育理念与学习型乡村建设的契合点,不断强化终身教育理念,健全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作用,完善政策法规,在稳步推进和求新求变的过程中走出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道路,担负起乡村振兴、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1]人民网.高校如何打造继续教育大平台[EB/OL].(2018-10-15)[2023-07-13].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8/1015/c1053-30341232.html.

[2]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3-07-13].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lh/2021-03/13/c_1127205564.htm.

[3]孔令军.陕西学习型农村的现实依据与推进路径[J].陕西农业科学,2011,57(05):231-233.

[4]邝金丽.论我国学习型农村的创建[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20-22.

[5]王洪才.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变[J].教育研究,2004(01):38-42.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04/61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