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理论研究

以脱贫攻坚精神助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探析

2024年03月04日 14:22

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通过从中汲取精神营养和动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这一过程中,党建引领、发展统筹和系统推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以党建引领,坚持“上下齐心、尽锐出战”,打造“有精神”的新乡村;以发展统筹,坚持“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打造“有实力”的新乡村;以系统推进,坚持“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这些措施,可以激发乡村新动能,助力打造“有精神”“有实力”“有颜值”的新型乡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在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后,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我们党又及时做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安排。基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是我们党和政府执行人民意志,捍卫人民利益的生动写照,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奋进、拼搏行为的充分体现,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精神既是对脱贫攻坚这一伟大成就的高度概括,也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力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构想。立政之本在基层,而乡村振兴是基层建设与发展的战略升级,以脱贫攻坚精神助推乡村振兴,必将呈现新亮点,展现新气魄,成就新作为。

以党建引领,坚持“上下齐心、尽锐出战”,打造“有精神”的新乡村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不动摇,确保党组织在乡村各项事业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建引领,将政治优势最大程度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能。

建强组织堡垒,练就“主心骨”

一是要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基层党组织强不强,带头人很关键。要加强对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努力提升现任党组织书记的能力和水平,加大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培养选拔基层党组织书记的力度,加强村级后备力量储备,继续推进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二是要切实建强农村基层党支部。落实基层党组织任期规定,持续整顿软弱、涣散的党支部,不断优化村党组织结构,根据各行政村的实际情况设置支部、总支或党委,在城乡结合部、外来流动人口较多区域,要创新完善属地化管理途径,注意把非本地户籍党员紧紧凝聚到党组织周围。三是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各类组织的领导,确保党的各项政策方针在农村贯彻落实。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健全党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强化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民主治理,切实提高治理效能。

加强人才培育,锻造“主力军”

第一,要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吸纳人才、爱惜人才的氛围。具体来说,一是为青少年成长保驾护航,鼓励青少年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学历,增长本领。二是抓好“鸿雁工程”和“归雁工程”。积极培育本土致富能手、土专家,为退役军人、大学毕业生服务本地经济文化建设搭建平台;开展多种形式志愿服务,创造中心城市人才大规模正向转移政策环境,让大批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参与乡村振兴。第二,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专业人才下乡就业创业,发挥其在对接市场、技术指导、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为他们成就事业创设舞台。引导退休教师、干部发挥余热,为乡村振兴贡献智慧才能。第三,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发现、使用、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为乡村振兴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适当奖励,使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有作为。

【作者简介】杜伟丽(1982—),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繁荣农村文化,注入“新活力”

乡村要振兴,文化是底蕴,文明是标志。人们在实现物质上的富裕之后,也要让精神上的共同富裕落在田间地头。而要想焕发出广大农村地区的新气象,更持久、更深沉的力量就是要进一步繁荣乡村文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注入“新活力”。一是要上下一心,达成共识,挖掘基层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加以传承与弘扬。例如,湖南省石门县是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家文化资源。同时,该地也是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二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形成引领地方发展的精神旗帜与特色品牌。二是加大投入,规范管理,强化基层文化阵地的建设与运用。在脱贫攻坚时期,财政部门投入大量的资金来建设基层服务中心,不断完善硬件建设,真正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效能,这是基层治理之所需,更是应群众对于文化之所需。三是培养基层专职与兼职结合的文化工作者。文化振兴的参与者、受益者都是基层群众,繁荣农村文化,焕发新气象,离不开本土懂文艺、爱农村的积极分子,凭借自主培育与人才“引进来”,不断地为基层注入新活力。

以发展统筹,坚持“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打造“有实力”的新乡村

立足资源优势,壮大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实际上就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物质保障[2]。壮大集体经济对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让农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第一,壮大集体经济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要充分考虑资源禀赋、群众意愿及经济基础等方面的情况。第二,壮大集体经济要探索多元实现路径。可发展“边缘资源经济”,将集体未承包到户的水面、“四荒”地出租;利用集体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盘活闲置的办公用房、学校、仓库等,发展物业经济;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投资兴建商铺、厂房等,用以对外出租获取收入;创办多种形式的服务实体,为适宜对象提供业务咨询、劳务介绍等服务;将土地经营权、房屋等固定资产使用权、政府帮扶资金等入股农业企业,发展股权经济。

围绕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

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一是要认真分析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选准方向。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确定产业发展思路,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工则加工,形成品牌专业的特色村。二是要统筹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升级产品开发。用好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在资源、资金上优先保障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要,强化特色产业发展服务支撑;继续多途径大力实施消费帮扶工作,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农产品流通所需设施建设。三是发挥龙头企业一头联市场一头带基地的纽带作用,主动对接本土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大型零售商场超市,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开展订单生产,降低农民群众的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3]。推动要素集聚、功能集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强化科技支撑,实施质量兴农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此必须强化科技支撑。要切实落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4],组织实施农业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建立并落实产业技术顾问制度,加大农技员特聘力度,组织专家开展长期对口帮扶。同时,加大农民培训力度,重点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返乡群体的全产业链培育,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引擎,带动产加销跨界融通,发展智慧农业、创意农业等,加快农业科技与产业经济融合。贯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农民技能培训三个体系,强化技术转化与推广及农民教育体系的对接,大宗农产品、高中低端的农产品走品牌化、品质化的道路,真正实现质量兴农。

完善联结机制,激发富民动能

农村的集权产权是赋予农民的一项财产权利,必须规范农村产权流转交易行为,规范引导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既保证产业不占耕地、耕地不“非农化”,又为乡村产业发展预留空间,优化用地权利人收益,释放更多产业用地潜能。同时,完善农业全产业链格局,优化产能布局,通过产销订单、土地资产入股等方式联农带农。打造全产业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密切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农企联结,鼓励并支持农民通过实干创新获取更多收益,实现区域整体进步富裕。此外,构建高效对接渠道,依法依规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推动社会资本与农业农村对接,防止社会资本侵害农民利益,为社会资本理性支持农业农村提供方便,以社会资本激活乡村发展动能。引导并促进互联网企业、创意企业和机构与农业农村深度合作,建立农产品网络销售供应体系、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鼓励企业让利于农民,通过利益联结构筑起互利共赢的长远发展格局。

以系统推进,坚持“攻坚克难、不负人民”,打造“有颜值”的新乡村

破难点,绘蓝图,用规划编制统领乡村建设之路

乡村振兴要以科学规划为先导。首先,党组织要高度重视规划工作,主动作为,切实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坚持统一谋划,将各类规划在村域层面进行多规合一地推进。二是坚持规划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群众需要相适应。统筹谋划发展定位、主导产业选择、用地布局、人居环境美化、生态保护等各要素。三是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严防毁坏历史文化景观,破坏乡村生态环境,违背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政策等行为,既要融入现代元素,也要保护好田园风光,要努力留住乡土韵味、彰显乡村秀色,避免规划盲目求大求洋,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倾向。其次,党组织要切实发挥规划导向作用,做到规划好后搞建设、规划之后再投入。要开展深入调研,充分听取群众诉求,争取群众支持,吸引群众参与讨论、表决,保证规划符合群众意愿;主动咨询专家意见,接受优秀规划师、工程师的指导,并引导乡村建设投资企业积极参与规划。

补短板,强弱项,用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乡村之基

乡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建设美丽乡村的基础,也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的关键,要始终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重要抓手,着力解决路、桥、水、电等民生问题。但受经济水平制约,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常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短板。新时代,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须加大投入力度来夯实乡村建设的基础。如推进农村水利设施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土地保护,围绕电网、公共照明设施、供水供气进行升级改造,力求道路主干道与公共场所的全面覆盖,增添新型助农增收的设施等,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面子靓,里子实,用人居环境整治擦亮乡村之美

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可以擦亮乡村之美,提升农村的吸引力和宜居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修建、配齐垃圾分类设施。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垃圾分类的要求和标准;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增加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及投入;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的审查监督机制,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同时,加强执法力度,对违反垃圾分类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以营造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二是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结合实际情况合理采用污水管网统一处理、联村联户集中处理、单户分散处理等方式,既能收到实效,又简便易行。要把老百姓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黑臭水体作为治理重点,大力实施控源截污、修复净化等工程,建立健全改善、维护水质的长效机制。通过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学物质对农产品和土壤的污染,提高有机农产品生产比例,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的双提升[5]。三是实施农村清洁工程,使村民的生活观念有所转变,生活方式规范化,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从而提升生活质量。把私搭乱建、乱推乱放等现象整改到位,规范散养笼收的畜禽养殖方式,在生活区域必须实行圈养,以此推进乡村清洁美化工作。只有让全民动起来,了解乡村,热爱乡村才能真正振兴乡村。四是打造创建示范片区。开展“幸福屋场、美丽庭院、绿色田园”示范行动,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脱贫攻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的助推作用。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可以延续到乡村振兴中,促进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增强农民幸福感,实现全面小康,绘就乡村振兴新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曾恒源,高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理论逻辑、制度优势与实践路向[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3(02):1-9.

[3]石门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石门县实施乡村振兴“六大示范”行动方案[EB/OL].(2021-09-02)[2023-07-20].https://www.shimen.gov.cn/zwgk/public/6616344/1195103831.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实施方案[EB/OL].(2018-09-30)[2023-07-20].http://www.moa.gov.cn/gk/ghjh_1/201809/t20180930_6159733.htm.

[5]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EB/OL].(2021-12-05)[2023-07-20].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303122733399912&wfr=spider&for=pc.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304/61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