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特别策划
簕仔树
苏轼在《三槐堂铭》中说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中国传统家风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和文化因子,是人们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体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家风如同缱绻的春雨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它不是生硬刻板的理论说教,也不是贴在墙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于家庭成员的言谈举止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处处流露着。良好的家风塑造着家庭的精神风貌,“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千门万户良好的家风汇聚成国家的品格,家风亦是国风。
家风是一个家族文化的核心要素与凝练表达,有时候我庆幸生长在一个家风优良的家族,长辈们身体力行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支持,为我提供了立身处世、修身养性的可贵借鉴。尤其是我的外公,他用一身浩然正气为自己正名,在自己的漫漫人生路上撒下了“善”的种子,让每个子孙都能感受到家风的滋养,继而将他的处世准则延续下去。在儒家思想价值体系中,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的“三不朽”之说.外公虽然没有做出足以载入史册的丰功伟绩,却用一举一动抚慰人心,温暖乡亲,给我们家族注入了一股鲜活浓烈的精神力量。
事母至孝,孝义传承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外公一生好学,也把君子之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孟子提到的“三乐”,在外公身上均有所体现,尤其是百善之首——孝道。
忠孝之道是古时候统治者选贤举能的重要参考,也是君子慎独的品质流露。外公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时刻将“孝敬”二字铭记于心,潜心事母至孝。外曾祖父在外公7岁时溘然长逝,留下了年轻的外曾祖母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外曾祖母来不及收拾心中的苦痛,就接过外曾祖父的担子,担起了一个家庭的重任。农忙时,她择时下田耕种,种植蔬菜和番薯,其余时间既要上山砍柴,又得缝缝补补,年纪轻轻手上就长满了厚厚的茧子,但她不管再辛苦,也坚持把三个孩子送入学校。外公将一切看在眼里,他早早地褪去了稚气,主动分担家务。天还没亮,外公就会把家中的黄牛牵到山坡上,这是他们家最值钱的玩意,耕地、驮谷都要用到。安置好黄牛后,外公还得顺道砍些柴火,之后再回家吃早饭、上学堂。家中虽有耕种,但田地有限,精良的大米往往被变卖,以换取学费,所以,他们只能三餐喝米汤,吃番薯。屋子的角落里囤满了番薯,要是遇到梅雨天气,家中潮湿,番薯还会发芽甚至腐烂,但他们舍不得扔掉这些番薯,就会把烂番薯砸在墙上,等它们变黑、凝固了就揭下来,继续食用。外曾祖母还会拿竹子和秸秆编织东西去变卖。外公脚上常年穿着草鞋,草鞋底薄,不耐磨,他去放牛时很容易踩在针刺上。冬天他们也没有棉鞋穿,刺骨的寒气从脚底爬遍全身,脚底板也会皴裂变硬。再长大一点,外公就给地主做短工,帮他们收割、放牛、搬运东西,以减轻外曾祖母的负担。
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儿女有所作为。外公没有让外曾祖母失望,他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半农半读,发奋读书,学习的事情从来没让外曾祖母操心过,最后考上了高州师范学院(现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在当年,学校数量有限,外公考上大学也算是村里的大新闻,他也成为同辈中的佼佼者。上大学后,外公一边学习,一边继续分担家中的重担。后来外公从师范院校毕业,被安排到了偏远地区任教。再之后外公为了照顾外曾祖母,成家后就把她接到身边侍奉了。外曾祖母由于常年操劳,身体不怎么好,一生病外公就延医问药,候在床前照顾。外曾祖母去世得早,外公常常遗憾没能让她过上好日子,没有好好孝敬她,也经常把她挂在嘴边。在外公看来,外曾祖母养育了他,还给了他受教育的机会,假若没有外曾祖母的支持,他是无法有今天的成绩的,因此,他时刻把母亲的养育之恩牢记于心。
外公的孝顺有目共睹,子孙们在他高尚品格的影响下,也尽心照顾父母,让他们安享晚年,继承了外公孝顺父母的优秀品质。“爱人者,人恒爱之。”外婆去世后,外公一下子变得孤独无依,母亲跟兄弟姐妹商量后,就把外公接到了我家。外公年轻时家境贫寒,生活艰难,身子骨落下不少毛病,腿脚也不方便,父亲给他买了轮椅。我家附近有个公园,饭后,外公总喜欢去那里溜达,奈何我家楼房只有步梯,没有电梯,外公推着轮椅下楼极不方便。《礼记》有言:“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意思是孝顺的行为可以分为三个等级,而最好的孝顺是充分尊重长辈的意愿,父亲做到了。为了让外公住得舒心,父亲东挪西借,凑齐了首付,在附近重新购买了一套带电梯的房子。有了电梯,外公可以自己下楼,但大多数还是父母亲轮流推他去公园散步。外公上了年纪后,呼吸功能衰竭,三番五次往医院跑,外公不喜欢住院,父亲就购买了家用呼吸机。父亲自己做生意,平时很忙,因此照顾外公的担子就落在了母亲身上。母亲除了要照顾外公的饮食,还要帮他洗漱。每天晚上,外公入睡后,面罩没有密合,或是触发通气量报警时,呼吸机就会“滴滴滴”乱响,母亲就会连忙下床检查,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长此以往,因为睡眠不足,母亲的眼睛总是浮肿着,白头发也多了许多,不过她从来没抱怨过,还是对外公温声细语。万万没想到,外公突然病情加重,母亲自责自己没有照顾好外公,整天泪眼汪汪。
外公住进ICU后,生命垂危,人民医院的医生也束手无策,情急之下小姨找来专家会诊,最后只能铤而走险选择手术。外公的手术费用昂贵,而且就算手术成功,外公也时日无多,但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为了留住外公,他们愿意付出一切。手术后,外公恢复了往日的活力,但无法正常说话,几个子女就轮流坐在病床前跟他讲话,像当初他照顾外曾祖母一般。几个月后,外公还是撒手人寰了。外公生前沐浴在子女的爱意之中,相信他一定是嘴角含着笑意结束人生的。有些人逝去,却永久地活在人们心中,外公的事迹和崇高品质还在无声地影响着我们整个家族。
有教无类,耕读传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很难想象外公当年为了考上大学付出了多少努力。在我印象中,他很珍惜上大学的机会,也希望让更多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外公就读于师范院校,在校期间他疯狂汲取知识,毕业后,服从工作安排去了高州比较穷苦的古丁镇、马贵镇等地教书,由此也开启了他教书育人的人生。
外公深知在那个年代,读书上学对于贫苦人家来说是多么奢侈,他总想着倾尽所学帮学生们走出山沟。那时候教育资源有限,给备课增加了不少难度,外公就翻阅旧书备课。不仅如此,外公得趴在书案上写课件,批改作业,还要时刻关注学生动态,因此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一长,外公的身体就扛不住了,患上了十二指肠溃疡。后来他被调回了木砖小学工作,成了母亲的语文老师。母亲说上课时,她经常看到外公站在讲台上用手捂着胃部,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滑落,他没有喊痛,而是继续给学生上课。外婆劝他保重身体,他说他不想因为个人问题耽误学生上课,于是近乎固执地一头扎进书籍中。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几千年后,外公忠实地践行着这一理念。贫穷地区学生的资质参差不齐,家庭情况也大相径庭,外公不会因为学生成绩差就漠不关心,也不会因为学生成绩优异就另眼看待,更不会因家境好坏而区别对待学生。有些学生家庭负担重,学习跟不上,外公就会在课后去学生家里家访,从家长里短说起,慢慢了解学生的情况,有时碰到学生家里正在忙活,外公就会撸起袖子帮忙割水稻,或者自然而然地拿起竹篾编制农具。外公出身农民家庭,清晰地了解农民家庭出生的孩子的不易,因此对他们更加关怀。
外公一毕业就站上了讲台,他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传播知识,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栋梁之材,也将“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的观念深植于子孙的脑海,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知识能改变命运,也希望子女个个成才,因此都将他们送进学堂。那时候教师的薪水很微薄,家中子女又多,放假期间除了带领子女下田耕种,还要想方设法赚钱。不知道外公从哪里听说有人收购簕仔树的根部,他就利用假期跟随村民去深山野岭挖树根。山蚊叮咬不说,簕仔树浑身是刺,一不小心就会刮伤,脚底被刺肿更是常事。外公忍着疼痛常满载而归,到家后外婆会用针把刺挑松,再用胶钳拽出,外公痛得撕心裂肺。不过,贩子收下簕仔树的根部后就扬长而去了,并没有付钱给外公,外公的辛苦也随之付之东流。但外公并未因此气馁,继续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般拼命谋生。收成不好时,外公就骑着自行车跑到阳春去购买木薯干、红薯干回来给子女充饥,有时为了改善伙食,还会下到村口的池塘捞鱼捞虾,让子女们大饱口福,自己却粗茶淡饭也吃得有滋有味。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外公解决了子女们的温饱问题,就开始督促他们发奋学习,但他不是一味地向成绩看齐,而是根据子女们的天赋因材施教。大姨爱好画画,外公就建议她学美术,后来她成为了一名画家;二舅无技傍身,只能勤勤恳恳苦学,最后跟随外公的脚步成了一位小学老师;小姨成绩最优异,考上医科大学后她继续读研,毕业后成为一名医生。外公尊重儿女意愿,让他们都有各自璀璨的未来。整个家族在外公的影响下都知晓知识的重要性,他勤奋好学、专注治学的精神也在无形中传递给后代。我表妹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表弟则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如今还在读博深造。很难说这些成绩背后没有外公的影子。他用自身的求学经历激励着后代,又用笃学不倦的态度向子孙证明着李大钊的那句话:“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宅心仁厚,严以待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外公身为读书人,不仅孝敬母亲,更是尽自己的能力照顾着村里的老人和小孩。
外公生活非常节俭,甚至可以说到了苛刻的地步。他任职的学校分配了一间宿舍给他,里面除了洗漱用品、被子、枕头外就只剩下“满墙”的书,宿舍的蚊帐许久不更换,破了就用针线补上,久而久之,蚊帐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补丁,甚至补丁之上还有补丁,外婆劝他扔了重新买一张,他甩甩手说:“能起到拦蚊子的作用就好,管它新和旧。”外公年轻时家里很穷,仅能保证温饱,他工作以后,手头比较宽裕了,但也一如既往地节衣缩食,他深知“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天咸菜配包子也照样吃得津津有味。后来他的子女们都长大成人了,他也告别讲台退休了,可是照旧忙个不停,或拖着病体开辟荒山、种植果树,80多岁还上树摘荔枝和三华李,再用扁担将这些果子挑到市集上去叫卖,或下河去捞福寿螺喂鸡喂鸭,逢年过节出售鸡鸭。有一回,他下池塘摸福寿螺,脚底踩到一块玻璃碎片,留下一个又深又长的伤口,他怕子孙担心,就悄悄用树木灰止血,后面伤口发炎了,才不得不去看医生。子女们都让他好好安享晚年,他不假思索地拒绝了。
外公曾经的工作单位——木砖小学
外公经常手头拮据,谁也不知道他的退休金和子女给的生活费的去向,直到后来才知道真相。那时候我们家已经搬到市区了,村里不少孤寡老人也住进了市区的养老院。某天爆出个消息,说这些老人的存折被养老院的院长骗走了,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外公每年都定时往这些人的存折里汇钱,以保证他们衣食无忧。而且外公很早之前就开始资助班里贫苦的学生,以防他们辍学。他瞒着每个人默默做好事,从没想过有任何嘉奖。在外公生命的最后几年,几乎都在跟病魔作斗争,隔三差五就要进医院。有一回他在医院碰到了一个他资助过的学生,那个学生跟他打了个招呼就离开了,没有对外公表现出丝毫关心。我们都替外公打抱不平,觉得他帮助了一个“白眼狼”,他却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资助他人,是外公善良慈悲的天性使然,他只求问心无愧,从未奢望对方报答。
外公严于待己的处世理念和以善待人的做法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也给我们的性格产生了显著影响。母亲退休后还去田地捡玉米、养鸡养鸭,遇到亲朋好友有难处也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她在用行动向外公看齐。我们家族能养成吃苦耐劳、无私助人的品性与外公的身教言传密不可分,这将成为一种门风世代延续。
“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尚,是每个人诞生之初就接触到的熏陶,优秀的家风能约束和管教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塑造他们的品行。但家风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来自祖辈的积淀,经过时间的淘筛,不会因肉体的逝去而像沙子一般飘散,也不会因风吹日晒就悄然褪色,它们在潜移默化中早已植根于我们脑海,在不知不觉中变成我们的价值遵循。回顾外公的一生,他用平凡的身躯为教育献身,又用无言的伟大为我们家族的门风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就算他告别了这个世界,我们也将用另一种方式世代铭记他。
责任编辑:武凯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227/604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