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民俗非遗

根魂柏韵,枯木逢春 ——福鑫堂根艺

2024年02月06日 10:00

根艺匠人马建新

根艺匠人马建新

幸遇惜才痴雕客,七分天成三分琢。枯木逢春再千秋,一根一木皆匠心。在山西省文水县有这样一位民间匠人,一截枯木,一段老根,经过他的巧思和妙手,化身为件件别具韵味的根艺作品,他就是马建新。

马建新,男,1973年生,山西文水人,现为文水县民间文艺协会会员、山西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文水县诗词学会会员。其自幼喜爱诗词书画,师从“根雕非遗传承人”翟起康,多年来潜心钻研根艺创作,躬行践履,行而不辍,致力于追求根艺与人生的有机结合,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1根艺匠人马建新

根艺匠人马建新

根艺摆件《如意》

根艺摆件《如意》

自2012年成立福鑫堂(原名六根斋)以来,马师广泛与各艺术从业者交流学习,拓展思路,取长补短。以精湛的技法、巧妙的构思、厚重的文化底蕴全心演绎根雕艺术,融自然美与艺术美于一体。多年来,马师创作出诸多创意独特而又备受众多行业内外人士喜爱和关注的作品,特别是其创作的崖柏根艺更是独树一帜,深受艺术爱好者的欢迎和收藏。其作品讲究形神兼备,天人合一,注重在保留根材原生形态的基础上凸显自然神韵,作品多以文玩摆件、笔筒笔架、茶台花架为主。

根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根艺与中国文学、书法、盆景、制陶、青铜器一样,是在人类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产生的,源于人类社会的实践和审美意识的不断发展。

有资料记载,根雕艺术萌芽于战国,形成于汉晋,发展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几乎贯穿了整个华夏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利用树根、竹根制作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及装饰品;战国时期的“木辟邪”是目前为止我国最早的根雕艺术品,意在驱邪免灾;华夏文明,悠悠千载,精妙绝伦的根艺作品更是琳琅满目。

“藏魂于天然,纳灵于神工。”根艺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也是源于自然且高于自然的艺术,一直备受艺术爱好者的喜爱与关注。根艺作为一种传统造型工艺,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原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植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是一种发现自然美而又进行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为在根艺创作中,应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去粗取精,保留其生动形象的部分,并适当做一些辅助性的人工修饰处理,使根木的原始形态更加完美,追求一种“似形非形”的神韵。根艺是天然与人工的奇巧结合,它集中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人工难以仿制的,可以说每一件根艺作品在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马师根艺作品

马师根艺作品

根艺作品《龙凤呈祥》

根艺作品《龙凤呈祥》

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制作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选材是根艺制作的第一步。根艺作品虽美,但其原料采集、制作却是个辛苦活,根雕创作者除了出力、出汗,有时甚至要冒生命危险。为了觅得称心如意的根艺原材料,马师时常出现在山野树林,或沟渠路边,或农家柴堆,或上山下岭,深入常年无人经过的山峦崖底,寻找被遗忘的大自然的馈赠——那些被枯枝烂叶遮蔽或埋没在土石间的弯曲虬根,看似废根滥柴,却都可以被选做素材,经数年阴晴雨雪形成的老阴沉根木,其质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艺创作的佳材。然而,根材的获取是可遇不可求的。获得一件好根材,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踏破铁鞋的寻觅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

根艺的类型分为抽象型、似像型、具象型、自然型和景观型。抽象型不是具体的形象造型,而是超脱事物具体的、直观的形象,暗示或潜藏某种意向的一种模糊形象,这种模糊形象往往掺入了人为的想象,观者再根据这种模糊不清的形象进行想象、体会,形成自己心目中形象的概念。

似像型,即“似像非像,似是而非”,通过艺术加工可赋予作品形象上的神似。

具象型就是有比较明确具体的实物形象。具象型根艺作品形体较为逼真,或某一局部与实物特别相像,绝大多数具象型根艺作品以人物、花、鸟、鱼、兽等为创作素材。

自然型,即未经人为雕刻,天然成趣的根材。自然型根艺作品并非像什么或似什么,而是根的形态自然形成,并由一系列精巧组合而构成的某种怪异奇特且具有美感的根艺。

景观型根艺,一般为某种自然景观或园林景观的缩影。如自然界中的山、水、村庄茅舍,或园林中的奇树、怪石等,都属于景观型根艺的范畴。

根艺作品《福匾》

根艺作品《福匾》

马师根艺作品1

马师根艺作品1

马师根艺作品2

马师根艺作品

马师根艺作品3

马师根艺作品

根艺创作的构思,必须最大限度地保持根材的原生形态,溢自然之美,将一切人为再创造的痕迹隐匿其中。构思时应对根材进行多角度的全面观察,反复揣摩,依形度势,因材制宜,深思熟虑后方能定型。当然,也有时候,是突然的灵感闪现促成了一件作品的诞生。

对于根艺的制作,马师需要在众多杂乱的树根里确定大体样式和思绪,静静观察,潜心思考,遵循“成型在人,雏形在天,少事雕拼,多留自然”十六字诀,以自然为先为法则,根据根材的自生纹理、结构、疤痕、裂缝、皱褶、瘤结等来呈现根艺的最终效果。根艺作品大多独根成器,要使作品意境深远,含蓄高雅,内涵丰富,需保持其原材质色,保留其型也留存其意。具体的制作过程包括泡根、去皮、去腐、杀菌除污、裁削、初定造型、雕刻、打磨、抛光、上色养护等,过程烦琐复杂,在此不一一赘述。

古人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根艺创作者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非凡的想象力,只会使良材蒙尘,如同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不为世人所知。一件好的根艺作品,必须是形、神、意皆备,以形传神,以神思意;神源于形又胜于形,意源于神又深于神。外行观形,内行悟意。一截枯木,本无生机,但经过艺术家的悟性点化,才能变成活灵活现、极具神韵的根艺作品。因此,根艺作品一定要保留其自然之形,以及改造自然胜于自然的点睛之处,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天工刻美树,缱绻化骊珠。经历的是岁月,承载的是年轮。马师用自己的双手创作出一件又一件精美绝伦的根艺作品,这些根艺作品古朴典雅,天然自成,妙趣横生,形神兼备,寓意深刻,体现了独特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人风格。根艺之美,源于其意境高远,可以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进而愉悦身心,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爱好者参与其中,助力根雕艺术薪火相传。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206/57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