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特别策划
武成门
运城,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北依吕梁山,与临汾市接壤,东峙中条山,和晋城市毗邻,西、南与陕西省渭南市、河南省三门峡市隔黄河相望。运城市古称河东,因“盐运之城”得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华夏民族的始祖黄帝、炎帝、蚩尤、尧、舜、禹都相继活动在河东大地上。尧初都蒲坂,后迁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也在这里诞生。运城盐湖盛产“潞盐”已有4000多年历史,围绕盐湖衍生了许多人文景观。建于唐代的盐池神庙,令人敬仰的关公家庙,国内最大的武庙——关帝庙,还有司马温公祠、永乐宫壁画、普救寺、黄河铁牛、蒲州古渡遗址等均像珍珠般点缀在盐湖周边。当游客享受完运城盐湖的“两绝”,还可以饱览盐湖风光之旖旎,探寻华夏盐文化之神秘,在游乐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运城盐湖
▚ 运城“中国死海”之印象
很多人都对中东的死海心驰神往,希望去那里体验漂浮海面、永不沉没的感觉。只是我们大可不必舍近求远,因为中国也有一个“死海”,就在山西省晋南盆地的运城地区。运城市区边上的盐湖是世界三大内陆盐湖之一,运城人利用此得天独厚的优势,将盐湖开发为一个集旅游、健身、美容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备受爱美人士的青睐。
运城盐湖曾以其四千年的产盐史闻名全国。它形成于距今约5亿年前的新生纪初期,面积约120平方千米,与著称于世的以色列死海一样,同属内陆咸水湖。以色列死海黑泥以氯化物为主,运城盐湖黑泥以硫酸盐为主,两者都富含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元素,且均在同一含量级上,对人体的健康有“异湖同功”的作用。运城盐湖除了与死海相似,还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它地处运城盆地最低处,为一典型的闭流内陆湖泊,犹如一块玉,阡陌纵横,银岛万千,碧波浩渺,湖光闪闪,自古就有“银湖”之美称。死海盐度奇高,含氧量低,致使各种生物根本无法生存,而运城盐湖水草丰富,芦苇匝岸,鸟语花香,生机盎然。
既然是“海”边,自是少不了浴场,运城盐湖景区中心的瑞莱斯漂浮浴场倚湖心岛而建,可供1000人同时漂浮和黑泥洗浴。于盐湖之中“人体泛舟”,在与湖水亲密接触的同时,湖水所蕴含的各种微量元素会有效滋养人的肌肤,洗礼身心。不仅如此,湖底的黑泥极具价值。运城的黑泥养生城毗邻瑞莱斯浴场,是一家以黑泥洗浴为特色的现代化SPA场所。在养生城中可尽情享受盐水漂浮静养,以及风格迥异的日式黑泥洗浴、土耳其式黑泥洗浴、死海盐浴等,感受泥加盐水的神奇养生功效。
运城盐湖已有五千年的开发史,始建于唐朝的池神庙在盐湖北麓的市区,风神、池神、日神三座大殿一字并列,世所仅有,堪称中华庙宇建筑艺术之“孤本”。享受洗浴之后,精力充沛,盐湖周边不少旅游景点值得一游。步入盐湖西头的解州关帝庙,可感受“忠、义、仁、勇”的精义。若是情侣出游,不妨西去永济市的普济寺,在莺莺、张生定情的地方许愿,徘徊于寺中的张生西轩、梨花深院、书斋院,宛如走进《西厢记》。情侣们还可以去莺莺塔边呼唤爱人的名字,听听爱情的回音。距关帝庙不远的地方就是中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登楼欣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景象。盐湖往北,可去鸣条岗舜帝陵怀古寻根;往西南,是与敦煌齐名的永乐宫壁画……丰富的人文景观定会给运城之行增添色彩。
▚ 走进运城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
我每到一地总要探访关帝庙,关二爷是我多年来崇拜的英雄。运城是关二爷的故里,到了运城,当然更应该去拜访一下关老爷了。解州关帝庙被誉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银湖盐池,面对中条山。解州东南10千米处的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解州关帝庙为武庙之祖。其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毁于火。经十余年始修复。现关帝庙坐北向南,总面积1.8万多平方米,内外古柏苍翠,百花争艳。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易使人触景生情,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故事中;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庄严肃穆。身临其境,无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的了解,加强人们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之情。
临猗双塔
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一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还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观的艺术精品。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扫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不断。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
▚ 永济蒲津渡——开元铁牛
铁牛和铁人
蒲津渡遗址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区西18千米处的蒲州古城西门外,在黄河东岸,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相望。蒲津渡为黄河渡口之一,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鲁昭公元年(前541),唐开元十二年(724)改建为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后因黄河改道,渡口废弃,被淤泥埋没。1988年,经勘探,明确了遗址的方位,1989年出土了唐代系缆固桥的铁牛。1991年3月,对该遗址进行全面发掘,出土的遗物有铁人四个、铁山两座、铁墩四个、七星铁柱一组(七根)、明代防护石堤约50米及明正德十六年(1521)记事碑一通。
蒲州故城相传为尧、舜帝故郡,是一座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意义的历史名城。现存蒲州城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后在唐故城基址上屡次修葺的内城遗迹。内城周长5400米;外城为唐代夯土城墙,城周长约5700米。内城明代砖砌城墙保存完好,城中心鼓楼台基尚存,为砖砌方形形制,台基四面有砖券洞门,大门上方各有匾书。古城墙及四大门瓮城遗址尚存。外城夯土城墙高于地面5米左右。
黄河大铁牛
蒲津渡是古代黄河的一大渡口。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建造过浮桥。《春秋左传》记述:“昭公元年,秦公子咸奔晋,造舟于河。”《初学记》:“公子咸造舟处在蒲板夏阳津,今蒲津浮桥是也。”《史记·秦本纪》又载,秦昭襄王五十年(前 257),初作河桥。张守节《史记正义》谓:“此桥在同州临晋县东,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桥也。”之后东魏齐献武王高欢、西魏丞相宇文泰、隋文帝都在此处建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718),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开元十二年(724),为了加强对唐王朝的大后方河东地区及整个北方地区的统治,唐玄宗任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倾国力对蒲津桥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通典》《唐会要》《蒲州府志》均记载此事。
运城李家大院
金元之际,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两岸的铁牛。后来因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铁牛被埋入河滩。1989年8月,蒲津渡遗址经勘查发掘,处于黄河古道东岸的四尊铁牛全部出土。发掘地距蒲州城西墙51米,距西城门110米。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高1.5米,长3.3米,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这四尊铁牛是至今我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
责任编辑:和羽楠 刘凤果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4/0129/56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