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往期 文化传承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地域文化阐释

2022年11月25日 00:00

六盘水作家吴学良的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对地域文化进行了阐释,在其中,六盘水的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丰富的地域文化以散文特有的审美形态得以细致呈现。表现六盘水地域文化使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其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积极成分的关注和呼唤,对“中国凉都”六盘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盘水作家吴学良创作有散文集《摆渡红尘》《生命的痕迹》《岁月手记》,散文诗集《枫的季节》和长卷散文《灵河——北盘江口至都格段印象》等。他的散文作品曾被选入《中国西部散文百家》和《新中国散文典藏》,散文集《岁月手记》入围第二届中国西部散文奖。《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是其2015年结集出版的散文集这部散文集对六盘水地域文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挖掘,以散文特有的审美形态展现六盘水的景观,使六盘水这一有着“中国凉都”美誉的城市的地域文化得到丰富的表现。

六盘水地域文化

位于贵州西部的六盘水,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在地形地、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方面优势明显

《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对地域文化这样的定义:“地域文化原是人类文化学学科体系范畴内的重要分支,它指在一个大致区域范围内持续存在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是经过的历史积产生的,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在饮食、服饰、建筑等方一定的生活习成为一种长期持的文化传统与文俗。各域因自身所处政治、经济、化、地理环境不同,在地域文化上的表现也特色。它不区域展的物质方面产生响,在精神思想上形成气质与品格。地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对各区域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响,也丰富中华文化涵,使中文化更繁荣盛。

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有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良好的自然生态。这里有世界上最深的竖井——白雨竖井,有“贵州屋脊”——韭菜坪,有幽深耸峙的北盘江大峡谷,有蜿蜒流淌的牂牁江,有奇峰林立的麒麟洞在历史文化方面,六盘水市主要有夜郎文化、牂牁文化、水西文化、三线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旧石器时代文化较有代表性水城硝灰洞和大洞两个重要遗址。水城硝灰洞不但发现了人类化石,还出土了50件石制品,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影响“锐棱砸击法”。位于六盘水市盘县东乡十里坪村盘县大洞被1993年我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而且名列榜首彝文碑刻古代彝族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有的彝文碑刻汉文两种不同的文字合在一起在书法上有一番情趣。在彝文碑刻中,修桥筑路价值最高位于六枝特区龙桥六盘水30多个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中,传统习俗保留得较好的主要是彝族和苗族。彝族以玉舍、月照等为代表苗族则以六枝梭、钟山马等为代表。少数民族节日丰富多彩,有盘县苗族采花节、苗族跳花节落别布依族的六月六、海坪彝族火把节等这里还有我国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生态博物馆中国布依第一村——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态园。

盘水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地貌器文化,文化,彝族、苗、布依族民族文化组成六盘水地域文化,它们以不同的文化特色丰富着盘水地域文化涵。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地域文化体现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由33篇散文组成,其中包括第一辑山水幻影12篇,第二辑故园似15篇和第三辑菩提如花6篇。除第一辑中3篇写云南山水人文,2篇写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河与毕节赫章县罗卜石林万象,第三辑中的《生命中的记忆片段》与《简约之秋》重与禅理结合外,其余26篇散文均以六盘水地域文化为中心,通过游览、观察和体悟来记录六盘水地域文化。将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融入散文的写作中,、情、人及文化共同构筑了独特的审美空间。

(一)地质文化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将六盘水区域喀斯特地貌现出的风光描写得别具一格,呈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奇特景观,洞穴、峰、岩石都各生命形态。

《时光在洞穴里凝结成童话》对盘县马场达拉钟乳石进行了细致的描绘,里面钟乳石比较零星,形态虽不算奇特,但也有别于其他洞中之景象。现在能看到的是一道和二道洞,一道洞洞穴有一处钟乳相对集中的地方,岩浆滴成的乳白石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态,二道洞乳石或立或倒形态较为丰富马场达拉洞洞穴,让人感受到年轮流转和大自然的造化神奇

《月照福地》描绘月照的双洞和独山山水月照的腾龙洞,洞顶古如腾龙,倒悬形态各异的乳石。后洞洞口悬垂的乳石参差像巨兽牙齿一般,形成奇观,有的如莲台,有的如撑天柱,还有的如象如马……月照法那大山顶上有一个月亮山,与月亮山紧紧相依的是神雕,与神雕毗邻的是石生树,有号称“小张家界的独山

《空山石语》写犹如一个竹编撮箕的钟山区月照独山村的石峰、白岩和大洞遗址独山这个撮箕形地理左沿三个形如笔头的紧依石峰得名,撮箕形空山的右沿是猴子洞和大屯。撮箕形空谷的撮箕口下,有阿勒河水逶迤流向远方。独山是一个由灵石、硝石、壁画成的诗性山村,这里的山体沉稳,石形鲜活,盈的生命力。

《雄关胜景苍茫》《在对视中感受永恒》《韭菜坪笔记》《小天生桥》和《滴水岩三章》等都体现了六盘水独特的地质文化奇险、俊秀的地质环境养育了勤劳质朴、沉稳挺拔、不屈不挠的山民。

(二)民族民间文化

民族民间文化包括存在于各民族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阳光穿透的背影》结合盘水地域特点,对民族民间化进行了较集中的现。

其一,祭祀、集市、闹元宵等民俗文化体现。

《在志,贴近秋天》中的洒志是六枝特区的一个彝族布依族苗族乡,阿黑寨旁小山上一颗几抱粗的枫香树是这个寨子的护寨神树每逢六月六的村民都会在这棵树下杀猪祭拜,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平安

《渐行渐远的家园》写水城场集市在彝语里,水城意为“四周高山围绕,有白鹤飞过田野的地方”。场集市,是旧时最重要的商品贸易场所每逢交易之日,街面商铺和如潮人流把这里演绎成一卷浮世绘。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农耕用品、祭祀用品、菜种、粮食等等,集市长达数里之遥。居住在马、月照一带的苗族同胞一大清早就会三五成群前来赶集,穿着盛装,男吹笙箫女吹口琴,前后相随。买卖交易结束后,他们还会跳起芦笙舞。有时,从西面来的彝家壮汉凑齐人数后跳起海马舞

“一山一河”的清风梦》中山钟山,河水城各大会馆和寺庙参与正月闹元宵节日里,场路口两边有铁匠一大早铁水打的炉子;下午三四点钟,炉火就开始升腾;六点以后在锣鼓天声中参加表演的舞龙队伍在开路牌灯、绣球灯、鱼灯、虾灯、灯的引导下,从不同街道朝这里汇集。龙者既要舞动龙身又要避开鞭炮、烟花、铁水花等对自己的伤害。

《风过远山》中的月照四月八场,《四季感悟》中端午节游百病,《乌蒙“山鸡”词》中的狩猎都有鲜明的民俗特点。丰富多的民俗活动体现了盘水苗族、布依和彝族的生活习俗,当地人热爱生活追寻美好积极生命形态行了展现。

其二,木雕、石雕等建筑文化体

《踯躅在乡村美与痛的边缘》中的盘县保田镇鹅毛肖氏院落的木雕艺术是木雕文化的精品肖氏民居的户牖窗花正中为实木浮雕的花鸟走兽,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四周窗格连缀其他图案,其精美实为罕见。肖氏家族遗存——清代神,其上雕刻的八仙图和镂空灵,整体从浅浮雕过渡到深浮雕,最后再归集到部分镂空雕“赐进士第”木雕技艺也不同凡响

《残存在村落里的诗意》中的盘县马场苗族彝族乡镇的马场龙家大院具有动人的建筑文化符号马场龙家大院有三处,一处在街上,一处在拖拉还有一处在一个边远村落。街上的农家大院是保存最好的房屋,整体呈院落式,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结构。拖村的三座龙家大院呈品字形分布,富含彝族石雕文化。龙霖大院有一块碑帽,顶端虽有残损,镂空后现出的兵家三宝刀、枪、戟和鱼戏莲花清晰可见下面一层圆形柱上有典型的彝族花纹和火焰图案,正中汉字不见功底,却颇有文化内涵

《逝去的背影》中的皇家花园遗址村贴》里古老的石拱桥、碉楼不仅是古老的建筑遗迹,还是有着传奇历史的旧村落的文化景观。苗族、彝族与石雕虽有,但它远不会消逝,给我留下了历史的印记和文化逝去的背影,残存着文化的诗意。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地域文化是丰富多样的,地质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在其体现

书写地域文化的价值

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书写使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具有深厚的域文化内涵,其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关注和呼唤,对“中凉都”六盘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是一部文化散文集”,文化散文这一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之初最具影响力的作家是余秋雨,20世90年代散文文坛曾出现“文化散文热”和“余秋雨热”现象。化散文以不同地域景观、人世俗作为观照,着力挖掘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景、物、人、目的在于使读者对作者下的文化景观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并引起绪的激荡,从而使其在深沉的文化中获得心灵的升华感的启。佘树森先生曾给出这样的界定:“人情种种,世俗百态,成为一些散文家观照的热点。由于这种观照常取文化视角,伴以历史文化反思,故又称‘文化散文’《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所记录的六盘水的地质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使它具有文化散文的特质作家吴学良散文和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如其分的处理,时将自己对家乡的无限眷恋融入其中,精细地刻画了六盘水大地的文化特色探究养育自己的片土地的文化渊源,在寻找一种本土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去发现那些很不起眼的人类的文明。《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的散文,无疑对六盘水的一次地文化之一次心灵旅。此,郭茂全这样评价吴学良:“是一位学者型的散文家,其审美修养、艺术知识、文化视野无不渗透在其散文创作中,并成为其散文的显著特征之一

在《阳光穿透风的背影》中,作家吴学良一方面着力描写六盘水地域文化的美好,另一方面也看到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和村落文化的逐渐逝去。在《渐行渐远的家园》中他写道:“面对远逝的岁月,我仿佛看见了自己迟暮中留下的苍凉背影,看见了世间深处,渐行渐远的家园,尽管他们终究都会物化般消失,然而没有什么能阻挠大脑对故土丰富的一次次粘贴复制……”作家不能阻在岁月的流逝渐行渐远,只能用记忆留存的方式将之深印在脑海中次的家园永远烙印在心间。在《踯躅在乡村美与痛的边缘》中作者呼唤对文化碎片的保护:“乡村作为文化根源,他每一个与文化有关的碎片都是一个载体,他们都存在于自己的文化中,一旦这种碎片失去乡村就苍白得一无所有。”在《乡村中》一文中,作者也对村镇建设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人文历史是乡村之魂,切莫对那些能寄存人乡愁的古村落建筑采取一刀切策略,这样才有利于后来者借此拾回祖辈曾生存的空间状态,并从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充分挖掘与体现,为六盘水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标志,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特征,使六盘水突出优势,成为六盘水向外界展示自己的一个重要部分。六盘水作为“中国凉都”不仅以19℃的夏天而闻名遐迩,也将以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吸引各地游客投资。六盘水地域必将为六盘水的经济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推动六盘水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阳光穿透风的背影》向大众解读并传播着六盘水地域文化,多角度多层面地挖掘六盘水地域中存在的丰富地文化,弘扬其可继承的优秀部分,为推动六盘水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别形态。

吴学良散文集《阳光穿透风的背影》散文形态书写了六盘水地域文化,是对沉淀在岁月中的六盘水历史、人文、风俗的充分挖掘。吴学良是一位深深扎根于六盘水的作家,他寄情于这块奇异的土地,热爱它,歌它,把那些富深厚史料价值的东西呈现给世界,展现给们,而这将对六盘水地域文化的发现与传播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郭茂全.自然空间与人文空间的多维审美建构——评吴学良的散文集《灵河》[J].雪莲,2017(19):110-115.

[2]佘树森,陈旭光.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3]吴学良.阳光穿透风的背影[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5.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2/1125/42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