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往期 文化传承

宋词柳意象的情感内涵

2022年11月24日 00:00

在宋词中,“柳”这一意象倍备受词人青睐,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柳”所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宋词中的柳意象体现出伤春惜别的离情别绪、深切思念的爱情意义、感伤时世事的情怀、以“柳”代春的借喻。

中国古典诗词表情达意含蓄委婉,很少直抒胸臆,都善于运用意象表达情感,作为古典诗词的高峰之一的宋词也不例外。宋词中经常使用的意象多为轻灵柔美的物象,例如:微雨、断云、疏星、残红、飞絮等,这正符合了宋词以纤柔为美的文学特征。在宋词中,“柳”这一意象是最常见的意象之一。,以上疆邨民编蔡义江解的《宋词三百首全解》(上疆邨民编,蔡义江解)为例,“柳”这一意象出现了38次;。使用大数据检索《全宋词》,“柳”意象出现2776次。从这些数据都可以看出,在宋词中,“柳”这一意象倍备受词人青睐,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柳”意象内涵三段的丰富性,宋词中的柳意象体现出伤春惜别的离情别绪、深切思念的爱情意义、感伤时世的情怀、以“柳”代春的借喻。

“柳”意象的产生及发展

“柳”意象的萌芽阶段

“柳”这一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齐风·东方未明》篇中:“折柳樊圃,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这里柳作为具体的事物出现,柳条具有柔软易折的特点,折下柔嫩的柳条做篱笆,这里的柳条具有具有柔软易折的特点,也说明先民已经有折柳的行为,只是未将折柳与离别联系起来。在《诗经·小雅·小弁》这样写柳::“菀彼柳斯,鸣蜩嘒嘒。”,这里的柳树枝繁叶茂,上有蝉虫鸣叫,。这里句诗不是简单地写柳,而是运用的了比兴手法,用茂盛的柳树来写心中的忧伤之深。《诗经·小雅·菀柳》中也写到了茂盛的柳树,诗歌运用了比兴手法,抒发出郁郁葱葱的柳树尚且能供行人休息,昏庸的君王却使人不得安宁,这样的君王不如一棵柳树的感慨。而对后世文学影响最深的是《诗经·小雅·采薇》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从整首作品来看,戍边的战士冒着纷纷大雪回到家乡,看到眼前的柳树,想到自己出征时,柳树在春风中起舞,似在与自己依依惜别,柳从此和离别产生了关联。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写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杨柳依依”在以后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被提及,以柳入诗词表达离别的情思。先秦时期,柳进入了文学作品,“柳”意象处于萌芽阶段,柳进入了文学作品,但是未形成相对固定的文化内涵。

“柳”意象的初步形成期

两汉魏晋时期,柳逐渐成为离别的代名词。汉代末年无名氏《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其十七别诗三首其三(旧作李陵诗)》:“童童孤生柳,寄根河水泥。连翩游客子,于冬服凉衣。”,漂泊无依的游子就像寄根于污泥之中的孤独生长的柳树,无所依靠。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许多自然景物进入文学作品,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柳也不例外。,这一时期,柳与游子联系起来,有了惜别的情感内涵。“在六朝,起于外物的柳意象逐步从《诗经》的初始状态,、汉晋的过渡阶段,走向了生长、建构、完型和定格。”,柳在这一时期有与离别联系起来,有了稳定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学意象。

“柳”意象的发展期

    隋唐五代时期,柳意象的文化内涵得到极大的丰富。唐诗中有大量用柳表达惜别的作品,。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用柳表达惜别之情。韩翃《寄柳氏章台柳》:“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以柳树喻爱人,从此柳意象又有了爱情的内涵。刘禹锡的《忆江南·春去也》:“春去也,!多谢洛城人。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浥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嚬。”,风拂弱柳,丛兰洒泪,不舍春天的离去,有感慨时光流逝之意。柳作为春天的代表性景物,也经常出现在描写春天的诗中。,孟郊在《长安早春》中写“日日出西园,只望花柳色”,花红柳绿就意味着春天的到来,观花柳就是在赏春色。在唐诗中,柳意象的内涵得到极大丰富,除了离别之意,柳还用来表达爱情和感叹时光易逝。

“柳”系离人:离别词中的柳意象

柳树中的“柳”与“留”同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借柳表达对亲友离别的不舍、,有挽留之意。从《采薇》开始,“柳”意象有了惜别的含义,在文学作品中与柳和送别联系起来。离别词中的“柳”的出现有三种情况。:

折柳赠别,以“柳”写“留”

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有不少词人直接描写折柳赠别的场景,表达对亲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如欧阳修《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词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贺铸描写送别的词《石州慢·微薄雨收寒》中的“长亭柳色才黄,倚马何人先折。”,都真实地的反映了当时人们折柳送别这一习俗。,柳这一植物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所谓的情感是被人们加上去的,古人善于运用谐音,如蝙蝠经常作为吉祥的象征,就是因为“蝠”与“福”同音,而“柳”与“留”也是同音,因此宋词中写柳便是也表达了对亲友离去的挽留不舍之意。

写柳树渲染气氛

古人用写诗词抒情写意写情善于用环境渲染,达到“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效果,也体现了中国人以含蓄为美的审美特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表面写柳,实际是在抒发离情别绪。如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中“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熏风暖摇征辔。”,是在写春天的美好景色,以乐景衬哀情,反衬离愁之苦。晏几道的《清平乐·留人不住》曰:“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前半句是点明离别的环境,渲染气氛,后半句借杨柳的“枝枝叶叶”之繁茂写“离情”之深厚。晁补之的《忆少年·无穷官柳》用柳渲染气氛也别具特色:“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

以柳喻离人

在文学作品中,以物写人是常见的创作手法,如菊陶渊明之于陶渊明菊,莲周敦颐之于周敦颐莲。而柳常常用来借喻离人,一般都是写离人如同柳絮飘忽不定,难以挽留。如贺铸的《感皇恩·兰芷满汀洲》中“细风吹柳絮,人南渡。”其中的“风吹柳絮”,可以说是兴中有比,借眼前所见的真实景物想到离人渡江南去正如飞絮漂泊分离。周紫芝的《踏莎行·情似游丝》曰:“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词作选取“飞絮”飘散这一特点,,直接把离人比作飞絮,选取的是“飞絮”飘散这一特点,自此一别,离人犹如飞絮难觅踪影。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有:最后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晓风微拂,残月映照下,河边的柳树婆娑起舞,孤独的游子和河边的柳树融为一体。

相思如“柳”丝:爱情词中的柳意象

柳树枝叶千丝万缕,袅袅不绝,一一萦绕,正如相爱的男女之间的感情一样。柳意象的爱情内涵始于唐朝韩翃的《章台柳》,据《太平广记》中《柳氏传》记载,“章台柳此调为唐韩翃所制,韩有宠姬柳氏,临别,韩以此词寄之。后来,柳氏被番将沙咤利劫去,亦以此调回寄韩。,因韩词句为‘“章台柳”’取作调名,从此柳又有了与爱情相关的内涵。

以“柳”喻相思

欧阳修的《蝶恋花·几日行云何处去》写道,:“缭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寻。”“柳絮”是随手拈来的眼前的晚春景物,柳絮的飘忽不定,亦如她对爱人的捉摸不定透的感觉。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写道:“红酥手,黄藤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这应该是宋词中广为流传的爱情词之一,据说是陆游在沈园遇到依然爱着的前妻唐婉时写下的,此时两人已各自另有了归宿,正如面对宫墙中的柳树,看似近在眼前,却只能相思相望,却不能亲近表达爱意。

以“柳”代女子

因为《章台柳》中的柳氏是风尘女子,所以后来柳意象又有了风尘的含义。,陈克《菩萨蛮·赤阑桥尽香街直》写“笼街细柳娇无力”,以柳代风尘女子,柳的纤柔娇弱正如女子婀娜妩媚之态。古人形容美女常用“柳眉”、“杨柳腰”形容美女,因此宋词中的柳意象又指代美女,。史达祖《蝶恋花·二月东风吹客袂》中有“苏小门前,杨柳如腰细。”的描写。晁补之《少年游·当年携手》有:“柳眉轻扫,杏腮微拂,依前双靥。”,以“柳眉”“杏腮”代指代曾经的恋人。

四、烟“柳”断肠处:以“柳”感时伤怀

文人墨客在抨击时政时,不便于直抒胸臆,往往借意象来暗讽。飞舞的柳条有飘零孤寂之感,词人也常借“柳”感伤时事,感叹人生短暂、韶华易逝时光的流逝,年华的虚度。倪同刚也曾说:“暮春之时,柳绵飞舞,都能给人以韶华易逝,、青春难驻的感慨。”,从柳树季节的变化,感慨人生短暂、韶华易逝。

以“柳”暗喻家国命运

宋人喜用柳意象入词,除了因为柳意象自身具有的丰富内涵以外,还与当时的时代特点有关。,从北宋到南宋,帝王都是重文轻武,国内积贫积弱,对外先有辽、西夏,后有金、蒙古这样的强敌,特别是南宋中原沦陷,偏安一隅,就像风雨中飘摇不定、柔弱不堪的柳树。宋词中也有用柳意象比喻国家的例子,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最后一句“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句话表面上是写春光迟暮、斜阳烟柳的萧瑟晚春景,读完整首词,却让人明显确感觉到这是在象征比喻当时衰微的国势。谢客家《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有:“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燕子归来依旧忙。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词人(《忆君王》),写在北宋覆灭、徽宗被俘、中原易主、词人国破家亡、后,词人颠沛流离来到江南,写下了这首怀念故土、痛思君王的词作,以柳树写词人的故国之思。

借“柳”感伤身世

柳和明月一样都是文人骚客怀古伤今的时常用的意象,如姜夔的《点绛唇·燕雁无心》中的“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以衰飒之景写沧桑之感,柳树古今相似,而世事却变幻莫测。除了怀古,柳意象还用到于感伤身世,同样也是。姜夔在的《淡黄柳·空城晓角》,词人在这首词的词题中写道:“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曲,以纾客怀。”词人客居看到满城的柳色,想到自己客居无聊,境况凄凉。

用“柳”感叹时光飞逝

以用柳树的生长变化,来写感叹时光的飞逝。张先的《千秋岁·数声鶗鴂》用柳感叹年华虚度的凄凉:,“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柳絮纷飞是暮春景色,这里借用了白居易的诗句“嫩于金色软于丝”,白诗原句是写永丰柳飞絮轻扬无人过问,而词人张先是感慨处境寂寞,年华虚度容颜渐老。 与张词感叹时光流逝的婉约哀伤不同,欧阳修的《朝中措·平山阑槛倚晴空》更多了几分豁达:“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词人,感叹时光流逝,劝诫友人“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柳为春之使:以“柳”代春

提到春天,我们脑海中就会出现花红柳绿的场景,柳绽新芽、柳絮纷飞都是春天具有代表性的画面,因此有不少词人在写春天的词中都少不了柳树这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有时候也直接用“柳”代指代春天。

作为自然景物的“柳”意象

柳是春天常见的自然景物,且它生命力旺盛、,不受地域限制,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都可以茁壮生长。,在两宋词中,“柳”都是最常见的植物意象。在欧阳修描写西湖美景的《采桑子》10首其六中写到了西湖的柳树:“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这首词中,柳是清明时节间西湖的美景,作为春天常见的景物被写入词中,绿柳朱车鲜明的颜色对比,衬托出词人欣赏西湖春景时的愉悦心情。

“柳”成为春天的代名词

“柳”和“梅”作为春天的使者,成为了春天的代名词。如朱服的《渔家傲·小雨纤纤风细细》中有:“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这两句诗中没有出现“春”字,却尽是春景,青烟笼罩杨柳正是阳春三月的景象。赵令畴的《清平乐·春风依旧》:“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欲就,天气清明时候。”柳吐鹅黄,正是春天的美好时光。晏殊《木兰花·朱帘半下香销印》:中“朱帘半下香销印。二月东风催柳信。”在这里,词人不是在“催柳信”,而是在催“春信”,催促春天的到来。李元膺在《洞仙歌·雪云散尽》中写“杨柳于人便青眼”,初生的柳叶如人的眼睛,这也正是春天最有具代表性的景物,正如词题中所说:“一年春物,唯梅、柳间意味最深。”这句话。

综上所述,从《诗经》开始,柳意象备受历代文人的青睐,宋词承袭“花间余风”,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不经意间,为柳意象增加了多重情感意蕴。宋词中的柳意象,不仅包含了对前代文化的继承,而且又借助宋词挖掘“柳”意象新的内涵,“柳”意象与宋词相互成就,焕发勃勃生机。在宋词中,柳意象的内涵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丰富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夫之著,戴鸿森笺注.姜斋诗话笺注[[MM]]..戴鸿森,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0.

[2]汉魏六朝诗选[M].余冠,英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3] 李菁..论柳意象在六朝诗歌中的生成定型[[JJ].].学海,,2011((01):):186-191.

[4] 李昉.太平广记:足本[M].[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2348-2349.

[5] 倪同刚.古代诗词中“杨柳”的十种意象[J].[J].文史杂志,,2000((02):):48-50.

[6] 上疆邨民编,蔡义江解.宋词三百首全解[M].[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7] 唐圭章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M].[M].南京: 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

[8]肖磊.浅谈我国古代诗词中的“杨柳”意象[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9(01):76-77.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2/1124/42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