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往期 文化传承
在中国历史上,诸葛亮被人们誉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各种优秀品质齐聚一身的人才,这些特质构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形象,而对其个人素养及其悲伤结局等方面的探讨较少。现对诸葛亮的形象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他是多谋善断、文治武功的智者;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楷模;是遇事冷静、超然物外的勇士;也是竭尽人谋、死而后已的忠臣;更是功败垂成的英雄。
当我们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首歌时,就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作为中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一经出现就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实,这部小说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其刻画的人物形象生动,例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等人物,人物个性非常鲜明,通过文字的描述使他们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真实地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因此,书中的一个个人物也走进了读者的内心。诸葛亮作为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小说当中也是一个浓墨重彩的人物。民间童谣中传唱的“曹操胡子兵马多,抵不上孔明一只脚”,便可见其“知名度”。纵观《三国演义》,全书总共一百二十回,这一百二十回当中,描写诸葛亮的是从第三十六回到第一百一十六回,即从“元直走马荐诸葛”到“武侯显圣定军山”几乎全部都有对诸葛亮的描写。一部《三国演义》,几乎写成了《诸葛亮传》。由此可见他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也正是在罗贯中倾注满怀挚爱的笔下,诸葛亮成了三国中最为璀璨的星星,因为他不仅是位智者、楷模,还是位勇士、忠臣,同时更是位充满悲情色彩的英雄。
聪慧的智者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人才辈出的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有“智多星”的称号。千百年来,诸葛亮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到,他不仅有道家的淡泊风范,儒家的政治理想,还具备法家的法治精神,墨家的科技工艺,纵横家的纵横捭阖,名家的机智善辩,以及阴阳家的奇门遁甲。
诸葛亮是具有大智慧的人物,他能在东汉末年的混乱之际,正视自己的位置,在隆中一直韬光养晦,且通过饱读诗书,提升自己的才识,成为一代大儒。当刘备三顾茅庐之后,“身在隆中,心怀天下”的他审时度势,毅然出山走上了充满挑战的政治舞台,也让他得以全面展示了其政治谋略。他对当时局势进行科学分析与判断,制定了正确的斗争策略:先取荆州,再取益州;政治改革,广纳贤才,充实力量;与西南少数民族交好,稳固后方;联吴抗曹,形成“三国鼎立”之势。经过后来的“三国鼎立”,魏国与蜀国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吴国和蜀国也走过了团结又斗争的历程,这些足以证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是完全正确的,因此也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决策的英明。
精通天文历法,能夜观星象及预测天时的诸葛亮,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在27年间,帮助蜀军度过了无数的艰难险阻,一次次以一己之智战胜敌方,转劣势为优势,其神机妙算大放光彩。
在“三国鼎立”的关键性战役——“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大显身手,其智慧得到了充分表现。他只身赴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智说周瑜、巧调鲁肃,促成了孙刘联盟;他“仰瞻天文”“俯察地理”,用草船借箭、巧引东风火烧赤壁,其神机妙算大放光彩;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也使他在禹州与曹操进行斗智斗勇的过程中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谋略,他不凡的见识和雅量,也使他更加耀眼。
诸葛亮还巧妙地运用骄兵计、疑兵计、伏兵计、反间计等,把敌人搞得晕头转向。空城计、陇上妆神、七擒七纵孟获、六出祁山、造木牛流马、做八阵图以及死前布置的锦囊妙计都显示了诸葛亮超乎常人的智慧,故有了“无穷如天地”来形容诸葛亮的谋略之词。
我们对历史进行分析发现,在与对手进行政治斗争的过程中,诸葛亮总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对时局进行完全把控;能随机应变,牢牢地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进行军事斗争过程中,也总是能做到知己知彼,重视敌方的情报,同时又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善于打心理战,不论是偷渡,伪装突袭,还是伏击过程中都使敌方摸不着头脑,在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过程中,他的策略千变万化。
诸葛亮在智慧上的广度可谓前无古人。除了政治及军事领域,他在文学上也发出了耀眼的光芒。他虽不像曹操横槊赋诗,但凭着一篇《出师表》压倒了无数的千古名文,正如陆游在《书愤》中赞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修身的楷模
诸葛亮的伟大,不仅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杰出的智者,更重要的他是千百年来士大夫知识分子的修身楷模。在中国历史上,德才兼备的人不少,但像他这样集智慧与修养于一身者可谓绝无仅有。他所践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忘我精神,为历代名人志士所推崇。
诸葛亮是“俭以养德”之典范。诸葛亮一生崇尚节俭,并以此来治国。作为宰辅、“相父”,在廉洁上,亦堪称典范。他曾上书后主,如实申报个人财产:臣家在成都,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可以温饱,臣随身衣食,都是官府供给,决不别作经营,增长私产一寸,臣死以后,如查出多余财产,那就是对不起国家。光明磊落,苍天可鉴。诸葛亮去世以后实行了薄葬的方法,其目的是让他在青山之中长眠。他的简朴体现在其一生当中,可以说清正廉洁是他的高尚品质。正因为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能以身作则,所以当时的蜀汉形成了以节俭为荣、以奢华为耻的社会风气。如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费祎“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
诸葛亮后来位极人臣,在治国理政、戎马倥偬的百忙之中,从未忘记治家及对后辈的教育,在“齐家”上,他同样要求他的子孙养成节俭的习气,从而以成大器。他死后没有什么财产留给子孙,但留下了《诫子书》《与兄谨言子瞻书》《诫外甥书》等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诫子书》,后被广为流传,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其中“澹泊致学,俭以养德”的修身养性思想,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都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诸葛亮的修身也体现在他的婚姻上,他把自己的生活与事业关联在一起。选择自己的另一半时,他打破了“才子佳人”的俗套,娶了黄承彦之女为妻。其妻外貌极丑,但是内才非凡。当时有许多人讥笑他,但是理学大师朱熹却认为诸葛亮这样的做法是他优秀的体现,不贪图美色,寡欲养心,这也导致他后来能够“智虑之所以日益精明,威望之所以日益隆重”。事实说明,黄夫人不但是诸葛亮生活中的忠实伴侣,更是他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相传黄夫人在习文练字,吟诗作赋方面都非常的出色,同时,又巧于酬思,据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就是从黄夫人那里受到启发的。
超然的勇士
诸葛亮虽然是位文人,但是他也有着超然的勇气。在《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中,孙权手下的谋士大都主张投降曹操而自保,只有鲁肃主张联合刘备抗击曹操。但鲁肃自知难以说服孙权和东吴的文臣,特意请诸葛亮来当说客。鲁肃引诸葛亮见了东吴的一群谋士,这些人并非泛泛之辈,个个都是学识渊博之人。当诸葛亮面对东吴谋士一个接一个的发难时,没有一点退缩,凭借自己广博的学识、清晰的思路、充满底气和超强逻辑性的语言,再加上他身上的那股浩然正气和潇洒的风度,将东吴谋士反驳得有口难辩。在这场无烟的战场上诸葛亮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三顾茅庐一回中,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天下统一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此真才实学。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坐下谈话。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
为了孙刘能够达成联盟,诸葛亮进入了吴国,即使周瑜对他进行百般刁难,他也无所畏惧。为了刘备的事业能够成功,他前去说服马超投降,虽然最后派去的并不是他,但也可见他在紧急关头的仗义和勇气。
在马谡失街亭的危急关头,诸葛亮不慌不忙,仅以几十个贴身老兵便吓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用“空城计”渡过难关。使司马懿仰天叹息:“吾不如孔明也!”诸葛亮一反“生平谨慎”,来个“弄险”,让司马懿不敢贸然进城。面对十五万大军,他仍然能够坐在空城上弹琴。这需要多么超然的勇气呀!
“坚韧”的忠臣
诸葛亮为世人所认可的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形象具备了当时政治家应该具有的政治品质与思想道德。他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一统天下,他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事事都以国家的利益为主,这样的胸襟和气度值得后人学习。
诸葛亮对于蜀汉政权一直忠贞不渝,他在躬耕南阳时期一直洁身自爱,他知道,要想振兴蜀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为了回报刘备的“猥自枉屈”及其为天下苍生而求贤若渴的诚意,在当时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仍然辅佐刘备。诸葛亮也明白当时局势,三国之中,魏国拥有最强的实力,比吴国和蜀国的总和都要多,土地、人力、财力、物力都是最好的。而相比来说蜀国是最弱的,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当时的局势险峻而放弃或退缩,没有放弃“匡扶汉室,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历史责任,在政治角逐当中从未退缩,始终忠心耿耿。
刘备临终前在白帝城嘱托诸葛亮辅佐幼主,诸葛亮毅然表示一定会“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义无反顾地担起了辅佐幼主的重托。即使刘禅昏庸无能,使蜀汉后来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诸葛亮明知辅佐后主难以取得成功,但他仍然鞠躬尽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七次北征,披肝沥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尽心尽力,为国尽忠。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的一生,绝对忠诚于蜀汉,他把自己所有心血都放在了统一大业上。如诸葛亮在后期大权独揽之后还能保持君臣之分,没有像曹操一样封公封王,加九锡,兵败还自行贬官;死后也没有荫蔽子孙后代;死前推举的都是对蜀国有用的人,蒋琬、杨仪、费祎、姜维,家无余财,确实是一心为国的忠烈,可见诸葛亮将毕生的事业都付诸蜀国,赤诚忠心是他的人格品质。一篇惊才绝艳的《出师表》,更让他的拳拳赤诚之心昭然于世。
悲剧的英雄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了一番业绩,但在这成就的背后却充满了孤寂的哀伤。然而,执拗的他仍然不懈努力,致力于一统天下,最终丧命于五丈原。睿智的他虽很早就意识到自己这一生就是悲剧性的,但是面对命运的不公平,他并没有屈服,凭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从始至终相信着自己最初的信念直到生命的最后,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分析造成他悲剧结局的原因,可以说:悲剧色彩主要体现在他的品格、才智、精神、道德当中,这些都是他人无法企及的,但是即使这样聪明的人在刘备等人三顾茅庐的劝说之下,仍然做了错误的选择,因为跟随的主人并不能获得成功,他从事着一项不可能成功的事业,但是却付出了自己的一生。
他的悲剧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在最开始他就知道结果是失败的,是不可改变的,但是他仍然对命运做出了反抗与斗争,看着自己倾尽一生的事业逐渐衰落,看着自己的生命枯竭,但他无能为力。
诸葛亮的悲剧还与他的儒家人格相关,他的儒家人格已经得到了自我完善。他的道德风范也成为当今的典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却没有实现统一大业的心愿,虽然中间做出了许多成就,但是并没有最终为西蜀开辟疆土。
总之,诸葛亮的一生充满光辉,这与他的聪明才智以及忠贞不渝、自强不息的人格息息相关,这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是后人学习的榜样,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完成先帝的遗嘱,最终含恨而去,而他那悲剧的人生经历,又不能不让人为之惋惜、伤感。
参考文献
[1]张玖梅.浅析勉县武侯祠的“诸葛亮文化”[C]//《现代教育教学探索》组委会.2015年9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北京:北京恒盛博雅国际文化交流中心,2015:44-45.
[2]严华.论诸葛亮文化形象内涵[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0):130-131.
[3]张连科,管淑珍.诸葛亮集校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4]陈寿.三国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诸葛羲,诸葛倬.诸葛孔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6.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2/0706/42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