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近年来,高校学生舞蹈团的繁荣发展引人注目。但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仍存在千团一面、相互模仿等同质化问题,同类型、同质化的高校学生舞蹈团频繁出现。现立足于文化融合视角,分析文化融合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中的作用,探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趋同化表现,探索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规避趋同化的实践路径,以期协助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去同质化,增强文化创意。
“趋同”原本是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概念,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亲缘关系甚远的生物,由于栖居于同一环境中,从而演化出相似的形态特征或构造的现象[1]。所谓的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趋同化,就是指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过程中,在资源基础、硬件设施、运行模式、实践理念等层面存在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现象。这些趋同化现象给大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导致高校学生舞蹈团缺乏文化底蕴和本土特色,难以发挥自身功能。文化融合是消除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趋同化的重要法宝,有利于挖掘高校学生舞蹈团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创新高校学生舞蹈团IP,与同类高校舞蹈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差异化,推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提质升级。因此,应当重视文化融合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中的作用。
文化融合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舞蹈文化与其他艺术文化、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2]。文化融合让大学生与舞蹈艺术之间的距离不再遥远,也为高校学生舞蹈团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例如,昆曲、豫剧、杂曲小调、萨克斯、跆拳道、民间杂耍、武术等文化资源都能够赋能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提供文化资源。由此,在思想层面上,文化融合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提供了新方向。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需要以文化融合为思路,要容纳不同的舞蹈技艺与资源,并通过不同文化的碰撞、吸收、融合,实现高校学生舞蹈团不同资源要素间的和谐共生与相互融合;在实践维度上,文化融合又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提供了新的路径,即理性地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通过提炼文化理念、协调技术与人之间的矛盾、推进多元资源整合,以创新发展取代趋同发展,促进高校学生舞蹈团健康发展。
文化融合视角下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趋同化表现
精神文化的趋同化
从古至今,舞蹈艺术一直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以及人民紧密相连,被视为一种可以引人深思、催人前行、培养人的高尚情操的艺术。以《宝塔与牌坊》为例,这部作品将中国封建伦理道德思想中最典型的标志——“宝塔”“牌坊”作为控诉对象,映射出中国封建社会缺乏民主、自由,以及不尊重人权的现象。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出现,其使得在物质文明建设基础上的精神文明建设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文化融合体现出了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3]。舞蹈作为一门受众面广的艺术,以其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辐射了几乎所有的艺术学科。在追求视觉美学的时代背景下,舞蹈艺术似乎出现了纯娱乐和唯美主义又一次盛行,注重编舞技法与舞蹈动作的传授,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急功近利,同质化倾向愈发严重等问题。大多数高校学生舞蹈团认为舞蹈是“意识的肢体表现”,且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舞蹈艺术创作与表演的固有范式,忽视了舞蹈的叙事功能,逐渐暴露出舞蹈艺术创作缺乏正向情绪,直接套用现代舞创作技法,盲目追求高难度技术技巧,技术属性大于文化属性,作品只是单纯描摹现实,没有思想深度与表达广度等问题。尽管高校学生舞蹈团数量较多,且种类繁多,但是作品同质化、低品质现象普遍存在,舞蹈艺术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转化不够,多而不优、大而不强的问题仍旧突出。
资源文化趋同化
舞蹈艺术文化资源的选择与建设,是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重点。提高舞蹈艺术文化资源精品化建设意识,打造更具特色与竞争力的舞蹈艺术文化资源,才是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应有之义。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的高校学生舞蹈团缺乏横向资源建设的意识,只是生搬硬套地罗列过往舞蹈艺术的部分成果,或者借鉴其他院校学生舞蹈团的实践经验,并不能全面具体地表现新时代舞蹈艺术应有的风貌,这些行为难以摆脱对前人作品的模仿,容易使观看者产生审美疲劳[4]。即便有的高校学生舞蹈团具有跨界资源建设的意识,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往往存在形式不规范、效果不明显的问题。有的高校学生舞蹈团缺乏纵向资源建设的意识,局限于现代舞蹈,没有充分体现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本地舞蹈艺术文化的优势。
物质文化的趋同化
物质文化是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基础,主要指服务高校舞蹈团建设与发展的服装、设备、设施等物质载体。舞蹈是一门视觉艺术,讲究舞蹈动作、服装、表情等视觉元素之间的协调,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齐集聚艺术与人文要素的图景。随着数字技术和设备的发展,现阶段高校学生舞蹈团艺术建设的重心逐渐由单一的舞蹈肢体动作,向着舞蹈服装、舞蹈音乐、舞蹈灯光等全方位、多元化趋势转化。也就说,为了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高校学生舞蹈团在物质文化建设层面逐渐体现出数字化建设的趋同性,并且出现了盲目追求技术装备、过多依赖技术手段,以及过度沉迷技术景观等异化现象。有的高校学生舞蹈团为了迎合发展趋势,纷纷推出各种舞蹈数字文化空间展示平台、舞蹈元宇宙、数字剧场、舞蹈虚拟舞台等数字化空间,各种云舞台、云训练、云表演层出不穷,微信、微博、短视频等微载体在舞蹈团日常运营过程中被普遍使用。但从整体使用情况来看,大多数字化项目仍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难以被持续应用;有的高校学生舞蹈团过度沉迷技术景观,强调声光电的配合,利用技术掩盖舞蹈团成员的存在的不足,人的主体性式微,只能接受技术的“改造”,导致整个舞台充满科技感,但是高校学生舞蹈团的团队成员却黯然失色,成为众多光影艺术的背景板。不可否认的是,数字化设备与设施确实能够为高校学生舞蹈团的发展增光增色,为其带来更多可能性,也符合现如今舞蹈艺术的数字化发展趋势。但是,技术“傲慢”始终威胁着舞蹈艺术的发展,过于注重数字化设施与设备的融入,对高校学生舞蹈团的长期发展是有害的,因此技术“降噪”已迫在眉睫,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舞蹈团的发展,舞蹈团建设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既面临着新的生机,同时也危机四伏。回顾技术与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融合的历程,发现在部分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中,人的主体性逐渐丧失,舞蹈团技术发展与艺术发展正在进行着博弈。
文化融合视角下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实践路径
建立以情动人、以舞感人的精神文化
舞蹈技术技巧要服务于艺术作品,也要符合人物设定,适合情节表述。有些外化的舞蹈技术动作不仅不美观,还影响着人物形象的塑造。基于文化融合视角的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不仅需要进行创新,也包含着新的要求与标准,即顺应新时代文化融合趋势,进入自我表达的空间,积极反映现实生活,以合乎美学法则的舞蹈动作进行个性表达,因此,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需要警惕民族属性淡化、技术异化的问题,加强舞蹈艺术文艺评论工作,建立一种以情动人、以舞感人的精神文化,改变重技术、轻思想的现有范式。文化融合要为高校学生舞蹈团的舞蹈创作、舞蹈表演注入更多叙事色彩和情感,形成复式结构的触发点,确保高校学生舞蹈团作品的立意严谨、不俗。要让高校学生舞蹈团超越技术层面的追求,能够沉下心、俯下身,彰显中国审美,坚定国家信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饱满的热情表达高校学生舞蹈团作品的精神内核。
促进舞蹈艺术文化资源重组整合
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把新时代舞蹈创作群体的生存体验转化为新生命意识的诗意表达,以及可视、可听、可感的舞蹈美学形象,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以及中国人的内心世界,这就需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立体、生动和鲜活的舞蹈文化创作资源。此外,现如今在美学热潮的影响下,舞蹈艺术表演与创作已呈现出多元化态势,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跨界融合、创新发展将会成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发展的新常态。由此,高校学生舞蹈团需要重视文化建设,摒弃“门户之见”,促进舞蹈界文化意识的觉醒。要注重高校学生舞蹈团文化资源的外在视域,以共建共享为指导原则,以高校学生舞蹈团为载体,推进舞蹈文化资源的理论研究;要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推动舞蹈文化间的交流和融合,组织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搜集舞蹈领域之外的可被转化的文化艺术资源,如民族音乐、民间文学,并进行学术探讨,以此建构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舞蹈美学体系,重塑高校学生舞蹈团文化品牌;要精心构建高校学生舞蹈团文化资源的内在视域,不随大流,不扎堆,积极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历史,挖掘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西方现代舞、广场舞、中国古典舞等领域的舞蹈资源,提炼其中所蕴含的身体颤动、故事素材、呼吸节律、美学思想等舞蹈语言;善于发现和利用同质化、一般化资源的特色,在同质化资源中找出特色,在一般资源中找出亮点,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融入其中,加强高校学生舞蹈团特色创意文化资源建设,进而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注入时代基因,促进新时代高校学生舞蹈团健康可持续发展。
推动数字时代舞蹈主体人的慎思与技术自觉
技术是服务于舞蹈艺术作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有的管理者认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要为人服务,尽可能减少技术对人的影响。还有的管理者认为,现如今是数字化社会,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应与时俱进,引入数字技术,助力高校学生舞蹈团现代化建设。但是缺少数字技术的融入,又会显得老套。所以,要协调好技术和人的关系。
创造异质性的高校学生舞蹈团,激发受众的兴趣,是振兴高校学生舞蹈团的关键。尺度是一种规定、阀限、标准,是确保事物、行为、活动具有合理性、科学性、有效性的重要前提。由此,需要处理好高校学生舞蹈团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之间的矛盾,找准数字化建设与人主体性表达的尺度。具体而言,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需要利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工具,不论是沉浸式设备,还是多媒体技术设备,将其作为一种手段、方式、工具,推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向新、向好发展。这就要求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基于时代发展以及自身情况,选择性地引入设备,同时掌握好技术尺度,以适合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价值体系和现实场域中人的价值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技术使用的内在一致性和规范性。在此基础上,借助技术优势创新体验活动、品牌活动、互动活动等多样化高校学生舞蹈团实践活动,发挥高校学生舞蹈团特色[5]。
文化融合在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中的作用,一是在思想层面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提供新方向,二是在实践维度上为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提供新路径,其是激发高校学生舞蹈团新活力的现实途径。文化融合视角下,高校学生舞蹈团建设的趋同化具体体现为精神文化、资源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的同质化。为此,在“创新制胜”的时代,可通过以情动人、以舞感人的方式,促进舞蹈艺术文化资源重组,推动数字时代舞蹈主体人的慎思与技术自觉,破解高校学生舞蹈团的同质化困局。
注释:
[1]沈勇.“趋同化”是戏曲发展的必然过程——对“趋同化”现象及本质的思考[J].戏剧文学,2012(01):48-54.
[2]刘静.关于独立学院非专业大学生舞蹈团的若干思考[J].才智,2015(25):183.
[3]齐峰.校园舞蹈文化建设的功能与作用——以北师大附中舞蹈团为例[J].舞蹈,2010(11):60-61.
[4]陈凡,潘澍.科技+文化融合:文化科技表达的哲学凝思[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21,38(06):103-108.
[5]张振鹏.文化产业数字化的理论框架、现实逻辑与实现路径[J].社会科学战线,2022(09):74-83.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430/4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