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中国剪纸动画是“中国学派”动画的代表形式之一,曾以其独特的民族化特色享誉世界。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剪纸动画陷入困境。现首先对“民族化”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分析剪纸动画“民族化”的表达误区,最后结合新时代背景详细阐述中国剪纸动画“民族化”的创新措施。
关于“民族化”的界定
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地理位置、历史文化、民族信仰、风俗习惯以及人文思想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这种民族文化心理逐渐形成了该民族的审美习惯和思维定式,并通过特定方式在传承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和制约。就审美文化形态而言,可以将称其为审美心理定式。其对该民族在审美方面的诸多表现产生特定影响,其中包括审美偏好、趣味、习惯以及价值取向。也正是这种审美定式,规范了民族的审美倾向,使其朝着一致的方向发展,并积极寻求与其他民族的审美同构关系。同时也正是在这种作用下,某一民族在审美领域上逐渐形成了浓郁厚重的传统特色,即“民族化”内容指向。
“民族化”以文化传承为基本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该过程并不是纯静态和被动的,而是会受到外界事物以及时代影响并随之改变的。外界事物对其产生的“他者化”影响反映了国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本质,即不同文化类型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无论在哪个时期,文化元素都必须符合时代文化标准,不符合的文化元素就会被剔除。而符合当下时代标准的文化元素会与原有的文化结构相融合,共同步入下个时代,继续接受一个新的时代的文化考量,周而复始,在不断的文化更新和扬弃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传承。“民族化”即某一民族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在外界环境以及时代变化的影响下,借助某种人为的努力,使体现该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此时”的文化结构中仍然居于主体地位,并在当下得以充分地表达和展现。
动画“民族化”的表达误区
过于注重表面形式
剪纸动画、泥塑动画、皮影动画等是由中国早期的动画艺术家创作出来的具有民族艺术特色的新片种。这些新片种以“民族化”为载体,是一种特有的动画媒介。但是,受限于大众审美心理的变化和大众文化语境的变迁,加之早期动画媒介缺乏表现力,这些早期的动画片种在当今技术含量颇高的主流动画中缺乏竞争力。因此,当下对“民族化”的直观诠释是利用“全球化”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来展示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内容。但是随着动画民族形式的独特性的缺失,中国动画界对“民族化”的理解逐渐出现了偏差,片面地认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人物穿着古装,剧情掺杂传统文化元素就是“民族化”。这种理解明显忽略了“民族化”的精神内核,忽视了其根本特性,直接导致创作者创作的动画作品“形式大于内容”。
内容表达缺乏韵味
进入互联网时代,传播渠道更加丰富,文化产品也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文化产品中,内容质量的好坏是评价其优劣的根本标杆。近年来,虽然文化产品数量不断增多,但是真正的精品却少之又少,大多数国产动画片实际盈利能力和文化影响力贫瘠,并不能获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产动画片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提升画面的想象力、增加台词的内涵、丰富故事的情节、深化主旨、增强细节的处理等,但最核心的问题还在于如何充分展现出其所具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韵味。
在“民族化”的动画作品中,“形神兼备”的“形”不只是艺术表达的技法、形式,还包括传统文化元素;而“神”则是指传统文化元素蕴含的真正内涵,是值得思考、品味的精神内容。但是在大多数中国动画作品中,往往都是简单地对形式和内容进行直观的理解,只停留在用形式表达内容的浅层次的理解上,真正的抽象化元素蕴含的韵味经常被忽视。
唯技术是举
随着数字制作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动画制作方将其视作动画创新的突破口,业界也一度将技术作为内容质量的评判标准,而忽视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这对中国动画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动画片能够获得成功绝不仅仅取决于技术手段。中国早期发行的动画作品并不具备高超的技术,但仍能够成为经典作品,并一直被人熟知。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也有一部分影片获得了成功,但其成功的根本原因绝非技术手段。例如,中国flash版本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日本动漫《灌篮高手》等。美国影视动画作品多采用3D技术,相比较而言,日本动画影视作品更多采用2D技术。对于视觉效果的不同追求,可以间接体现出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与受众的特点。日本最突出的民族特性是“隐忍”,更注重简洁与氛围感,因此在动画中更多采用2D技术,用于营造意境。美国擅长比较直白的表达方式,且言语中时常伴有西式幽默,因此其在动画中融入3D技术,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将人物内心活动表现得更加细致,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以此来满足美国观众的观影需求。日本动画作品重视故事情节,叙事的逻辑性很强,而好莱坞的作品则更加看重趣味性;日本动画作品更多采用二维画面展现人物形象,而好莱坞作品融入3D技术将人物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综上所述,一部优秀的动画片所具备的技术特点与叙事格调主要取决于本国的民族文化及审美观念。
在动画作品中融入技术,只能起到明确文化定位的作用。尽管高超的技术可以为带来视觉冲击,使作品更具震撼力,但同时也会出现弄巧成拙的现象,将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覆盖。就现阶段中国动画发展境况来说,以技术为要的制作趋向与发展需求并不匹配。《功夫熊猫》的导演约翰·斯蒂文森在第二届XML苏州动漫产业会议中被问到认为故事、技术、风格三者中哪一项最重要。他的回答是故事。《功夫熊猫》主要展示了中国文化,只有故事才能将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出来。
“民族化”创新措施
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医养生、琴棋书画、太极文学等一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的培训机构逐渐增加,全社会掀起了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将“新时代精品工程”作为出发点,谋划实施好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广播电视节目、网络视听节目等重点创作规划,加大专项资金扶持力度,努力创作生产更多讴歌新时代的精品佳作。
动画创作者可以从三个方面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剪纸动画中:1.在整体架构上,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故事背景,从角色神态、容貌、衣着、谈吐等方面塑造人物的形象;2.在内容题材上,将诸子百家、易经、太极、茶道等作为故事素材,并围绕中国传统艺术展开描述;3.在画面意境上,可以在传统写意的基础上,将皮影、剪纸、泥塑融入其中,充分发挥想象,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意境。
“民族化”的“全球化”
全球化的大众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其价值观和所要表达的内容是不同的。获得国际认可的文化产品通常都将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特性与观众容易接受的形式很好地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和分析可以看出,不管是美国的电影还是日本的动画,最终目的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外,还包括传播本国文化。日本动画与好莱坞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充满了日本人对世界和生活的独特理解。如果文化产品既能具备丰富的文化内容,又能在价值体现方面落脚于“民族化”特质,就会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用大众文化的外在形式展示民族文化内容的方式,是西方国家文化产品获得强大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创作技术、传播媒介等都是文化的表达形式,民族特色是指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蕴含的文化特质。因此,如果文化产品单纯地强调独特性,而忽略文化的大众性,忽视文化内涵,就会失去特色,无法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中国动画“民族化”的最终目的除了满足本国观众的审美需求以外,还包括吸引国外受众的目光,从而向全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因此,“民族化”应该是“全球化”的。
“民族化”的“当代化”
内容的“当代化”
动画作品“民族化”的“当代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台词、造型、服饰等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而是应将其置于现代需求理论的视角下进行分析,即按照符合现代观众需求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精髓和历史情景进行重现。“当代化”的内涵是多元的,不仅包含传统文化对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启示,还包含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融合发展。例如,在动画主题设定方面,应该关注当下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如战争、人与自然、社会压力等。通过实际调查可知,如果动画制作注入与当下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主题思想,并融入本土文化,就可以说该动画片已经具备成熟作品的基本要素。运用民族文化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基本情况进行讨论和研究,是众多动画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之一。但是,从中国动画的发展现状来看,动画创作的立意缺少最核心的现代启示作用。
与西方国家动画相比,国产动画片在内容上往往过于传统,语言的表达较为平淡,表现形式过于单调,作品较为平面化,画面缺乏立体感。国外动画作品在视觉冲击力方面表现得很突出,例如《幻想曲》中令人印象深刻的米老鼠击水的动作,其节奏感与配乐《魔法师的弟子》同频,配合镜头展现出流畅明快的乐感,成功实现了声音与画面的完美交融。再如《恐龙葛蒂》的开场镜头,以一颗恐龙蛋为视觉支点,由近及远、由点及面地呈现出森林的广袤和湖水的波光粼粼,给予人们视觉上的享受;《梦幻街少女》则更加细腻地刻画出了人物形象,男女主角在演奏小提琴时,无论是表情还是指法都非常逼真,甚至分辨不出是动画人物还是真人……
只有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局限,正视当代国际文化竞争格局和文化消费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重新看待和理解“民族化”内涵,才能破旧立新,与时俱进,才能彰显中国文化魅力,才能为中国剪纸动画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制作手段的当代化
将悠久深厚的艺术底蕴与前沿的科技元素紧密融合,催生了现代数字动画。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动画片不仅将制作周期大幅缩短,减少了人力物力损耗,同时也有了更为宽广的表现空间和更为多样的传播渠道。
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但动画制作绝不可一味地依赖科技,而是应把握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将创作始终放在主体地位。一方面,艺术创作需要技术作为辅助,以达到更为完美的效果。中国剪纸动画应用数字技术,使创作更加方便高效,同时也不再被传统表达方式所局限,提升了剪纸动画的美感和观感,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另一方面,技术只有依附在艺术上才能发挥其价值。
现代动画是一个精密而复杂的创作体系,技术只是其中一方面,创作者需要找到艺术与技术的平衡点。只有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同时赋予其特殊的民族色彩,才能突破传统动画艺术创作瓶颈,使中国动画朝着更加富有趣味性和艺术张力的创作道路不断迈进。数字技术与中国剪纸动画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中国剪纸动画的表现形式,还能提升其制作效率和品质,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时代风格和艺术特色。
参考文献
[1]姜妮,杨静.新时代语境下动画民族性表达的转型之路[J].电影文学,2022(22):76-81.
[2]尹政梁,宋艳丽.“中国动画学派”的美学风格与传承创新研究[J].电影文学,2022(12):80-85.
[3]盘剑.“新动画中国学派”的理论体系建构[J].民族艺术研究,2021,34(01):14-21..
[4]贾秀清,龚倚玄.当代动画美学新动向探析[J].当代电视,2021(11):89-95..
[5]陈赞蔚.“国漫”创新——中国动画电影亟需观念创新[J].美术观察,2021(01):22-24.
[6]聂欣如.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动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21(02):149-154+2-4+12.
[7]张书端,马楠楠.中国动画电影民族性的表达困境及其进路[J].电影文学,2020(18):123-126.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330/39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