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贵州地扪侗寨民俗文化独特丰富,被誉为“时光边缘的村庄”。现选取人类学片《地扪传说》和纪录片《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影视人类学透视,以期引起记录者的重视,对还没有记录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抢救性的拍摄和记录,使影像资料的信息更准确。将地扪侗寨的外在形态和内在文化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更好地保护地扪侗寨,客观传达地扪侗寨的侗族文化。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侗寨是仅次于全国最大的肇兴侗寨的第二大侗寨。地扪侗寨作为侗族聚集规模比较大的村寨,共有村民480余户,人口近2200人,全寨共有5个大房族,保存完好的鼓楼和花桥各有3座。地扪侗寨具有丰厚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有众多节日节庆;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地扪侗寨不仅古老,还具有侗寨的代表性,是侗族原生态文化的“活化石”。
近年来,很多宣传机构和侗族人为宣传地扪侗寨拍摄了很多影像,一些自媒体平台也发布了大量有关地扪侗寨的视频,但是这些影像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加入了制作者自己的观点,是制作者按照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剪辑加工而成的,有的甚至是为了炒作和吸引眼球而制作。“人类学片的真实性,与艺术创作所要求的艺术真实不同,人类学片所要求的这种真实性属于科学真实性的范畴。科学真实性的实现,要靠从素材拍摄到后期编辑制作的每一个步骤都采取严谨的科学态度来保证。”这些影像资料在制作的过程中使用了蒙太奇的手法,再加上字幕解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通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文化知识,以及提供公众欣赏,因此这些影像资料并没有记录真实,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记录了“伪真实”。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这些影像资料存在“伪真实”,不能全面反映地扪侗寨的原有面貌,会对地扪侗寨的研究造成误导。
本文选取人类学片《地扪传说》和纪录片《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影视人类学透视,以期引起记录者的重视,并对还没有记录的非物质文化进行抢救性的拍摄和记录,以便更好地保护地扪侗寨。人类学片《地扪传说》时长共29分钟,成片于2020年9月,是南京大学创新创业课程项目,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影视社会学人类学实验室出品,由吴邦春、杨雄祥和吴丽勤导演,该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民族影视高层论坛三等奖,入选2020年影视人类学年会学生影片单元优秀作品。纪录片《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由贵州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于2022年5月开播,总时长120分钟,纪录片展现了地扪村人们一年四季不同的生活状态,彰显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影视人类学是“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方式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探讨影视手段在人类文化研究中的功能、性质、应用规律,以及人类学片的特征、分类和制作方法的人类学分支学科。”“人类学片是在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运用人类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影视学的表现手段,对人类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并对所取得的成果进行的形象化表述。”人类学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类学片指经过后期剪辑加工、编辑制作的完成片;广义的人类学片不仅包括成片,同时还包括没有经过后期处理的素材片。《地扪传说》由南京大学社会科学院影视社会学人类学实验室出品,是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拍摄的,因此可以把《地扪传说》理解为人类学成片。“观赏片在选题上多侧重于用易于形象表现的节庆、风俗、礼仪等,其制作比较精细,注意知识性、可视性的统一。电视栏目《民族大家庭》《纪录片之窗》等播出的一些民族题材影片就有这样的特点。”《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由贵州省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和贵州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可以看作一部观赏片,虽然该纪录片在信息传播方面不如人类学严谨,但是它的图像是真实的,内容也是科学的,对传播地扪侗寨的侗族文化和促进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研究侗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地扪传说》的影视人类学透视
《地扪传说》的人物角色有两类,其一是侗族少女吴化卡,是否真有其人,现已无法考证;其二是由地扪村的一些侗族青年扮演的人物角色。《地扪传说》剧组根据拍摄需要在当地进行了调研,对侗族少女吴化卡反抗传统婚姻的故事进行了复原拍摄。由于剧本是青年人共同商定的,演员也都是本地村民,因此拍摄者与被拍摄者的关系比较融洽,彼此没有生疏感。但是,这些演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缺乏表演经验,表演技能还有待提升。
从真实环境来看,人类学片的拍摄环境就是被拍摄的人物和事件所处的真实环境。《地扪传说》采用复原拍摄的方法,记录了没有外来干扰的传统侗寨风貌,展示了原始、传统的侗族文化。摄制组在场地选择、背景设置、人员调度、道具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设计,但是由于拍摄条件有限,也没有进行技术性补救,如室内亮度不够时没有进行补光,所以整部片子在真实环境的营造上较为欠缺,但却使我们看到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地扪侗寨所受到的影响。
从人类学片的科学性、真实性特征来看,《地扪传说》采用了“本位视角”的研究方法,站在地扪村民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并从被研究者的角度把握和体验侗族少女吴化卡反抗传统婚姻这一故事。《地扪传说》讲述了一个流传于当地侗族人民之间的民间故事,是根据当地一名退休教师的自编剧本改编而来的,加入了现代人的“他位视角”,如生活场景、对话、感情的升华以及对婚姻和生活的见解等,带有艺术作品的个人化叙事倾向。
从视听信息角度来看,其要求把图像和语言以及所伴随的音响如实记录下来。《地扪传说》采用的摄录设备可以直接进行拾音,整部片子在声画同步方面没有太大问题,但是音质不高,噪声多,信噪比低,再加上地扪村方言的影响,观众需要借助字幕才能完全看懂作品。
从行为过程完整的角度来看,其要求拍摄连续有序,有始有终。《地扪传说》在人物采访方面的行为不完整,如对塘公的传说和遗迹没有交代清楚就直接进入侗族少女吴化卡反对传统婚姻的情节。在拍摄吴化卡故事方面,导演虽然对镜头进行了预先设计,但只是简单拍摄,对演员要求较低,对构图、照度、对焦等方面的考虑不周,对蒙太奇镜头语言运用不够,导致整部片子艺术性较低,可观赏性不够。
从人物完整的角度来看,人类学片的人物完整包括中心人物完整和外貌、有声语言、形体语言完整两个方面。《地扪传说》共设计了两个人物形象,分别为塘公和侗族少女吴化卡。对塘公的传说遗迹拍摄采用了访谈和现场探访的方法,对“塘公”这个人物的拍摄不够完整;拍摄侗族少女吴化卡采用的是访谈式和复原拍摄的方法。虽然通过退休教师讲述故事的手法来进行拍摄,可以将中心人物拍摄得较为完整,但在外貌、有声语言、形体语言等方面的拍摄还存在不足,表现为在分镜头的运用上不合理,大量采用广角和定焦式拍摄,对中心人物的细节刻画不到位,难以捕捉到人物内心的变化。
《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的影视人类学透视
从真实性的人物角度来看,纪录片《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介绍了侗族戏剧传承人吴胜章以及地扪的“鬼师文化”。鬼师是侗寨村寨里掌管祭祀敬祖活动、驱邪消灾、采药治病的师傅,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片中采访了侗戏传承人吴胜章,讲述了他与侗戏的故事,并指出侗戏是唱出来的,即唱侗戏;同时对侗戏始祖吴文彩作了介绍,历代侗戏师编写了《梅良玉》《李旦凤皎》《朱郎娘美》等一百多部传统戏曲,并在侗族地区广为流传,无论是爱情故事,还是英雄故事,都在侗戏中有所讲述。纪录片介绍了吴胜章的孙女帮助吴胜章整理侗戏剧本的故事,其中可贵的是吴胜章的孙女能用侗语与她的爷爷进行交流。纪录片通过对这些真实人物的采访和了解,反映出地扪侗寨的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还能完整保存下来。纪录片中说道:“时光在这里似乎有意放慢了脚步,让这片室外田园完好地保存着侗族传统文化。”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受现代文化影响较大的北侗地区,很多小孩都去寄宿制学校或者随父母进城读书,很多年轻人已经不会说侗语,生活中也没有说侗语的氛围,侗族的传统文化和语言都面临消亡的危险。
从真实事件的角度来看,真实的事件主要表现在习俗文化方面,有打草结提醒放牛注意事项、三月三侗族节日,并由此引出地扪侗寨的民歌。由于历史上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民歌体现了侗族的历史、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等。纪录片强调“歌”的重要性,指出:“歌是民族的历史,歌是民族的生命。”“从开天辟地到人之初,从稼穑农事到婚丧嫁娶,事事都有专门的歌。”“歌在侗族节日中必不可少,有了歌,节日更加欢乐祥和,人们尽情欢唱,暂时忘记了山地生存的艰辛与烦恼,人们用歌声讲述历史、憧憬未来,歌是恋爱的火焰,歌是婚姻的纽带,歌是节日的欢乐,歌是劳苦中的愉快,歌是悲哀的慰藉,有了歌生活就有了光彩,有了歌日子就有了希望。”
从人类学片的信息完整性来看,纪录片拍摄了地扪侗寨的戏台、独特的粮仓,介绍了风雨桥的建造、维修以及风雨桥的作用等。但是通过画面可以看到,即使是地扪侗寨这样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村寨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村中的小孩穿戴的都是现代服饰。纪录片对粮仓作了专门的介绍,片中指出“粮仓有粮食,日常的生活就有了保障,粮仓下有棺材,今后就有了归宿”;小孩出生后种几棵杉树,长得最高的树标记为寿木,由此提到了地扪侗寨人的生死观,即片中讲述的“活着与死亡就这样从容地摆放在侗家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从真实环境来看,纪录片提到了文化传承的现状,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侗族文化受到了现代文化的冲击,侗族民歌和侗戏面临传承断代的危险。吴胜章介绍了其徒弟学习侗歌和侗戏情况,但是他的这些徒弟如今都已是中年人了。片中记录了吴胜章排练侗戏的场景,对侗戏《天仙配》进行了专门介绍。还拍摄了薅秧等劳动场景,对劳动号子歌和男女对歌作了介绍,遗憾的是复原拍摄没有成功,没有营造出原生地的氛围,只是中老年人简单地演绎了一下。纪录片讲述了贵州大学吴培安教授整理侗戏剧本并进行出版的故事,从这里可以看出,研究者也关注地扪侗寨文化。纪录片介绍了孩子接受教育的情况,在小学开设侗语课,由歌师教唱侗族儿歌,指出地扪侗寨用“年长者教歌、年轻者唱歌、年幼者学歌”的方式传承文化,正如片中所讲述的,“地扪人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传统习俗”。
从人类学片的科学真实性来看,在纪录片《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中可以看到,在春夏秋冬四个篇章中,只有在“冬”篇章中地扪侗寨人最多,体现了地扪侗寨当前的真实情况。鼓楼完工后举行了开楼仪式,身着侗族服饰的小学生和中学生都能唱侗歌,反映了地扪侗寨努力保护和传承侗族传统文化的真实样貌。纪录片记录了在鼓楼举行集体过阴仪式的民俗活动,该活动由鬼师主持,但是并没有对其进行完整的记录,只是简单进行了拍摄,没有对鬼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以及参加人的动作进行特写,而是通过解说,指出仪式内涵就是“通过仪式让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亲人见面对话、沟通交流,祈求祖先的保护、驱邪避灾、逢凶化吉”,即没有通过“本为视角”对地扪村民“眼睛”里的生活形态进行如实记录。纪录片中用到了2017·黎平县第三届侗戏调演暨黔、湘、桂侗戏邀请赛的画面,展现了祭祀仪式,以纪念和缅怀侗戏始祖吴文彩,举行立坛请师的仪式,祈求先祖神灵保佑演出成功。这里同样是通过解说词阐述仪式内涵,没有用到“本为视角”,是为了使观众能看得懂,从而保证纪录片的观赏性。可贵的是作为现场拍摄的视频资料,纪录片《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仪式的全过程,全景、特写景都有,语言也比较清晰流畅。
《地扪传说》是人类学专业的学生在田野调查上的一次尝试,虽然专业性不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但却是地扪侗寨影像资料中能体现人类学片特征的作品之一。《时光边缘的村落——地扪》作为官方媒体拍摄的纪录片,其所体现的人类学片特征较少,但却提供了有价值的人类学信息,对宣传和传播地扪侗寨的侗族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对研究侗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张江华,李德君.影视人类学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322/39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