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近年来,“身份”与“认同”这两对概念在社会学领域研究当中备受关注,对于身份认同的研究也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诠释。身份认同的建构基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是人的一种自我意识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强调个体的心理层面和行为方面的一致性。阿卡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哈尼族的一个族群,其音乐受到了外界音乐元素的影响,由从前的原生古歌形式转变为现代流行方式,其间经历了诸多本土知名音乐人的不懈努力。现以阿卡族群内部的一位阿卡流行音乐人紫谷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身为阿卡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进行研究。
阿卡族群音乐形式
哈尼族是一个古老的跨境民族,在我国境内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哈尼族自治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区。其中,生活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地区的哈尼族自称为“阿卡”或“爱伲”,这个族群地处深山,人们热情且开放,在歌舞方面极具表现力。阿卡人将歌唱当作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因此他们通常习惯用歌声向外界传达内心的情感。目前,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阿卡族群音乐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形式,影响着阿卡人的生产生活,也促使外界重新认识阿卡音乐。
首先,在西双版纳地区阿卡族群的记忆中,存在用阿卡母语演唱的原生音乐。这种原生音乐通常以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保存下来,既没有固定的节拍,也没有严谨的旋律,通常都是歌者以即兴的方式进行演唱,用来表达歌者当下的情绪。少数的原生古歌在演唱的过程中需要某些器物的伴奏,例如竹筒、树叶等。这种阿卡原生音乐通常都具有某种功能性,多数存在于阿卡族群各村寨的民俗活动与人生礼仪中,凝聚了阿卡人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也表达了阿卡族群的传统音乐文化观念。这种原生音乐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该区域内地理环境、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其他区域的音乐产生了差异性,形成了这一区域独有的文化符号。
除此之外,在科技与文化不断碰撞的当代语境下,阿卡现存的本土音乐形式融合了多种因素,包括地域、国家、科技、外来音乐等对其产生的影响,其不再仅是阿卡传统记忆中的古歌古调,而是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歌唱方式。这种歌唱方式以阿卡族群传统的古歌古调作为音乐材料,结合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以一种新颖的、更适应当代文化语境的方式改编、创造并呈现出来,形成独具特色的阿卡流行音乐,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这种阿卡流行音乐有固定且统一的旋律与节拍,还有乐器进行伴奏,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但是却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其功能性。这种音乐通过广播、音乐人制作唱片以及到各地演出的形式进行传播,因此其不仅在西双版纳地区得以流传,在境外的阿卡族群中也广泛流传。
阿卡族群的传统原生音乐通常出现在阿卡人的节庆习俗、人生礼仪或者道德规范当中,因此具有实用性,也是阿卡族群向外界表达与传递情感的重要媒介。这种原生的音乐形式已经渗透到阿卡族群的传统生活习惯中,影响着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并出现在族群的各个村寨中。但是由于现代化的冲击,这种原生态的音乐正逐渐走向消亡。在这种境遇下,如何切实地保护阿卡音乐成为当地少数民族歌手思考的问题。因此,在流行音乐风靡大街小巷的现代,具有阿卡当地特色的流行音乐也应运而生,其大部分保留了用原生母语演唱的歌词,但是旋律伴奏都进行了改编,更加符合社会和广大群众的需求,且具有娱乐性。两种音乐形式共存于西双版纳地区的阿卡族群内部,既可以用原生性的古歌满足阿卡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需求,也使原本单一的原生音乐在当代社会找到了继续生存的方式。
紫谷其人及音乐
西双版纳阿卡族群的流行音乐人吸收了丰富的外来音乐文化,将此地区的原生音乐进行现代化发展,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其中,紫谷是西双版纳地区阿卡族群中较为具有代表性的阿卡流行音乐人之一。2021年2月,笔者到西双版纳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在此期间有幸结识了这位来自大山深处的阿卡流行音乐人,并被紫谷丰富的人生经历及其音乐创作深深吸引。紫谷于1994年出生在缅甸的一个村寨,几年后跟随父亲回到国内西双版纳地区的勐海县,因生活的不易塑造了她坚强直爽的性格;同时,紫谷作为阿卡族群局内人的身份也使得她的歌曲在阿卡族群获得了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紫谷的嗓音条件极佳,其事业的起步是在2015年,一首《献给阿妈的歌》开启了她作为歌手的人生。紫谷逐渐在当地小有名气,于是她开始了全国各地的奔走演出,在此期间,紫谷接触到了丰富的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吸收了大量外界的音乐文化元素。2018年,紫谷父亲离世后,怀着对父亲的思念,紫谷回到了家乡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她深知阿卡传统的古歌古调是阿卡族群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多元文化的蓬勃发展,阿卡音乐处于不断传播、变化和重生的过程中,传统的古歌古调已经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西双版纳地区的阿卡族群为什么会形成这种音乐习惯,以及如何将阿卡族群中的古歌古调进行有效的保护与传承,也是紫谷一直探索与追寻的问题。
最终,紫谷选择结合在全国演出时期学习到的经验,奔走于各个山村寨子,搜集即将遗失的阿卡原生古歌古调,将其以当代流行的方式重新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紫谷试图通过寻找阿卡原生古歌并结合流行音元素的方式唤起对父亲与家乡的记忆。例如,她在2020年发表的歌曲《摇篮曲》,就是她对阿卡传统歌曲追溯的开始,也是她一直以来难以割舍的情结与挚爱,这首歌也成为她的代表性歌曲。在歌曲的资料收集以及创作准备阶段,紫谷主要的访问对象是各个阿卡村寨中的老人,这首歌曲的原生调子属于阿卡族群中的一首童谣,是阿卡母亲哄孩子睡觉时唱的调子,既没有器乐伴奏,旋律也没有过多的起伏变化。紫谷将调子重新整理改编,在保留母语演唱以及和缓旋律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流行器乐的伴奏,运用录音技术呈现出声音空灵的感觉。这首歌曲发表后,不仅在阿卡族群内部广泛流传,也引起了阿卡之外的人群的众多关注。紫谷坦言:“我现在想收集一些小时候的古调,做成自己的歌,是我对亲人的思念,也是我一直热爱的。”
流畅的乐器伴奏配合紫谷婉转动听的歌声,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技术使得紫谷在阿卡族群中迅速走红。歌曲传递着紫谷对阿卡族群深厚的情感,也为阿卡族群的人们提供了审美的愉悦以及精神的升华。这种形式的音乐影响着阿卡族群的各个村寨,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村民们提到“那个唱歌的小姑娘”眼里尽是欢喜与赞赏,而他们也通过聆听紫谷的音乐获得了这种身份认同感,流露出对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自信,这一行为也改变了紫谷原本的生活状态。紫谷的音乐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阿卡音乐与阿卡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体现了阿卡传统古歌古调的价值。
紫谷身份认同的建构
“认同”这个概念在最开始时运用于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中,用来描述某情境中的事物在心理层面与个体本身趋向一致性的认知,并且不断发生变化,这个概念后来也出现在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中。此外,关于“身份”的概念也是社会学领域中较为重视的一个概念,用于表述现实生活中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身份认同”(Identity)源于拉丁文idem,即“同一、相同”的意思,后来经过发展成为identity,有着“一致”“认同”“身份”等多重含义。关于“身份认同”的定义在国内外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中有着不同的诠释,例如,纳尔森·富特认为,“身份认同是对某一特定身份或一系列身份的占有和承诺”;而国内学者认为,“身份认同是人们自我认定所属群体的身份,并在行为上服从此群体规范”;笔者则认为,对于“身份认同”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使两个自我的层面保持“一致性”上,同样应当从他人的层面来对待身份认同,并且在认同的过程中注重“特殊性”。身份认同建构于个体与社会的互动中,不能仅停留在心理层面对个体身份与特定群体保持一致性的认知上,还应当在行为层面上与特定群体保持相同性。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上述两种自我层面的一致,也要强调他人的评价与认可,否则会缺少一定的客观性。
身份认同存在于文化建构的过程中。音乐被人们当作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其所反映的地域性显而易见,而对音乐的文化研究脱离不了对社会身份认同的研究,这种认同建立在表达音乐的主体、特定地域的历史、政治以及社会等因素构建的当地传统文化中。在特定的地域,音乐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表演者或聆听者的精神世界,那种音乐表达已经深深渗透到他们的传统习惯中,在广阔的世界中与其他区域的族群产生了差异性,标识了持有者的独特性。
通过本研究来看,紫谷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阿卡族群的一员,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音乐文化持有者,她成长于阿卡族群原生的文化语境下,自幼接受的是传统的、具有群体性特点的阿卡族群原生音乐教育,并且长期以来已经对该族群的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自我认知。而后来通过全国性的演出,紫谷被动地接触到了外界的音乐文化与知识,在自我意识的驱使下,紫谷将其运用到阿卡族群的原生音乐中,对文化进行了整合。对于逐渐消失的阿卡原生的古歌古调而言,新的创作与演唱方式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甚至成为在各地热播的音乐,唤起了阿卡人的集体记忆。也就是说,阿卡流行音乐人紫谷在这种文化语境中,用不同于传统的音乐形式及音乐行为表征了这一身份的标识,她通过自己改编创作的阿卡音乐来界定自己与他人的相同性与差异性,也让其他的阿卡人意识到并深刻理解自己所在的地区。笔者通过对紫谷的老师说三、歌手米线以及阿卡当地人的访谈研究,对紫谷的音乐行为给予了非常肯定且积极的评价,认为紫谷的行为能够更好地将传统音乐传承发展下去。在此过程中,紫谷不仅在自我意识以及行为方面建构了阿卡流行音乐人的身份,同时也建构了阿卡人共同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使得原生性的阿卡音乐用一种新的、被阿卡族群以及外界均可接受的呈现方式得以保护与延续。
正是由于身份认同在某些程度上依赖于他者的评价与认可,依赖于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身份认同会随着关系的转变而随之产生主观性的、不同程度的变化。阿卡流行音乐人紫谷的身份认同不止是由当地阿卡族群心中的期待构成,同时自身也遵守着当地阿卡族群的期待,例如紫谷曾表示“自己不会将原本的调子改得面目全非,而是要尽可能地保留完整的同时也要让它好听”。紫谷在自我意识以及行为方面与当地阿卡族群保持了一致性,并且得到了阿卡族群内部的肯定,其在体验到身份带来的变化的同时,也承担起这种已经获得认可的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增强了阿卡族群身份认同的观念,进一步突显出其流行音乐人身份的价值。
特定地域的社会文化反映了人们对这一地域的认识,也反映了自身的身份认同。在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族群中,音乐作为人们日常交流的载体,有着非常独特的表现形式,而不同的社会因素也塑造了不同的地域性。与此同时,不同地域的人们的身份认同通过音乐表演、聆听音乐被强有力的构筑起来。
阿卡族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与审美意义,这种传统音乐深深流淌在当地人的记忆中,以特定的方式影响着阿卡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不仅为构筑传统的社会空间提供标志,也促使了这一空间进行了转变。在现代文化语境下,传统的阿卡原生性音乐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出现少数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趋势。村子里的老人们喜欢古调,而年轻人却喜欢当代的流行音乐,这种现代化导致的差异在阿卡流行音乐人的歌曲中相互交融,一种适宜于社会发展的、形式新颖、老少皆宜的音乐应运而生,其反映出西双版纳地区当代的社会现实,满足了社会需求以及社会愿景,并在阿卡族群内部迅速传播。这种新型的音乐形式在阿卡族群地域内也构成了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作为具有代表性的阿卡流行音乐人,紫谷阐述了自己对阿卡所处地域的认知以及对自我身份的理解,通过其独特的音乐作品,将对阿卡人的浓厚情感传递给听众,听众则通过紫谷的音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音乐传达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紫谷音乐的背后发挥支配作用的是其“阿卡人”的身份,她通过自我意识主导改编演唱阿卡传统音乐的形式,通过传唱阿卡歌曲的行为来标识自己的阿卡人身份,得到自我肯定。在此过程中,紫谷在阿卡族群的心理层面迅速建立了强烈的身份认同,获得了积极的评价与认可。作为一个族群,他们始终保持着某种特定的同一性,因此她的音乐会引发阿卡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并形成阿卡族群传统精神文化的载体,唤起阿卡人对本民族传统古歌古调的记忆以及对阿卡人民自身角色的肯定。正是因为这种身份认同,紫谷的歌曲成为当地阿卡人的心灵寄托,并在西双版纳地区的阿卡族群中得以迅速传播。在流行音乐文化蓬勃发展的当代社会,像紫谷这样的阿卡流行音乐人还有很多,他们通过新型的改编方式,结合少数民族独特的歌声传递着自己对阿卡这个族群音乐的深情厚爱,这也是他们对阿卡传统原生音乐另一种方式的传承与延续。
参考文献
[1]蒋文媛.西双版纳阿卡人的音乐行为研究[D].昆明:云南艺术学院,2016.
[2]刘杨.身份认同综述[J].跨文化研究论丛,2019,1(02):138-144+155.
[3]王莹.身份认同与身份建构研究评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1):50-53.
[4]杨民康.“非遗”传承、文化建构与身份认同——关于中国传统音乐话语体系内在机制及功用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21(06):15-25.
[5]周波.从“身份认同”到“文化认同”——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设计的新面向[J].文化遗产,2022(02):19-26.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0116/39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