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解读技术赋能视角下陇东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22年12月02日 00:00

引入数字技术对传统民间音乐进行保护,是提升非遗保护和传播有效性的新趋势。传统音乐的乐谱记录方法与现代音乐不同,演奏方法也无法完全记录下来,表演技巧主要靠口传心授,而数字技术可以为陇东音乐的保护传承带来革命性的变化。首先介绍数字技术和数字音乐情境创造展示的前景,其次研讨陇东音乐保护现状和数字技术赋能的意义,最后对大学音乐通识教育的技术赋能作出分析,并对音乐数字化的局限性提出看法,即技术赋能陇东音乐传承发展需要非遗相关参与主体充分认识和积极应对。

 用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对陇东音乐进行挖掘整理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文字口述资料、音视频资料也广泛应用于图书馆和博物馆的音乐资源保护,并进入了高校音乐通识教育课堂,更多散佚的曲牌和特色表演形式被记录下来。但现有存储形式仍不够生动具体,不利于学习和传播;传承人年龄偏大,亲自传授力不从心,传授的范围亦有限;信息存储效率低,维护成本高;陇东音乐的整理保护起步虽较早,但保护的规模不够,开发和利用的速度较慢,传播效果和产业化效益也不明显。因此,用数字技术破解陇东音乐保护和传承中的短板,将3D技术和仿真模拟技术等数字技术应用于陇东音乐保护,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创新。

陇东音乐

甘肃庆阳及其周边地区一般被称为陇东。庆阳地处黄河中上游流域,是陕甘宁三省交会处,也是少数民族聚集区,还是西北民歌的集中地带。陇东音乐就是在这一地区传承的民间音乐文化遗产,主要有三种音乐形式:第一种是具有综合性和舞台表演特征的舞台表现艺术陇东道情,乐器有二胡、唢呐、简板等;第二种是有超过四百年历史的陇东鼓吹,也叫庆阳唢呐,声音洪亮高亢,曲牌丰富,特色鲜明;第三种是陇东民歌,近代庆阳地区属于陕甘宁革命基地,以庆阳民歌曲调创作的《绣金匾》《咱们领袖毛泽东》,在红色歌曲中有极大的影响力。

音乐非遗数字化

“技术赋能”就是对传统音乐的数字化赋能,将繁杂多态的传统音乐基本素材变成可以度量的数据和数字信息,进而形成二进制代码和数字化模型,交由计算机进行处理;对非遗相关的文字和音频、视频进行编码、抽象和解码,通过计算机识别和重新编辑,对非遗数据进行抽象归类和数据重构。随着音乐数字保护应用程度的提高,更多的技术手段被用于传统音乐的保存和传播展示,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体感交互等技术,用于音乐数据库建设、音乐类交互软件App应用开发和虚拟展示等。这些技术在工程和游戏动漫行业的深度应用,也为用于非遗音乐保护提供了样本。

VR技术把体验者带离现实进入一个虚拟世界,有时需要体验者穿戴辅助设备;AR技术则是通过计算机制作出二维或三维的信息场景,并与真实的场景融为一体,成为现实场景的一部分,让体验者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更好地感知真实场景,理解消逝或远方的真实场景蕴含的信息;体感交互技术是让人与机器智能共生的环境塑造技术。其中,Kinect是将现实的人虚拟化,然后虚拟化的人与现实的动作协同;Leap motion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人用手势指挥电脑,比如在虚拟现实中,音乐爱好者可以用手指进行即兴演奏。数字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设计出真实和虚拟相结合的场景,也可以通过完全虚拟的场景,让体验者获得与静态网页不同的体验。如虚拟现实漫游系统可以实现不借助鼠标键盘,就能让体验者在指点之间了解数字博物馆里的各种乐器使用、歌曲演唱等表演场景。

陇东音乐数字化情境的创造

通过数据采集和一系列的数字技术处理、三维场景搭建,比如陇东音乐常用乐器演奏细节、陇东道情表演和民歌演唱特点的模拟,创造出人机交互的沉浸式体验、学习和传播的情景程序。这些程序内容的情景资源收集应该从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陇东音乐的认知,包括陇东音乐的历史,陇东道情音乐和歌词的记录、道情主要伴奏乐器的演奏方法,陇东鼓吹中的乐队乐器的知识,曲牌的知识,民歌的挖掘整理,包括传承人的情况和演奏演出的音视频资料,从而形成一个纵向和横向的知识矩阵,纵向到陇东音乐起源的历史深处,横向把每一种相关的陇东音乐形式的细节都收集齐全,形成陇东音乐数字展示空间。二是情境设计,如乐谱的智能化展示,由过去简单的记谱,转变为用简谱记录庆阳鼓吹曲牌,通过音乐符号的可视化处理,减轻认知文字的沉重感,将视觉和听觉有机结合,以便爱好者在网上学习;用3D技术搭建鼓吹乐队演奏场景,模拟道情演唱现场,利用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让参观者融入虚拟场景和现实场景中,成为场景的一部分,沉浸式进入乐队,替代某一乐手的位置进行演奏,或者替代某一歌手进行演唱或表演。相较于传统的演出排练表演等非遗音乐输出过程,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在电脑上通过修改相关系数进行电脑音乐创作、展示和分享,工作效率、协作深度和传播范围是传统的传承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陇东音乐数字化保护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西北民族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陇东学院等院校举办多期非遗培训班;由兰州文理学院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获批设立,填补了西北高校非遗保护本科专业的空白。非遗保护与促进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相结合,成效显著。此外,2022年甘肃省文旅厅与腾讯云合作建设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数据平台”上线,首批次共630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档案数据成功“上云”。这是西北地区首个以数字化方式记录、保存和展示非遗的大数据平台,相关内容包括知识图谱、传承人信息以及作为文件记录的图片、音频和视频。

同时,面对数字化应用浪潮,甘肃非遗保护有更多工作需要尽快展开。

首先,政府非遗部门责任集中,在目前的保护模式中负责项目保护和资金管理,但运行模式比较传统,需要快速适应数字化赋能传统音乐的艰巨挑战。非遗音乐保护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设备的支持,仅依靠财政力量,不充分调动科研社会和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而且还需要制定政策,引导更多社会主体参与非遗音乐的数字化工作,同时制定省市级数字化工作流程,统一调度,以实现数字化时代的协同联动和高效管理;另外,财政资金要与项目细分相结合,要兼顾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字化展示各个环节的资金投入,加快技术赋能陇东音乐的数字化应用进程。

其次,陇东音乐文化至今还没有专业的数据库,只有政府和非遗网站上有一些静态的文字和音视频资料,不仅资源不够全面,还缺少多部门的互动和衔接,也没有下载和共享功能,数字化应用较少,对学习者和研究机构的帮助有限,对自身的传播也缺少数字传播适应能力。因此,先让网站内容丰富起来,然后用数字技术赋能,这样才能适应当下非遗音乐保护和传播的需要。

最后,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具有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知识属性与文化特点。陇东音乐,甚至甘肃省的非遗保护,都需增强数字化工作的专业人才和专业设备建设。数字化赋能要求对非遗对象进行搜集和系统化的设计整理、运行维护。非遗保护单位应该有自己的专业队伍开展数字化采集和入库维护工作。这样才能保证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要由多单位多部门和大学联合协同。建设陇东音乐数据库也是尽快启动技术赋能陇东音乐传承工作的破局策略,能为陇东音乐保护创新和产业化传播提供更多可能性。

数字赋能的意义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不只是政府部门的责任,也不是靠非遗文化相关部门和传承人就能很好地完成保护和传播。对非遗音乐最有效的保护是让非遗音乐重新走进我们的生活,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数字赋能陇东音乐,可以让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能通过电子终端深入了解陇东音乐,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和沉浸式融入的体验感,了解陇东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文化价值。只有当受众规模足够大时,才能扩大陇东音乐的影响力。

提高传播效率

通过3D建模等技术与图片、语音、表演建立的多维应用场景,可以重现非遗传承人的表演场景和非遗的原生环境,真正实现以传承人为中心,用技术手段处理音乐知识点,从而使体验者或学习者得到智能指导,能随时记录和反馈学习成果,提高体验乐趣。

吸引年轻人关注

数字化赋予了传统音乐更多活力,使传统的、弱势的甚至沉默于时代角落的传统文化获得传播主动性,低成本的虚拟现实形式跨越时空给陇东音乐赋能。数字赋能的陇东音乐,创新性和娱乐性增强,成为有特色的音乐素材,使得人们可以通过音乐创作软件如Cubase、Nuendo和Sonar来创作音乐。而对音乐的使用可以是创作歌曲,也可以是为动漫和游戏配乐,这可以极大地吸引年轻人了解学习陇东音乐。

数字赋能为创新提供条件

数字赋能陇东音乐更能适应音乐的个性化传播。现在的音乐已经逐步由晚会、电影放映这种点对面的传统传播形式,变成点对点传播,以及音乐爱好者交互共享的个性化传播。形成共享音乐资源的朋友圈,可以加快陇东音乐的传播速度,这也要求陇东音乐需要不断吸收其他音乐形式优点,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和特点的新陇东音乐精品。

数字赋能陇东音乐通识课程建设

甘肃高校一直积极推进陇东音乐的教育传承,是陇东音乐保护的重要力量,其为陇东音乐传承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和专家型人才,有一定的特色教材建设和非遗课堂实践,还成立了校内表演团体创新陇东音乐作品,让地域音乐文化成为甘肃音乐专业学生的重要学习内容,使学生通过对本土音乐的了解更加完整地领会传统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大学在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有责任起到学术前沿的作用,且应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将最新的数字技术应用于学校的非遗音乐传承教育之中。另外,学校层面更容易汇聚音乐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人员,令其共同投入数字化应用的开发之中,也会承接政府投资的非遗数字化保护项目,在演示和传播环节设计上提供更有价值的建议。

第一,数字赋能让通识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鉴于数字赋能通识教育,学生可以通过相关App和“线上陇东音乐虚拟学校”展开各种音乐课程的访问和学习,提前了解课堂内容,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进而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堂上有更多时间与老师研讨、与同学分享,大大提高学习兴趣,获得比传统的音乐通识教育课堂更好的学习效果,并通过数字情境的沉浸式体验,更好地理解陇东音乐的丰富内涵。

第二,数字赋能的音乐课堂,可以把传统音乐通识教育学习与提高音乐素养技能结合起来。在虚拟现实的数字情境中,学生可以反复校正自己的演奏演唱和表演技巧;可以通过远程合作系统与多人共同演奏,全面掌握知识点;还可以在虚拟舞台表演,通过打分系统快速获得舞台经验,从而克服现实舞台表演的恐惧。

第三,数字赋能让音乐通识教育与传播相结合。甘肃高校的陇东音乐通识教育内容设计要与陇东音乐的数字化传播相结合,让通识音乐课堂的内容成为陇东音乐博物馆和相关App的传播员和讲解员,让甘肃高校陇东音乐通识课程成为精品课程,成为线上热点课程,从而让更多的人通过课程了解学习陇东音乐。

数字技术赋能展示了美好的应用前景,其在传统音乐保护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为陇东音乐等非流行音乐形式的推广提供了无限的网络空间,也为甘肃音乐类专业通识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数字技术保障。但同时,现实的困难和技术赋能自身的局限性也不容忽视。当前,网络质量和平台卡顿是线上教学的不利因素,数字化体验和教学应用也需要在不断克服技术瓶颈的过程中发展。同时,音乐演绎的复杂性也是利用数字技术创造虚拟情境的障碍,而现阶段虚拟现实技术所需装备的成本也是制约数字化应用的因素。

 

参考文献

[1]宋春婷,赵戈.体感交互技术在音乐类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的开发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9):186-187.

[2]高娅娟,徐志伟.数字虚拟技术赋能广州牙雕“濒危秘技”非遗文化保护[J].装饰,2022(05):142-144.

[3]安静,刘长飞.粤西音乐类非遗保护数字技术应用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2(13):37-39.

[4]王莹.智慧博物馆与非遗保护传承——以智化寺京音乐“数字化”保护与传承为例[C]//北京数字科普协会.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华夏出版社,2019:253-257.

[5]白德灵.音乐类非遗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数字化传承的可行性探究[J].戏剧之家,2021(16):64-66.

[6]景月亲.西安鼓乐数字化保护的实践与思考——兼及台湾黄均人教授“音乐数位典藏计划”的启示[J].人民音乐,2014(11):68-71.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1202/38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