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艺术歌曲是起源于欧洲的一种歌曲体裁,在20世纪逐渐传入中国,通过萧友梅、黄自等一批优秀音乐家的创新与发展,逐渐在中国生根发芽。以时间为主线,简述中国近代各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状况和特色。
艺术歌曲产生于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是一种以诗歌为词,并配以优美的旋律和精致的钢琴伴奏的音乐形式。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的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三四十年代的洗礼,中国的艺术歌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的发展历程,并且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在作曲技法上更加带有中国音乐色彩,表达内容上更加反映中国现实,歌词上多选用中国古代诗词和近现代诗歌的音乐形态。
20世纪初,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一批有识之士东渡日本,学习西方的音乐教育理念,并将其带回国内,产生了“学堂乐歌”这种新的歌曲形式。以李叔同、沈心工等为代表的音乐家创作出许多学校歌曲,这些歌曲题材丰富多样,既体现了当时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宣扬了富国强兵的思想,弘扬了爱国精神,为后期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此后又出现了黄自、赵元任、青主等一批优秀的作曲家,他们以中国诗歌为词创作了许多艺术歌曲,如《大江东去》《花非花》等,这些歌曲的产生为现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20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
20世纪初期,随着学堂乐歌的发展,西洋作曲技法逐渐传入中国,我国的音乐家开始在多个领域进行探索,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艺术歌曲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通过作曲家的大胆探索和创作,产生了许多艺术歌曲作品,如《问》《也是微云》《教我如何不想他》等,这些作品或多或少都在表达“五四”运动之后人们追求思想解放和冲破封建牢笼的坚定决心。受西方作曲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这一时期的作曲家都在探索有中国风格的艺术歌曲的道路上“摸索前行”,虽然有些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那么完美,但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来说,这些作品的问世也实属不易。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我国音乐创作事业逐渐起步,以萧友梅为代表的音乐家从海外留学归来,开始对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建设进行初步探索[2]。
1920年青主作曲创作了我国第一首艺术歌曲《大江东去》,该歌曲由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改编而成,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从创作手法上来看,其运用西方作曲技法,比如创作手法上咏叹调与宣叙调相结合,和声织体上采用分解和弦和柱状和弦相互交替的织体结构,突出了歌曲的艺术性,同时编配了十分出彩的钢琴伴奏,是我国艺术歌曲乃至音乐发展史上一部浓墨重彩的代表作品。该作品将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旋律相融合,词中所表达的意境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作曲家以一种再创作的手法将歌曲进行艺术化处理,体现了作曲家所具有的与诗人相同的爱国情怀以及铮铮傲骨。这部作品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得恰到好处,体现了青主交融性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艺术歌曲的标志性作品[3]。
作曲家萧友梅也进行了艺术歌曲的创作,如他的代表作《问》就是一首典型的艺术歌曲。在这首歌曲中我们不难发现西方作曲技法的痕迹,但这正体现了萧友梅对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其有意识的模仿。这首歌曲旋律简洁朴素、起伏平稳、音域不宽,整首歌曲的音域只有九度,旋律线平稳,是一首带有较强哲理性的抒情歌曲,从歌词和旋律上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军阀统治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萧友梅一生致力于音乐教育,所创作的歌曲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这些歌曲的产生使得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在这一时期,另一位对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赵元任先生。他利用业余时间进行音乐创作,创作的歌曲大多发表在《新诗歌集》上,其中的许多歌曲今天仍在传唱,如《教我如何不想她》《也是微云》等。这些作品虽然都是在西方作曲技法基础上完成的,但是在歌词、旋律和音调方面却有着浓厚的中国韵味。
赵元任受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在创作中对我国民族风格音乐语言进行了大胆探索,有意识地吸收我国民间歌曲小调进行曲调写作,将西洋多声创作技法与中国民族音调结合,对当时及后世艺术歌曲的创作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看,这一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和以青主、萧友梅、赵元任为代表的一批留学音乐家的回国,我国音乐文化氛围日渐浓厚。这些音乐家带回了西方先进的作曲理念,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大胆借鉴西洋技法,引进功能和声体系,并将其与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结合,创作出了既有欧洲音乐风味又不失中国民族韵味的艺术歌曲。从某种层面上讲,这一创作方式确立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形式特征,突出表现在调式布局、和声色彩以及曲式结构等方面,打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单一调式、调性,我国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有了初步的发展。
30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人们的民族意识空前高涨,艺术歌曲中都带有一种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有了20年代对艺术歌曲的摸索之后,作曲家逐渐对西方音乐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调式、和声等方面的运用也更加娴熟,并且对音乐语言的民族化的探索更加深入。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较之20年代有了很大的发展,不仅表现为作品数量之多,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作曲家,其中以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教师黄自及其学生的创作最为突出,代表了这一时期艺术歌曲发展的主流,时至今日回头再看这些歌曲,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并且传唱不衰。
黄自是20世纪3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短短的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精品,声乐创作是黄自最重要的创作领域,其中最突出的便是艺术歌曲的创作。
黄自在创作中将西洋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来表达他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由于有留美的经历,他在创作中借鉴了不少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表现技法,他的《思乡》《玫瑰三愿》《春思曲》等艺术歌曲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黄自创作的艺术歌曲当中,以《玫瑰三愿》最为凝练突出。《玫瑰三愿》是一首并列二部曲式的艺术歌曲,也是黄自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首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词作家龙沐勋作词,歌曲旋律优美深情,节奏缓慢。这部作品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借玫瑰花的三个愿望表达出作者及当下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传唱至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的来讲,黄自的音乐作品代表了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大致方向,他的艺术歌曲作品曲调优美流畅,形象生动鲜明,技法运用细致周密,乐曲简洁严谨,并十分注意歌词语言与曲调展开、声乐演唱与钢琴伴奏的高度结合,歌词与曲调贴合得十分紧密。他的这些音乐创作特点也影响到了后辈学生,如陈田鹤创作的《山中》《秋天的梦》,刘雪庵创作的《红豆词》《飘零的落花》,江定仙创作的《岁月悠悠》《恋歌》《静境》等作品,都能体现出一些黄自的创作风格。这时期的艺术歌曲较之20年代有了内容上的变化,作曲家大都比较重视歌词内容,越来越多的作曲家采用古代诗词或现当代诗歌为词,旋律走向更加优美婉转。
总体来说,3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以学院派作曲家为主要群体,作品比较注重歌词、旋律与钢琴伴奏的完美结合,所描绘的主题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表达的情感大都比较内敛深情,并且在演唱时注重声乐技巧,这些特点标志着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越来越成熟和专业化。
40年代艺术歌曲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初期,过去的艺术歌曲作品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内心世界的变化,带有革命性和时代性的艺术歌曲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出来。抗日战争胜利后,人民需要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满足其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所以,此时的艺术歌曲大多是突出作曲家个人内心感受的抒情性作品,音乐旋律走向近乎平稳,音乐内涵增添了几分安逸的色彩,具有感情内容的歌曲在这一时期逐渐增多。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和声层次、音乐织体以及旋律线条也更加丰富,艺术歌曲的作曲技法也较之前有了新的提升,留学海外的作曲家的回国,为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他们成为国内音乐创作的中流砥柱。
提起40年代的作曲家,谭小麟是这一时期创作成就较为突出的作曲家之一,一生为我国作曲理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受到西方音乐创作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较为精细,技法处理更加细腻,但他给我们留下来的音乐作品并不多,大多是室内乐和艺术歌曲。其中,《自君之出矣》是最能体现他音乐创作特色的作品,并成为一个时代的佳作,时至今日,《自君之出矣》都是音乐院校声乐学习者的必唱曲目。这首歌曲也是一首选用古诗词作为歌词的歌曲,其引用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赋得自君之出矣》,突出地表现了离愁别绪和妻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由于这首作品创作于谭小麟在美国留学之时,因此它受欣德米特现代作曲技法的影响比较明显。谭小麟虽然留学海外多年,但他始终不忘民族音乐的初心,十分喜爱中国传统音乐,所以在创作中也加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使这首作品有着浓浓的民族韵味和文学底蕴。在创作时他不只是简单地套用功能和声体系,而是将其灵活地运用到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中去,歌曲整体旋律优美深情,节奏缓慢,意味深厚,令人回味无穷。谭小麟受到西方现代作曲理论技法的影响,把西方20世纪兴起的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将十二音作曲体系运用到作品中,和声色彩浓郁,其作品既有中国民族风格又有个人独特个性,极富表现力,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纯熟的作曲技法和民族风格的完美体现。
这一时期创作艺术歌曲的作曲家数不胜数,如江文也、马思聪等。其中江文也受到欧亚文化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和谭小麟相同,多以中国古典诗词为基础,如《江村即事》《宋词李后主篇》等,体现了他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赋予艺术歌曲新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作曲家、音乐家均是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在学习西方现代音乐技术和艺术思想的同时,他们也在努力探索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新发展。如何使西方的音乐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是一个贯穿中国音乐新发展的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命题,关系到中国音乐创作的未来走向。海外归来学子为艺术歌曲这一歌曲体裁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们的歌曲创作方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和声织体更加多样,他们运用多种作曲技法展现民族风格,使中国艺术歌曲民族化创作手法更加成熟和深化,推动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使得40年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
中国艺术歌曲是我国音乐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选取了三个时期作为参考来分析艺术歌曲早期的发展脉络,见证了其从萌芽到发展的演变历程[4]。在艺术歌曲的探索过程中,作曲家一直在平衡诗词与音乐的关系,在探索音乐民族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我国艺术歌曲经历了岁月的洗礼,经过几代作曲家的共同努力,艺术歌曲的题材和形式逐渐丰富,创作技法在不断完善,已经进入了一个逐步成熟的阶段。这些作曲家在追寻西方艺术美的过程中又赋予了艺术歌曲革命性和时代性的特征,把歌曲创作与我国命运紧密相连,将家国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作曲家用笔下的音符和辛勤的付出谱写出了新时代的华彩乐章,其作品具有鼓舞人们勇往直前、珍惜和平生活的现实价值,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了人们的审美艺术素养,激励后世不断前进,实现再创辉煌的伟大梦想。
音乐家在未来探索艺术歌曲创作的道路上依然面临很多坎坷,如何将民族风格更好地融入作品里,如何让普通大众更好地接受艺术歌曲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值得现代作曲家们深思。相信随着一代代音乐学子的不断努力,我国的音乐文化事业终将屹立于世界之林。
参考文献
[1]汪毓和,胡天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1901—1949)[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2]李岚清.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先锋——青主[N].南方日报,2008-06-04(A09).
[3]王培喜.20世纪20-3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意义[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5(01):82-84.
[4]羡涛.浅谈中国近代艺术歌曲发展历程[J].北方音乐,2010(07):39.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530/372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