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中国民族乐器对青少年美育的影响

2022年04月30日 00:00

美育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育人,不仅是要帮助青少年增强审美感知,更在于陶冶其情操,提高其人文素养,激发其创造力,从而将其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人。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青少年审美能力、增强其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对美育的推动具有积极作用。现运用文献分析法,从完善美育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审美素质、加强实践评价以及推动民乐传承与创新这五个方面探索中国民族器乐在青少年美育中的具体实践路径。

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加强和改进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德树人,以文化人,培养能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民族器乐历经数千年劳动者智慧和文化的积淀,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作品经典,演奏形式多种多样,凝聚了独特的中国神韵,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中独具特色。青少年学习中国民族器乐不仅有助于其提升审美素养,完善自身素质,还有助于其了解中国音乐之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国民族器乐中蕴涵的千年文化和内涵,对青少年美育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美与观念

在大众认知中,仍然存在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的观念。美是一种感受,从内心出发,溢于言表,大于知识,更大于装饰。艺术教育虽然是美育的主体,但美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美育的目的应该是通过情感熏陶,以美启智,完善自我,激发丰富人的情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达到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中国最早的美育理论是孔子提出的“礼乐教化”思想。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人格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其主张通过文学激发丰富人的情感,靠礼的规范让人保持理性,约束个人的行为,最后通过乐教达到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相辅相成的目的。其后,荀子的乐教思想也注重乐的道德教化功能,以及通过后天的塑造和教化达到美善相乐的境界。近代蔡元培先生美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也离不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由此可见,美育无法从单一的校园艺术课程中得到实施。“美育”二字自近代提出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然而即便有几千年的美育理论指导和实践,王圣民先生仍在《美育小札》中提到了美之稀缺,美之失落,美之被漠视。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当代青少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主力军,因此其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更是必不可少。中国民族器乐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一个象征,是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桥梁。

中国出土年代最早的乐器贾湖骨笛距今约八千年,最早的八音分类法延续使用了三千多年,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先进水平,唐代曹柔创造的减字谱记谱法沿用至今,中国古代著名的琴曲《梅花三弄》《酒狂》《广陵散》、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都蕴涵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是帮助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以及各种音乐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民族器乐生存状态复杂,民众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同感极低。西方音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强大的调性以及系统的体系当然值得我们不断学习与探索,但同时我们应发掘和体会中国民族器乐之美,领略中国文化之美。欣赏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音乐,领略传统文化哀而不伤、温和敦厚的分寸之美,不仅可以加深人们对中国民族器乐的认识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领悟,更能帮助青少年提高审美素质,领略中国民族器乐独特的韵味和追求和谐的境界。

提高审美素质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仅体现在音乐具有的综合性和多元性上,也体现在不同文化民族背景的听众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器乐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并不大,相比于其他艺术形式,单一的中国民族器乐欣赏较难带动青少年学习中国民族乐器的积极性,尤其是对比西方丰富的音乐织体,主动实践中国民族乐器的人群已经呈现出式微态势。培养审美意识是培养青少年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以及摆脱新媒体形势下流行的大众音乐文化转而探索发现更深层次的中国传统器乐之美的前提。

青少年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要想解决民族器乐鉴赏和受众相对单一的问题,首先要在青少年美育中完善课程体系,拓展美育外延。传统音乐学科教学方式枯燥单一,资源整合不全面,而音乐文化与美育都是融合历史文化、人类社会、地理人文、艺术等多学科的艺术。中国民族器乐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民族特色,我们要提高民族器乐鉴赏和传授知识的多样性和多元性。

民族器乐鉴赏是了解民族器乐、领悟中国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修养、开展美育活动的有效手段。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其以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结构化的乐音来创造艺术形象。音乐是最打动人的艺术形式之一。中国民族器乐带有民族历史和特定时代的文明积淀,仅仅听其音而不知其意蕴,根本无法获得艺术欣赏过程中情感上的满足和美的享受。而如今西方流行音乐传播的广泛性使得中国民族器乐影响力也日渐微弱。

加强实践评价

民族器乐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是器乐艺术的知识和乐曲鉴赏,内容涵盖面广,包括中西音乐鉴赏和从古到今的音乐文化。知识面涉及越广,美育参与的丰富思想意识就越强,所需的课程架构就应当越具体越完善。美育建设需要将美育知识融合到理论知识与乐曲鉴赏中,优化美育类型和内容,选取适合青少年的美育类教材,避免所授课程缺少感染性和形象性。要将抽象的美育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改变重应试轻素养的状况。为此,教师可以将互联网、历史故事、自然风光、典故遗迹等作为媒介,辅助青少年理解理论知识,加强民族器乐课程内容的独立性,让青少年自主查阅资料,学以致用,同时注重加强情感性互动,查漏补缺。而随着数字化网络的普及,公共美育课也已经发展为以线上为主,而由于线上互动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难以进行答疑,也无法进行线下引导等,青少年的学习态度也会变得散漫,因此需要注重第二课堂,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加强师生线下互动,以达到从知识到能力再到素养的培养目标,让美育切实融入各学科和生活当中。

美育实践活动是培养青少年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重要途径,既可以发挥青少年的爱好和特长,又可以使其受到美的熏陶。比如聘请民间艺人来校做专场演出、开展传统音乐采风活动等,都是美育实践活动的建设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民族器乐的实践形式也层出不穷,尤其是中西结合的“新民乐”形式,如2020年《国乐大典》中,中国民族乐器以独特的形式弹奏了各种类型的曲目,风采各异,独具特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为国家作贡献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要大力鼓励美育实践自主化,将美育与社会相联系,如公益演出、社区活动等,让更多青少年主动学习、自主实践,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和归属感。

然而实践活动多而不精,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由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采取的是自愿参与原则,所以其美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而部分美育课程的学分只有6—8分,开设的选修课程也不稳定,考核方式亦无标准范式。以学分制为保障,鼓励青少年参与实践活动是新时代美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中国民族器乐涉及知识范围广,因此专业性相对较弱,而实践是考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应组织各种实践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能力。

推动民乐传承与创新

受新媒体以及大众娱乐方式的影响,中国传统器乐出现了符合时代特征的新的应用形式,作影视、动漫、游戏的民族化配乐,如《水浒传》《闯关东》等影视剧的背景音乐、插曲等,以及一些大型古风类游戏使用的配乐,其中都有浓浓的中国传统器乐元素。其中乐器合奏形式将传统器乐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独具特色的江南丝竹用于轻快的场景,气势恢宏的钟鼓之乐则用于在游戏主城中渲染气氛,琴箫合奏用于展现塞外的广漠荒凉等。这种音乐应用创新不仅在听觉上立体传播了中国民族器乐,更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每个时代的文化都带有那个时代民族灵魂的烙印。为了契合新时代的大众审美,对传统器乐进行创新,为艺术作品注入新的内容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中国古琴曲《高山流水》用以古筝为代表的中国乐器同小提琴一起演奏,二者音色交融,既弱化了中国民族器乐侧重内容和氛围营造的痕迹,又平和了西方器乐的音乐风格,一张一弛,既使中国著名琴曲得以重现,也印证了中西方乐器相结合表现中国传统琴曲的可行性和可塑性。除此之外,还有唢呐与管弦乐器的合奏、长笛与竹笛的合奏、二胡与钢琴的合奏等,表演作品不仅包含中国艺术作品,也包括西方民歌及各国流行音乐等,如《卡门》《梁祝》等。

当前,也对传统音乐艺术作品进行了不同方式的创新,如西安音乐学院以西安鼓乐为基础创作了带有西安鼓乐特色的新作;泉州师范学院推出融入了光影特效的舞台作品《凤求凰》;以及北京大学学子创作的《牡丹亭》等。这些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创新,不仅体现了青少年对传统音乐文化的领悟和理解,更能提升青少年对音乐知识的把控,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此,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对艺术作品进行创新,从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文化接踵而至,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线下欣赏的方式。线上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得民众随时随地都能欣赏自己心仪的音乐文化。而文化传播应该更系统化、专业化,首先,可以建立独立的中国民族器乐数据库,提供各个种类的音乐资料、曲谱、演奏视频等供人自主学习欣赏;其次,应该在各个短视频平台建立校园账号,记录中国民族器乐的演出视频或发表相关文章;最后,可以以微电影、纪录片的方式传播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完成过程。

保障作品的质量和准确性

网络的便捷让中国传统器乐的形象更加丰富立体,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也推动了传统器乐的发展,为相关人员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其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作灵感,提高青少年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能保障作品的质量,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8年3月,随着大型原创民乐文化竞技节目《国乐大典》的播出,“新民乐”作为中国传统器乐表演的新音乐文化,一经亮相,便受到了大众的喜爱。继女子十二乐坊后,新民乐的再次亮相,对传统民乐进行了重新编曲,糅合了戏曲、舞蹈、吟唱、话剧、诗词等多种文化元素,为大众展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潜在力量。

表演方式的创新可以说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中西文化的结合也是全球文化一体化的重要表现之一。而中国民族器乐与各国音乐文化的交流,也将发掘出中国民族器乐的隐藏特性,从而对中国民族器乐的创新形成推动作用。因此,在让中西文化结合的同时,应该保留中华音乐文化源于自然生活的风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汲取外来音乐文化精华,推动国乐走出国门,推动其参与国际学术演出交流活动,让中国民族器乐登上国际舞台,谱写中国民族器乐的辉煌,彰显泱泱华夏深沉热切的音乐文化之美。

以中国民族器乐为载体进行美育是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乐器不是死板的工具,每一件乐器都有自己的灵魂,不同音色不同类型都代表了不同时代的历史和感情。当然,若没有深厚的文化造诣,对于每件乐器表达的情感,欣赏者能欣赏到的只有片面意蕴。这个复杂的内化过程需要青少年的不断努力。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下,各国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对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是把双刃剑,而传统的教学与碎片化的知识也在不断刷新青少年的审美。与时俱进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众多文化中去粗取精则需要大量音乐知识的积累和实践活动。中国民族器乐所具有的感染性、综合性和传统性,既可以用理论丰富文化素养,又可以在实践活动中提升人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从而促进个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应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拓创新,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从而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彭述娟.影视艺术对当代大学生的美育意义及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电影,2017(08):138-141.

[2]赵赴越洋.通俗演唱融入中职院校美育实践的路径探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学,2021.

[3]张宏.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9.

[4]庞卓.中国民族音乐对大学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J].戏剧之家,2018(24):53.

[5]余兰亭.新时代民办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美育实践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110-112.

[6]管民.刍议民乐欣赏与学生的审美素质[J].北方音乐,2013(04):141.

[7]陈路阳.中国民族器乐的保存和发展[J].中国文艺家,2019(01):154.

[8]王利军,王婉睿.高等学校美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04):309-315.

[9]马知辰.新民乐的美育意义探究[J].青春岁月,2013(11):48-49.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430/37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