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从20世纪开始,中国便开始引进一系列经典音乐剧作品,至今已有许多中国原创作品问世,但该艺术形式一直不温不火。浅析目前中国音乐剧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期促进中国原创音乐剧发展。
音乐剧概况
在19世纪末的英国,诞生了一种融戏剧、音乐、舞蹈于一体的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其被称为“音乐喜剧”,后又被称作“音乐剧”。音乐剧属于舶来品,要想使其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文化相结合。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就开始引进《音乐之声》《歌剧魅影》《妈妈咪呀!》等经典音乐剧,让国内的观众对音乐剧有了一定的概念,甚至国内多所学校将《音乐之声》影片中的经典主题曲收录进小学课件,使其成为孩子的音乐启蒙课。尽管国外的音乐剧曾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并且已经有了一段较长的发展历史,但在音乐剧进入国内后,仍有许多观众认为音乐剧如同传统歌剧,是高不可攀的凌霄花。其实,相比其他来自国外的艺术形式,音乐剧有更强的娱乐性、普众性、商业性,应该更能迎合观众的口味,拥有更加广阔的观众市场,但目前为止国内音乐剧仍处在探索阶段,发展较为局限,能够制作原创音乐剧的团队也寥寥无几。在这短短几十年的发展进程里,国内热爱音乐剧的人们无一不在奋力寻找能提升音乐剧的市场接受度的方法,但宣传效果都甚微或极其短暂。
中国音乐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音乐剧优秀演员匮乏
随着各大音乐学院纷纷成立音乐剧院系,希望培养一批优秀演员后,音乐剧产业虽迎来了一部分新鲜血液,但从演员储备来看依旧存在大缺口。音乐剧作为一个融合型剧种,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音乐剧演员不仅需要有强大的唱功和较强的表演能力,还需学习各类舞蹈。该产业随现代音乐市场的发展而变化,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在这样巨大的功课量下,如果学制不变,学生就无法全盘吸收知识,并且由于缺少实践经验,学生的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在音乐剧市场尚未打开的背景下,音乐剧演员的薪资并不能被保障,正因如此,许多优质的音乐剧的“好苗子”不得不为了将来而选择其他院系。同时,也由于音乐剧普及程度不高,经济效益提升慢,国内没有像其他国家一样的组织选拔、专门培养人才的公司。如此一来,大多数原创音乐剧卡司阵容如出一辙,编剧很难找到与剧本相匹配的形象与音色,这也会阻碍剧本的多样化。
缺少真正的“本土化”
近年来,许多学者提出国内音乐剧需要进行民族化、本土化改革,这样才能适应国内市场,才会符合中国观众的音乐审美;而让音乐剧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相互融入渗透,无疑是适合中国音乐剧发展的选择,也是让中国观众真正接受、了解音乐剧魅力的最好方式。国内制作人除了将国外经典音乐剧剧目搬运回国内以外,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在音乐剧中加入民族元素。从现有的剧目来看,我们并不缺乏中国故事和民族元素,如《蝶》《上海滩》等,这些中国故事通过服装、造型、台词等实现了具象化,在编曲方面,制作者们在西式的和声编写中加入了传统的中国乐器,甚至在中间插入了传统的戏剧选段,变换为戏剧唱腔。虽然许多原创音乐剧均采用了大量中国民族音乐元素,但其中仍然存在分割感。特别是在部分小型古代装扮音乐剧中,唱腔从戏曲式猛地转换为观众口中的“偏通俗的美声腔”,听感不够自然,曾有观众戏称其为“把戏曲强行塞进了流行歌曲的袋子里”。
缺乏体系化、规范化建设
反观日、韩等亚洲国家,同样是引进艺术形式,其发展的速度就较快,他们的作品往往有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剧本创作、词曲创作、演出团队、宣传营销等,甚至衍生出了一些周边产品,形成了独特的社群。而国内原创音乐制作人较少,有能力且愿意投身于音乐剧制作的制作人更少。目前我国原创音乐剧仍存在“一人扛旗”的现象,缺少职业规范,也缺少标准和经验,更缺少能够将优秀音乐剧推广出圈的产业化运作团队。
注重氛围和诗意,但戏剧感情不够具象
一部优秀音乐剧的“灵魂”来自剧本,而台词、歌词便是联系故事与观众的情感纽带。想要本土化原创音乐剧,通常容易陷入中国传统诗词的朦胧美中,这种朦胧美带来的氛围与诗意当然是好的,但当处于舞台上时,这种“诗意”常常会变得“晦涩难懂”;但如果全篇都使用大白话,则会变得既无诗意也不亲切。更有时,剧本的编写会因注重本土化的“神”与“韵”而抛下故事的递进感与紧凑性,让观众无法沉浸在剧中跟随演员的情感走向体会这一份美。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路径分析
加入非遗元素,打造“活态”剧场
精神是每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立足之本,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每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代表着某段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们的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加入,能够让中国原创音乐剧显现出它最质朴、最贴近人民生活的样子,也只有如此,中国人民才能在观看中国原创音乐剧时体会到“本土化”和“民族化”,感觉到音乐剧“接地气”但又不觉其庸俗;这样一来,也能让中国原创音乐剧更加独特,让其散发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魅力。在西方引进的“舶来品”的加持下,在外国观众眼中,中国原创音乐剧比其他的传统民族作品有着令其感到熟悉的艺术形式,这种熟悉的艺术形式也许能让中国传统文化不再像一个“盲盒”,而是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甚至拓宽国外市场。
目前,中国原创音乐剧并不缺少大制作。《蝶》问世之时,我们便能够看到豪华的剧院设备、高科技的舞台技术,其创作团队甚至斥巨资将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主创团队引入其中。我们拥有强大的资源和优秀的音乐家,在“民族化”道路上也走出了一些成效,但我们仍旧可以将剧目做得更细致、更真实,或许,我们需要一个真正活态的场景,而“活态”,正好是非遗文化所能体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包括表演者身上的汉服,或表演途中突然插入的戏曲,它也可以是书生手中拿着的宣纸,可以是绣娘手中的针线活,可以是一块块用来搭建场景的砖或卯榫,甚至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重“活态”,音乐剧的演出也应如此。
比如,在西方音乐剧《汉密尔顿》中,Lin-Manuel Miranda几乎全部采用了嘻哈音乐进行写作,且每段音乐衔接得都十分顺畅;在快节奏的说唱或慢节奏的爵士演唱中,剧情一次次被推向高潮,整个剧情紧凑而有弹性,并且每一段音乐都相应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将人物鲜活地呈现在了观众眼前。这种音乐剧写作方式正是我们所缺少的,特别是斯凯勒姐妹演唱的《satisfied》,在一首歌的时间内向我们展示了“插叙”手法,时间和空间变换得非常真实,台上的舞蹈演员在平面的转台上不断运动,形成了一种“倒”回时间最初的假象,配上跑马灯般回转的音乐,仿佛带领观众在几秒内就看清了斯凯勒姐姐两方面的思想感情。剧作对写作风格的选定也十分有意义,嘻哈音乐源于西方底层社会,这与剧中非裔演员的出现,以及汉密尔顿孤儿的身世、他有关政治的博弈和他本身的精神是有些许相似的。在剧中甚至采用这种音乐元素心思巧妙地将国会中针锋相对的辩论转化为“battle”,让遥不可及的国会会议一下子就变得贴近生活,但仍旧火药味十足。而这部百老汇现象级的作品不仅做到了将当时的衣着穿戴还原,更运用舞美、小道具等还原了他们的生活环境,甚至能够在动态中不知不觉地变换剧目,观众一不留神,场景就已从美国到了英国。这样的音乐、场景处理都令这部长篇人物传记充满惊喜,毫不枯燥。
中国原创音乐也能通过非遗文化将舞台玩转,但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足够了解相关的非遗文化知识。非遗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它代表着优秀的文化,更准确地说,它所承载的,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如果能把这种生活方式体现在剧情中,中国的音乐剧就会拥有“活态”。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仪式音乐讲究的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婚丧嫁娶祭祀中的许多仪式歌舞都能够反映出一个村落最原本的生活习惯及风俗,如在湖南的仪式歌舞中,伴嫁歌会持续两到三天,内容涉及礼仪风俗、服装风格、语言习惯、传统音乐歌舞等,他们还会用生活中的锅碗瓢盆作为伴嫁歌的伴奏乐器,这一点与西方音乐剧里用杯子代替鼓点的方式不谋而合,这也是一种将生活中的元素融入剧中以带动剧情发展和进入音乐的方式。另外,非遗音乐中有许多是对白、歌唱、舞蹈相结合的形式表演,与音乐剧元素不谋而合,这也更加方便了音乐剧与非遗音乐相结合,从而体现当时该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化氛围等。
目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社会的快速变革被忽略,但如果有音乐剧这种追寻潮流,更迎合市场的艺术形式加入对其进行宣传,带来更多好的能够代表非遗的故事,则能够缓解一些非遗濒临失传的压力,对于非遗的传播与传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融合一定是相辅相成的,不仅中国原创音乐剧能得到民族文化精华的滋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收获一批优秀的继承人。音乐剧演员基本上都属于全能的复合型人才,对歌、舞、表演都有涉猎,所以对于一般的群众来说,音乐剧演员学习非遗音乐的速度可能更快,效果更好。同时,音乐剧中加入的非遗元素一定不能够是速成的。要想准确地抓住当时人们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就必须通过采风或与目前的继承人学习交流的方式来达成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演员们一定要做到像出演电影一样,把自己当作主人公,把一个真实的人物展现出来。除了音乐的融合,近年来非遗手工也出现了许多文创相关周边,大众越来越在意精神消费,比如故宫博物院等推出的一系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产品都受到了极大欢迎。参考这样的周边产业链,音乐剧也可以在演出后推出相关的符合现代审美的音乐剧周边产品,或者与当前的知名品牌进行合作宣传,以实现双赢。
高科技沉浸式视听,互联网宣传
目前,韩国甚至推出了360°的沉浸式剧场,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音乐剧的真实魅力。韩国之所以敢推出360°的沉浸式剧场,是因为他们有把握推出能让观众看见与现实生活一样的音乐剧。中国的音乐剧舞台多为大场景,势头大,但做不到自然地让观众像剧中人一样在故事线中行进。在发展剧目的过程中,我们不必全盘学习国外,推出先进的高科技剧目,但可以学习国外对细节自然的处理,这也是中国音乐剧本土化的关键。从表情到动作表达,音乐剧创作者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分析中国老百姓最真实的心理活动和展现出的肢体细节。
现在,音乐剧发展最快的韩国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他们培养音乐剧演员像培养流行明星一样花费资源大力将其捧红,且其音乐剧演员拥有和流行明星一样的专业培训公司、经纪人、形象包装造型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和明星一样,影响力很大,这同时也让音乐剧获得了优越的市场价值。在国内,节目《声入人心》的出现也让一些音乐剧演员有了一定的推广宣传价值,而且借助这阵“美声风暴”,有些音乐剧演员的演出票价飙升,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认识音乐剧,这样的推广宣传无疑让音乐剧实现了出圈,但是只如此还不足以让音乐剧在中国站稳脚跟。我们需要一个个优秀音乐剧“大师”出现、出圈,他们拥有极强的业务能力,更拥有良好的中国传统思想品德。但即使培养出这样的音乐剧演员,也应该运用互联网进行全力宣传。中国土地辽阔,如果不借助互联网即时、高效、宣传范围广阔的功能进行宣传,仅仅依靠传统媒体,就会限制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发展。基于此,可以从在互联网上最活跃的群体入手,在热度较高的视频平台上传音乐剧原片段,或者通过高质量的官方混剪推广音乐剧。同时,制作团队要积极组织官方粉丝社群,并定期进行互动,以提高音乐剧的知名度和观众活跃黏度。
在人杰地灵、地势广阔的中国,各民族音乐表现出的音乐特点都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更要利用好民族音乐的差异性,打造更加特色化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同时,音乐剧作为一个趋于市场化、流行化的艺术形式,在拥有广阔市场前景的同时,也能够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进入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胥洋.我国青年人的音乐剧发展历史及其作品分析[J].音乐时空,2014(10):173.
[2]银家钰,陈爱敏.穿越与跨界——2016美国普利策戏剧奖获奖作品《汉密尔顿》的历史维度[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8(02):27-33.
[3]王佳欣.重版权与巧营销——VR音乐剧发展的两把斧[J].歌剧,2021(12):92-97.
[4]朱英航.中国原创音乐剧的民族化发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22(01):26-27.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419/36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