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 往期 影视表演
现如今,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人口的老龄化,令我国经济、教育、医疗和劳动力市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老龄群体不断扩大,如何安享晚年成为很多老之将至的人们即将面临的问题。而纪录片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可以用镜头语言记录生活,反映真实社会。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播出的五集纪录片《银发汹涌》,还原了老年人的真实生活状态。这既是个别老人的小生活,也是社会整个老年群体的大生活,它的意义在于引发全社会对老年群体的关注。
纪录片是以影像方式呈现生活中真实故事的一种表达方式。首先,它的素材来源于真实社会,或源于广袤的宇宙科学,或源于古老的历史记载,或源于琐碎的生活故事。其次,纪录片的本质是通过纪实手法对真实材料进行有计划的加工和重视,属于影视艺术的范畴。其中人物纪录片以讲述某一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并通过声音和画面的手段进行影视化的表达。因为纪录片最大的特点是真实性,具有特殊要求,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对其故事化和进行真实性的节奏把控更难。一方面,由于拍摄对象本身在镜头前呈现出的状态与生活中真实的状态有一定差距,难以捕捉人物的真实情感。另一方面,纪录片导演无法预测未来发生在所拍摄人物身上的事情走向,因此就无法预测影片所呈现的故事化效果。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文化的追求越来越高。纪录片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它在美学上是对电影的传承,运用镜头语言记录当今发展中的社会,对于反映社会现实具有重大意义。对未来而言,它又是珍贵的历史资料,能给未来世界的人们留下真实的影像资料。因此在拍摄的过程中,纪录片需要尽可能地还原真实,记录社会。
养老题材纪录片的发展现状
人物纪录片发展至今,老年人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2010年左右,老龄化问题开始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主流媒体主题主线宣传关注以养老为内容的中国社会,以及与老人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出台及其实践,养老题材纪录片的创作逐渐多了起来。无论是纪录片的主题还是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银发汹涌》《养老中国》《中国养老》《大国养老》等影片从多个视角介绍中国老龄化社会全景,一方面有较为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内涵,极大地配合国家政策宣传,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老龄事业和产业的顶层设计及政策实施,另一方面也真实记录了不少老人个体的养老故事,具有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
纪录片《霞山》是一部讲述空巢老人的纪录片。影片通过拍摄三位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以展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展现他们思念子女却又无法改变现状的复杂情感,把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直观地展现给观众,以唤起社会对养老问题的重视,引发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以此来温暖他们孤寂的心灵。同时,大部分养老题材的纪录片以老年人的形象塑造为重点,所以如何刻画老年人孤独、无助的晚年生活状态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霞山》这部影片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的形象塑造、情感表达以及拍摄过程的真实性做了深刻阐释,为其他创作者提供了一定的灵感和思路,有助于唤起人们对空巢老人更多的关注和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全面思考。
央视十集纪录片《养老中国》将镜头聚焦老年人,倾听老人的心声,同时剖析老人背后的服务业,解读老龄产业背后的故事。同时,《养老中国》将镜头对准中国的城市与乡村,聚焦不同生活阶层、不同命运的各类老人,展现他们在养老生活里的美好或不尽人意。
纪录片《养老中国》团队在拍摄的一年里,共走访了50多座城市,深入采访超过100位专家学者,全方面展现了中国养老现状和中国未来养老模式发展的方向,给社会展示了多样的养老模式。影片引发了国人关于如何养老、在何处养老的担忧和探讨。在影片《养老中国》中,导演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必须要面临的残酷现实——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十集里几十个人物故事的案例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在面对老龄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创新和完善的地方。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实践研究成果较为有限,可供学习观赏的优秀老年题材纪录片很少,对老年题材纪录片的研究还处在萌芽阶段。这一方面由于老龄化问题还未能引起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我国纪录片的起步较晚,而老年人群自身的种种特性决定了老年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艺术必须有独特之处,较难产生高质量的养老作品。现如今,我国老年题材纪录片叙事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任重道远。
纪录片《银发汹涌》视觉语言的运用
贝拉巴拉兹说,纪录片是“一种介于单纯记录现实和企图解释现实之间的奇妙的中介性艺术形式”。记录现实即通过镜头记录真实的事件,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导演要善于运用全景深短镜头拍摄长画面,完整地记录整个事件和故事的发展情节,丰富的镜头语言有利于增强画面的可看性。”在纪录片《银发汹涌》中,用大全景交代环境,长镜头跟拍叙事,特写展现人物心情,空镜头转场,交代环境链接时空转换,有意义的空镜头也能更好地诠释老人的精神世界。
长镜头跟拍,大全景展现环境
长镜头是熟练运用推、拉、摇、移、升、降、跟等拍摄手法,完整记录一个事件全过程的一种表现方式。纪录片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大量长镜头的运用,给人以真实感。在纪录片《银发汹涌》第二集中,81岁的老人王招娣因老伴去世、子女在外打工成了空巢老人。在影片中,王招娣独自一人吃饭望向远方,以大全景交代了整个大环境,展现出老人独居的孤独。在第四集中,80岁的老人是丁勇的父亲,他常年卧床休息,并患有帕金森,导演用一组长镜头记录下他独自坐在床上看电视、量血压、吃药的全过程,展现出老人常年被病痛折磨的痛苦。
特写镜头表情达意
特写镜头是突出表现人物或者物体某一局部细节的镜头,能吸引观众视线,形成视觉冲击,进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在人物纪录片中,特写镜头的巧妙运用能提升整部影片的观赏性,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认为,特写镜头“不仅是人脸空间上和我们距离缩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间,进入另一个领域——精神领域,或叫心灵领域”,它“作用于我们的心灵,而不是我们的眼睛”。在拍摄人物纪录片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展现人物面部表情,更好地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特写镜头会频繁地使用。
纪录片《银发汹涌》第四集主要讲述了上海的一家临终关怀医院里,许多失能失智老人在院治疗的故事。这一集大量运用了特写镜头,如护工给老人喂药、护工逗老人开心、老人躺在病床上发呆、老人写字等。这些特写镜头捕捉了最细微的画面,并将它们放大并展现在观众面前,具有新鲜感,能够更好地刻画细节,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细节的刻画能够更好地表现纪录片的内容,是丰富纪录片的重要方式。纪录片讲述故事的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细节来表现,运用好特写镜头能够使纪录片更具有感染力。
空镜头的象征意味
空镜头通常具有介绍人物环境、抒发人物情感的作用,在影片中能够产生借物抒情、渲染气氛、引发联想等效果,同时也具有时空转换、顺利转场的作用。使用空镜头能将抒情手法与叙事手法有机结合,达到增强艺术表现力的效果。在纪录片《银发汹涌》中,汤奶奶搬进了新装修的房子后,一组空镜头有效渲染了气氛——泛黄的日历、敞开的大门。泛黄的日历象征老人的晚年生活非常枯燥、重复且孤独;敞开的大门象征着她渴望天伦之乐,渴望亲人陪伴的孤独心情。汤奶奶看着报纸,没有人和她说话,内心并不快乐。一组空镜头的运用也能起到转场的作用,这样过渡很自然,同时也能发人深思。
纪录片《银发汹涌》听觉语言的运用
电影是声画结合的艺术,声音所起到的作用不逊色于画面。匈牙利电影理论家贝拉巴拉兹对声音是这样表述的:“声音将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它将成为主题,成为动作的泉源和成因。”声音是影视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没有声音的电影就是默片,默片无论在听觉还是视觉效果上都很差。而纪录片的最大魅力就是真实,其所拍摄的画面、声音均是来自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记录。在纪录片《银发汹涌》中,大量采用了同期环境音以增加真实效果。
环境音营造纪实效果
环境音贯穿人物纪录片的始终。环境及声音的良好运用能够使纪录片更有真实感,也能够为纪录片故事的叙述增添更丰富的情感。同期声是指拍摄现场的环境声,如鸟鸣、扫地声、电视里的播报声、人走路的脚步声等,同时还有现场人们说话的声音。因此人物同期声和环境音在纪录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运用能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性。正如美国学者波布克强调得那样:“如果纪录片中没有了声音,无论画面拍得多好,剪辑得多好,就不再有真实感,因而也就失去了纪录片的感染力与生命力。”纪录片《银发汹涌》第一集运用了大量现场同期声展现老人汤桂秀去村里看露天电影的场景,这段同期声的运用,能将观众迅速拉进老人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能从侧面交代老人的日常生活很枯燥、单调、乏味。再比如在纪录片第二集中,正月初二当天,王招娣老人一大早就换上了新衣服,外面传来鞭炮声,从邻居家也传出不少欢声笑语,而王招娣却独自坐在门口看向远方。这一集大量运用了现场同期声,将老人心中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显示出空巢老人孤独、渴望家人陪伴的内心世界。
解说词辅助叙事
对于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来说,解说词一定是结构严谨而富有艺术性的。解说词的作用在于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导演传达的信息,也在于对作品的解释说明。解说词与画面、同期声、配乐、字幕相配合,形成相互补充的作用。在整个《银发汹涌》中,大量运用解说词得以辅助解释画面含义。好的解说词不仅能完善故事情节,还可以在文学创作上打动观众的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另外,配音员也要善于把控解说词的内在节奏,使解说词的节奏直接影响观众的心理。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深入理解稿件,同时具备较高的播音水平和个人魅力,才能有效吸引观众继续观赏纪录片。其次,配音员在播读稿件时,运用了舒缓、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因为《银发汹涌》整部纪录片讲述了几位老人的不同生活,整部影片的风格是动情和舒缓的,这就要求配音员控制播音的节奏和语速。但也并不意味着播读节奏是一成不变的,播音员也要根据内容随时调整节奏。例如在影片第五集中,退休的大学教授王礼贤去参加老年大学的课程,整个氛围是温馨且欢快的,那么解说词的配音速度就稍快、节奏略轻快。
音乐渲染气氛
纪录片的配乐部分要求整体音乐风格与影片风格保持统一。音乐不仅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加强故事发展的节奏感。跌宕起伏的音乐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能让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银发汹涌》运用了多种写实音效和配乐以渲染影片气氛。写实的音效能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老年人的生活状态,音乐的艺术化表达也能增强影片的叙事效果和画面的可视性。在影片片中、片尾处分别加入轻音乐,可以将人物角色的感情、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可以帮助观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影片第五集片尾处,一组空镜头加上配乐衔接在一起,能很好地引发观众思考:如果当你老了,你会在哪里,你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会选择一种积极乐观的晚年生活,还是会消极悲观地度过余生?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能有效渲染感情,更好地升华主题。
笔者在上文着重探究了纪录片《银发汹涌》的视听语言和审美特征,该纪录片将镜头对准身边的大多数老人,真实记录他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世界。影片艺术化的呈现和具有人文关怀的表达,可以引发社会对老年人群体的重点关注。
我国即将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在人口总基数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但社会中的老年人一直处于“失声”的状态,老年人没有被给予充分的话语权,不懂得在社交媒体上合理发表自己的诉求,同时这类群体也不是媒体重点关注的人群。影片中的主人翁王招娣老人的生活是中国最典型的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这类老人大多与子女距离较远,不想连累子女。但因年老体弱,生活起居都成了问题,不得不选择养老院。生活在养老院的老人,虽然吃、穿、住不成问题,但无法享受亲人陪伴的温暖。大众传播媒介是现在人们最常使用的传播信息的介质,而纪录片作为以“真实”为主旨的媒介,坚持将真实的世界还原在人们眼前,因此,借助纪录片这一特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关注我们平时不注意的角落,增加对社会多角度的关注,创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世界,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应佳.论音乐元素在纪录片中的重要作用[J].当代电视,2016(05):24-25.
[2]姚晓蒙.电影美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3]柳成荫.电视纪录片中配乐和解说词的重要性探微[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7):167+170.
[4]朱景和.纪录片创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倪详保,邵雯艳.纪录片专题片概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6]石屹.纪录片解读[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2/0331/36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