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曲苑杂坛
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可以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基础优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推进乡村振兴。现以艺术设计为主要实践方式,分析乳源瑶族非遗保护与粤北文化旅游产业的互利性发展模式,提出升级乳源瑶族文化品牌系统,搭建乳源瑶族文化IP孵化平台,设计瑶族视觉体系的文创产品,引入新媒体创意传播,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活化乡村社区等策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宝贵资源。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可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可以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收益。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掘其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可以有效提升区域人民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韶关乳源瑶族视觉文化内容丰富,可以作为现代视觉设计与数字媒体设计的直接表达对象与潜在灵感来源。本文以服务地方文化旅游产业为目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视觉媒体设计实验与综合应用规划,提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方向以及具体实践策略,探索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应区域经济实况以及体现区域优势的创新模式。
韶关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与困境
韶关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如丹霞山是国内外著名旅游名胜,但受地区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韶关地区依然有很多有潜力的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开发,乳源瑶族文化便是典型的例子。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是中国四大瑶族支系之一过山瑶的分布中心,瑶族乡村聚落和风俗器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和文旅观光价值。过往,各级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人士都曾为乳源瑶族文化的保护与推广做出过努力,但乳源瑶族文化至今仍未得到全面深入的挖掘,粤北过山瑶旅游资源也未在国内外获得广泛的知名度。本文依据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发〔2021〕32号)等文件精神,以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相关要求,要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乳源瑶族文化和旅游经济融合发展。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方式彰显乳源瑶族文化本身具有的深厚底蕴,突出资源优势,是韶关文化旅游事业紧抓机遇,突破困境的有效路径。
瑶族特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乳源瑶族自治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项,省级三项,市级六项,县级九项,共计二十一项。在视觉设计领域,过往不少设计师曾进行过以乳源瑶族非遗为表现对象的设计活动,但大部分都停留在对民族图形符号的堆砌和对传统视觉刻板印象的简单重复上,未能在当代视觉设计和媒体环境中引发受众的广泛共鸣。乳源瑶族非遗视觉设计少有较成功的实践案例,主要原因是设计师对非遗的理解认知仅停留在表层的图像形态和概括性的文本阐释中,少有探讨视觉语言内在联系与语义逻辑者,其对乳源瑶族本地视觉文化生态体系概念未形成清晰的整体认知,且设计载体固化,传播媒介单一,缺乏实验性精神,未引入体验性设施设计。本文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中关于“鼓励兴办传承体验设施,提高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的指示精神,利用视觉设计与数字媒体技术,重点解决乳源瑶族非遗保护与传承中遇到的部分问题。
实现共利互惠的建设目标
共利互惠目标的实现应该基于两个层面:一是非遗保护和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一体化同向发展;二是区域经济整体发展落实到本地居民个体的实质性经济收益。乡村振兴的根本服务对象应该是乡村居民本身,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落实到本地居民的实际经济与精神收益上。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方式,打造文旅产业新名片,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使乡村振兴的成果惠及每一位乡村居民。
通过现代设计实践,探索非遗保护新方式
建立乳源瑶族视觉文化生态体系,完善非遗视觉数字化资源库。梳理乳源瑶族文化视觉呈现结果背后的设计逻辑,在设计实践中侧重民族思想性的现代表达,解决以往乳源非遗视觉设计中的浅层问题。发挥视觉设计专业优势,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帮助民众对乳源瑶族非遗树立更直观、全面、深入的认识。通过视觉传达设计、数字媒体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空间展示设计等方式为韶关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提供物质性基础,为实现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作出贡献。
服务文旅产业发展,打造韶关文化旅游新名片
探索文化旅游新模式,促进本地文化遗产旅游发展。搭建乳源瑶族文化IP孵化平台,IP形象的传播采取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推出系列活动与内容性作品引流,形成粉丝群体,进行IP延伸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与销售,使乳源瑶族文化品牌的传播得以突破地域空间的限制,拥有更高的经济变现价值。升级景区特色空间,提供景区导视系统设计服务。建立整体品牌视觉形象,将乳源瑶族文化打造成继丹霞山自然风光、南雄珠玑古巷、马坝人遗址等韶关著名旅游特色资源之后的又一文化旅游新名片。
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粤北地方经济新发展
提高乳源瑶族文化传播的经济变现能力,使乳源视觉文化生态体系成为促进粤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粤北地区交通建设相对不够完善,信息传递效率相对较低的现状,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传播新模式。利用传统媒体设计为村镇企业提供视觉形象设计、农副产品包装设计、广告宣传物料设计等服务。测试推文、短视频引流、直播带货的可行性,逐步摸索出科学合理的新媒体营销模式。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动粤北地区经济发展向创新驱动转变。
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创新方向
经过探索与实践,不断优化乳源瑶族非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策略,基于客观发展规律与当前物质条件,大致总结出几个可行性较强的创新方向:以数字媒体设计为专业主导,加强品牌建设,尤其是提供IP孵化的可能性条件,实现新旧媒体优势互补,为乳源瑶族非遗推广打造全矩阵媒体运营模式。
数字化艺术设计,促进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
延续传统视觉艺术设计的基本实践路径,完善品牌推广策略,具体到视觉物料的专业质量提升,确保现有技术价值得到最大化利用,进而利用信息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乳源瑶族视觉文化生态体系,利用听觉信息可视化的手段丰富瑶族非遗歌舞音乐艺术的推广方式,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试验新媒体营销运营模式。通过一系列的数字化视觉设计技术,打破传统单一的传播手段,促进粤北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IP孵化平台搭建,保证品牌影响力实现可持续提升
规划搭建乳源瑶族文化IP孵化平台,解决过往传统文化IP存在的形象单一与缺乏创意的问题,突破传统文化IP传播影响力低与范围小的困境,消除传统文化IP品牌传播时效性差与经济价值低的弊病。以IP孵化平台为原点,向外扩散乳源瑶族非遗品牌形象、民族非遗美育具体宣传形式。同时,还可以让乳源瑶族非遗文化IP与马坝人先生等已经相对成熟的文化IP以及韶关华南虎等尚在计划研发之中的IP形象进行联动,以联合宣传的方式进行影响力牵引互补。
新媒体传播视角,探索乡村振兴实践的多元路径
打破传统媒体“一对多”的单一信息传播方式,利用新媒体平台“一对一”“多对多”的特点,服务乳源瑶族非遗传播。数字媒体技术以及艺术设计从业者应该培养自身的传播学思维,将新媒体策划与创新作为经济变现的重要方式,探索践行乡村振兴战略的多元化路径。同时,要明确新旧媒体的关系不是何者取代何者的关系,而是优势互补的关系,传统媒体对非遗文化视觉传播依然有重要的作用,瞬息万变的媒体潮流反而有利于品牌视觉设计水平的整体提升。
具体实践策略与措施
基于乳源瑶族视觉文化生态体系的特质及其现代设计创新的可能性,根据国家乡村振兴与旅游发展战略,结合当前文化旅游现状与当地客观条件,进行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实践路径规划。确定乳源瑶族文化品牌推广策略,搭建乳源瑶族文化IP孵化平台,设计文化创意产品,引入沉浸式新技术,紧跟新媒体营销趋势,推进乡村社区活化。
乳源瑶族文化品牌推广策略
根据当前文化旅游市场实况,提出乳源瑶族文化品牌推广的整体规划。整理品牌与产品之间的关系,确立品牌人格与品牌定位,制定科学可行的品牌推广策略。具体措施包括市场调研、品牌推广策划、品牌视觉形象的建设与维护等,以便为后续的文化创意产业实践提供方向性指导,为乳源瑶族非遗文化视觉设计推广提供风格参考。根据具体的项目需要,进行品牌基础要素系统设计、品牌应用要素系统设计以及完整的品牌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
乳源瑶族文化IP孵化平台搭建
IP设计是品牌推广的重要举措。乳源瑶族视觉文化为IP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乳源瑶族文化形象推广不应止于设计一两个临时性的IP形象,而应在已整理的乳源瑶族文化视觉生态体系的基础上,搭建IP孵化平台。平台首先应具备丰富的乳源瑶族文化视觉资源与IP设计方法论,以便为设计者提供充足的创作灵感和设计指导。其次,应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实体平台,为设计者提供必要的硬件设施。最后,应定期组织IP创意设计竞赛等活动,不断完善已推出的IP形象,持续孵化文化IP,保证市场影响的持续性,延续乳源瑶族视觉品牌的生命力。
瑶族视觉体系的文创产品设计延伸
根据品牌推广策略与IP孵化的实物延展需求,设计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以往乳源瑶族文创产品设计方式主要是表层视觉符号的拼凑与堆砌,对设计对象文化内核的理解与表现不足。因此,应基于瑶族视觉文化生态体系的研究,深挖内容性的表达可能,推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方法论不断创新,实现非遗文化视觉设计从表层符号的生硬搬运到文化内在灵魂的当代呈现。设计语言与手法不应拘泥于传统专业技法,而是应引入更多实验性精神,用当代视觉语言再现乳源瑶族非遗的精髓。输出方向包括乳源地域特色产品包装设计、非遗技艺可视化设计、文化纪念礼品设计等。
互联网营销背景下过山瑶文化传播的媒介应用
在当前国内外环境多变的背景下,应对媒体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引入互联网思维,推出新媒体策划与实践活动。通过短视频、直播带货的方式逐步建立乳源瑶族文化宣传的互联网营销模式。运营微信、微博、小红书、哔哩哔哩、抖音等主流新媒体平台账号,持续输出创作内容,通过新媒体传播进一步检验与活化乳源瑶族文化视觉形象。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利用新媒体技术促进粤北市场经济发展。
新技术提升非遗保护过程中的受众体验感
充分发挥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优势,为乳源瑶族文化传播提供技术支持。除提供视觉传达设计、交互设计等传统设计服务外,还应逐步引入虚拟技术,如将VR技术与文旅景区建设相结合,建造乳源瑶族视觉文化体系的沉浸式呈现平台,提升游客在欣赏非遗技艺时的交互性与体验感。除了可以在文旅景区建立沉浸式实体体验场所与引入硬件设备外,还可以在线上通过AR技术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力,以便其突破物理空间的限制,对乳源瑶族非遗产生一定深度的了解。
民族传统视觉生态推进乡村社区活化
通过品牌推广逐步活化乡村社区。探索乡村社区空间升级再造的可能性,引入瑶族体验空间,通过开发非遗研学课程、徒步旅行活动、文创产品商区等,打破以观光游览为中心的传统旅游模式。践行“和美乡村”目标,利用瑶族视觉文化生态体系要素进行现代性延展,美化乡村社区视觉环境。通过文化旅游刺激当地经济,定期举行以服务本地居民为主旨的乡村美育科普活动,丰富本地居民精神生活。以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为表达主线,通过社区活化逐步实现本地居民与外地游客利益互惠,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双赢的局面。
立足于粤北地区发展需要,根据韶关地方发展特色,聚焦韶关文化研究领域,以韶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实践动因,以研究韶关文化动向与社会服务为理论追求。不少从业者为乳源瑶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做出过努力,传统设计与新媒体都曾介入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之中,但当前实践探索的一大难点是发现过往文化旅游传播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区别于已有模式且合理可行的实践方法。本次研究以乳源瑶族非遗为案例,综合分析了韶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可能,并针对瑶族非遗的视听特点,制订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地域文化创意产业互利的目标,规划了实践路径,还提出了视觉系统升级、IP品牌孵化、新媒体介入等一系列创新实践策略,希望能为研究数字媒体视觉设计、实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仁提供参考。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粤北传统视觉生态设计创新应用研究——以乳源瑶族非遗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022SKYB2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831/33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