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学术研究
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一直重视对先进设备、技术的引进、应用和发展,以期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适应社会的发展。
历史沿革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图书馆利用各种软硬件系统将设备、技术应用于信息技术、服务模式、空间利用等方面,极大地促进了自身的发展。
信息技术方面
1.网络技术的引入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图书馆引进计算机设备进行自动化建设,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电子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内图书馆接入互联网,建立网站,为用户提供远程访问、在线检索服务;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校园网、城域网、广域网等各级网络的基础上,国内图书馆实现了资源共享,开通了馆际互借;2000年以来,国内图书馆开始提供无线上网、移动服务、云服务等新型服务。
2.联机馆藏书目系统(OPAC)的建立和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图书馆开始建立机读目录(MARC)数据库;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建立联机检索系统(OLIS);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建立联机公共检索系统(OPAC),实现图书馆目录的公共检索和访问;随后继续完善OPAC系统功能,增加全文资源、多媒体资源等,提高OPAC系统的功能和质量。
3.智能技术的应用和探索
国内图书馆利用智能技术进行特色馆藏建设、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研究和应用,提高信息管理和决策水平;利用智能技术进行智能问答、智能推荐、研发智能机器人服务等,提高服务的智能化和个性化水平;利用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进行虚拟图书馆、数字展览、智慧图书馆等的研究与应用,优化用户体验,创新图书馆的服务功能。
服务模式方面
1.图书馆服务对象的拓展和细分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本区域、单位或本校师生员工,目的是满足用户基本的借阅与信息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拓展到社会公众,细分为不同群体,如少儿、老年人、残障人士以及其他个体和团队用户等,目的是满足社会文化教育需求和不同对象对资源和信息的需求等。
2.图书馆服务内容的丰富和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图书馆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借阅服务;20世纪90年代,国内图书馆开发了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功能,旨在满足用户基本的文献信息需求;随后又开发了数字资源、信息素养教育、知识管理等服务,目的是满足更深层次的信息需求;近年来,图书馆的服务内容更趋多元化,包括阅读推广、学习支持、学科服务、专利服务等,旨在满足更广泛的精准化信息需求。
3.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多样化和智能化
改革开放初期,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主要是人工服务;20世纪90年代,国内图书馆开始使用自助服务方式,如自助借还机、检索机等,以提高工作效率;2000年前后,图书馆开通了远程访问、远程咨询等服务功能,提高了图书馆服务的覆盖率和可达性;随后,智能问答、智能导航等功能也得到应用,其提高了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空间利用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图书馆的空间布局主要是书库、借阅区等,以满足基本借阅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图书馆实行“大流通”模式,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随后出现了多功能厅、培训室、电子阅览区、少儿区等功能区,目的是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再之后,合理利用灵活式家具、移动式隔断、可变式灯光等的静音区、休闲区、展示区、研讨间等综合性功能空间相继出现,以及集多种功能于同一空间的创客空间、学习共享空间等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国内图书馆设备、技术应用实例
通过对公开发表的文献进行检索可以发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图书馆的发展紧跟设备、技术发展的脚步,持续将新的设备与技术应用到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中,具体主要体现在对自动化系统、自助服务系统、自助式图书馆、座位使用管理系统等相关设备和技术的应用上。
图书馆自动化系统
国内图书馆的自动化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先后经历了单机运行、集成化管理、网络化发展和智能图书馆等阶段。在单机运行阶段,计算机在图书馆中得到应用,操作系统以DOS为主,以实现管理功能为主要目的;在集成化管理阶段,操作系统以UNIX及DOS为主,多项管理功能和数据资源建设并重;在网络化发展阶段,操作系统以Windows NT为主,逐渐形成分布式网络,管理功能、数据资源建设和馆际数据资源共享并重,形成了开放互联的网络化集成系统;在智能图书馆管理系统阶段,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以微服务思维对图书馆应用以软件,引导用户快速发现所需的资源与服务。
1985年,北京图书馆引进日本M-150H电子计算机,研制出书目自动化系统;同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在VAX/11-750机上开发自动化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HP/3000-930计算机上进行自动化开发研制;1993年,复旦大学图书馆引进日本富士通公司K670超级小型机和ILIS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软件,正式开始使用计算机对图书馆的流通、典藏等业务进行自动化管理;1999年5月,复旦大学全面引进、采用美国Ameritech公司的Horizon图书馆管理系统软件,包括采访、期刊管理和流通管理等。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批实用系统开发成功并投入运行,国内50多个图书馆和情报所与国外9个系统进行联机检索,100多个图书馆安装微型计算机用于馆内业务管理。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2个联合目录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西文图书馆联合编目系统、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完成的中国科学院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系统)、3个集成系统(深圳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东北电力学院图书馆研制的整体化图书馆情报计算机管理系统、空军政治学院研制的中西文兼容图书馆计算机管理集成系统ALCMS)和5个流通系统(深圳图书馆研制的实时多用户计算机光笔流通管理系统、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研制的SJTUCS光笔输入多用户实用图书馆流通系统,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也分别对部分流通业务实现计算机管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内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迅速发展。由深圳图书馆在1988—1991年组织研制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ILAS)极具影响力,用户曾达到3000家;1999年,南京大学图书馆、东南大学图书馆和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等联合开发“汇文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为国内900多家图书馆选用;2016年,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推出智慧图书馆数据服务平台DALIB;2019年4月,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新一代智慧图书管理系统(LSP);2019年10月,江苏汇文软件有限公司发布新一代图书馆系统META。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提高了文献加工和检索速度,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方便了用户获取文献信息,也使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图书馆自助服务系统
图书馆自助服务系统可以分为实体自助服务和网上自助服务。本文主要论述实体自助服务系统,包括自助借还系统和自助文印系统。自助借还系统是指基于计算机网络、数据和自动识别技术,让用户自行完成借阅手续的设备的集成。2005年9月,东莞图书馆在100多平方米的独立空间里配置了自助借还、检测设备,实现了24小时借还服务。2007年,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购置了1台基于条码的自助借还机,2013年又购置了8台自助借还机和24小时还书机,实现了全馆图书的自助借还服务,使图书外借量大幅增长,其中80%是通过自助借还系统实现的。自助文印系统是在图书馆内集中或者分布设置由打印、复印、扫描多功能一体机和触摸屏控制一体机组成的文印设备,设备可以脱机或者联网使用。自助服务系统的应用使图书馆延长了服务时间,丰富了服务功能,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用户的满意度。
自助式图书馆及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
自助式图书馆不同于自助服务系统,不仅要为用户提供自助借还、自助文印等服务,还要利用全新的技术开展创新性空间服务模式。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使自助式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以实现。
2004年1月,张厚生与王启云注意到在图书馆服务的技术应用中RFID较条码技术有更多的优越性,这标志着国内图书馆开始了对RFID技术应用的探索;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率先应用RFID技术;同年10月,深圳图书馆应用RFID标签开发文献智能管理系统,在自助借还、文献定位、馆藏清点等环节实现了管理与服务创新;2007年10月,武汉图书馆研发并全线使用RFID智能馆藏管理系统;2007年,东莞图书馆引入国内首台RFID图书馆ATM,实现24小时自助服务;2007年12月,深圳图书馆开发了基于RFID的自助服务设备并于2008年4月正式为市民提供服务。另外,汕头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都是早期RFID技术的采用者。
自助图书馆创新了服务理念,实现了“免费、平等、开放”,推动了全民阅读,实现了服务时间的延伸、地域的延伸、资源的流动,使得图书馆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得以提高。
座位使用管理系统
图书馆阅览环境好、资源多,备受用户青睐,但其座位数量却不能满足需求。由于座位资源不足问题突显,有的高校馆推出“摇号分配图书馆座位”的方法,有的高校采用了定时收书、付费使用等方法,但这些方法都无法真正阻止占座行为。为了让用户公平享受座位资源,座位使用管理系统应运而生。2005年3月,东北农业大学图书馆开发座位管理系统,成为全国首家采用计算机对座位进行管理的图书馆;同年9月,东南大学刘金鹏等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以消除乱占座位现象;2008年10月,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采用计算机管理方式管理座位;2011年起,国内高校图书馆陆续试用或者启用座位管理系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基于智能手机的座位管理系统应运而生,2013年5月,山东大学(威海)图书馆启用手机版座位预约系统,对座位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图书馆座位的利用率。
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及解决对策和建议
问题和挑战
1.图书馆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读者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读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他们不仅需要获取知识,还需要交流思想;不仅需要阅读资源,还需要学习空间;不仅需要标准服务,还需要定制服务。设备、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用户仍然会认为文献资源、空间功能、服务方式不能满足其需求,这说明图书馆对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响应还不够及时,而且这一现状影响了图书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2.科学技术更新速度快,图书馆跟不上其步伐
当前,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海量增长、设备技术不断更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国内图书馆设备、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跟上了科技创新的步伐,但囿于人力不足、经费欠缺、观念落后等原因,设备、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存在滞后情况,这影响了图书馆的发展。
解决对策和建议
1.加强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分析,明确改造目标和方向
国内图书馆应该加强对用户需求的调研分析,基于调研分析结果明确设备、技术应用的改造目标和方向;在制定改造目标和方向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读者的参与和反馈,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形成共识和合力,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2.拓展可供用户协作学习的智慧化共享空间,提高图书馆的利用率和吸引力
为了更好地跟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国内图书馆应该预留和拓展可供用户协作学习的智慧化共享空间,利用新技术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服务;创新空间服务,建立有效的服务评价和反馈机制,不断改进和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和吸引力。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新设备、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图书馆的发展,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社会价值,展现了图书馆的创新精神和发展潜力。当下,伴随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信息爆炸性增长,图书馆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需要紧跟科技发展步伐,重视和加强对新设备和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体制、机制和业务创新,推动资源与服务从智能到智慧的转变,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数字孪生的高校智慧图书馆数据治理模式及机理研究”(编号:22BTQ023);2022年煤炭行业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立项项目“基于移动平台的高校教学空间共享系统功能设计研究”(编号:2021MXJG254)。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hcy.cnhouji.com/html/2023/1031/329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