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乡村人物

走进龙村

2023年10月19日 00:00

如果你从遥远的地方回到平遥,再乘坐上那绿色的公交车飞驰在古城西南方平泰路,还不到段村镇,你就会远远望见北常村西北那座高高的乾山楼。此时你一定会由衷地感慨到:啊,乾山楼,金灯的故事就在这里。我已来到北常村了!

北常村在历史上是有名的龙村。北常村位于平遥南高速口,约1.30365平方千米人51600人,常住人口1100人左右,现任贵支部书记、村委主任为米兆伟。

乾山楼是龙村北常的象征,也是段村镇的象征,是北常村和段村镇的标志性建筑物。它表示北常龙村的龙尾,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在整个晋中甚至在山西都有名。有句民谣“金常村,银段村,叭唻鼓儿小胡村”道出了北常村过去的富足和繁荣。

让我们信步走进北常村,先从龙村的龙头说起。

市楼与普音寺

北常村东面是由西南向东北蜿蜒的官沟河。再由段村向北常而去的常东公路的半路上建有一座古老的官沟桥。此“官沟”的得名显然是由于这条季节性河流所在的沟过去曾是一条官道。

远远地在十几里外的东南方太岳山支脉青龙山上,就能望见象征北常龙村龙尾的乾山楼和象征龙头的市楼,因为它们非常高耸。而当你踏着崭新的柏油路,跨过官沟桥逐渐向北常村走近,你就会看见那市楼更清晰更高大更气派了。

爬上北常村南的缓坡,你会看见市楼大门洞开向东,是建在全村的东南端。“四反坡”顶之南与市楼大门洞相对曾建有一堵高大的影壁(现已不存)。整个市楼从外面看筑有四层:第一层大门洞为龙口,门洞内两侧所砌四层四方块大青石为龙齿;第二层东南西北各修有一个长方形小门,代表龙鼻。据说从前其内曾端坐着一个用生铁铸的哈哈笑的大肚弥勒佛像,佛像身上光滑明亮,大肚子内存放着许多用泥捏成并烧制过的土地爷小塑像。村内谁家要供奉土地爷,就通过守门人到这儿来“请”。现今早已像去阁空。第三层从四面看各均匀立有六根柱子,共有二十根柱子,代表龙眼。据说昔日其内有许多木雕或泥塑的小神像依次站立着,可能表示天上的二十八宿或天兵天将。因早已被毁掉,现已搞不清是什么小神像;第四层内存放什么就更不得而知。

市楼顶竖立有一长长的钢叉,叫避雷针,是用来防止雷雨的,代表龙角。

市楼门洞北紧贴门洞而建的是创建于唐代的普音寺。这是龙身的开端,大门洞内有小门可通往普音寺,此小门(现今用砖堵着)代表龙的咽喉。寺内现存大雄宝殿木构梁架及塑像为元代之物。明代天启元年和清代嘉庆七年曾整修过此寺庙。此寺第一道院门是建在市楼门洞后,且建于整个寺院西南端,坐北向南。以前一旦进入此门就会看到一对哼哈二像东西对称,面南而立,守卫山门,可惜连同山门皆已不存。再进入山门,过道处东西两旁对称地面对面站立着高大的四大天王塑像,虎气生威,手持斧钺,并且双脚都踩着两个怪物,俗称“四大天王踩八怪”。现今此四大天王皆已不存。往北再进入一道门(此门已不存)就进入主体院落。东西两面是各五间呈枕头形连通的砖窑洞,东面是十八罗汉殿,西面是阎王殿,其内塑像早已不存。正北面是三开间又大连通的大雄宝殿,全部是斗拱梁柱支撑的砖瓦房,其内三身佛(应身、法身、报身)及五个弟子塑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尤其是三身佛,胸腹内脏全都是仿照人的内脏塑的,价值连城,这在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可惜这些神像都遭到了破坏,全部被盗贼把头锯掉卖了。大雄宝殿东西两侧耳房昔日曾是僧人住处。据说雨师田善友就曾在这里住过,所以人们称此处为雨师庙。传说北常村人某年夏天临近割麦,家家都来求田善友割麦,田善友则家家都应承。第二天,人们到麦地里割麦,发现家家地里都有田善友的身影,且将小麦都已割完。于是人们都说田善友有分身之术,是得道功成了。还有一个故事是田善友为北常村祈雨。某年夏秋之交,天旱得冒烟,地里干得裂了缝子,青苗黄得卷了叶子。田善友手持摇衣刷跪在大雄宝殿内三身佛前念经祈祷。然后将阎王殿那面全村最大的钟敲响,声震十几里外的胡村。周围村庄的人们听到北常村普音寺的钟声,知道北常村又要开始祈雨,纷纷来到北常。有寡妇老婆婆洗石狮,未婚的男孩则挑来水。家有病人的则为了治病,让年轻汉子光着膀子,赤着双脚,双肩扛上三口捆扎成三角架形、刀刃朝向脖颈的铡刀向北常走来,以祈求老天的怜悯,并准备随祈雨队伍到介休绵山祈雨去。这天,北常村人山人海,好不热闹。田善友精神振奋,带头领上长长的祈雨队伍浩浩荡荡往绵山而去。

那迎接雨师和祈雨队伍的人们等到队伍将要回来的那天,纷纷用担子挑着汤擀面或涝饭等在路边,准备让他们舀上吃,好好给他们接风洗尘。

果然应验,祈雨队伍一回来,老天就真的下起雨来了。后来,田善友因已得道功成,离开北常,长期住在了绵山。老人们肯定地说:田善友上绵山之前是从北常走的,某年四月绵山赶会,有人见那儿有一空王佛牌位上写着“北常”二字。

三义庙·马王庙·对台

紧挨普音寺的东侧且庙门与普音寺院墙呈一东西方向直线而建的庙宇是三义庙,再往东与三义庙隔道且庙门与三义庙庙门也呈一东西方向直线而建的庙宇是马王庙。这两座庙代表龙的两只前蹄。马王庙占地面积不及三义庙,因三义庙内后院还有虸蚄庙。三义庙和马王庙的南面(即对面)各修有一座戏台,俗称对台。对台卷棚顶上是琉璃瓦顶,明亮有光泽,象征龙的双眼射出的光束(也有人说对台是龙眼)。对台边沿上还砌有许多贵重如玉、光滑明亮的长条石。这些长条石有多少块,有部分村民还能数来数呢。对台中间是南来北往的行人进出北常的大道。从此道不仅可进入市楼门洞,还可向北经过三义庙与马王庙所隔之道一直通向北面的邻村西安社。并由此道拐向马王庙东面,再折而向东,可通向象征龙口吐出的火焰或象征龙的长舌的“四反坡”。

先说三义庙,庙门坐北向南,门前有台阶并且两旁蹲有石狮。前院正殿内塑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坐像,威风凛凛,气势逼人。后院便是虸蚄庙正殿,其内显然供奉的是虸蚄爷神像。而该庙之南的戏台不仅给关老爷唱晋剧(或秧歌),有时也给虸蚄爷演皮影戏(灯艺儿)。

再说马王庙。庙门前也有台阶,台阶两旁也蹲有一对石狮。庙正殿内塑有马王爷神像,据说是六条胳膊。庙之东西窑内曾住过外地来北常打铁的铁匠。北常村有句名谣:“修起马王庙,牲口不喂料,好好劳(跑)。”意思是修起马王庙对村民饲养的牲口有好处,能让它既吃得少又好好干活。每年到了六月二十三马王爷生日那天,村民要请人在马王庙对面台子上给马王爷唱皮影戏(灯艺儿)。

三义庙、马王庙及对台现今都已不存。  

“四反坡”及其得名

下来再说“四反坡”。这道象征龙吐出的火焰(也有人说象征龙的长舌)的土坡,宽度不足4米,长度有100多米,从北常村东面官沟河底由东向西缓缓而上,而且较直,只是到了坡顶因有马王庙挡着才折而向南,再拐向西通往市楼门洞(龙口)。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朝顺治元年,农历五月十三,正是“关老爷磨刀”的日子,每年在这天天气就要下雨。以李虎、侯应为首的一群土匪在此日攻破东常村之后,随接就要从官沟河底爬上此坡攻打北常村。不料,土匪们刚爬到半坡上老天就下起雨来,且雨越下越大。其时关老爷显了灵,村中有人看见关云长在坡顶骑着“赤兔”马,挥舞着青龙郾月刀。土匪们一爬坡,关老爷就挥一下刀,老天爷就电闪雷鸣下大雨。土匪们连续进攻四次,都没有爬上坡来,只好气急败坏地退走了。村中人依此事而称这长长的缓坡为“四反坡”。实际上此坡应是依照“寺庙跟前的缓坡”之意而命名的,即“寺缓坡”。正像市楼应是“寺楼”(普音寺跟前的圪垯上和东头堡的高楼)一样。

圪垯上与东头堡及其传说

“四反坡”顶之北,地名叫“圪垯上”(这儿是块土圪垯,指地形高),过去这里的居民曾在此处建过一个社社,现今社名已不得而知。“四反坡”顶之南,对台之东是“东头堡”,这儿住户大部分是闫姓人。在清代中期闫家出过一个土财主,因为他一生好种豆子,并因此而致富,所以人们送其绰号为“闫闹豆”。咸丰九年,平遥城内城隍庙着了火,烧得一片枯焦。刚上任的县令王佩钰(云南宝宁人)号召全县人民捐款捐物,尽快修复城隍庙。闫闹豆得知消息,深感自己肩负重任,应贡献力量。于是身穿百袈衣,拾着粪来到城内报上了名。其他来报名者投以鄙视之目光,以为此人是个乞丐,怎能有钱布施?谁知过了几日,土财主赶着五辆用五色牛拉的牛车,五辆车上分别装着与牛毛色一色的豆子,下城捐献来了。黄牛拉着黄豆,黑牛拉着黑豆,红牛拉着红豆,白牛拉着白豆,黎麻牛拉着黎麻豆。拉进城后,围观的人非常多,都很惊奇。结果等到把账结完,平遥城内外数闫闹豆捐的物折合成钱最多。待城隍庙修复竣工,县太爷为感谢各位捐款捐物之人,便请了他们客,并特意安排闫闹豆坐了正席。

南观庙与前街

向西穿过市楼门洞,可看见门洞后两侧各建一浅窑,这是守门人和打更人住处。南侧有一不长的小巷,巷口曾建有十甲闫家祠堂,现已不存。再沿这小巷口向西,有一道弯弯曲曲、足有一里路的长街,称为前街,也叫“景盛路”,它与中心街、后街皆在龙的背部。前街东口处有一座坐南向北的小庙,叫南海观音菩萨庙,简称南观庙。其正南面龛内是端坐于南海上的观音菩萨塑像,东西两侧龛内各立有六个共十二个小神像,现已不知其名。此小庙内所有神像如今早已不存。此小庙北面是一个很开阔的广场,昔日赶起会来,不仅此广场内交易的人群密密麻麻,而且人群由此处一直延伸到村中心,又由此处与市楼门洞外看戏或交易的人群连接。有摆摊设点做小生意的,有贩卖牲口和家畜的,五花八门,样样都有。可见昔日北常是多么的繁华和热闹。

岔和庙及其传说

从南观庙一直向西,不远处弯向南有一小巷,小巷口昔日曾建有一个社社,叫“下发社”(现已不存);再由下发社向西走几步,道南近处便是八甲闫家祠堂(现已破败不堪);向西沿前街继续走就到了“丁”字口官窑社;再笔直向西走到尽头便是西门;出了西门便可看见岔和庙所在位置。岔和庙在常东公路南侧,现已不存,昔日曾是坐西向东而建。据说里面靠北侧而站的一个侍童塑像年代久了成了精,出来作怪,专害女人,使北常村一米姓男子的妻子得了病。此米姓男子有一次忽然碰见侍童又来找他的妻子,他就一怒之下迅速端起手中的一碗米汤朝侍童泼去。侍童嚎叫一身转身跑了出去。随即这个米姓男子就气愤地跑到岔和庙上,将那个成精的侍童塑像双脚用长钉钉在所站的四方形厚木板上。第二天有人走进庙,看见那个侍童身上还有被撒上的米粒,双脚被钉住不得动弹。从此以后,这个侍童就再也没有出来害人。

西门外的西面、岔和庙的斜对面是邢家圪垯,此地也曾经建过一个社社,现已不存,也不知其名。邢家圪垯北面有一条南北方向的较长的街道,不算直,由南向北分别与中心街西一巷、三相街连接。

五道庙与米家堡

南观庙的对面正对的是五道庙。此五道庙也是一个小庙,坐北向南,背靠一个小堡而建,里面神像早已不存。庙西侧近处是此堡小小的堡门,只有庄户人家的小街门那么大。因为此小堡内昔日住户以米姓人最多,村中人便称此堡为“米家堡”。堡内有里外四所院落,全部是砖窑洞。有的窑洞外顶上砌有雕刻精美的砖雕,观其剥落程度可推知早至明代就修建下这些窑洞。因为自古以来五道庙一般是建在村外的“丁”字路口,此五道庙正好是建在“丁”字路口,但现在却是建在村内。可知此五道庙所在的位置已是在很早以前的村外,只是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和村庄规模的扩大,才将五道庙围在村内。据《平遥县地名录》记载:陕西常姓人(常朝齐及其后人)于明代洪武年间先后两次迁居于此,形成南北两堡,故称此地为“常堡”。北面的常堡即为“北常堡”,简称“北常”。北常村由此得名。经查有关资料得知,最先在米家堡居住的人应是洪武年间从陕西省米脂县雷华镇移来的常朝齐。此米家堡应是北常村修建最早的堡,也就是“北常堡”。据北常村老年人讲,由于以前在北常堡居住的常姓三世后人曾经请阴阳先生看过风水,说在北面的西安社村居住脉气更好,于是就举家迁往西安社居住。后来此堡才由米姓人住上。常姓人的老茔地在现在北常村西门外,道南不远处。过去在清明节曾有不少常姓人从西安社抬上“十拉”(一种存放供品的多层木制长方形盒子)到北常老茔上坟。由此而知,五道庙和北常堡皆应创建于明代初年。

关于五道庙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传说五道爷曾是强盗的祖师爷,且是个行侠仗义之人,专在各村要路口上保护全村安全。传说强盗中有一人偷了一户人家的铁锅,五道爷心中不忍,专门向强盗要下这口铁锅,并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间将铁锅悄悄送还失主,而失主则全然不知。人们知道了此事,为感谢五道爷的仁义之心,便在村外要路口供奉起五道爷来。

中心街与后街

小小的“北常堡”堡门往东斜对面,即中心街口处,以前曾安有一盘碾日(或磨日),由此处再往村中心走是弯弯曲曲的中心街道;在中心街西一巷东口处分成三股路线:一股折而向南到官窑社(现已不存),与前街(景盛路)连接;一股直通向西,形成中心街西一巷;一股直通向北,与三相社(供香楼)连接。中心街大小街巷皆在龙背上。

由中心街末端的三股分支之一,即向北连接三相社的那道小巷,向西又支出两道小巷,较长的为中心街西二巷;向东支出的那道小巷,一直朝东直行至斜窑门洞,旧称此巷为“仓巷”(今属中心街)。斜窑门洞东是先弯曲后直通的后街(也叫贵宁街),它与邢家祠堂(在三巷街东端)、三相社(在三相街中间)所在的长长的东西方向的三相街(也称为后街或贵宁街)有小巷相连通。所有这些街巷也在龙的背上。

娘娘庙

斜窑门洞东的后街东口是北常村的后街门洞,也称海阳门。门洞顶上曾建有文昌庙,即文昌社。东门之南、普音寺之北是娘娘庙。娘娘庙占地面积大于普音寺,过去村中人给小孩过生日,都要去娘娘庙烧香跪拜。可惜其内古建筑和塑像早已被毁,且已全部被拆除,新修为北常小学。从后街门洞出去向北便是通向西安社的那条道。娘娘庙、后街门洞皆为龙身的一部分。

九个社社十八个巷巷

北常村流传有“九个社社十八个巷巷”的民谣。这“九个社社”即是前面提到的“四反坡”顶北面圪垯上的社社,邢家堡的社社,毋家圪垯上的社社,前街的下发社和观窑社,三相街的三相社,东门上的文昌社,加上南观社(南观庙)和五道社(五道庙)。这九个社社的人,过去谁家生下小子就得往各家的社社里送一斤油,或买下一株松树栽在路旁,晚上往松树上挂上纸糊的灯笼,里面装上灯瓜瓜。每年春节期间,九个社社的人要燃起九个大旺火,取出各家社社里的鞭鼓、圆鼓和锣镲等进行表演,以庆贺一年的丰收和平安。人们正月十五在社社里供献后,都要从社社里分上油日和枣花花挤在旺火旁烤着吃, 这体现出北常民俗文化丰富生动的魅力。

至于“十八道巷巷”就无需一一详述。昔日“娶媳妇绕喜道最怕走北常”,因为北常的巷巷不仅很多,而且弯弯曲曲,长短不一。出口又只有市楼门洞、后街门洞、西门门洞三道门,迎亲的队伍进来,走上半天才能找见出口出去。这反映了北常村建筑文化的深厚和神秘性。

三教庙与财神庙

北常通往西安社的那条道在与三相街北建筑物后墙夯土差不多呈一条东西方向的直线的地方,昔日曾经建有一个北门洞。出了北门向北走不远就折而向西,也是一条路,沿此路可一直走到乾三楼根底,此北门门洞及以上所述路径也为龙身的一部分。出了北门在道的东面建有一座三教庙,村民称之为北头庙。里面三间正殿内供奉过佛老孔三圣人,即释迦牟尼、老子、孔子。现今院落破败不堪,其内塑像早已不存。正殿顶上曾建有小楼,现今已改建过,小楼内供奉什么已不得而知。

在通往西安社这条道的西面约100多米,且与三教庙大体呈一东西方向的直线的地方建有一座财神庙。财神庙正殿为五开间的砖窑洞,修有前檐,中间三孔呈枕头形。居中那间里面靠北墙塑有端坐的福神爷像,上间(东次间)是端坐的禄神爷塑像,下面(西次间)是端坐的财神爷赵公明塑像。福神爷、禄神爷、财神爷塑像的膝下都对称站立着两个侍童。正殿东西两侧角窑内供奉什么已不得而知。正殿顶上二楼内供奉真武爷和周公、桃花女塑像。二楼内墙的四周壁画则保存完好。财神庙内东西各建三间砖窑,供守庙人居住。

三教庙和财神庙皆属清代乾隆时期或乾隆之前的建筑物,表示龙的两只后蹄。

乾山庙与乾山楼

整个村庄外西北方地形低凹,在与三教庙、财神庙差不多呈一东西方向的直线的龙村乾位上,建有一座乾山庙。乾山庙到财神庙的距离几乎与三教庙到财神庙的距离对等。乾山庙顶上矗立着一座高高的乾山楼。因它代表北常村乾位上的一座山,故称“乾山楼”。乾山楼代表龙尾,乾山庙代表龙的臀部,乾山庙底下的窨子为龙的肛门。

乾山庙现存建筑为清代式样,坐南向北,底下宽22.7米,南北长34米。庙门建在东南端,门开向东。院内有五窑正间,东西窑各三间,南窑五间。正窑顶部原有窑耧三间,内供三身佛。解放后佛像被毁,窑楼拆除。正窑西次间顶上的乾山楼,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5米,平砖砌筑,高五层,约25米。南北墙各设砖券的上圆下方形窗口三个。西墙设同样形状的窗口一个,窗高1.9米。楼顶四面各筑三个垛堞,内建单檐悬山顶楼阁一座。原可从西次间内凭栏踏步,盘旋而上,直登悬山顶。今因楼内木构件失存,已无法攀登。

据说乾山楼是由常家人修建,这里有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很久以前,北常村常姓人中有一男子在北京经商,挣下了很多钱,但三年不能回家。家中有一老母亲,非常想念儿子,但见不上儿子。孝顺的儿子在北京通过熟人买下了从皇宫中取出的一盏金灯,又在家乡北常村外西北乾位上为母亲修建了一个高高的瞭望台,也就是望儿楼,后称之为乾山楼。并将这盏金灯挂在了楼台最高层。每当母亲思念儿子,就站在这座高楼上,面对北京方向,将金灯点亮,母亲就能看见儿子并和儿子说上话。故事流传了几百年,虽然不一定真实,但能证明乾山楼与晋商有很大关联。乾山楼与北常村修建的其它古庙宇、古民宅一样,是平遥北常人经商创业、发家致富的见证,是前人创造的辉煌业绩,是留给后人的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北常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交通条件。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平遥到沁源的必经之地和交通要道。北常村距离平遥古城仅14公里,离段村镇政府驻地段村才1公里。西有平泰公路,南有常东公路,北有平榆高速公路,对发展乡村文化旅游非常有利。

科学发展 前景灿烂

北常村“打造龙村品牌,发展乡村旅游”的号角已经吹响。北常村大力植树,美化环境,科学规划,硬化了村内外道路,并投资修建了村西平泰公路上雄伟壮观的大牌楼和娘娘庙院北面小学新楼,整修了财神庙、普音寺等庙宇,使村庄面貌发生很大改观。并将投巨资整修市楼和乾山楼。我们深信,在北常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坚强领导下,北常人民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一定会把北常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也一定会使北常这条即将腾空的巨龙再展雄风,腾飞于神州。

乾山高楼商家垒,金灯故事令人醉。

昔日北常曾风光,而今龙村又腾飞。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32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