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乡村人物
不知从何时起,描写一个地方的风情,有了一种听起来很豪迈的排比句式:你要写某某,就不能只写某某。你要写某某某,你要写某某某,你要写某某某……这一连串经过提炼的词语排山倒海而来,令读者一下子就被感染到了,感觉作者描写的这一地的风情的确名副其实。
仿造这个句式,今天走访的古村王曲,似乎也可以这样写:你要写王曲,就不能只写王曲,你要写浊漳河边古意盎然古山村,你要写明清老宅院历经沧桑留芳华,你要写千年古寺建筑史上写精彩,你要写龙王庙庇佑村民世代信仰,你要写金代龙祥观化身抗日难民学校,你要写古官道上商贾车马鸾铃响,你要写龙兴桥连接南北沟壕便利商贾,你要写村边河畔芦苇飘摇风景好,你要写漳河岸边滩涂清泉喷涌滋润百姓,你要写远古遗址闪耀人类文明之光,你要写潞川之战前秦灭前燕战鼓犹响,你要写戏曲名角段二淼领箱掌班扬传统,你要写……
说了那么多,大家还不知道古村王曲到底在哪里。其实王曲村就在平顺黎城潞城三县区交界处,浊漳河由从潞城区拐向平顺县的拐弯处,属于平顺县北耽车乡管辖,距离县城只有30千米的车程,现在道路通达,路况很好,交通很方便。
王曲村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众多,民居、寺庙等建筑古意盎然。别看它今天藏在浊漳河岸边的山腰上,似乎不起眼,实际上,它是古晋阳官道上的一个大村庄,自古以来官商民众往来不断,是一个繁华的交通枢纽。全村人口有1760人,村庄面貌格局数百年来没有大变化。村内最著名的建筑就是入列国保单位的天台庵,其他明清古民居数量众多,保存较好,古桥古道古井赫然在列,一派古意盎然的景象。今年初,王曲村顺利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本期请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去实地寻访这个漳泽河畔、晋阳古道边的古老山村的魅力。
龙兴桥
龙兴卧波布德泽
初夏时节,记者一行走省道李东线(S325)到李庄后转省道潞林线(S324),一路向东,路过跨漳河大桥辛安桥后拐入道路北侧向北而行。路况非常好,道路两旁满目葱绿。弯弯曲曲的道路和弯弯曲曲的浊漳河并行,刚刚拐入去往王曲村的乡道没多远,一座高岗上矗立的宝塔便映入眼帘,那就是国保单位原起寺内的青龙宝塔,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
这座青龙宝塔按古人迷信的说法,有着镇风水的作用。远远望去,犹如一支巨笔,直刺苍天,在四周郁郁葱葱的各种树木中,在波平水缓的浊漳河岸边,悄然傲立了千年。
这段行程是最惬意的,一边是静悄悄的河水和宽阔的河岸田野,一边是连绵起伏的山脉。视线前方,有掩映在山林中的隐隐农舍。谁能想到,如此适合隐居的地方在古代竟然是河南晋阳官道边的繁华村庄呢?
在王曲村支部书记张文红的带领下,记者一行步入古村,穿街过巷,在错落的民居里,在肃穆的寺庙里,寻找与古人对话的契机。那弥漫的古意,渐渐从一院一院的古民居大院里散发出来,让你仿佛置身时空的氤氲里,恍若看到古官道边上,各色人等的衣食住行、一颦一笑……
在王曲村南,一处叫做南窑圪廊的地方,就是古代河南晋阳官道经过的地方。本来是青石古道,遗憾的是已经被覆盖上了水泥,看不出古道的痕迹了。但是在不远处的观音阁下以及旁边的龙兴桥上,依然有部分古道路面裸露在外,一块块长宽三四十厘米的青石,铺成了平整的路面,石面光滑,个别石面上还有骡马蹄印踏出的凹坑痕迹,可以让游人一睹古官道当年的风采。
观音阁坐落于晋阳古道之上,坐北向南,面阔三间,进深五檐,是个单檐硬山顶的小巧建筑,始建于明代,现存遗构为清代建筑。阁下就是石砌砖券通道,进深约6米。观音阁前廊下有清代、民国石碑三通,记录了修庙以及修桥的经过。
桥指的就是观音阁北边七八米处的龙兴桥。这桥的名字起得很气派,根据嘉庆九年(1804)的重修石桥碑记载,此桥修建于百余年前的乾隆八年(1669),为了方便晋阳古官道上的过往商旅而建。
晋阳古官道在古代是一条从河南林州过山西平顺、潞城、黎城县境到潞安府,再到晋阳古城的官道。王曲村是古道上一个大村庄,村庄前后蔓延二三里,古道边上的店铺痕迹依然有残存。龙兴桥就是村南浊漳河岸最壮观的便民之桥。
龙兴桥建在古道上,全部用青石砌造,全长16米,宽9米,距离沟底10米,拱券高6.5米,是一座单拱石桥。它不是跨漳河的大桥,而是一座横跨泄洪壕沟的石桥。桥下的壕沟在清乾隆八年(1743)以前,就是过往商旅行人必须要攀越而过的一道坎。有了石桥后,过往商旅行人省却了攀越之苦,自然对修桥的功德大加赞赏。所以,别看是一座普普通通的石桥,却有着龙兴桥的美名。它如龙卧波,广布德泽,为过往的人们提供着便利,同时也昭示着先人们修桥补路、造福百姓的良好民风。
观音堂
歪头乌龟听梵呗
沧桑的其实不只是古官道上的这处观音阁和龙兴桥,更沧桑的、也是让王曲村蜚声国内外的其实是一座古庙,即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四座唐代木构之一的天台庵。更多的人是只识天台庵,不知王曲村。每年慕名而来的游客不知凡几,都是对山西古建感兴趣的游客,其中建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有不少。
天台庵位于王曲村中心位置,村委大院的斜对面。它孤零零地傲立在一处土质高台上,大门在高台西北侧,登上十几级台阶,一个古香古色的门楼后面,就是静静地等待我们的千年寺庙。想着即将与千年古建亲密接触,心里有点激动。大门打开的霎那,一股沧桑的气息扑面而来。纵深较长的庭院内,一座古香古色的殿堂敦实地坐落在院落北端,无喜无悲千年过眼。
这就是天台庵院内仅剩的一座小巧的弥陀殿,坐北朝南,平面呈方形,长宽都是7米多点。单檐九脊顶,屋面是斑驳的筒瓦,还能看到昔日的黄绿色琉璃颜色,短短的正脊两端是黄绿色琉璃鸱吻,尾尖相对,中间宝顶直立,四角的屋檐缓缓而下,在尾部翘起,呈现一种如飞鸟展翅欲飞的状态,整座殿看起来沧桑而又庄严。
翘角飞檐,方正端庄,朴素大方,这是描述天台庵弥陀殿的常用词汇。可粗看上去除了满身的古朴沧桑感之外,相比于其他山西古建,似乎也没有什么惊艳之处。如果放眼山西乡村,这样的一座乡村小庙非常普通,可以说随处可见,但是谁也想不到,就是这么一座小小的弥陀殿,却历经了千年的风霜,它从唐代末年走来,偏居漳河岸边,为中国古建保留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更专业点说,它在建筑学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它的梁架结构、斗拱样式、建筑手法都是古建专家研究的话题。它因为和五台山南禅寺大殿相似的外形和内部结构,以及诸多唐代建筑特点而被专家作为研究唐代木构建筑的佐证实物,对研究唐代建筑的规格和演进具有重要的价值。比如说大殿屋檐下有一个斗拱的样式称作斗口跳,就被建筑大师梁思成作为范例写进了《营造法式注释》中,足见天台庵在建筑学上的价值。
唯一遗憾的是,在2014年11月修缮天台庵弥陀殿时,在脊檩和飞檐椽子上发现了明确的创建弥陀殿年号。由此可以确知,天台庵创立于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长兴四年(933)弥陀殿立架上梁,之后历代皆有重修。
从此国内最早木构建筑就变成了三座(五台山南禅寺大殿、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芮城广仁王庙)或者三座半(敦煌莫高窟196窟仅剩唐代窟檐,不够完整,所以有说是半座的),天台庵黯然退后一步,成为五代木构建筑。只不过官方资料一直没有做明确更改,但在学界已成共识。
天台庵内很安静,我们漫步的脚步声清晰可闻。院落内平平整整铺砌着紫砂石板,十几株碗口粗的松柏稀稀拉拉地分布在院落的东南西三个方向。两块“省保”“国保”碑立在院落东南侧,和一座石碑相伴。站在低矮的围栏前,可以眺望远处的平畴田野和滔滔漳河,可以想象千年前古寺古僧闹中取静的修行生活。整日诵经的梵呗和着滔滔漳河的奔涌,谱写出非凡的旋律。
无论是古建专家还是古建爱好者,多数人关注的重点都是那座挑角飞檐、质朴中透着端庄大气的弥陀殿,却很少留意弥陀殿东南侧的石碑。这座石碑来历也不小,它是唐代的。碑面文字有界格,字迹漫漶不清,已无法辨识。上部有佛造像,一佛二菩萨。碑侧面和背面也有佛造像,很别致。下部驮碑的乌龟造型最有意思,它不是常见的头向前伸,而是歪向身体右侧。与扭头歪脖相对应的,乌龟的两只前脚爪也是右前爪内缩,左前爪外撑,精准地呈现出了乌龟扭头向右时应该有的姿势。古人对细节的雕刻真的令人叹为观止。
这只乌龟为什么会歪着脑袋呢?而且是歪向大殿的方向,似乎在认真倾听殿内传来的梵呗声,难道是有什么寓意吗?
有一个传说——浙江天台宗的高僧曾在这个小庙内讲经弘法,因为讲得生动,门外驮碑的乌龟久而久之就有了灵性。有一次,因为高僧讲的佛法太好听了,乌龟心有触动,情不自禁地想听的更仔细些,于是就扭着脖子将头朝着大殿歪过去了。因为听的时间过长,当讲经结束后,乌龟发现自己的脖子已经扭不回来了,从此就成了现在这样的一尊歪脖乌龟,也成了极其少见的一尊石碑造型。
当然了,这都是附会演绎而已,当不得真。这种歪脖乌龟的造型在平顺金灯寺石窟前也有一对,正好位于台阶左右,呈相对状。由此推断,天台庵里的这通唐碑,雕刻为歪头形状,也是有一定倾听佛法的含义在内的。这应该是古代石匠大胆创新的一个灵活举动,非常有意思。
唐代石碑
龙王庙院占地广
村村有庙是山西地区的一个普遍现象。这是中国古老的社庙祭祀文化的遗存,也是古代国家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这些公共庙宇还承载着“神道设教”的教化功能。
王曲村南有清代观音阁,村中有五代天台庵,村东有金代龙祥观,村西则有龙王庙,其余小庙无须赘述,它们一起组成了王曲村的完整祭祀信仰系统。这其中,以修建于金大定二年(1162)的龙祥观最令人唏嘘,以龙王庙的规模最令人惊叹。
龙祥观曾是平顺县境内惟一一处有确切建年而且是楼阁式的金代道教建筑,创建人是个道士,也是本村人,名叫张可用,其学道有成后,回家乡修建了此观。该观坐北朝南,环境清幽,景色优美,历代文人墨客多有诗歌吟咏赞颂。令人遗憾的是,该观毁于1982年冬季的一场大火。
记者一行走访时,在原址还能看到一些残存遗迹,山崖上残存一些砖瓦墙壁的痕迹。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将一座近千年的道观遗址遮掩得严严实实,不仔细寻找很难发现端倪。如此一座精美道观毁于一场无端大火,怎不令人唏嘘?
与专门的道观佛寺相比,村西的龙王庙就比较亲民。它既是全体村民春祈秋报的主要场所,也是村民闲暇娱乐的聚集地,更是以规模庞大的占地面积傲视同行。
龙王庙位于村西,现在是市级文保单位。当我们一行走进龙王庙的大院,一下子就被震撼到了。好宽敞的庙院啊!院里只有北边献殿前的几株柏树,四望空旷而深远,占地面积这么大的龙王庙见所未见。一查资料才知道,这座龙王庙的长宽竟然达到了惊人的东西宽33米,南北长51米,占地面积达到1683平方米。这个体量在全市范围内的龙王庙里,也是数一数二的。
龙王庙南边是山门倒座戏台,戏台基础未动过,只是墙壁屋顶做了改动。北面入眼先看到的是献殿,清代遗构,建于高1.1米的石质台基上,三开间宽,前檐下密密麻麻布满装饰性斗拱,彩绘痕迹明显。后面紧挨着就是正殿,两殿屋檐的前后檐以勾连搭形式相接。正殿是元代遗构,后来做过仓库,前廊都垒砌围护起来了,只有西侧一个小角门可以进去。殿内梁架上的彩绘因为见光少,看起来依然鲜艳夺目。
整个庙院四周一圈都是房屋,献殿正殿以及两侧的偏殿全部修建在石质台基上,台基前面,从东到西建有三座石台阶,这也是不常见的。东西两侧有配殿、有厢房,不过都已经塌毁了。空旷的庙院、肃穆的殿堂、残破的厢房,无不显露出一种沧桑的气氛。很难想象它曾经是全体村民们祈雨保平安的集体祭祀场所。
有龙王庙不奇怪,奇怪的是为什么王曲村里的龙王庙会有这么大的道场呢?原因也许有这样几个:一是王曲村是河南晋阳古官道上的一个交通枢纽,村子大、人口多,经济实力比较强;二是这座道场不仅仅供奉龙王及其跟班,还供奉有马王爷、牛王爷、河神、土地等各路神仙。既然村子比较富裕,每一尊神都受到高待,合起来自然占地面积就大了;三是供奉的龙王爷应该很灵验,有信众支持的基础,这才有了全市数一数二的龙王庙道场。
龙王庙院
小桥流水别致院
古民居是构成传统村落的重要元素,作为一个曾经的交通枢纽,村子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所以遗存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宅院。他们散布在村子里,很好辨认,基本上屋顶棚有蓝色彩钢瓦的都是老房子,这是一个初步的保护措施,保护日渐衰老的它们能够在风雨的侵蚀中继续顽强坚持。
王曲村现存的老房子中有几十座依然保存基本完整,有些依然住有人家。这里的古民居和漳河沿岸的其他古村落一样,基本都是四合楼院,砖瓦房居多。和其他古村古民居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一是王曲村的古民居用料高档,以青石为基,青砖瓦房占多数;二是这里的民居建筑档次高,带前廊的房屋多,什么廊柱柱础雕饰、隔扇门窗装饰、墀头压窗石雕刻等处处显出一种高雅的风范来。一个词概括就是:有品位。
在走访中,最令记者一行印象深刻的是一户很古老也非常精致的院落,在别处古村落里从来没见到过类似的,而且这个院落还和一位我市戏曲界名家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这座古院落位于村中心广场东北侧,现在挂了文保牌子,标识为“王曲一号民居”,村民们称为“过厅院”。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三进院子,布局精巧,匠心独运,颇具江南水乡韵味。
远观过厅院,青条石做基,高有1米,土黄色的砖瓦墙,沉稳而又有气势。大门开在五间房屋的偏东位置,是少见的拱券形。青台阶下左右立着两块上马石,迎面图案是凸雕而成的兽首衔环图案,兽面凶猛,生态栩栩如生,令人心生畏惧。
门前已是如此有讲究,门内大有乾坤。踏步拾阶而上,板门后是青砖甬道,迎面看到的就是一通山墙影壁。齐山墙是通往二进院的院墙,由一座奢华至极的门楼分隔内外。前院狭长,东西和南房相等长,南北却只有窄窄的两米左右。而就是这狭长的前院,却有着全市范围内独一无二的小桥流水微缩园林景观。
院子本来就狭长,院子正中却是一个浅浅的水池,东西通长,南北宽约一米,南北两边各留出半米的通道。一座小巧的石拱桥跨越水池,通往二进院的门楼。院子很小,桥更小,通道又窄得不像话,怎么看主家都是瞎花工夫、瞎花钱。这么小的院子还造什么微缩园林景观啊?
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个小巧精致的水景院落,会给主家带来多少精神愉悦呢?对有钱人家来说,为了追求精神享受还在乎这三瓜俩枣的钱吗?
王曲村其他民居
王曲村一号民居院
再来看进二进院的门楼,也是极为少见的带斗拱的屋檐门楼。三朵巨大的斗拱重重叠叠有五六层之多,营造出一种奢华的气派。与之相衬的是,门下两侧各有一对夹杆石,青石质地,近一人高,图案为牡丹云纹抱鼓形。这个门楼如果去掉两侧的院墙,完全就是一座牌坊的样式。进门的夹杆石内侧还有一对抱鼓石门墩。两侧的院墙顶端也是砖雕斗拱带砖檐,一看就有一种气势不凡。一个二进院的门楼作如此处理,可见主家的财力和对院落布局的讲究。
二进院是个五裹三的四合院,格局和大家常见的没啥不同。五开间的北房是个过厅,最特殊的地方在于过厅屋顶内部竟然也有罕见的装饰。主家在脊檩下别出心裁地做了一组垂花柱样式的雀替,紧贴两侧的大梁二梁。这在房屋梁架结构中除了装饰意义外,没有其他用处。如此做法,实属罕见。
第三院主房前有廊檐,廊檐下设有斗拱,前端雕刻成卷云纹。四根柱子之间有雀替装饰,下端的柱础石雕饰奢华,极尽精妙。柱础约有半米高,是组合型柱础,采用透雕、圆雕、浮雕多种手法。雕工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其他门窗隔扇压窗石等处同样精巧细致,不多赘言。
这样一个雕饰精美、格局特殊的院落,在王曲村是独一份的,在全市范围内也很罕见。如此精致院落,看久了,自然而然会生发出对古人生活的向往。现代人常说生活要有仪式感,这可能就是最大的仪式感了吧。
如此精致院落如果仅限于房屋结构,装饰奢华,还不足以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绽放精彩。在历经风雨沧桑后,这个院落迎来了一位梨园名家——著名的上党梆子表演艺术家段二淼(1899—1969)。他是平顺赤壁村人,曾于1919年至1930年在王曲村三乐班当领箱掌班。当时他就在这个院落里练功授徒带班演出,闯出了上党梆子戏的新天地,后来他被誉为“上党戏圣”“上党戏曲泰斗”。
一个古老而精致的民居院落装满了创建人的精神世界,装满了数百年的沧桑风雨,也装满了一代戏曲名家的芳华踪迹。这些物质的遗存、精神的财富,使得王曲村这个古老的院落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古老的村庄,享受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也造就了一方厚重的民俗民情。它历经喧嚣与繁华,挺立在浊漳河岸边,挺立在曾经的古官道旁,带着独有的自豪,迎接着一拨又一拨古建专家和文旅爱好者的朝拜。
浊漳河(远处高塔为国保原起寺内宋塔)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3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