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文化聚焦
在图书市场中,少儿读物是大众读物,但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却未能“借”少儿读物的强势东风获得发展,市场表现欠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出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艺术教育的地位显著提升。新课标的颁布从国家层面上再次强调了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更重要的是要让大众学会欣赏,提升审美。个人的成长与民族精神的延续都需要艺术知识的普及性教育,除了学校的艺术教材之外,还应该有课外的艺术类普及读物。突破传统“冷门”桎梏,艺普图书应有美好春天。
在图书市场中,少儿读物是大众读物,市场分析机构会定期为当期图书进行市场排名,音乐类图书是小众读物,二者结合的产物——少儿音乐类图书,尤其是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却未能“借”少儿读物的强势东风获得发展,市场表现欠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一现状并非无法改变。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艺术教育的地位显著提升。新课标的颁布从国家层面上再次强调了艺术普及教育的重要性,尤其是对青少年、儿童的艺术教育,不应仅停留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更要让其学会欣赏,提升审美。这就要求除学校艺术教材之外,还要有课外艺术类普及读物。
笔者走访了所在城市的几家大型、中型及特色书店,发现少儿音乐类图书存在品种单一、总体数量偏少、陈列位置不佳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少儿音乐类图书以曲谱、歌曲集、考级资料为主,且书店配存副本量偏少,一般都集中摆放在书店内较偏僻的位置。除这些技能训练类的少儿音乐图书外,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则更少,甚至没有。浏览网络书店时也会发现类似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艺术教育在我国教育圈领域长期处于“外圈”位置,且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从现实来看,艺术教育的确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随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而进步。艺术教育在我国从无到有,亟待从弱到强。近些年,社会上各类少儿艺术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表面上呈现出欣欣向荣、一片繁荣的景象,然而深入研究后,可以发现艺术教育的“外圈”现象和“功利”性。许多家长送孩子学习艺术,本意可能仅仅是想让孩子掌握一门特长,陶冶情操。但随着学艺道路上投入的财力、人力越多,孩子逐渐长大,学校课业逐渐繁重,家长不得不进行取舍,其往往让孩子放弃学艺,为学校的主课“让位”;坚持学艺的则希望让孩子凭借加分或特长优势在升学、择校等中获益。艺术教育地位的“畸形”导致相关图书市场随之固化。活跃在市场中的是考级的资料、练琴的曲谱……而与艺术追求的本源——审美提升相关的音乐类图书却常常被忽略。
其次,孩子的书架是有限的。一个人在其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能自主购买多少本课外图书,有多少时间可以阅读这些课外图书,而除了学校推荐必读的中外名著、名家名作这类长销书外,又有多少新作能“塞”进一个孩子有限的书架与有限的阅读时间里?与书店讲究“有效陈列”一样,出版社也会考虑“出版效率”,因此,近些年总会看到各类长销书霸榜,而新作则往往雁过无声。从“出版效率”上来看,把精力放在冷门图书上似乎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最后,现有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非绘本)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较单一,整体风格偏向成人化。笔者在购置了相关图书后,发现现有的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非绘本)的内容质量都很高,有介绍音乐家故事的人物传记,也有介绍乐器、乐曲类型的艺普读物等,但其在体例结构、文字风格、排版设计上较成人化;而绘本类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又相对低龄,内容偏浅,不能满足各年龄段儿童与青少年的艺术审美需求。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以及“双减”政策与“课后5+2延迟服务”的出台,艺术普及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得到了重视。艺术普及教育并不要求每个孩子都能在某一艺术专业领域专精专能,而是强调普遍的审美能力的提升与必要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与孩子成长中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语言文字能力、基本道德法治能力、基本计算与空间逻辑能力以及对自然界现象的基本理解能力等是平行且同等重要的。家长、学校、社会应从观念上矫正艺术教育非“精”即“弃”的错误思想。并非从小学习一门乐器,以几年考过十级为目标才算接受艺术教育,舍弃艺术教育,在成长过程中丧失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也是令人惋惜的。就个体而言,接触普及性、入门性、了解性的艺术知识对其记忆力、想象力、抗压能力、情感宣泄能力等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作用。我们往往能从名人传记、成功案例中看到在本职领域里专精,同时又拥有某项音乐技能的全才,如爱因斯坦、袁隆平爱拉小提琴,屠呦呦、钱学森爱弹钢琴,普朗克既会弹钢琴又会演奏管风琴等,他们的音乐技能水平可能无法与专业演奏者相提并论,但这类普及性的音乐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帮助是不可忽视的。就整体而言,如果大众尤其是孩子从小能接受一定程度的普及类艺术知识的熏陶,那么对整个民族审美能力的提升、创造与创新能力的加强以及民族之魂的铸造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民族的性格融于民族的文化之内,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五千年之久,靠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气神,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我们要为后人留下的,许多都需要靠艺术来传承。传统文化里的绘画是艺术,歌舞是艺术,戏剧是艺术,书法是艺术,文学是艺术,建筑是艺术,就连日常做饭、吃饭使用的灶具、餐具也是艺术,而音乐以及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在大艺术门类里占的比例较大,这些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魂魄。
只有社会大众都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普及类读物才会与语文、数学等相关学科的课外普及读物同样重要,同样有大量的市场需求。
科普图书与艺普图书在本质上都是面向大众的教育类图书,但在市场反馈上却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2021年北京开卷的年度市场报告显示,少儿科普百科类图书的码洋占比已经超越少儿文学,20年来首次位居少儿图书市场的第一阵列。少儿科普图书市场的繁荣与消费者的转变、销售途径的转变以及图书质量的提升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也与艺术普及类图书息息相关。
就消费者而言,当下儿童和青少年的父母多为“80后”“90后”,这一代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同样艺术素养也较高,对孩子的阅读要求也随之提高。这与过去少儿文学占绝对优势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过去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要求大多以锻炼写作能力,提升阅读能力等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主,而“80后”“90后”家长则对孩子的科学素养、人文艺术素养有更高的要求。同时,消费者的阅读方式也在改变,亲子共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孩子共同读故事”与“和孩子共同学习知识”同样重要。就销售途径而言,网络销售规模的持续快速扩大使得少儿图书市场的实际消费者很大一部分转为家长,由家长“替”孩子购买。对于家长而言,知识普及性的读物可能比内容未知的少儿文学或有沉迷上瘾风险的连载动漫更有吸引力。消费者的转变和消费途径的转变成了少儿科普图书快速增长的动力,而这种转变同样也应成为包含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在内的艺普图书增长的支撑点。
此外,少儿科普图书也随着市场的繁荣而越来越精致,科普种类不断丰富,科普内容与时俱进,呈现方式多彩多样,最终这种品质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少儿科普图书市场更加繁荣。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应在内容质量上向科普图书学习,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其一是提升图书质量的同时推进其数字化发展。孩子天性好动,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对事物的好奇心来得快,去得也快,要想让孩子耐心地把一本书读下去,“有趣”是核心,“漂亮”是必备。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可以以“学知识”为卖点吸引家长购买,鼓励亲子共读,但孩子能否将一本书读下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图书内容能否“抓住”孩子的眼球。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还可以利用音乐“听”的特殊属性,利用同步的数字资源,与文、图结合,多维度地调动孩子的不同感官,让孩子的阅读变得立体。随着技术的发展,同步数字资源应是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契合度最高的一种合作模式,扫码收听收看扩展内容的数字出版技术不断革新,似乎一夜之间所有类型的图书都变成可以“扫码”的了。借助同步数字资源,文字、图片可以直接与声音结合,所见即所听,所听即所见,大大提高了人们知识记忆的能力。数字资源的加入可以模糊“常见”与“冷门”的界限。以乐器为例,有些乐器在日常生活中十分罕见,如果仅用文字来记录描述,而孩子们在读完之后接触不到,就几乎等同于从未读过。而借助数字资源可以让孩子们通过阅读与收听接触“冷门”乐器,在今后漫长的人生中,当其偶然听到一段“冷门”乐器的演奏,便会有一种找回记忆的兴奋感。借助新技术,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在内容呈现方式上可以“脱胎换骨”,真正意义上成为艺术中的图书,图书中的艺术。
其二是图书内容可与自然科学相结合。音乐是人们传达思想、表达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声音的、情感的、时间的艺术,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人们熟识音乐可以传达思想、宣泄情绪的感性一面,却往往忽视了音乐也同样建立在理性的方法与秩序之上。音乐的背后是科学,音乐也是科学的表达形式之一。因此,“艺普”不可与“科普”脱离,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的内容应同时包含艺术与科学的知识。如美妙的乐曲带给人审美体验上的愉悦,而旋律与节奏是如何符合人体感受规律的却属于生物学研究的范畴;小提琴通过弓毛与琴弦摩擦再经琴体引发共鸣,在演奏家手中可以发出或阴柔或阳刚的音色,而我们常听说年份愈久的琴音质越好,这背后又有木质材料风干年份、密度与硬度变化这样的物理学知识;而通过声学的研究,揭示出声波与调制控制声波的原理,又开辟了一门新的艺术——电子音乐,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电声乐器,制造出了自然界中不存在的奇幻声音,为影视、戏剧等艺术带来更多的可能。
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作为图书市场中较为“冷门”的一类产品,现阶段,出版社与经销商对该类产品的态度是谨慎的。但是作为出版人,一味迎合市场也是不理智的,出版社应有所准备,引领新的阅读方向,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抓住更有可能增长的爆发点,从出版出发,为大众审美能力的提升、综合素养的提高贡献出版领域的社会价值。面对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编辑仍要以“内容为王”、品质优先为宗旨,出版社要给予其必要的“容错”空间,优先考量社会效益,在市场磨合中寻找平衡点和突破点,在“冷门”中打造“爆款”,以“爆款”推动整个品类的兴盛。除此之外,借助大IP品牌化,有针对性地在学校举办公益讲座,与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合作,邀请科普宣传达人以及在音乐界有影响力的专业人士参与图书编辑并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宣传等方法,也能推动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的快速发展。
然而,少儿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的发展道路上仍面临诸多现实问题。
首先是版权问题,包括图书制作之前素材引用的版权问题和图书出版后的版权保护问题。在数字化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搜寻资料的方式途径更加多样化,作者的资料库显著扩大,然而版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策划编辑与作者商量图书内容时,总是会被素材引用的版权问题所困扰,千篇一律地使用无版权问题的公版作品会导致图书同质化,而若想使用热门艺术作品又会导致版权费高涨,出版成本飙升。所以,我们一方面呼吁音乐人、艺术家一起为音乐普及、艺术“科普”做贡献,不完全出于商业考量将自己的作品以知识普及的形式呈现给大众;另一方面,我们也鼓励有原创能力的音乐人加入作者的行列,在音乐知识普及的过程中推出自己的作品。在图书出版和同步数字资源上线后,要注意版权保护。纸质图书的盗版问题已非常严峻,数字版权资源的监管保护目前仍存在不完善、难以完全防御的问题,一旦数字资源被盗版,出版社与作者将面临更大的损失。
其次是成本问题。音乐知识以纸质资源与数字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固然效果更好,然而也会带来制作成本高昂的问题。精良的音频、视频制作价格都不菲,在价格战愈发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利润被无限收缩,高投入并不一定能带来高回报,甚至还有可能成为负担。随着成本的增加,加之要适应书店与平台的各种营销活动,图书的定价必然上涨,然而市面上定价高、口碑好的图书并不少见,可见归根结底仍要以“内容为王”。如果消费者在购买后认为物有所值,那么成本的上涨也就不再是不可解的问题。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对艺术的需求也日益增长。恰逢“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以及新课标的颁布,艺术教育尤其是艺术普及性教育迎来了春天。音乐作为综合核心素养中的重要部分,是孩子所需了解的必要知识,时至今日,这门古老的学科始终焕发着活力。出版行业承载着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信息的重任,在“天时地利”的时代背景下,出版人应该努力改变现状,大力发展音乐知识普及类图书,为图书市场增添新活力。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907/30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