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文化聚焦

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博物馆书画修复技艺让文物“活起来”

2023年08月10日 00:00

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书画修复技艺具有重要地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密切,西方现代文物保护理念及现代科技对传统修复技艺产生一定影响。在博物馆书画修复中,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不断碰撞。为了实现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应在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基础上合理融入现代理念,从而实现对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在2004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随后,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技艺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2008年,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前,书画修复技艺在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现代文物保护理念及现代科技对传统修复技艺产生一定影响。在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应当厘清问题所在,理性寻求书画修复技艺的发展之路。

认同传统书画修复技艺的独特价值与合理性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具有独特价值

我国于2008年将古字画装裱修复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表明我国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非常重视。为了促进其健康发展,需从多维度挖掘传统手工技艺的内涵及价值,为探索发展之路奠定基础。首先为技艺价值,即在修复技艺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总结和积累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例如,选择环境,区分纸绢特点,收集补缀材料,调试浆糊浓稠度,合理控制封挣时间,排刷以及排笔的力度,速度和角度等参数。上述内容均是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重点,也是传统书画修复技艺的重要内容,能对修复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其次为艺术价值。我国古代的书画作品并不具有统一的尺寸,其所描绘的内容也并不一致,因此在装裱材料和样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宋代的绍兴装、宣和装,明清时期的装裱形式等均彰显出各自时代的审美特征,艺术价值极高。最后为精神价值。从表面上看,传统书画修复工序较为简单,但若要保证较高的修复质量,则需要修复者具有较强的平衡控制能力。平衡控制能力虽然与先天的天赋有关,但也必然与后期的实践具有密切关联。现如今,人们往往将手工技艺表达为“工匠精神”,这表明传统书画修复技艺不仅彰显了工序价值,同时也表现出技艺拥有者精益求精、钻研专注的精神,这正是传统书画修复技艺传承的核心。

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具有合理性

在修复方面,材料和技巧特性是书画作品文物特性的表现,其中,材料特性是技巧特性的基础和前提,对技巧特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技巧特性和材料特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作用,二者之间相互辅助,相互制约。

例如,我国传统书画作品以纸绢为绘制材料,因为纸绢具有较强的吸水性且质地轻薄。因此,在传统书画技艺的四个主要步骤中,水的运用就成为重点。对水的运用包括对古旧书画的清洗,对浆糊的调配以及书画作品反复的润湿和干燥过程。这一循环将导致修复的范围不限于破损区域,初学者通常难以掌握。但如果修复师具有丰富的经验,便能保证作品墨色和颜料的稳定性,在对书画作品进行浸泡润湿处理后,不仅不会对作品造成损坏,还能提高基底纸张的强度。这也是基于材料特性的一种传统书画修复保护手段。

由于书画作品中的镶料、命纸等的材质并不相同,一旦遇水所形成的伸缩膨胀率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即使要对书画作品做同步润湿,也需要区分不同区域的水分,避免干燥后出现个别位置褶皱不平,甚至因把控不好水分,使得作品在未完成修复前就出现崩裂的现象。由此可见,书画作品的材料特性影响着修复技巧。很多书画作品都表现出材料特性与技巧特性的融合,也进一步说明作为东方特有的艺术种类,书画作品的修复不应当照搬西方技艺。从文物特性的角度来讲,坚定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基于现代保护理论与修复原则创新修复理论体系

挖掘传统书画修复理论

我国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历史悠久,但因为早期主要以民间匠人为从业者,因其文化水平有限,少有记载的文字流传至今,致使这一技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只能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直到唐代,人们才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一书中找到关于书画装裱和修复的记录。之后,在文人墨客的介入下,出现了更多的书面阐释。虽然记录的文字比较零散,但也能看出其中的文物保护观念。明代以后,书画市场的活跃度提高,书画装裱行业发展迅速,各个地区名手辈出。《装潢志》是全面记载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的一部著作,书中对书画的收藏方式、保存方法、修复工艺等进行了详细介绍,还介绍了修复的标准以及修复工作应秉承的工作态度。发展至今,越来越多的文学著作记录了传统书画修复技艺,这对当前书画修复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综上,我国传统书画修复在理论与技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实践相比,理论探讨仍存在诸多不足,导致我国书画修复在国内外同行中缺少说服力。因此,当前仍需要在传统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传统书画修复理论成果。具体而言,可以对传统书画修复师进行采访,以影像或口述的形式记录其在长期实践中积累出来的经验,经过整理后将其作为系统的书画修复理论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书画修复行业标准。此外,为了使传统书画修复技艺成为专门学科,需要突破门派偏见,培养专业人才进行传承,使其发扬光大。

正视现代保护理论和修复原则

西方虽在文物保护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现代保护理论,但期间也存在讨论和争议,后来在20世纪达成基本共识,形成了当前所谓的现代保护理论。我国在翻译这套理论规范时,表现为各类原则,如安全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完整性原则、可逆性原则、可辨识性原则等。这些原则均指向修复后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为了达到修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

西方现代保护师运用现代保护理论,往往会充分了解其背后的发展脉络及理论逻辑。但我国和西方国家在语言和文化方面存在障碍与隔阂,因此,我国书画修复领域的从业人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与国际同行进行深层次交流,更多地是通过考古领域或建筑领域的移译,了解其他国家的经验。经过移译后,由于其理论内容更具考古化和建筑化特点,将其应用于书画修复领域易造成误解;甚至一些理论具有复杂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对立关系,为了化解误解,解决矛盾冲突,需要重新审视现代保护理论,特别是绘画保护方面的内容,以便将现代保护理论和修复原则更好地运用到传统书画修复工作中。

合理借鉴现代文物保护理念

近些年,我国充分学习现代文物保护理论,对现有书画修复理论予以创新。例如,“全色”是四大修复工具之一,通过与国际同行进行交流,“全色”的操作原则被总结为“有据可依”与“无据可依”两种。其中,“有据可依”是指,若书画缺损位置可以借助未损时的影像资料或周围的笔迹还原,修复者就可以将底色补全,予以接笔,保证作品的完整性,同时还强调修复内容的真实性。而“无据可依”是指,若无法推测出损坏的作品缺损位置的具体内容,则只需对其进行补色,不需要枉然接笔。在现代文物保护理论的背景下,“无据可依”的接笔并未得到支持。20世纪60年代,考古领域有意识地避免“无据可依”的接笔,但在馆藏书画作品修复中并未意识到这一点。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对书画“全色”的尺度问题进行考量,对于“无据可依”的缺损形象,修复者和研究者逐渐认同只补全底色,不接笔的方法。

由此可见,基于“全色”修复工具的两种原则,以中国传统的“全色”方法为基础,同时合理吸收现代文物保护理论,打造出了具有中国书画修复文化底蕴且对修复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操作规范。这也是我国传统书画修复技艺合理借鉴现代文物保护理念而形成的新原则,进一步丰富了我国的书画修复理论。因此,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的背景下,应当以辩证看待为基础,大胆借鉴有利于书画修复发展的理论,进一步完善我国书画修复理论体系。

运用科技手段推进书画修复技艺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运用科技手段,科学化发展书画修复工作

安全性原则在现代文物保护理论中非常重要。为确保该项原则得到贯彻落实,从18世纪开始,西方文物修复工作者便开始在绘画材料、绘画技法中应用一些先进的物理学研究成果和化学研究成果。20世纪30年代,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博物馆体系下的文物保护行业取得了较大发展。许多国家陆续建立了文物保护科学实验室,并于罗马举办了有关艺术品科学检测和保护研究的首届国际会议,这一会议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标志着文物科学保护与修复在西方现代博物馆体系下逐步专业化。

传统修复和现代保护之间的显著差异源于科学观念及方法的介入,后者不仅能保障文物保护的安全性,也能推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科学的加盟有利于保护与修复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从认知材料逐步深入了解其劣化机制和作用机制,这些内容在修复工作中都是重要且无法分割的组成内容。

从修复及绘画材料研究方面展开分析,20世纪50年代,研究式保护这一概念风靡全球,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人员的努力下,我国古代人物画珍品《女史箴图》得到了科学研究与分析,但当时我国博物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没有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才开始重视科技文保这一观念,并在各大博物馆逐步建立文物保护实验室。这一改变也使我国获得了很多研究成果。

从光学检测技术的应用方面展开分析,在修复西方油画之前,一般需要借助光学检测与分析。修复者通过使用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充分了解油画作品内部的构造,还能将既往修复痕迹清晰地展现出来。该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油画方面,在书画修复工作中也产生了积极作用。很多书画作品看似“天衣无缝”,但在使用该项技术之后,会展现出其曾经的沧桑面貌。

从现代数字图像技术方面展开分析,在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可以利用数字化转换的方式对传统图像进行处理,进而获取数字图像。这种技术目前已在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领域亦是如此。在高清、精准的数字成像技术的辅助下,各类检测工作基本都能顺利开展。研究人员除了借助该项技术采集图像数据之外,还能借助相关制图软件提取底稿与线稿、分析伤况与病害、模拟复原文物等,从而制订出科学的修复方案。

目前,我国书画保护工作者已经非常熟悉以上科技方法和手段,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具备广泛性、普遍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记录并公开修复过程,解决真实性问题

由于观者难以直观区分修复添加和作品本身的部分,因此,对文物作品的修复通常会出现真实性问题,该问题归根到底是因为公众不了解文物修复过程。一些国家为了增强艺术品修复在社会上的公信力,会将修复过程记录下来,通过案例的形式将修复过程公开,使得修复公开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换个角度来看,这些批评与关注能够对书画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近些年,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博物馆,先后实现了文物信息的数字化和公开化。但相较于海外各大博物馆,我国文物修复信息的公开性仍然有待提升。

将科学研究和实践运用充分结合起来,在修复中得到升华

20世纪50年代,科学保护掀起热潮。一些西方研究学者认为,作为保护的一个分支,科学保护应当由保护师完成;而作为科学的一个分支,保护科学应当由科学家完成。事实上,二者不仅各有分工,还存在一定的关联,而这一问题在我国还有待解决。虽然我国已经形成强烈的科技文化保护意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也较大,同时在书画修复的研究成果上大量应用了现代科技,但是上述研究成果并没有完全被投入实际应用中。很多文物修复人员技术精湛,对科技的依赖程度较低,这样虽然能丰富书画修复知识,但实际上没有对保护实践工作产生影响,所以这也是需要重点解决的事项。从时间角度进行分析,从传统修复过渡至现代修复是必然趋势;但是从文化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现代化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技术。

综上所述,从某种意义上说,书画修复技艺的发展是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保护与传承,在传统和现代有机融合的背景下,为了促进我国博物馆书画修复技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对传统书画修复技艺的独特价值与合理性表示认同,运用现代保护理论与修复原则创新修复理论体系,发挥科技手段的优势,引导书画修复技艺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810/30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