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特别策划
中医与华夏文明的起源考证
伏羲上古华夏文明
说起中医文化,不得不从中华文化说起,我们知道中华文明已有上下五千年的沉淀,五千年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但其主线却从未动摇!
有记载的中华文明起于夏商周时期,甚至更早的一些传说:如盘古开天地、神农尝百草、河图洛书、伏羲女娲、炎黄争霸等等;其中,盘古开天地及伏羲女娲的神话故事与古西亚地区的上帝造万物、亚当夏娃的宗教故事极其神似。让人不得不怀疑人类文明最初是否同一起源。
然而,华夏文明在发展过程中走出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形成了以河洛象数、九宫八卦等作为核心哲学思想的一条文化长河流淌至今。好了,说了这么多,你该问:中医文化在哪呢?接下来就跟您详细讲一讲:
在远古时期,一切刚刚开始萌芽,社会的生产生活各领域是不分科的,甚至有时候一人要身兼数职,例如:黄帝身边的歧伯,既是宰相政治家的角色,又是上通神灵的巫师的角色,既要上懂天文,下知地理以保障民生发展,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医生以解决百姓健康问题,而活在那个年代,平时肯定也免不了下地干农活了,这便是上古“巫医不分”的来由。当时各学科、各领域均要从华夏哲学直接汲取演化以投入使用,因此,华夏医学也绝无例外。于是就有了后世“医易同源”、“道医同源”的说法。
河图洛书
中医理论的血脉与来源
前面讲到,“河洛象数——九宫八卦——阴阳五行”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哲学体系。智慧的华夏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意识到宇宙的无限延展性,同时也领悟到万物发展的周期律,那么用道家庄子的话说“吾生也有涯,其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那生活中遇到问题该怎么解决?从事物发展周期律中寻找答案!华夏先人将周期看作一圆,用取类比象、推演络绎的手段方法在圆上划分不同的节点,既符合了哲学整体观,又用分类匹配的方法以保障问题的处理结果,可谓超然卓越!
中医的境界如同佛学讲的“以手指月”,玄虚的是手,真实的是月,说法不重要,方法很重要,而很多人都本末倒置了。中医之所以技艺精湛,正是因为在方式上不断自我否定。接下来我们看中医是如何落地的,中医的落地方式无外乎两种:一个是内服方药;一个是外部理疗;内服方药体系起源的首部经典是《伤寒杂病论》,针灸推拿体系起源的首部经典是《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的出生年代考证
针推体系源于人体经络学说,而经络学说迄今为止经过考证并流传下来的唯一一部文献便是《黄帝内经》,十四条正经360多个穴位记录的精准清晰,最令人费解的是,即便是运用现代高科技,从无到有地找出这么多经络穴位都是一件极难实现的事,更何况在生产力极其低下的远古时代。而关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黄帝内经》成书于公元前96年即《史记》成书时间,到公元前26年《汉书·艺文志》成书之间!
理由如下:
1、《内经》文辞表达习惯明显异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语言形式,而黄帝时代甲骨文并没有出现,更不可能有这么精湛的表达文字;因此排除了战国以前乃至黄帝时期成书的可能;
2、秦朝以法家治世赢得天下,而西汉初年至武帝独尊儒术之前,始终推崇先秦道家“黄老之学”,著书立说多有假托黄帝及其臣子的习惯,而武帝之后历代始终是以儒家治世直至清末民国时期,故而推断,这段时间是《内经》成书可能性最难得的时机;
3、公元前96年的《史记》记述了汉以前所有重量级人物、事件、及其典籍,而《黄帝内经》这么重要的文献却从未提及。而公元前26年的《艺文志·方技略》是现今为止首次提出《黄帝内经》的文献记录,此间也正是中华文明思想从道家向儒家大转折的关键时期!
4、经现代考证,《黄帝内经》七篇大论的词语习惯与其他篇幅也明显不同,故判断该书并非一人一时之所作,只是在此期间恰好完美收官而已!笔者推论,能组织编纂如此巨作也非常人之所能为,高度怀疑该书与某些诸侯王公贵族集合的门客团体有关,很巧的是,就在这一时期,推崇道家思想的淮南王刘安召集了“八公”等数千门客编写了《淮南鸿烈》,也不排除其中有大量医学有志之士组织整理《黄帝内经》的可能。
中药与方剂的历史由来考证
说起中药,我们能联想到最早也不过是神农氏尝百草的故事了,然而这一点又让人费解了,即便是科技如此发达的当代,从大自然成千上万的物种中寻找出几百种能精准解决人体疾病问题的草药作为药材使用,恐怕是几代人都难以完成的事。更何况在远古时期。中医难在探寻标准,而并非难于经验积累,中医的经验积累一定是医者在精于复杂的哲学逻辑和辨证思维基础之上的。
目前有文献记载,史上最早的方剂典籍是商朝宰相伊尹写的《汤液经法》,相传是一部将道家思想的中医食疗和方药相结合的著作。伊尹本是商汤的重臣,但他厨艺精湛,“以厨论天下”赢得了汤王的高度认可并封为宰相结束了夏朝的统治,《道德经》所讲“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典故也源于此!于是伊尹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入口问题,被后世尊为“中华厨祖”,生产力低下的年代,百姓每天吃的饭是一碗汤,生病了也是一碗汤,所以上古“医食不分”“医食同源”,然而可惜的是该书早已失传,非但如此,在《伤寒杂病论》以前的所有方药有关的书籍均已失佚!没错!仅存一本书,名曰《伤寒杂病论》,为什么会这样?很简单,《伤寒论序》中也曾提到,当时的人追逐“官本位”,忽视养生和健康,医生社会地位并不高,若是王公士族身边发生点小事必会载入史册并代代流传,医生医术则远远没有那么受重视,又常常遭遇兵荒马乱难免会造成经典遗失,汉末三国时期是一个重要节点。若无《伤寒》传世,则方药体系必如暗夜游魂!又幸得王叔和的意外发现并整理,以及北宋发明的印刷术,才让经方一脉流传至今!
此文希望能令中医这曾经被误解、埋没的文化,再次被人们看到,从而使中医这一沉睡的东睡狮再次得到大家的认可和关注。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3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