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研究

2023年04月17日 00:00

博物馆是我国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也是建设我国文化产业,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具体来看,博物馆一种非营利性质的为社会服务的机构,面向社会大众具有教育和观赏功能。同时,博物馆中的文物也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因此需重点做好博物馆的日常管理工作,提高博物馆工作者的文物陈列和保护意识。实践中,不断完善文物保护设施,不断提高工作人员责任与业务能力,并做好动态观察,确保文物保护的实效性,从而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文章以此为前提,进行如下讨论。

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概述

博物馆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持科学的态度,具体来看,文物往往具有更突出的特殊性因此,在对文物进行保护,需于其他实物。同时,文物十分深厚的精神价值与历史价值,是我国五千年发展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对文物进行陈列时,需对文物的顺序和内容进行合理规划。

我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和文明的大国,拥有大量文物为确保这些文物在当代发挥出价值,博物馆需要在对文物进行陈列时,做好保护工作。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很多博物馆在进行文物管理和保护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未能配备专业的人员和专业的设备,或是在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时,未能树立先进的保护理念。同时,文物保护的责任人同样未能对文物陈列、文物保护做到深入研究,没有提出更具可行性的办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护工作的整体水平。

博物馆文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博物馆文物保护设施不完善

目前,无论是通过考古方式获取的文物,还是社会层面获取的文物,都需要统一移交博物馆,由博物馆对其进行入库,之后当需要对文物进行展示和陈列时,再转移到展览区域。但是,考虑到文物本身特殊性和脆弱性,文物进行转移时,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温湿度、光照)影响,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对此,需要对文物存放问题进行细致的考量

针对文物存放问题,不同博物馆文物保护水平往往有所差异。例如,在国家级博物馆中,因为有着更先进的技术、设备以及更充足的资金,一般能够实现对文物的最大保护。在一些基层博物馆中,由于设备和人员普遍不足,加之陈列空间有限,内部环境条件也不够理想,就很容易使文物存放期间到有效保障。

管理人员责任意识有待提升

管理人员是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主体力量,因此需要不断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同时提升其业务能力和责任意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很多博物馆管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开展高质量的文物保护工作。例如,在与文物进行接触的过程中,未能做好对文物隔离保护或者是在文物交接的过程中出现了损坏文物问题以及在对文物进行陈列时,造成文物丢失。这些问题不仅文物还会影响博物馆的誉。

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不足

博物馆在开展文物陈列和保护工作时,往往会涉及大量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包括但不限于研究人员、保管人员、清洁人员、运输人员等。其中,每一个环节需要对应的负责人保证文物状态。但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随着我国文物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文物的保护、运输、展览等工作也在不断增多。这就很容易使文物在以上环节出现损坏风险,如运输环节的风险陈列环节的风险转移环节的风险等。同时,由于工作人员未能在文物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文物的细节观察,未能及时发现和记录文物的状态变化因此能在第一时间处理相关问题而加剧了对文物的负面影响。

缺乏动态观察

文物本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的内部结构很容易发生变化。目前,一些负责文物保护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文物保护意识,缺乏对文物的动态观察,导致其无法发现文物的细微变化,也无法对其他部门进行反馈这容易使文物受到其中,常见的文物变化主要表现四个方面:第一,书画类的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容易出现掉粉现象容易在卷起画卷的过程中发生连;第二,纺织类文物本身的强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同时伴随褪色现象第三,骨、角、牙器类文物很容易老化、开裂、变脆第四,陶器、瓷器、砖瓦、玻璃等质地的文物则很容易出现机械性化学性损坏。

以上问题都会文物造成损害,且在造成损害后往往很难甚至无法对文物进行复原,进而给博物馆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需要博物馆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重点做好文物的动态观察工作

强化博物馆管理人员的文物陈列与保护意识

强化管理人员文物管理保护意识

在开展文物陈列展览活动的过程中,为确保其科学性、教育性和研究性,博物馆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向广大游客讲解相关展品及知识。同时,考虑到博物馆陈列展览文物数量较多,在进行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能够准确判断环境因素带给文物的影响,并对文物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以江西客家博物为例,收藏12000多件文物,种类繁多。首先,不同的文物不同的质地,这就对文物搬运和文物陈列展览的环境提出了要求,同时需要工作人员不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例如,在对木构件与木质文物采取保护措施时,需重点考虑湿度因素。同时,避免人体与文物进行直接接触,管理人员需做好对文物隔离管理。其次,针对不同的文物不同的陈列要求,具体表现为文物管理保护期间需要注意的诸多细节最后,健全与完善文物保护日常管理制度,明确文物工作流程。同时,针对文物陈列展览的环境进行检测、评估和预防,以免文物在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受到外部因素或为因素的影响而被损坏。

重视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环境控制

第一,环境湿度。具体来看,不同文物具有不同的材质,而不同材质的文物对环境湿度有着不同的要求。其中,环境湿度变化很容易引起文物的化学反应,使其出现形变或受到腐蚀。因此,如果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在对文物进行陈列展示的过程中做好环境湿度的控制,必然会给文物造成不同程度害。其中,针对纸质类文物,管理人员需将环境湿度控制在50%60%之间。这是因为如果环境湿度,很容易导致文物纸张出现纤维水解的问题如果环境湿度过加剧文物纸张的脆化。在对泥塑、青铜类文物进行环境湿度管理时,则需要保证环境的干燥程度,一般需将环境湿度控制在42%以下,免文物出现锈蚀问题。在对古代玻璃文物进行保护时,如果环境湿度超过40%,很容易引起“玻璃病”,因此同样需要对其进行慎重保管。

第二,环境温度。文物保管环境温度的不断上升,往往会加剧物质的化学反应不同材质文物会随着温度的上升出现相应的物理性能变化,如热胀冷缩形变等,从而导致文物损伤。同时,文物保管环境温度变化也会引起湿度的变化。这就需要管理人员重点做好文物保管环境中的温度控制。不同材质的文物需要在不同柜中进行陈列。针对性质脆弱和重要的文物,采取单独陈列管理方式。另外,在保管文物的陈列柜中,管理人员需放置保温保湿材料,以此控制陈列馆内的温度和湿度

第三,光线辐射。光本质上是一种能量,光能量同样会引起文物的化学变化,如果不对光线进行有效控制很容易影响文物。例如纸质文物光线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老化褪色、光泽改变等问题。因此管理人员在对文物进行陈列展览和保护,一方面需要考虑自然光源的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考虑人工照明的影响。其中,在对自然光源进行控制时,工作人员可对其中紫外线进行过滤,同时在文物陈列展览玻璃上一并做好紫外线的过滤处理。而在对展厅内照明进行管理时,需重点关注光辐射问题,避免文物长期受照影响受到损伤在此期间,管理人员应当分别从光照强度、光照色温和光照时长角度进行把控。

增加文物陈列与保的资金投入

需要增加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资金投入。这是因为博物馆的文物陈列与保护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同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支持,只有这样,确保博物馆日常工作行。具体来看针对博物馆文物陈列和保护的资金投入,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

第一,国家及相关机发挥自身职能博物馆运营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不断扩大博物馆的面积,更新博物馆的技术,完善博物馆的设备,引进更多优人才

第二,在资金投入方面,除了国家支持外,需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宣传吸引更多人进入博物馆参观文物,然后通过收取门票的方式,为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三,博物馆可选择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制作文物相关周边,然后通过产品售卖的方式增加收入。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文物周边质量对其进行合理定

利用创新技术提文物保护水平

第一,文物护技术。对新技术的探索和应用可显著提高文物保护成效。近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技术不断发展,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果,实时监测技术、无损检测技术文物清洗技术等都投入文物保护工作中。其中,无损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物质的声、光、电特性在无破坏、无接触的基础上对文物进行检测,从而判断文物是否出现裂纹博物馆管理人员以此为依据对文物进行预防性管理。目前,无损检测技术在雕塑类、瓷器类、石碑类文物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文物清洗技术主要是利用超声波能够产生能的原理留在文物表面的锈迹进行清除,从而使文物还原本来的面貌。文物清洗技术在金属材质类文物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技术的创新与先进技术的应用为我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贡献了不可多得的力量,极大程度上降低了文物的受损程度,对提高文物保护成效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文物修复技术。目前来看,即使能够做好文物保护工作,部分文物仍可能出现破裂等问题。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需要使用对应的修复技术进行处理,以便使已经发生破裂的文物复。目前,文物修复领域也出现了很多新技术三维扫描技术、3D建模技术。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制作出与文物本身比例相同的替代品。一些名贵文物受到损害便可以使用3D打印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合理使用这些技术有利于做好对博物馆馆藏相关数据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从而建立起更加完善、系统的文物数据库。在此期间,即使文物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遭到破坏,也能通过对数据库的应用得以复原。

综上所述,全球化背景下,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是提高我国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博物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相关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文物陈列和保护意识,做好博物馆文物的日常管理,以此为我国博物馆的运营创造一个安全、稳定、良好的环境。文章从强化管理人员文物管理保护意识,重视博物馆文物陈列展览环境控制等角度切入,希望相关博物馆能够以此为据具体实践中取得良好果。

 

参考文献

[1]杨晶,刘娜.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以枣庄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7):152-154.

[2]郭星.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探析[J].收藏与投资,2021,12(03):125-127.

[3]张宇.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研究——以常州市武进区博物馆管理实践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2):124-126.

[4]贾风玲.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5):148-149.

[5]刘清华.基于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1):142-143.

[6]牛文静.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问题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06):84-85.

[7]袁晓梅.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博物馆文物陈列与保管策略研究[J].艺术品鉴,2021(12):121-122.

[8]张志辉.博物馆文物陈列与文物保护意识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18):197-200.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417/29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