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与传播简述
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与传播的理论研究
数字化技术是博物馆保护与传承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是宣传地域文化的新途径。陈宗倩、蒋文茜在《互联网背景下民间艺术设计的传播与创新》中认为,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不仅能促进民间艺术设计在当今时代的传播,还能为其提供全新的发展道路,创新民间艺术设计。吴力斌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互联网+服务/宣传”的探索实践》中以刘少奇同志纪念馆在数字时代和信息社会的新形势下,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博物馆的服务和宣传这一探索与实践为例,进行深入思考和认真总结,对于数字博物馆和智慧景区建设颇有益处。汪俊琼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数字博物馆设计》中论述,基于Web3D技术的数字博物馆设计以科普教育的娱乐性和有效性双赢目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动画技术和智能化技术为辅,构建了内容丰富、寓教于乐、共享开放的数字博物馆平台。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拉近观众与展品之间的距离,将传统文化以现代传播方式融入公众的日常生活中,是当下博物馆公众服务与传播研究的关注重点。
我国博物馆数字化服务与传播的实践概况
借助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线上传播是博物馆宣传与提升服务的新途径,目的是引导观众走进博物馆。线上的服务和传播形式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之选,只有做好线上和线下的结合,才是新时代博物馆发展的长久之计。目前,基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开发的移动应用和生活文创产品,可以在不同层面提升我国博物馆的公众服务水平。部分案例见下表。
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的数字化服务与传播
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资源基础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目前国内收藏民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以丰富的藏品为基础,深入挖掘藏品内涵,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模式,打造出一系列展览精品,其中包含6个常设展览,系统展示了广西各民族的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染织与服饰、民间工艺、节日、礼仪、歌舞戏剧、宗教信仰等文化体系和国内外优秀的文化遗产。但是,博物馆传统的公众服务方式,除了人工服务以外,辅助设施主要为语音讲解设备和触摸展示屏设备,导致公众主动参与度较低,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和传播还有待完善。
“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学习打卡项目建设目标
“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学习打卡项目是中宣部“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一期)红色基因库项目”的延伸,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民族博物馆视察期间,参观的“壮族文化展”“壮族三月三 同心歌圩”民族文化活动及各民族文化学习打卡点等众多民族文化文物资源学习打卡点为基础,通过手绘创意地图的方式融合构建面向观众的线上游学微信导览小程序。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增进民族团结。
“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学习打卡项目实践
该项目以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文化展览、露天展示园及丰富的广西世居民族文化文物资源为基础,通过“图文+实景+音视频+热点+互动+知识拓展”等媒介进行传播展示,构建面向观众的线上打卡微信导览小程序。
导览程序文化内容
创意地图设计与制作
提取广西民族文化特色,选取铜鼓、壮锦、干栏建筑等少数民族元素创作文化符号地图,突出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民族形象,用手绘的方式绘制广西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学习打卡地图,提升趣味性,满足导览系统的建设需求。
图1 创意地图示意(作者自制)
全景采集与制作
通过旋翼无人机系统、空中全景系统等先进的数据采集技术,采集壮族文化展路线、“壮族三月三 同心歌圩”路线的实景影像,为虚拟漫游提供数据支撑。本项目采集2—3站空中全景数据,地面全景则根据视察路线全景情况进行补充。
文物三维模型采集和制作
应用数字高清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壮族文化展路线中的“田州土知府印”铜印、西汉雷纹羊角钮铜钟、战国双环首青铜短剑、新石器时代楔行双肩大石铲、汉陶屋等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制作三维数字化模型。
其他内容整理
对壮族文化展路线、“壮族三月三 同心歌圩”参观路线中壮族文字、铜鼓王、花山岩画、干栏式建筑、壮医药、糖业、皇清职贡图、壮锦、十二世居民族服饰、那坡壮族对歌(刘三姐对歌)、瑶族蝴蝶歌、毛南族山歌、龙州天琴演奏、芦笙踩堂、竹竿舞、背篓投绣球打卡景点民族文化文物知识资源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和归纳,其中包括基本信息资料、扩展阅读、图片、动画、视频等,以展示文物、建筑背后的故事和制作工艺等信息。
导览程序系统功能设计
导览程序学习打卡功能设计如下图:
图2 导览程序功能结构(作者自制)
路线地图导览。打开小程序,即可进入创意地图导航,沿地图标注向观众推荐“壮族文化展”“壮族三月三 同心歌圩”两条参观导览线路,观众可以查看线路详情,并通过虚拟全景漫游方式身临其境地领略民族博物馆的风采。
虚拟漫游。系统以全景展示的方式让未能亲临本馆的观众领略博物馆实景风貌。虚拟漫游界面通过空中全景展示整体路线概况,借助地面全景展示景点详情。全景场景中以箭头方式引导观众沿着视察线路前行,支持场景缩放及视角旋转。
参观打卡。小程序设置参观打卡功能,当观众参观至打卡景点时,可以通过“扫一扫”各学习打卡景点前红色展示牌上的二维码进行打卡,增强其参与感与体验感。
景点详情展示。观众可以通过“扫一扫”学习打卡景点前展示牌上的二维码查看景点的详情,了解文物、建筑背后的故事,加深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
趣味拼拼乐。小程序选取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代表性铜鼓纹饰、壮锦图案和干栏式建筑图样作为趣味拼拼乐游戏原图,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不同级别的原图分割,让用户根据自己对原图的记忆、理解及一些线索提示,将分割后的原图碎片重新排列,进而恢复其原貌。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线上互动的趣味性,让观众在互动娱乐的同时,加深对民族文物的记忆。
娱乐分享。支持将所欣赏的内容分享到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其他社交平台上,以实现广西民族博物馆少数民族文化参观路线的软推广。
后台管理。实现导览信息编辑管理及信息发布管理功能,方便运维人员集中处理内容编辑、更新及发布等工作。
博物馆民族文化数字化服务与传播的探索
做好公众需求调查
观众参观博物馆使用便携设备或者个人手持设备可以获取导览信息,这也是讲解员实地讲解的有力补充,目前已成为广西民族博物馆的主流服务形式。博物馆应将公众的需求作为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依据,为公众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博物馆开展数字化服务和传播应充分分析来馆或“云”逛博物馆公众的构成及其心理需求、行为喜好、停留时间、游览线路等客观的数据信息,还应了解公众的潜在需求,如吸引公众二次来馆、线上持续关注的关联因素。博物馆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延伸,是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重要场所,应了解师生的实际需求,以实现和学校的“云链接”、数据资源共享、教育课程互补等。
加强工作人员思维引导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建设。一是应加强对社会教育岗位人员的思维引导,帮助其树立新时代博物馆教育思维,关注并研究适合博物馆开展的数字化展示手段,建立博物馆教育和信息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在策划推出公众活动、研学项目、宣传展示时,用“互联网+”“大数据”思维作为形式依据。二是加强博物馆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使其与时俱进掌握当下成熟的数字化展示手段和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多渠道、多角度收集数据信息,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因此,应使“物”的数字化和“人”的数字化齐头并进,用科技赋能博物馆。
充分挖掘馆藏资源
广西民族博物馆是展示民族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蕴含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包括文物藏品资源、博物馆教育课程资源包、文物研究成果、文创产品。加强博物馆藏品“大数据库”的建设,对已形成基础数据信息的藏品,应有计划、分批次开发成可供公众获取的教育资源信息。还应充分挖掘博物馆大IP的数据价值,加大博物馆线下教育课程及资源包的线上形式开发力度,加快研究成果形式的转换应用。
形成数字化展示项目制
广西民族博物馆在建设“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学习打卡项目的过程中,引入了项目责任制理念,根据项目特性,明确项目负责人。将博物馆的藏品信息、数字化手段、陈列展示、社会教育课程、文创产业开发、宣传推广等需求充分融合,以项目制模式整合数据信息。“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学习打卡项目汇集了藏品展示、研究成果分享、公众互动等不同业务板块,将其转化成数字化展示项目,以项目为抓手,以点带面落地,构建数字化展示项目制。
广西民族博物馆“牢记领袖嘱托 勇担历史使命”学习打卡项目是博物馆民族文化数字化服务与传播的深入实践,从“壮族文化展”和“壮族三月三 同心歌圩”两条导览打卡线路着手,通过全面立体、动静结合的展示,营造热烈的活动氛围,让文物“活起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展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广西各族人民亲如一家,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充分展现新时代下广西各族人民“建设壮美广西,共圆复兴梦想”的新风貌。
参考文献
[1]陶庆斌.巩固深化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J].当代广西.2021(21):37.
[2]高红.文化创意——提高文物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5):108-110.
[3]李一冰.新媒体环境下博物馆的线上传播探析[J].新媒体研究,2020,6(14):30-32.
[4]韩文靓.图博档数字化服务发展趋势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
[5]常樱.论数字博物馆的传播策略[J].河北学刊,2012,32(04):198-201.
[6]赵天晓,彭丰文.新时代党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及其重大意义[J].民族研究,2022(02):36-47+139.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309/28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