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激发文博力量参与市民道德文化素养重塑 ——以武汉博物馆为例

2023年01月15日 00:00

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市民教育活动,坚持用文博力量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养,是当代博物馆肩负的时代责任。以武汉博物馆为例,从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时间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充分发挥博物馆影响人、教化人、指引人的作用的新方式,以期用文博力量为持续巩固武汉文明城市创建提供积极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段发展史,它通过藏品和布景与历史让游客和先民展开对话,穿越时空,俯瞰真实历史的厚重与纯正。博物馆作为一个庋藏、陈列、宣传以及研究民族灿烂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窗口,是面向公众展示国家和地区文化,发挥人文交流功能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之一,对公众在道德文化素养方面的教化作用不容小觑。深度挖掘博物馆的教化功能是新时代文博工作者的重大使命,更是新时期保证博物馆事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博物馆各种职能的社会化力度也明显加大。“博物馆”不仅是一个机构的名字,随着其教育职能不断扩大,也逐渐成为成人教育和学生校外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社会的又一个教育系统,在提升国民素质,推动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占据重要地位。

但是随着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形态日趋多元化,当前博物馆的文化传播方式对受众的吸引力较低。受众在接收海量信息的同时,探究博物馆的兴趣逐渐降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95亿[1]。民众长期被网络快餐文化所吸引,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容易对现实世界冷漠,不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果不能利用现有资源和技术充分发挥好对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在道德文化素质方面的正向引导作用,这种问题将持续存在。因此,对于博物馆而言,在复杂的变局之下顺利转型,适应与发展新时代所需要的文化教育载体功能显得尤为必要[2]。

武汉博物馆作为地方博物馆,一直肩负着社会责任,结合地域需要,从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角度出发,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市民教育活动,期望用文博力量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养,为持续巩固武汉文明城市创建提供积极有效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

如何发挥博物馆力量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养

(一)拓展宣传渠道,增加博物馆传播力

在信息时代,传播技术不断更新,传播形态日趋多元化。传统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基于此,各类新兴传播媒介应运而生。这对于博物馆而言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新兴媒介在广大受众中拥有更高频次的接触率和更有效的影响力,为博物馆提供了全新的传播阵地。博物馆应积极探索跨媒介传播方式,通过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创新开拓传播渠道,拓展宣传空间,增强传播力,惠及更多民众。

秉承与时俱进的观念,武汉博物馆与武汉地铁集团联手打造了地铁海报和“武博历史文化专列”,以期推动博物馆进入更多市民视野,促进宣传效率的提升,这也是博物馆在文博领域信息推广的新尝试。

2020年春节,武汉博物馆在武汉地铁27个站点投放了一批以“馆藏文物”为主题,以“美好祝愿”为标语的文物海报。海报上既有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时的背景图“江汉揽胜图”,又有寓意“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的碧玉“海晏河清”烛台;既可窥见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梅瓶”上的精美纹样,又能纵览以“白玉双凤交颈壶”为代表的馆藏玉器之美。这些海报在众多商业广告中一枝独秀,为春节期间的地铁站增添了喜庆的节日气息和独特的文化韵味,使不少市民停下脚步,驻足欣赏。

由于海报投放效果立竿见影,武汉博物馆趁热打铁,再次与武汉地铁集团展开深度合作。自2021年9月23日起,武汉地铁开通了“武博历史文化专列”。此专列分为6节车厢,分别设立“穿越古今,趣赏萌兽”“大美吉金,王者风范”“文明瑰宝,瓷韵多彩”“天地精灵,璀璨江汉”“豪素生春,纸落云烟”“江汉遗珍,至美祥和”6个主题,将武汉博物馆馆藏的精品文物用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布置在车厢内,营造出浓厚的文化和艺术氛围。市民在乘坐地铁时,于固定时段,步入奇妙空间,仿佛进入琅嬛福地,磅礴大气的青铜重器、温润雅致的玉石珍玩、翰墨淋漓的书画卷轴等展现在眼前,在目不暇接的文物精品世界中感受文物之美,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由此可见,武汉博物馆秉承将观众“停下来、引进来、留下来”的理念,开拓新方式,借力新平台,提高了博物馆在观众心目中的知名度,创造了新流量。

在当前社会,探索文博行业与新兴宣传平台的结合方式,是拓宽博物馆宣传渠道和满足市民低成本了解文博知识和提高文化素养的必然要求。鉴于目前地铁、电梯智慧屏等便利平台的出现,博物馆要在提高场馆服务质量的同时,深化对新兴宣传平台的差异化利用,打造受众低成本观展的便利生态,为探索“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新发展形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武汉博物馆的探索无疑是积极有益的,值得广泛推广。

(二)内容创新整合,激发受众想象力

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先生说过:“博物馆就是实施实物教育的所在。”[3]每个博物馆都有独一无二的实物资源,这是其立足之本。博物馆要从自身特色资源出发,进行内容上的创新整合,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受众的参与度。此外,博物馆在对内容进行挖掘时,还应注重与时俱进。以武汉博物馆为例,通过内容上的设计整合,原创展和巡展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文人扇面,是文人在扇子上的书写绘画,在我国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武汉博物馆在2022年2月举办了《春风裁月——武汉博物馆藏扇面书画艺术展》原创展。该展览精选明清至民国时期扇面和成扇130余件,让观众既能欣赏到中国扇的工艺美,也能领略到其“小中见大”的书画艺术,领略文人的风骨。    

此外,该展还注重实物输出,将实物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将文物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扇面的实用价值有机结合起来,达到“透物见史、见人、见精神”的效果。博物馆结合日常生活中流行的扇面形制,创造性地设计出可供赏玩的文人折扇。市民不仅可以远观扇面,还可亲自赏玩,在讲解员对手中之扇和展览佳品的讲解中,体味艺术之静美。与此同时,展览还可以发挥博物馆的教化功能。古人在盈尺的扇面上随纸施技,随形布势,随心造境,以山水寄情,以花鸟娱心,反映出一种豁达潇洒的人生态度。而这恰如一缕随扇面扫过的清风,拂过市民的躁狷之心。观众在观赏品鉴时,可在盈尺之地领略大千世界的美好,于心境开阔处束弃个人得失,既开阔了视野,又陶冶了性情。

此外,武汉博物馆还注重结合现实背景,回应时代旋律,举办了《寻访武汉城市文明》展览,展示了武汉的沧桑巨变和人文底蕴,包括商代盘龙城的远古遗风、九省通衢的楚风汉韵、汉上雄魂的抗战豪情、改革开放的奔腾旋律等。在此次巡展中,策展人对内容的定位不但具有政治高度和历史深度,还具有文化的温度和时代的温度。展览的重点板块是武汉的沦陷与抗战。为了方便参观者理解,博物馆通过巧妙的设计将现实中的地理位置与历史事件一一对应,让展板上的历史知识“活”起来。例如,在互动环节,当讲解员讲到中和门时,住在武昌起义发生地附近的居民会主动讨论,补充细节,形成了互动,提高了民众的参与感。这种具有互动空间的巡展吸引了大批民众驻足聆听。在讲解员激情澎湃的讲解中,在观众踊跃的发言中,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重叠中,武汉市民沉湎其中,他们仿佛回到过去,见证了那些刻骨铭心的历史岁月。而这一幕幕闪现在眼前的斑驳旧影警醒着武汉市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记历史,激发了武汉市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武汉博物馆匠心独运,将展览内容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无限延伸,让观众对历史文化产生极大的兴趣。市民通过参观展览、听取讲解、互动交流等形式,或汲取知识、增加见闻,或陶冶心性、戒骄戒躁,或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增加民族自豪感,实现了武汉博物馆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目的。

有关数据显示,在扇面艺术展展览期间,武汉博物馆接待观众量与上个月相比,环比增长6.3%。《寻访武汉城市文明》展览从第一轮讲解开始就人气颇旺,吸引了大量观众驻足倾听,短短四个小时,观展人数就再创新高。这些都体现出观众对展览的极大认可,这无疑是武汉博物馆用文博力量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的有效尝试。

(三)打造“佳节”品牌,强化“社教”活动吸引力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态,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4]。博物馆若能精准把握黄金传播时间,以“佳节”为契机对市民进行社会教育,既可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可以为日常活动提供生动的素材[5]。基于此,武汉博物馆积极探索,打造“佳节”品牌,强化“社教”活动吸引力,扩大社会教育的范围,有效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

2021年中秋节,武汉博物馆举办了题为“天涯共此时”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复刻”古韵旧俗,带领青少年欢度佳节。经过充分准备,青少年身着汉服,端庄登场。他们身姿婆娑、神色庄重,躬身互施“拜月”礼;搓面团,嗅冷香,制宫灯。这一次颇具意趣的中秋活动在青少年的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2022年元宵节,武汉博物馆一行人来到共建帮扶社区——建国社区,将“元宵喜乐会”文化活动送进社区,与居民共度佳节。在活动中,讲解员讲述了小年祭灶、新春扫尘等传统习俗,探究了关于春联、年画的典故和传说,同时和市民一起参加了请门神、猜灯谜等节日传统活动。市民在制灯、猜谜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传统习俗文化的理解,又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感受到了温暖。

“行走的课堂”传统文化系列活动是武汉博物馆的经典“社教”品牌之一。武汉博物馆通过富有文化韵味又不乏趣味的活动,以及有质量、有温度、有力量的互动,将社会教育职能提升到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更高层次,拉近了博物馆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加深了他们对传统节日的理解,让中华文化展现出了更大的魅力。

博物馆可以尝试在传统佳节组织社会教育活动,在节日浓厚的氛围中引领观众诵读经典,继而打造特色“佳节”品牌。在参与活动时,市民既可领悟古人的文化素养,又能在佳节的氛围中感受祖国的强大。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市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激发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市民将这种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内化于心,将优秀习俗变成一种指导个人行为的道德标准,在传统节日中汲取能量,为生产生活提供动力。因此,打造特色“佳节品牌”也是博物馆提升市民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结语

作为典藏人类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博物馆有责任在新媒体时代革故鼎新,坚持利用新渠道、新方法,立体式、全方位地展示与传播博物馆文化;并且要在传播内容上奋楫笃行,深入挖掘馆藏文物的内涵,梳理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对文物进行创造性转化;此外,可以借助传统佳节,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向不同的受众传播不同的内容,建立与受众的文化连接和情感共鸣。

武汉博物馆在新时代积极求新求变、探索前行,在传播渠道、展览内容、展览时间等方面大胆尝试,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让武汉市民将朴素的社会道德准则内化于心、实践于行,并且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改正不良习性,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文明建设,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头并进、和谐发展。武汉博物馆在提升市民道德文化素养方面充分发挥了自身作为地方性博物馆的积极作用,推动了新时代文博事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OL].(2022-08-31)[2022-12-01].http://www.cnnic.net.cn/NMediaFile/2022/0926/MAIN1664183425619U2MS433V3V.pdf.

[2]柴子雲.文旅融合发展下行业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提升策略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4):100-102.

[3]徐望,刘媛之.博物馆戏剧教育功能的发挥[J].四川戏剧,2022(01):163-166.

[4]白伟.文物·展览·文创——对新时期博物馆职能优化的思考[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4):91-93.

[5]陈晖.博物馆创新支持服务路径探索[J].博物院,2021(06):45-52.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3/0115/2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