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发展,社会对全民艺术普及的辐射范围、活动内容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文化馆的服务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标准。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具有广度、深度的公共文化服务,现通过清远市“艺培工程”的案例,就文化馆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经验做法、创新价值及存在问题进行探究,并对其管理和持续发展提出思考。
背景
文化馆(群艺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是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公益性艺术培训是文化馆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实现文化馆社会功能,履行文化馆职责的主要手段之一。但是大多数文化馆举办的公益性艺术培训都面临场地受限、师资不足和“远水难解近渴”的困难。为了给群众提供更广泛的艺术培训,清远市文化馆创新工作思路,联合清远市优秀的艺术培训机构,整合社会资源,扩大服务覆盖面,倾力打造“艺培工程”系列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以政府为主导,号召社会民众积极参与,每年分春、秋两季开展“艺培工程”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通过制定补偿回报机制,吸收多方力量加盟,实现合作共赢和良性循环,使社会优秀艺术培训机构成为公益培训的“新战场”。
“艺培工程”是清远市文化馆为促进全民艺术普及,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精心打造的公益性艺术培训品牌项目。为满足广大市民的培训需求,该项目分别启动三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以文化馆免费开放政策为前提,立足于自身场地设施,由业务干部、外聘辅导老师担任教学任务的馆本部课程。
第二,联合社会优秀艺术培训机构、非遗传承示范基地、文化创意工作室等共同开展的馆外培训中心课程。
第三,以现代传播技术手段为支撑,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为形式,实现远程培训为目的的“线上艺培”慕课课程。
在上述课程中,馆外培训中心课程作为本馆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方面的最大亮点,极大限度地整合了社会文化资源和力量共同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相比于公开招标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该模式操作简便、循环互利的特点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研究目的
文化馆的服务创新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适应时代精神要求。当前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认识不一,实践探索程度有差距;二是具体实操性指引型文件较少,对社会力量准入条件、激励机制、管理考核等缺乏明确、细化的规范和要求;三是社会力量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升,政府购买服务的市场竞争不激烈,承接主体在具体服务过程中的专业性、持续性不强。
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管理和创新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一)政府主导、社会化运作是全民艺术普及的积极发展趋势,公益性艺术培训对降低公众的艺术教育门槛具有重要意义,是推进对全民艺术知识、技能普及的重要手段之一。“艺培工程”联动优秀的社会艺术培训机构,对如何社会化运作公益艺术培训班具有深刻研究价值。
(二)大多数文化馆承担了大量基层的惠民文艺演出和公益艺术培训工作,但是仅靠文化馆自身宣传,传播力量薄弱,群众知晓度低,公共文化服务范围有限。与社会力量合作,能够扩大信息传播范围,由“官方宣传”转变为“全民宣传”,解决文化馆公众认知度低、群众参与度低、群文服务对象有限等问题。
(三)本文将以清远市公益艺术培训项目“艺培工程”为案例,对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未来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全面总结,以小见大,为更好地推进全民艺术普及提出相关建议,促进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和完善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参考。
做法与收益
(一)充分发挥三方力量
1.政府和文化馆履行管理和监督职责
政府和文化馆扮演好主导者和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制定实施标准,建立工作制度,发挥监管作用,设计回报方案等方式,对社会文化资源进行全面统筹和合理分配。
2. 社会力量负责服务供给和具体实施
广泛吸引优秀艺术培训机构、非遗传承基地、文化创意工作室等社会力量加盟,充分利用其场地、人才、项目等现有资源,承担公益性艺术培训的具体教学任务,构建多元化、社会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3. 市民群众成为消费群体和反馈对象
逐步完善群众事前表达文化需求的相关机制,按需设置服务项目,实现公益性艺术培训的供需精准对接。建立健全群众参与过程监督和评价反馈的综合机制,切实保障市民群众的文化权益。
(二)稳抓培训过程质量
1.严格把控加盟资质
对递交申请加入“艺培工程”的艺术培训机构、文化创意工作室、各县市区文化馆(站)等进行走访调研,根据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准入条件,对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作出明确规定,遴选有资质、有公益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担当的优秀社会机构作为培训基地。在项目甄选中,除了要考虑课程本身的教学质量外,还要综合考量平台资源的丰富性、服务人群的多元化、覆盖地域的广泛性等因素。
2. 规范报名录取渠道
“艺培工程”所有相关信息和报名渠道全部通过清远市文化馆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平台统一发布,内容涵盖培训课程、时间、地点、课时、承办中心、辅导老师、联系方式等,供市民群众线上自主报名。其中为了尽可能避免出现浪费名额和不诚信行为等问题,保证公平公正,每个姓名、身份证和联系方式只能报取一个班。往年有成功录取或参与过“艺培工程”的学员原则上3年内不能继续参加,录取名单会通过网站和官方微信公众号进行公示。
3. 严密监督实施过程
“艺培工程”馆内、馆外培训中心和各县(市、区)文化馆(站)开设的课程皆为12节课,每周一节,每期项目大约历时三个月完成。在12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文化馆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职能,每个班、每个培训中心都安排有固定的文化志愿者(协管员)进行巡堂或者跟班学习,以跟踪学员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情况,监督馆内外聘教师和馆外培训中心是否严格按照合作协议、教学计划开展公益培训,包括是否变相收费、是否压缩课时、是否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等。
对于馆内培训,本馆特意采用阿里巴巴集团的“钉钉”系统进行考勤统计,学员上下课必须打卡,在市文化馆100米范围内方可打卡成功,打完卡后有打卡时间记录。此外,规定“艺培工程”全程12节课只允许请假4节,在“钉钉”上请假,并写明事由,由授课教师或助教审批,口头与授课教师请假视为无效,“钉钉”会自动扣除剩余假期。根据手机“钉钉”导出记录,对无故缺勤次数过多的学员,本馆会拉入黑名单,一段时间内将限制其享受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如免费演出抢票、免费公益培训、春节免费领春联等活动。
4. 落实验收汇报工作
培训完成后市文化馆会对成果进行验收评估,考评内容包括合作协议履约情况、结业仪式汇报演出、学员出勤率和流失情况、参训者满意度等。制定相应奖惩制度,在汇报演出时对服务效能好的优秀培训中心进行表彰,以提高其社会认可度;对连续两期考评不合格的中心进行劝退,取消参与资格。
(三)完善制度管理机制
1.管理机制
如今“艺培工程”已经形成每期“三步走”的进展模式,即召开一次工作座谈会,进行一次综合考评验收,举办一次教学成果汇报展演,逐渐走上了规范化、常态化的长效发展道路。
2. 监督与反馈机制
监督与反馈是科学衡量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效能的前提,也是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的重要依据。“艺培工程”是连接政府、社会机构和广大市民群众三者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除了上文提到的政府对社会机构的监督外,还有市民群众对政府、社会机构的监督。监督和反馈采用发放问卷、网络评议等形式,除了要统计各类指标要素的分数与等次外,还要收集评测者对课程的描述性评价和意见建议。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和组织公共文化服务时,倘若缺乏健全的监督机制,不仅会给整个文化馆的形象带来负面影响,还会丧失广大群众的信任。因此要鼓励全民参与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新机制的建设中,实现社会化监督,从而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立离不开广大基层群众的参与,通过建立反馈与监督机制,使文化馆与基层群众保持紧密联系,构建信息交流渠道,为提升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成果
2018年9月,在清远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的领导下,市文化馆联合清远市优秀的艺术培训机构,倾力打造“艺培工程”公益艺术培训项目,开设了23个班,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2019年,市文化馆春、秋两季共联合31所艺术培训机构,开设109个公益艺术培训班,惠及人数2485人。2020年,只举办一期课程,其中馆内开设8个公益艺术培训班,馆外共和26家机构合作,开设33个班,馆内外参加课程总人数超过1000余人。此外,还在清远各县(市、区)如英德、连州、佛冈、连南、连山、阳山等地共服务180余位市民群众,服务总人数达1400余人。2021年春季,馆内共设置18个公益艺术培训班;市区馆外培训联合24所艺术培训机构,开设31个公益艺术培训班;县(市、区)联合英德、佛冈开设16个公益艺术培训班;春季“艺培工程”合计服务1300余人。2021年秋季“艺培工程”市文化馆馆内培训共设置13个班;市区馆外培训联合24所艺术培训机构,开设30个公益艺术培训班;县(市、区)联合英德、佛冈、连州开设11个公益艺术培训班;秋季“艺培工程”合计服务1080人。
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把握创新要素
1.科学化设计
文化馆需要考虑当地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基层群众对文化服务的需求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设计,提供群众所需的服务。除了要对普通群众进行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技能的普及,还要保障弱势群体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2.标准化建设
文旅部门要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建设方面、服务技术标准建设方面、服务评价标准建设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确保落实并定期进行考核。
3. 社会化管理
除了师资、场地方面,在文化馆的运营管理服务程序上,也要充分考虑当前现状,结合文化馆运营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引入适合文化馆的社会运营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文化馆的服务范围和职能。
4. 数字化手段
在“互联网+”时代,文化馆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构建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促进高新技术在文化馆的应用与推广,以解决服务手段落后的问题。通过现代化技术,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和科技手段的有机结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水平。
(二)构建监督与反馈长效机制
1.建立独立的监督与反馈制度
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馆)在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工作中,应当保障监督和反馈机制有效落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实际工作中,除了要充分收集和整理社会群众的意见,还要了解文化馆内部员工的反馈意见,融合多方观点和建议。
2. 拓展监督与反馈机制渠道
文化馆要具备完善的监督反馈渠道。在互联网时代,监督与反馈意见可以引入全新的运行渠道,例如通过自媒体开辟独立留言渠道,便于群众更好地反馈信息,对重要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并直接向主管部门汇报。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监督与反馈机制,将各项工作作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重点内容。有效推动我国文化馆服务水平提升,弥补以往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不足。
(三)提升文化馆社会影响力
1.打造文化品牌,塑造文化馆公众形象
要想提高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工作,就要塑造当地独具魅力的品牌文化与形象,结合本土特色文化,利用品牌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树立当地文化馆文化活动在群众心中的权威,提高群众对文化馆的认知。以社会媒体的宣传为基础,以数字化建设为抓手,拓展自媒体平台的建设渠道,管理好信息的定期发布、重点推送、线上服务等内容,使文化馆服务信息能够在海量服务中脱颖而出、吸引大众,使公众掌握和了解足够的服务信息,增强文化馆的辐射力,并拓宽其影响面。
2.培养民间艺人,吸引社会参与,服务社会
文化馆开展艺术普及活动应善于从群众中挖掘人才。比如积极挖掘“非遗传承人”,保护非遗。文化馆应引导、配合非遗传承人工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非遗传承提供助力,还可以为群众设计与非遗相关的培训项目,让传承人“讲故事”“炫技巧”,实现非遗传承人的社会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群众中的普及提供路径。比如还要注重对社会文艺工作者的培养和引进,让他们在“官方话语”从上而下、渗透入户的工作中,起到桥梁作用。社会文艺工作者在他们的文艺工作中,比官方工作人员更容易接触群众,他们的编创作品,也能更顺利地达到政治宣传、社会教育、民众动员的目的,有利于提升文化馆的社会影响力。
在当前社会大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走向个性化与全民化,因此推动全民艺术普及,要迎合时代、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广度、深度、精度,可以通过社会力量推动全民艺术普及,推动文化馆公益性艺术培训工作开展,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文化艺术,推动我国公共文化事业长远发展,提高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艺,丁仁伦.试论“两馆一站”免费开放的具体管理及保障措施[J].大众文艺,2012(03):206-207.
[2]严瑾.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艺术培训的创新机制研究--以福州市“艺术公益课堂培训基地”模式为例[C]//中国文化馆协会.2017年中国文化馆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7:33-38.
[3]田佳.谈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监督与反馈机制[J].参花(下),2018(04):156.
[4]邢健,王习梅,马杰,等.自媒体环境下,群艺(文化)馆全民艺术普及的创新方式研究[J].大众文艺,2019(23):14-15.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2/1129/27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