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返回主页

后稷网 > 《村委主任》 特别策划

朔州大秧歌 人道他是二兰花

2023年10月19日 00:00

写下这个题目,我心怀忐忑,因为“二兰花”头衔历来有争议。

在朔州大秧歌界“兰花红”(真名周元)是公认的泰斗级人物,因其扮相英俊,唱腔高亢浑厚,演技精湛,德艺双馨而深受戏迷喜爱,其卖兰花闯台成名的故事亦被传为佳话。先生一生培养出了许多弟子,可谓兰花朵朵红塞外,桃李芬芳香满园。

可“兰花红”之后,谁又称得上“二兰花”呢?业内一直争议不断,谁也不服谁。此次专访前,我特意咨询了资深戏迷王志强、张佑老师,演员王如老师,他们的回答也不尽相同,一说是梁敏,一说是唐贵卿,一说是卢尚卿。之前还听说宋凯也被人称“二兰花”,我听过他的唱,确有周元老师的韵味,可惜英年早逝,我还为之写过《悼宋凯》。艺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争议是好事情,我希望“二兰花”越多越好,十个,百个,千个,那样大秧歌的春天也就来了。在这争奇斗艳的“二兰花”中,卢尚卿老师可能不是最艳的那一朵,但他一定是最具实力最有特色的。

1.png

大秧歌《辕门斩子》卢尚卿饰杨六郎 曹俊摄

盛夏,花艳,情浓。我们一行四人在朔州姐妹舞蹈学校对卢尚卿老师进行了专访,同行三人有:王兴业,68岁,退休干部,忠实戏迷,作家;王志强,67岁,原师范会计,大秧歌群主,摄像师,公益人;张佑,74岁,原煤矿矿长,戏迷,摄像师,公益人。我们这群人的举动,费时费力,有时可能连戏曲人都无法理解。我们爱那一声响彻云霄的“哎得哎嗨哟”,秧歌情已深入了骨髓,无可替代。除了热爱,我想更多的是一份责任,我们为的是传承非遗,弘扬家乡的戏曲文化。

姐妹舞蹈学校是卢老师退休后创办的,规模不小,室内敞亮,井然有序,地板擦得锃亮能照见人影,可见主人之勤快。前几日约演员王如一同采访,他说卢老师太忙,几十年如一日照顾久病卧床的老伴,得对他时间。我听了很是感动,更想去卢老师家中看看,看看师娘。谁知这个想法被卢老师婉言谢绝了,他说,来家里不方便,老伴儿在家养病,不是很方便。

学校三楼,一张方桌,几瓶纯水,五位老友,相见甚欢,简单地寒暄一番后,卢老师就向我们讲起了他的从艺之路。

卢尚卿,朔州大秧歌著名须生演员,导演,非遗传承人,有“二兰花”之美誉。1954年卢尚卿出生于山西朔县滋润乡王东庄村,祖辈种田为生,家境贫寒。16岁时母亲不幸病故,撇下父子五人相依为命,父亲忙于生计,是两个姐姐把他拉扯成人。

卢尚卿在本村读完小学,又在乡里上了初中,他品学兼优,从小就对秧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滋润乡可以说是大秧歌人才的摇篮,许多名家都生长于此,有“兰花红”周元,“元顺旦”张元业,“三花脸”李福等等。那年头,村村有剧团,王东庄的剧团规模尤其大,能开大戏,更因有三花脸老艺人李福(小名李纪小)而闻名乡里。课余时间,卢尚卿就跑到剧团拜李福为师,开始学戏。

1973年,19岁的卢尚卿以优异的成绩高中毕业,若不是因文革取消了高考,他定能考上大学,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由于他有文艺特长,被招入乡文艺宣传队,开始学样板戏。他是戏班子里唯一的高中生,高学历也为他后来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乡文艺宣传队的一年里,卢尚卿遇到了他人生的贵人——恩师兰花红。“兰花红”当时名气已经很大了,因闹文革县剧团解散,下放回乡里劳动,在宣传队教授样板戏。在恩师精心传授下,卢尚卿的演唱和表演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先后在《红灯记》(饰演李玉和)《沙家浜》(饰演胡传魁)等戏中扮演主要角色,那时的他已初露锋芒。

由于家境贫寒,卢尚卿一边在宣传队学艺,一边抽空跑到四五十里地外的东榆林水库打工,挣钱补贴家用。1973年底,老父亲听到广播说县剧团招工,步走四小时去工地找他,第二天又步走四十多里到县城陪他考试,来回都是赤脚。赤脚板咋走路啊?我没体验过,想见也扎得慌,圪针,石子,玻璃片随时会扎出血来。卢老师说,习惯了,脚都磨出了老茧,有鞋也舍不得穿,肩膀上一前一后搭着。

考场设在老城南街二道巷,考生700余人,招录50人,考官朱世和(首席琴师)、高希源、孙学智、李茂同(团长)。初赛考题是唱歌,女的唱《北京的金山上》,男的唱《大海航行靠舵手》。男的要求唱降B调高音5收尾,许多考生唱至“毛泽东是那不落的……”到“太阳”就熄火了,唯独卢尚卿唱上去了,考官说:“这愣后生行哩”。复赛50进22,考化妆戏,《沙家浜》智斗一场,还是演胡传奎,卢尚卿一亮相,技惊四座,脱颖而出。

剧团通知马上来报到,需公社开介绍信,出证明。卢尚卿兴冲冲跑回公社,公社书记刘斌一听剑眉倒竖,说啥也不同意放人,“谁都可以走,卢尚卿不行,他走了文艺队就散班了”。拿不上介绍信走不成,梦想破灭了,卢尚卿气的班也不上了,没多久,文艺队果真解散了。当时县剧团正排练《三上桃峰》,需要两个有实力演员,剧团领导等着卢尚卿,可是左等不来,右等不来,当时交通不便,联系不上,只能干着急。

得知详情后,1974年元月1日,剧团又一次向卢尚卿抛出了橄榄枝,赵甫仁团长亲自打电话,允诺工资每月24元(其他的学员18元)。从这一年开始,卢尚卿正式步入他戏曲人生的职业生涯。

正式进入县剧团后,卢尚卿跟随师傅高希源学艺,主攻花脸。他每天刻苦练功,早上五点就起床,先练半小时拿大顶(倒立),再练压腿,翻跟头,虎跳,走圆场,做身段功,春夏秋冬日日如此,天长日久,二道巷地上铺的城砖都被他们练功踢碎了。练完功吊嗓子,练唱功,一句一句地学,直到师傅满意为止。三年后,卢尚卿功夫学成,当时剧团演的是现代戏,剧目有《红灯记》《沙家滨》《龙江颂》《红云岗》《三上桃峰》等,他都担任大花脸(以唱功为主的净角)角色。后来古装戏开放以后,又排了很多剧目,其中《忠烈千秋》饰包拯,《呼家将》饰呼延丕显,《逼上梁山》饰高俅等,都很受观众欢迎。

卢老师在学徒期间,非常想念老父亲,有两次下午六点下班后,借着月光步行四个小时回村看父亲,到家已是晚上十点了,老父亲为儿子做了一碗豆面拔股,爷儿俩拉呱到四点,觉也没睡,他又连夜赶回剧团上班。这是何等的辛苦,何等的父子情深啊!卢老师说起这段往事,眼圈红了,眼眶噙满了泪水。

1990年剧团缺唱须生演员,经第二位师傅赵润武(剧团导演)指点,卢尚卿改行为须生,一直唱到现在。他参演了很多剧目,有《十五贯》《生死牌》《赵氏孤儿》《血手印》《九件衣》《困雪山》《辕门斩子》《日月图》《乌玉带》《姜郎休妻》《忠保国》等。卢尚卿的表演艺术受到了观众和专业人士的一致认可。在司马泊村演出时,一位九十多岁白须飘飘的长者拄着棍子来看戏,他说:“想不到有生之年还能见到卢尚卿,听了他的唱,我没有遗憾了”。《梁祝生死恋》的编剧罗先老师这样评价:卢尚卿老师传承了老艺人“兰花红”的唱腔,他的唱腔高亢豪放,声调抑扬顿挫,节奏把控得起伏跌宕,恰到好处,是演唱大秧歌的佼佼者。

22.png

大秧歌《乌玉带》

有一次在影剧院演出《十五贯》,卢尚卿演尤葫芦,杜兴饰演娄阿鼠。剧情是赌徒娄阿鼠输了钱,路过尤葫芦肉铺,欲赊肉,不料发现尤酒醉,盗走其借来的十五贯钱,出门时惊醒了尤,搏斗中用肉斧杀死了尤。谁知杜兴上台前喝高了,手中斧子没拿牢,失手将卢老师眼角砍伤了,鲜血直流,演员们大惊,连忙将被“杀死”的尤葫芦抬下了场包扎。所幸道具斧是木头做的,并无大碍,演出也没有受到影响。可是把杜兴吓得直哭,卢老师说,不要紧,木斧子,砍不死。此后,这个演出花絮也被戏迷们津津乐道。

“猛听得樵楼上更鼓声三更三点,更鼓声敲得我意乱心烦。奉上台决囚犯受命监斩,切不料朱笔待点,犯人喊冤,仔细查验,判决有偏,倒叫本府当堂作了难……”,这是“兰花红”在《十五贯》中的经典唱段。多年来卢尚卿在传承周老师原有唱法的基础上,对唱腔进行了大胆的改良创新,借鉴并融入了北路梆子、晋剧的演唱技法,比如吐字发音,他力求准确清晰,拖腔上把北路晋剧唱法应用到大秧歌,韵味更浓了。板式上他也进行了改良,原来介板是无板无眼,散唱,改良后的唱法应用了三性的板式,唱起来节奏感更强烈了。从此,《十五贯》〈见督〉唱段成了卢尚卿的“招牌菜”。

有一年区里开三干会,劳模代表坐了一礼堂,特邀72岁的“兰花红”周元到会献艺,代表们点名要听《卖画劈门》,可是周老师年事已高,腿脚不灵便,只能“卖画”,不能“劈门”,要请一位演员配戏共同完成。周老师是名家,谁敢给他配戏啊,演不好会影响先生声誉。关键时刻赵良团长点名,卢尚卿上。“卖画”开场,周老师的平训流水唱腔,宝刀不老,韵味十足,台下掌声雷动。接下来“劈门”,大幕拉开,卢老师双手持刀,鹞子翻身,一跃而出,只一通胡子功,便把台下观众惊呆了,赢得阵阵喝彩,得到代表们的一致认可,“二兰花”的艺名也由此传开了。

1978年,卢尚卿收获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妻子沈润花也是大秧歌团实力派青衣演员,她在《朝阳沟》中饰演银环妈,唱功表演深受戏迷喜爱,观众场场爆满,夫妻同台,琴瑟和鸣。谁知好日子刚过了两年,妻子就患了病,离开了心爱的舞台。卢尚卿不得不放下演出陪妻子去看病,在山阴县的医院一住就是两年。那年头大秧歌正是最火的时候,台口不断,晋陕蒙到处跑,卢老师是团里的台柱子,有的戏没他开不了,或者观众点名要看他的戏。团里只能派车接送,演出结束连夜赶回医院照看妻子。妻子一病就是四十年,高额的医疗费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可卢老师不离不弃,一直坚持日夜精心照料妻子,从青丝到白头。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起师恩,卢老师有些激动。2000年兰花红去世,他作为弟子,以最高的礼数送了师父最后一程。高希源老师的好他亦是念念不忘,“在剧团练功,他怕我饿,常叫我去他家吃饭,白面圪瘩没少吃”。赵润武老师传授了他武功,老人去世后,他又忙于后事,一直送进坟茔。

九十年代受新文化冲击,大秧歌演出市场日渐萎缩,剧团也解散了。为了生计,卢尚卿开始跑业余班子,跑事宴挣钱。这期间,反而与老百姓打成了一片。观众需要什么,他就学什么唱什么,他学会了二人台,耍孩儿,豫剧等。他把各种艺术流派揉合在一起,创新出了《南腔北调》《过大年》等节目,深受群众喜爱。

4.png

现代戏小品《农家过年》

卢尚卿是实力派演员。他扮相好,标准国字脸,浓眉大眼高个,英俊魁梧,化起妆来更是帅气,正面人物形象非常好,行话叫天生唱戏的料。他唱功硬,底气足,耐力好,韵味浓,在《包公告状》中饰演包拯,有段唱是跪在国太面前,唱腔180句,16开纸18页,耗时五十分钟,“包龙图在六部换官带,奉圣旨任开封旧地重来。紫罗袍紧的我双手难抬,粉鞋垫险些儿崴断脚拐。包龙图年岁迈雄心还在,为黎民直到我爬进棺材……”唱完一场站都站不起了;他情感足,演技精,在《九件衣》中饰演李志荣,唱赔儿赔女那场戏时,声泪俱下,平训流水如泣如诉,台下观众无不纷纷落泪。他注重科学发声,对原有的老唱腔进行了改良,形成了他特有的“卢氏唱法”:铿锵有力,气息畅通,抑扬顿挫,不仅韵律好,而且排场好,比如在《辕门斩子》中扮演杨六郞,在〈见太娘〉、〈见贤王〉两场戏中,唱段长达一小时,唱功相当繁重,但他能运用自如,时而轻言慢语,时而情绪激昂,时而晓之以理,时而动之以情,直将那年迈的老太君和盛气凌人的八贤王唱得心服口服、羞羞惭惭出了辕门。

2.png

大秧歌《辕门斩子》中卢尚卿饰杨六郎 曹俊摄

卢尚卿先后多次参加省市国家级演出活动。1991年参加了全省“保险杯”调演,剧目《明公新断》获金奖;2002年参加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获专业组周擂主;2007年进京参加全国非遗展演,凭借《姜郞休妻》使大秧歌申报非遗成功。在大秧歌泰斗周元(艺名:兰花红)老师精心栽培下,卢尚卿在演出中不断改革创新、吸取大剧种优点,把各种表演形式融入我们朔州大秧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

退休以后卢尚卿做的更多的是传承大秧歌。他被返聘回剧团,带领新学员下乡演出,从2015年开始,一直没有间断,共演出500余场,足迹跑遍了朔州,汗水洒满了山川。有一年下乡演出三个月没回家,中秋节也是在舞台上度过的。戏迷诗人雷建军赞道:秧歌霸主卢尚卿,演技高超唱出名。南腔北调有创意,兰花韵味扮老生。一心爱戏戏如宝,两腿走台台上风。百姓夸奖众口赞,唱遍城乡洒真情。

一批学员在卢尚卿和侯启、杨补兰、王如等老艺术家培养下,已逐渐成熟。近年来排演的新戏《纪县长》《山里女人》《梁祝生死恋》《新十五贯》《八珍汤》等都是由青年演员担纲的。经过舞台的不断锤炼,大秧歌团涌现出了一批新秀,有的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比如花脸、须生演员李鹏,唱腔浑厚韵味浓;须生郑亚琼,四平八稳吐字清;小旦孟云花,灵巧秀气演技精;青衣林慧霞,儒雅大气好台风;老旦赵秀艳,眉目传神有真功;三花脸丁新贺,《泥窑》泥的出了名。在这些年轻演员身上,卢尚卿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看到了大秧歌美好的未来。

一下午的访谈意犹未尽,生旦净丑乐人生,喜看梨园兰花红。卢尚卿念念不忘的还是舞台,还是大秧歌,他说,趁不老身子骨还硬朗,趁他还能扛得动这杆旗,想多带几个徒弟,多排点新戏,多为非遗做点事。

5.png

现代戏小品《农家过年》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2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