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文化产业网 展览展馆
博物馆作为典藏、陈列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传承文明与文化的责任。现对新时代博物馆宣教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从博物馆宣教概述,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的问题,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创新途径和技术手段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博物馆宣教工作中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及时调整和创新宣教形式,有利于提升博物馆的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还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为人们的工作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但对于博物馆宣教工作而言,互联网的发展也给其带来了一些挑战,人们无需到博物馆就能获得信息,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其前往博物馆参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鉴于此,博物馆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应对新时代的挑战,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积极创新宣教形式与内容,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并利用互联网技术采用各种宣教手段,实现宣教工作的良好开展,发挥好博物馆的服务职能。
博物馆宣教概述
(一)博物馆宣教的内涵
所谓博物馆,是指基于教育、研究和欣赏的宗旨,以收藏、保护的形式,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自然环境演变见证物的组织,具有非营利的特征。宣传教育是博物馆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宣教以藏品为基础,通过各种手段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开展依托馆内藏品,通过对藏品内涵、外延的发掘,向公众讲解相关知识和文化,从而提高公众的综合素养。博物馆的宣教工作并非是博物馆单向地向公众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两者的双向交流,博物馆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宣传教育,寓教于乐。
(二)博物馆宣教的特点
1.社会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宣传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其宣教对象是社会大众,不受年龄、身份、职业及文化程度等因素的限制,公众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喜好,自行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这就需要博物馆在宣教工作中因地制宜,因人施教,使不同观众能自主选择服务,为观众创造舒适的参观学习环境及良好的互动体验,让观众从被动接受熏陶的学习模式转化为主动选择自身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的模式。博物馆宣教人员应成为不同观众参观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与协助者,提升参观学习效果,凸显博物馆宣教工作的社会性。
2.直观性
从博物馆名称中的“博物”二字中,我们不难联想到博物馆宣教工作具有直观性特征。博物指的就是博物馆里各式各样的藏品实物,藏品实物展陈外加实物辅助模型、场景复原、互动设施等手段,可以让观众参观学习时更加直观,更加身临其境。博物馆宣教通过实物展陈,结合新媒体技术,让实物的呈现更加立体鲜活,让文物“活起来”,充分调动观众的视觉、听觉及触觉感官去获取信息。博物馆宣教带来的直观实物体验效果是其他纸质媒介无法企及的,能够让观众参观学习的内容在其脑海中形成更具象生动的印象。
3.趣味性
2015年,国务院针对博物馆颁布了《博物馆条例》,其中指出:“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和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国家鼓励博物馆挖掘藏品内涵,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相结合,开发衍生产品,增强博物馆发展能力。”这种情况下,博物馆需把握好新时代行业发展的趋势,运用好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宣教模式,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参观需求,立足于自身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宣教活动,从而充分发挥博物馆宣教工作“寓教于乐”的特性,凸显其趣味性,增强博物馆宣教工作的活力。
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宣教工作投入不足
如今,国家鼓励博物馆向公众免费开放,旨在通过博物馆的免费开放,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但由于国有博物馆基本属于公益类的事业单位,其运转模式和行政单位有不少相似之处,这使得一些博物馆在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够灵活,运转经费有限。因而,一些博物馆会出现“重展览,轻宣教”的现象。从博物馆宣教人才培养选拔方面来看,一些博物馆存在宣教人员薪资水平较低、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不高、专业素养不足等问题,从而出现“机械宣讲,队伍常新”的现象。
(二)宣教工作仍停留在传统层面
由于一些博物馆依然延续着以往的工作模式,对宣教工作缺乏深入认识,宣教工作方式方法仍停留在传统层面,导致其宣教工作流于表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宣教内容来看,大多数宣教工作仅停留在展览及展品本身,缺乏对展陈内容的纵向延伸,通过相关展品宣教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故事时,缺乏对展品的横向联系。从宣教渠道来看,方式较为呆板、枯燥、乏味,仍沿用宣教员单一讲解给观众听的传统模式,采用“听—说”的灌输方法,缺乏趣味性和交流互动。宣教过程缺乏有效互动,观众也走马观花式观展,缺乏兴趣和共鸣,使得宣讲效果大打折扣。
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创新途径和技术手段发展
(一)博物馆宣教工作的创新途径
1.活化博物馆宣教模式
(1)建设数字博物馆。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文博界就着手研究数字博物馆,其不仅操作简便、效率高,还能为解决博物馆线下难题提供可行方案。一些中小型博物馆由于硬件条件和陈列空间有限,馆藏藏品无法一一呈现给观众。再者,一些博物馆的馆藏珍贵文物,由于对陈列环境要求严苛,往往难以进行陈列展示。而数字博物馆建设能够突破时空限制,以数字化和虚拟化的方式,更全面、有效地向观众展示丰富的馆藏藏品。这样既能更好地保护文物本体,又能满足观众的观赏需求。(2)阵地宣讲。在博物馆的众多宣讲方式中,阵地宣讲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手段,可以很好地体现出教育宣传的作用。例如,由宣教团队深入学校、基层、社区开展宣教活动,宣教人员可以结合送展主题、内容及对象等,有的放矢地开展宣讲活动,切实深入不同群体,保证宣讲活动效果。(3)构建互动机制。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宣教工作可利用新媒体优势,设置互动性项目,通过与观众互动提升宣教活动互动体验感,进一步提升观众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宣教效果。
2.重视宣教人才队伍建设
(1)建立人才选拔机制。博物馆应根据自身实际,结合博物馆类型进行行业定位,在进行宣教人才招聘时,应遵循“任人唯贤,岗位相适”原则,并加大人才经费的投入,择优选拔具备专业知识背景、宣教素养、亲和力的人才。(2)建立常态化培训考核机制。应在考虑宣教人员的知识背景和博物馆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针对性系统培训活动。可结合新时代宣教工作特点和工作要求,对宣教人员从专业知识、仪容仪表、宣教手段等方面进行常态化系统培训,提升宣教人员的综合能力。同时,加强宣教队伍管理,明确岗位职责,通过定期测试和考核的方式,检验宣教人员的培训结果。(3)建立人才储备制度。博物馆可加强与社区、学校的合作,在学生、社工、志愿者等群体中挖掘宣教人才,建立人才资源库,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宣教人才资源。
3.升级文创产品
博物馆文创产品带来的文化消费既是博物馆文化理念输出的桥梁,又是公众认可博物馆文化创意的体现。而观众购买博物馆文创产品可满足自身的精神文化需求,因而文创产品消费使二者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在文创产品研发过程中,围绕其举办教育宣传活动,既能使文物资源活化,又能丰富教育内容,使教育和娱乐融为一体,一举多得。因此,博物馆要重视文创产品的开发升级。以往的文创产种类品比较单一,不具备观赏性。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融合,社会各界提高了对博物馆的关注度,使其更加重视文创产品的研发和升级,文创产品琳琅满目,文创产业呈现出喜人的发展态势,各类文创精品逐渐走入公众视野。如甘肃省博物馆制定了颇具馆藏特色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依托馆藏文物设计研发了以“绿马头套”“绿马出行”口罩、“马踏飞燕”玩偶等为代表的“神马来了”系列铜奔马主题文创产品,涵盖创意玩具、服装配饰、生活家居、学习用品及茶咖饮品等各品类上百款产品,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其“魔性”文创“马踏飞燕”铜奔马毛绒玩偶,一推出即登上微博热搜,勇夺人气收藏榜和销量榜“双料第一”,引起观众的广泛关注。此外,博物馆亦可利用线下体验店、微店等形式,通过“线上+线下”的模式进行文创产品的销售,为公众创设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形式。
(二)博物馆宣教技术手段
1.传统媒体
一直以来,博物馆借助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开展宣教工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传统媒体的宣教作用日渐式微。鉴于此,博物馆从业人员需勇于创新,利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协同媒体人创办精良的电视节目。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焕发出新活力。例如,央视近年推出的《国家宝藏》节目,依托国家文物资源,融入娱乐元素,通过真人秀、舞台剧、纪录片等形式,生动演绎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在央视播出后,引发公众追捧,并兴起一阵“博物馆热”和“文物热”。因此,在博物馆宣教手段上,博物馆和传统媒体更应顺应新时代观众的文化需求,适当融合当下的流行元素,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办精良的专题节目,引导大众走近文物的同时,唤起大众对文物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识,亦让传统媒体在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中熠熠生辉。
2.新媒体平台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广泛普及,新媒体平台得到了质的发展。与此同时,新媒体工具也成为博物馆宣教工作的重要载体。博物馆纷纷研发线上宣教模式,同新媒体平台合作,形成新的宣教模式。比如,博物馆可通过官方平台发布信息,进行活动预热,以提高博物馆的知名度,激发公众的参观热情。亦可通过快手、抖音等平台,打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由宣讲员在线上直播或陈列展品,对活动、展品进行推介交流,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此外,博物馆还可拍摄纪录片、科普短片及宣传推介短片等,将其上传到博物馆的自媒体账号或分享至时下热门的网站,公众通过网址或网页观看视频,进行在线互动,能够激起自身对文化、藏品的兴趣。总之,和以往的传播方式相比,新媒体平台的宣教效果更显著。博物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宣教工作,门槛和成本都比较低,特别是对于中小型博物馆而言,新媒体平台是开展宣教工作的较优选择。
3.云展览
早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北京故宫博物院便开启了故宫数字化建设的探索实践。而于201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上线的“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初次提出了“云展览”这一概念。该平台的上线,为推动“中华文明+互联网”发展与融合,推动我国博物馆展陈传播渠道和形式创新,实现跨馆际的线上展览沟通,提升博物馆行业服务水平奠定了基础。
目前,我国博物馆的“云展览”形式有以下几类:其一,依托博物馆现有藏品进行展览,通过对藏品的测量、拍照等一系列操作,获得相关数据信息,在网上对展厅进行“三维重现”虚拟展览。其二,摆脱博物馆展厅的桎梏,基于展览结构框架,对展品的基本信息、文字解释进行展示。比如,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归来——意大利返还中国流失文物展”,就是利用“三维重现”技术进行的全景虚拟展览,其以缓慢的镜头向公众展示展品,防止公众在观看时出现眩晕感。故宫博物院举办的“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特展,则是网展中的翘楚,其采用网展、全景漫游的模式,基于展品实体设计了虚拟品,突破了实体展览的局限性。同时结合原本的展览结构,科学地设计了网展。和实体展览相比,网展既有实体展品的3D模型,还能通过精心设计动画、页面,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当前,国内博物馆“云展览”发展已初具规模。
4.VR技术和AR技术
VR技术是近年新兴的技术,具有独特的交互性与沉浸式体验性。AR技术是VR技术的衍生品,可以为身处现实环境的观众提供虚拟场景和服务,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为观众提供沉浸式的观展体验。近年来,AR、VR技术被广泛用于宣教领域,博物馆、科技馆在展示展品时,也会用到这些技术。例如,中国科技馆在展示“天工开物”项目时,通过AR技术为参观者讲解该项目的科学原理,在虚拟环境中展示展品,让参观者边游戏边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文化、特色,在趣味游戏中进行爱国教育,并使其获得更强的互动体验感。
综上所述,大数据、5G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模式的迅速崛起,为博物馆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了契机。在此背景下,博物馆应紧跟时代步伐,深入挖掘已有资源的独特性。文章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公众各种需求日益增加的现阶段,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当下的新型技术,都能用于博物馆的教育宣传活动中。同时,博物馆还要时刻关注公众需求,合理运用新兴技术手段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从而推动新时代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双.新媒体时代博物馆宣教的思考[J].今古文创,2021(46):114-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博物馆条例[EB/OL].(2015-02-09)[2022-09-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12/27/content_5573725.htm.
[3]梁莹.新时代博物馆宣教工作现状与创新途径[J].文化产业,2020(09):112-113.
[4]洪秋月.探索基层博物馆的创新宣教之路——以南安市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04):54-56.
[5]陈冰.浅谈新时代博物馆宣教技术手段的新发展[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08):111-113.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whcyzzs.cn/html/2022/1125/27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