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稷网 > 《村委主任》网 民俗非遗
若要问我最想吃什么?我想说,我最喜欢咬一口记忆中的烧麦。那正是记忆里的味蕾,吃上一口,使我的舌尖就好似经历了一场美丽的邂逅。那是我专属的记忆里的鲜美之味。有时候就是那么奇妙,心心念念地想吃到。在吃了一口之后的那种满足感,油然而生。
花丫丫烧麦
和面
说烧麦那就得先说说饺子,饺子谁也吃过,不需细说。左云的饺子拢共有那么几种,庄重大方的首选是白面饺子。左云是春小麦的产地,有着传统的种植工艺以及悠久的种植历史,同时产出来的小麦品质也是上乘。白面属细粮精食,传统的观念里认为它是上等品,历来都被当作是祭祀的上等供品,寺院、道观供奉佛、神,蒸成花馍并且厾上红点点以示虔诚;小孩的百岁、生日、圆锁又蒸成面圐圙(kūlüè)以示隆重;办丧事送礼为十二个花馍馍以示礼重,这样慢慢就出现了以白面为原料的面塑。饺子是面塑的一种,因为金贵,人们在包饺子时十分地讲究,封口处捏成多种花样,美名其曰:花丫丫饺子。
花丫丫饺子展现了白面的另一种食品——“稍美”。这个“稍”,指的是封口处也捏成花丫丫形状既好看又美观。于是“稍美”问世了,同饺子一样具备了色香味俱全的特色。
“稍美”的“美”首先是外形好看,头部的花丫丫就像梅花怒放,中间又掬(捏)出立体的花纹,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一眼,出于喜欢,人们依猫傍虎叫它——“稍梅”。“稍梅”是白面做成的,进而又得了名字叫——“稍麦”,后来渐渐地流传成为了为大众所熟知的“烧麦”,人们还称之为称“烧卖”。
花丫丫形状的烧麦皮
烧麦这种地方小吃很受人们的追捧,这样就有一些商人尝试着将烧麦引入到饭庄,结果可想而知,饭庄的生意是相当得红火热闹。
相传,在明代左卫有一处专门做烧麦的饭庄,当地的文人、武官们也以吃烧麦为时兴。然而,这样的时兴吃法却因为连年的战乱没有流传下来。
大同离左卫一步地,受左卫的影响,大同也有了烧麦。大同当时只有凤临阁有名,这一点不为稀罕,如若没有明武宗戏凤,它也不会载入青史,明武宗在大同吃烧麦吃出了麦浪滚滚的风景。正德十二年,武宗亲临左卫督战,左云川卫指挥使上招待他的美味佳肴就是左卫的羊肉馅烧麦,武宗吃出了威武大将军的威风,骏马怱踏塞北,长歌一曲动地来。
烧麦的做法和饺子相同又不同,相同的地方是先要把面和好、揉到、醒好。不管用羊肉还是猪肉做馅,馅要剁碎,各种调料配齐,葱、鲜姜剁成细末。不同的是,饺子馅到此为止,调好就能捏。而烧麦的馅要进行勾芡,勾芡要用芡粉,芡粉是出自南方,但左云没有,于是就用山药粉代替。山药粉打成糊糊把馅和进去,把各种调料拌匀,让味道渗入肉馅。饺子叫擀皮,擀开皮就行。烧麦叫捣皮,讲究的是皮越薄越好。捣皮不用擀面杖擀,要用冲子。冲子在捣皮过程中把皮的边沿冲成花丫丫,皮捣成薄纸一样。捣皮是一门手艺,会捣的几张皮摞在一起捣也不沾。所以说烧麦好吃捣皮难,捣皮就是塑梅花,就像把饺子捏成“花丫丫”的形状。包馅比捣皮简单多了,用皮稍微把馅包住,口不要捏死,花丫丫合拢团成一朵梅花。
出笼的烧麦特别好看,边口雪白,如同白梅开放,体现出高雅、端庄,令人赏心悦目。透过薄皮能看到里面的馅,透出的风光就是肉嫩,味鲜、爽口,美味飘香,回味无穷。吃时配以米醋、蒜泥,这样味道可口、鲜美。蘸上左云的米醋,就上紫皮大蒜,那是三代没儿——绝啦。
烧麦是左云一道历史悠久的名吃,因为制作精美而作为待客、婚嫁喜庆、逢年过节的主食。人们百吃不厌,从元朝一直吃到如今。现在,左云的饭店都有烧麦出售,民间在四时八节也会做着吃。左云人不懂得打幌子、闯名牌,自个发明创作的名吃让别人闹走当成人家的文化。
庚子之乱西太后逃到大同后,地方官员招待的饭食就是烧麦,老太太看的赏心悦目,咬开一泡油,细嚼一团肉,十分满意,就叫小太监张德禄想法子把制作方子偷出来。这个方子传到皇宫后一步登上满汉全席成为热点主食,御膳房又根据方子制作出种类丰富的烧麦,如菜叶烧麦、翡翠烧麦、水晶烧麦、金丝烧麦等。
左云地处边塞,和蒙古族贸易交往频繁,经商的、定居在口外的人很多。清代左云城内乔氏兄弟在归化城做买卖,把烧麦制作传到归化。归化遍地是牛羊,给羊肉馅烧麦提供了丰富的用料,乔氏兄弟开始经营烧麦。民耕的麦和游牧的羊结合成的烧麦让蒙古人大开眼界,吃烧麦即是吃本民族的食品又是吃汉人的食品,因此蒙古人把烧麦当成两族兄弟团结的象征,麦肉相连,蒙汉是一家骨肉不分。对远离故乡的汉人来说,吃烧麦如同见到了故土起伏的麦浪,作为思乡的安慰。羊肉馅烧麦一下走红大草原,壮美了大草原。相比之下,猪肉馅烧麦黯然失色,定居在它的发源地左云自歌自乐,烧麦源自左云,梅香长城内外,这是左云的先民对饱食作出的贡献,不可不记。
蘸料小醋
蘸料蒜泥
馅料十足的烧卖
责任编辑:史偌霖
原文地址:http://www.cwzrzz.com/html/2023/1019/272.shtml